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塌方控制措施研究论文_曹阳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塌方控制措施研究论文_曹阳

摘要: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塌方控制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在分析高速公路施工塌方问题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对隧道施工塌方的控制与处理措施进行分析。实践可知,通过对隧道洞口塌方的控制、隧道洞内塌方的控制与处理措施的应用后,公路隧道塌方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这对促进公路隧道的安全性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塌方控制;措施研究

引 言

对于高速公路隧道的施工来说,其中涉及到的垮塌因素的分析务必要做到全面系统的部署,只有这样才能为相关问题的出现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举措。由此可见,对于此类情况的分析和探究就当前的工程施工来说仍有着比较切实的现实价值。

1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塌方出现的主要原因分析

1.1 地质问题带来的隧道塌方

地质因素无疑是诱发隧道塌方问题的主要方面,纵观出现的各类工程事故,因地质原因造成的占到绝大多数。而不同地质状况下所形成的塌方的类型也不尽相同,鉴于此有必要对其地质条件做出全面系统的分析,从而为相关塌方事故的处理选定精准高效的方式。就当前的地质状况来看,泥石流和滑坡以及溶洞等的情况比较常见,而高速公路具体开展相关工程之前务必要对区域内的地质状况做出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这样后续具体施工过程中因地质原因导致的塌方事故也就会相应减少。

1.2 地下水下渗带来的隧道塌方

通常情况下,如果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区域内的岩石存在丰富的地下水,那么相应的出现隧道坍塌的概率即会大大增加。地下水的存在使得隧道岩层的稳定性严重削弱,而相应的岩石的硬度也会大打折扣,如此隧道整体的承压能力也会随之下降,从而最终影响到隧道结构面的稳定性。

1.3 施工因素带来的隧道塌方

①当隧道穿过节理缝隙发育地带或是存在断层以及褶皱的区域,由于围岩被切割为大量的碎石块,之前坚硬的结构被摧毁,相应的结构的稳定性也被严重削弱。鉴于此,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应对节理当中存留的结构实施支护,以免其结构性出现削弱而对整个隧道的稳定性造成牵带影响引发垮塌事故。

②隧道穿过断层地带时,如果该区域水压较高且水源比较丰富,那么必定会促使地下水向该区域渗入,这样的话结构中的岩体很大概率会被冲散,而断层结构的稳定性一旦破坏,相应的隧道塌方的事故也就随之出现。

③岩层产状不利或者存在岩爆等状况。高速公路隧道具体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未能对隧道全过程的地质状况实施系统的分析,进而使得围岩细节区域的变化规律无从把握,如此以来对于围岩稳定性的保障工作也就无法有效实施,这一连串的未执行和未到位最终所导致的则是各类本该预先防范的工程出现严重毁坏。除此之外,未能对爆破强度实施综合的分析和可控的部署,从而使得最终的爆破超出了既定的区域。此外未能对开挖完成的围岩实施切实有效的防护也是导致相关塌方事故出现的重要原因。

1.4 设计因素带来的隧道塌方

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务必要确保相关操作方法全面系统,进而未具体的勘察工作的推进提供精准系统的支持,如此最终获取的地质方面的信息也会更为精细。然而如果采取的是单一的配置且以古老的方式实施,那么相应的后续的工程实施也就无法高效地予以推进,可以想见到的地质方面事故出现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通常情况下,隧道都是一种较为隐蔽性的工程,穿越山体或是各类地质层的情况都比较常见,因而相应的地质勘察工作务必要确保精细全面,如果只是针对整体的部署和设定,那么必定会对区域的细节部位造成忽略,如此造成的后果必将是相关具体施工质量的严重下降,甚至于隧道塌方事故的出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设计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要切实注意,总之就是在整体和局部等都要兼顾,只有这样才能较为高效地保障相关操作的稳步推进。

