马来西亚现代化的初步特征和主要困难_经济建设论文

马来西亚现代化的初步特征和主要困难_经济建设论文

马来西亚现代化的初期特征与主要难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来西亚论文,难关论文,初期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代化的分期

马来西亚的现代化进程正式启动于1957年8月独立后。

独立前十年,马来西亚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曾经历过一个“前现代化阶段”。政治上的分裂(马来亚或称西马、沙巴、沙劳越处于分隔状态)和经济上对英国的依附使国家呈现出经济单一化和人民生活贫困化。各地方政府为改变贫困落后状态曾提出过一些旨在建设现代化的主张和政策措施以及具体的实施工具--发展计划,但这些计划与政策措施均是在英国殖民者的操纵下制定与实施的,是为英国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因此,这一时期马来西亚的现代化运动充其量只是一种畸型、依附的现代化经验,它与现代独立国家所进行的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有本质区别。

独立以来,马来西亚的现代化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7年至1970年,是现代化的发轫期。在这个阶段上,无论是马来亚还是沙巴与沙劳越,基本上采取了以经济增长为先导的发展战略。经济增长被视为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显示经济增长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成为主要的追求目标。在实践中,马来西亚政府通过若干发展计划,大力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并以天然橡胶等初级产品出口为对外贸易发展龙头,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

第二阶段从1970年至1990年,为“新经济政策”(NEP)时期。1970年马来西亚政府正式提出的“新经济政策(1970-1990年)”试图通过致力于公平、合理地分配经济发展利益、救助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克服前一阶段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严重问题,特别是解决长期困扰社会经济发展的种族矛盾与问题,为现代化进程培育出相对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并推动它向纵深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使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它标志着马来西亚从现代化的发轫期进入了稳定与全面发展时期。关于“新经济政策”提出的主要背景、内容及其利弊得失需另文专论。在此,笔者仅就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初期的主要特征与发展成就及其面临的主要难关做概略分析。

二、现代化初期的主要特征与发展成就

马来西亚现代化初期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发展的计划化和计划实施的分散化。马来西亚始终以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体系作为现代化目标的实施工具。他们制定和实施了若干发展计划①,每个计划一般为五年,均有各自的主要目标和具体的发展指标体系。在每个计划实施期间还有一个中期评估报告,以总结计划实施的经验教训。另外,在现代化进程的前十年,发展计划是分散制定和实施的。马来亚、沙巴和沙劳越等地区分别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在起讫年限和主要目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独立性。

第二,发展的侧重点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而不断调整。马来西亚政府在坚持经济增长这个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情况变化不断把发展重心从经济方面向社会政治方面转移。如表一所示,在第一个马来亚计划期间,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途径是加强城市产业部门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传统农业加以改造、扩大出口农产品(主要是天然橡胶)的生产。在第二个马来亚计划期间,现代化的重点开始向社会与人力发展方面转移。农村人口生活条件的改善、就业与受教育机会的增加、文化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及住房条件的改善等问题受到一定重视。政府用于以上几方面的发展投入比前一时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②。到第一个马来西亚计划期间,由于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尤其是马来亚、沙巴、沙劳越及新加坡政治联合的确立(1963年)和这一联合的松动(1965年新加坡独立),使该时期马来西亚的现代化建设与国家的政治统一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政府除继续对农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与人力发展方面予以一定重视以外,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全体人民对现代化建设的参与以及发展机会均等等问题均被视为发展的重点。

第三,重视农业的发展。现代化初期,马来西亚比较重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注重天然橡胶为主的创汇农产品的生产。各地方政府大力开发农村土地资源,增加种植面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并为此投入大量发展资金③。

第四,以投资增长为经济增长引擎。启动现代化进程以来,马来西亚始终依靠增加资金投入推动经济增长,政府为此拨出巨款,逐年增加投资额;同时还积极鼓励私人进行投资。据统计,从1960年到1990年,马来西亚实际投资总额中3.55亿美元增加到7.14亿美元。其中私人投资额由2.81亿美元上升到4.84亿美元;政府投资额由0.74亿美元上升到2.29亿美元④。政府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在初期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的指导下,马来西亚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经济增长迅速,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民生产总值由1960年的28.12亿美元上升到1970年的39.99亿美元,十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6.5%。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285.4美元上升到378.3美元,增长率为32.6%⑤。

其次,产业结构开始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产值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出现下降势头;工业产值和经济比重均有一定提高;服务业的产值与经济比重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其中农业(含林业、渔业,下同)产值从1960年的8.13亿美元上升到1970年的14.87亿美元;十年中增长82.9%;而同期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则由43.7%降至37.2%。同期工业产值由2.18亿美元增至6.91亿美元,其经济比重也从11.7%上升到17.3%。同期服务业产值由8.29亿美元上升到16.74亿美元,其经济比重在上述两个年份中分别为44.6%和41.9%⑥。

再次,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经济开放程度明显增强。据统计,从1960年到1970年,马来西亚进出口总额由11.84亿美元上升到30.71亿美元,提高了159.4%。1970年外贸率(进出口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高达77.75%。进出口商品构成也发生可喜变化。在总出口中,制成品出口比重从1960年的8.5%上升到1970年的11.9%;农副产品、天然橡胶、木材等初级品出口比重则由66.1%降至59.2%。在总进口中,中间产品、半成品的比重由1965年的29.7%(无1960年数字)上升到1970年的35.3%;同期食品等消费品进口比重则由42.3%降至28.5%⑦。这说明,马来西亚的原材料加工与产成品制造能力均在增强,而对国外产成品和消费品的依赖程度则有所减弱。

最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教育、卫生、保健以及居住条件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仅以马来亚地区人民营养状况为例。据不完全统计,1967年居民每日平均卡路里摄入量为2406.2卡,1970年上升到2513.4卡,均超出人体所需的正常标准(无1966年以前数字)。同期居民食物中蛋白质的月均含量为52.4克,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⑧。

三、现代化初期的主要难关

马来西亚现代化初期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有:

其一,就业问题。首先是就业模式极不合理,与经济结构的变动不相协调。全国大多数劳动者从业于传统的农业部门,就业于工业部门的仅占总劳动力的极小部分。据有关马来亚的统计,1957年独立时该地区共有劳动力212.62万人,其中农业劳动者达124.5万人,占总劳动力的58.56%;而工业部门劳动者仅有20.4万人,比重为9.6%。是年农业与工业在该地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40.2%和8.2%。可见两大部门的经济比重与其劳动力容量之间已出现不协调现象。沙巴、沙劳越的情况也大同小异。到1970年,全国农业劳动者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上升到67.19%,从业人数为191.5万人;而工业劳动者比重为21.33%,实际从业人数仅60.8万人⑨。然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下降到37.2%,工业比重则升至17.3%。可见,工农两大部门的经济比重与其劳动力容量间的不协调程度比以前更加严重了。其次是各种族就业取向差异较大。华人和印度人是马来西亚两大主要的少数民族。其大多数就业于生产技术水平较为先进的、经济收益较高的城市产业部门,如工业和服务业。而当地土著民族的马来人,其大多数从事技术水平落后、经济收益较低的农业。有资料表明,195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有62.1%是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比重分别只有24.3%和12.8%。而从事工业生产的马来人占工业部门劳动力的比重仅26.5%,华人的相关比重却达53.5%,印度人的相关比重为18.9%。到1970年,这种状况也未见明显改变。三大种族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占该部门劳动力的比重分别为72%、18.3%、9.7%;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力的相关比重分别为34.2%、55.9%、9.6%⑩。如果再把这些统计数字与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联系起来考察,则不难发现: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马来人与少数民族华人、印度人在经济发展过程及经济利益分配中的地位极不均等。