2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塌方的控制与处理措施分析

2.1 隧道洞口塌方的控制与处理措施分析

如果是一种中小型的塌方,那么按照从上而下的清除方式予以处理比较适宜,而后视具体情况做出刷坡卸载的具体操作;与此同时针对仰坡的处理,可以借助于喷锚固按照从上而下的方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塌方比较严重的部分,借助于挖台阶都能达到较为适宜的清理效果,而后续的加固操作应以喷锚网的方式进行。另外涉及到坡的防护方面的部署,一般在坡的适当部位加设浆砌片石墙能够对隧道的整体稳定性予以有效增强。

2.2 隧道洞内塌方的控制与处理措施分析

2.2.1 对洞内塌方初期处理

只有在出现塌方的初期就及时对其防范和处置,才能避免其出现更为严重的蔓延性的后果。鉴于此,以下的工作部署应落实到位:

(1)对塌方体予以封闭,并且塌方体的后方也要做好加固工作。理论层面上来看,一定地质条件下的开挖宽度与塌方的实际高度是正相关的关系,鉴于此,控制好塌方的开挖宽度即能确保塌方高度不会出现变化,并能够确保不会出现新的更为严重的塌方。对于塌方高度的计算,可以根据塌方高度的公式具体实施,以确保理论数据与实际标准二者的尽可能地统一,如此对于稳定塌方结构也是极为有效的。碍于以上理论皆是以均质围岩为条件,因而所得出的相应的数据必定会与现实情况有出入,因此这点情况应予以重视。

(2)如果塌方蔓延到了地表处,那么就应在塌方漏斗的地表区域实施截水部署,以避免洞内灌入地表水造成更为棘手的问题,当然也可以在塌方上方搭建雨棚来达到相应的目的。完成塌方洞内的处理之后,接着就可对其实施夯填,具体进行的过程中,相应的高度应稍高于原地面,这样填土下沉之后就能与地面保持一致。当回填土达到稳定高度之后,即可使用浆砌片对其实施铺砌。

2.2.2 洞内塌方处理

(1)小导管注浆法。此类方法在土质疏松且地质条件较差的环境下比较适宜,与此同时还要确保该区域内没有大范围的塌方出现。具体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围岩和塌方体的浆砌应特别注意,而后还要在钢拱架和锚固混凝土的协助下对其实施稳固处理。

(2)二次衬砌加强与回填法。此类方式主要是以加强衬砌为准,进而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既定的规格和标准,总之各个环节所采取的措施或是使用的材料都应以加固和夯实为基础。

(3)三台阶开挖法。新奥法当中曾经提出过一个准则,而这样的准则主要适用于塌方段落和软岩区域的处理。三台阶开挖法则是以人工风镐和微弱爆破以及协同各类器械共同推进的,整个过程相对来说比较紧凑系统。需要注意的是,进尺循环的时候务必要前后保持一台拱架的距离,以确保具体的操作不会对塌方区域内的其他围岩造成扰动。

3结束语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高速公路的隧道施工确实存在诸多的执行不确定性,或是因各类技术方面的缘由或是因天气原因,进而使得塌方情况随之出现,而这些情况的出现就使得隧道本身的稳定受到严重削弱。因此,对于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的塌方问题的处理务必要高度重视,不管是多大区域的塌方都应做到全面精细的掌控,以免因部分细小的塌方问题造成潜在的更大的隐患。防患于未然,所有的稳定高效的工程推进都是在周密防范措施的执行之下进行的,而只有如此人员的安全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相应的工程的推进才会更有效率和达到既定的施工标准。

参考文献:

[1] 朱清伟. 解析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塌方及控制措施[J]. 房地产导刊,2015,(17):380-380.

[2] 毕建新. 高速公路隧道塌方治理与控制措施研究[J]. 建筑界,2013,86-87.

论文作者:曹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38卷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9

标签:;  ;  ;  ;  ;  ;  ;  ;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塌方控制措施研究论文_曹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