其二,收入分配严重不均,存在大量农村贫困人口。收入不均首先表现在城乡人口之间。据1970年的统计,城市每户家庭的平均收入为1716美元,农村每户家庭平均收入只有804美元,为前者的46.85%。另据统计,全国所有贫困户中有87%生活在农村,其中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户为总贫困户的75%。此外,据1970年对2.5万户家庭的抽样调查结果,全国有大约49.5%的家庭处于贫困线以下,其中有86%是农村居民(11)。收入不均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也有明显表现。通过对1957~1958年和1970年两组统计数字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种不均状况正逐步恶化。1957-1958年全国20%最高收入者的收入为国民总收入的49.8%,而20%最低收入者的收入只占国民总收入的5.7%,两者相差44.1个百分点。到1970年,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56.2%和4.0%,两者之差扩大到52.2个百分点。同期,显示收入不均程度的基尼率也由0.421上升到0.499(12)。第三个表现是种族间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以马来亚地区为例。1957~1958年每户家庭年平均收入为775.96美元,其中马来人家庭年平均收入仅为561.50美元,而华人与印度人家庭年平均收入分别高达1066.60美元和846.14美元;1970年,每户家庭年平均收入为1029.41美元,其中马来人家庭年平均收入为670美元,华人和印度人家庭年平均收入分别达到1536.31美元和1185.38美元。华人家庭与马来人家庭的收入比值由1957~1958年的1:1:9上升到1970年的1:2.3(13)。

四、简短的结论

综上所述,马来西亚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特别是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这与当时马来西亚政府对经济问题的关注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现代化除了经济发展以外,还包括许多其它方面的内容,如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教育的发展、科技普及与应用、环境保护等。这些方面与经济发展是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现代化,是广大劳动者自身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普遍增强。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的广泛参与及其对发展利益的平等分享。这一点对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正如前面已经看到的那样,马来西亚现代化初期对此并未予以足够重视,各种族间对现代化建设的参与和利益分享是极不均等的。前述就业模式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大量农村贫困人口的存在等正是这一问题的明显反映。这已构成现代化的主要难关,若不及时加以解决,会影响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和政策稳定。正如“第二个马来西亚发展计划”所指出的:“如果没有马来西亚各社会与种族集团更加平等与均衡地参与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与经济增长的利益分配,国家的统一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大多数人民仍旧贫困、如果不为日益增加的劳动力创造足够的生产就业机会,国家的统一同样是不可想象的。”(14)

注释:

①根据G·Cho:"The Malaysian Economy"(Billing & Sens Ltd,1000)第47、53-57页、64-66页提供的资料制有统计表,略。

②③参阅G·Cho:"The Malaysian Economy"(Billing & Sens Ltd,1000)第52页、第64页。

④Jomo K·S·:"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Malaysian Economy"(The Macmillan Press,1990),第48页。1960~1965年马来亚数字;另见《世界发展报告》(1982年第117页,该书由世界银行组织编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中文本)。

⑤据Jomo K·S·:"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Malaysian Economy"(The Macmillan Press,1990),第48页资料,按1970年汇率折算成美元。1960年数字不含沙巴与沙劳越。另参见《世界发展报告》(1982年第112-113页)。

⑥⑦据Jomo K·S·:"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Malaysian Economy"(The Macmillan Press,1990),第43页;第54、70页。

⑧John Wong:"ASEAN Economies in Perpective"(The Macmillan Press 1979),第194页。

⑨⑩John Wong:"ASEAN Economies in Perpective"(The Macmillan Press 1979),第79页;第82页。

(11)托马斯·艾伦:《东南亚国家联盟》,新华出版社1979年,第45页;Manning Nash(ed):"Economic Performance in Malaysia"(New York 1988)第8、164页;John Wong:"ASEAN Economies in Perpective"(The Macmillan Press 1979),第195页。另参见C·Dixon:"South East Asia in the World Econom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第182页。

(12)John Wong:"ASEAN Economies in Perpective"(The Macmillan Press 1979),第196~197页。

(13)(14)Just Faaland,J·R·Parkinson,RaisSaniman:"Growth and Ethnic Inequality"(C·Hurst & Co·Ltd·1990),第147页;第14页。

标签:;  ;  ;  ;  ;  

马来西亚现代化的初步特征和主要困难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