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汪阳

浅谈微课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汪阳

【摘要】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可以优化实验教学,突破实验教学中时间、地点的束缚,打造探究性实验课堂,实现了清晰直观展示演示实验、真实完整呈现探究过程,动态直观展示微观世界,提高了实验效率,促进了概念构建。

【关键词】初中生物 微课 实验教学 实验探究

为了有效利用生物实验这一载体,实现实验体验与概念传递的对接,让生物实验更好地应用于概念教学,我尝试将微课融入生物实验教学中,优化生物实验教学。结合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的内容和教学实验,谈一谈微课在优化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上的有效应用。

一、增强课堂实效,改善实验理论教学效果

微课集文字注释、视频、课件、解说等诸多内容于一身,能让传统的抽象的实验理论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可以把复杂、难以表述的实验操作、实验效果,借助微课中的图像和视频精准地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实验理论的学习兴趣,加深实验操作的记忆和理解,在自己进行独立的实验操作时减少失误,提高实验完成率。例如,在学习《观察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时,教学的重点是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并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对于刚刚接触生物课程的初中学生来说,尤其对观察细胞这个微观世界,更是充满好奇和渴望。加上学生已经具备使用显微镜的初步技能,故一定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为其今后主动探究学习做准备。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验操作前的讲授过程中,利用微课向学生讲解、演示操作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和技巧,注意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几个主要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直观演示实验,加强实验实际教学效果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一般来说,每位教师要教多个班级的生物课,但是有时候由于实验材料获取比较困难,实验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实验难以在每个班级都进行演示,而且实际实验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他们不知道要观察什么,以及错过了实验现象的观察;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座位靠后而看不清楚实验现象,使演示实验流于形式;由于一些其他原因,导致一些实验操作很难在45分钟内有明显的实验现象等。在课堂上,直接进行演示实验,往往缺少重复性,学生很难有深刻的体验,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概念的构建。借助微课,通过放慢操作速度,放大操作细节等方式,能有效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领会操作要领,而且还可以反复观看,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很有很大帮助的。

对于一些实验时间长,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则更需要借助微课来突破时空限制,真实呈现实验现象。

三、模拟完成实验,高效完整展示实验过程

初中生物涉及了众多实验,有的实验需要教师完成展示给学生,有些实验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同时,也有很多的实验因为存在危险、实验周期长、设备不足等因素无法展示给学生。而借助微课来模拟实验,帮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感,加深对实验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9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时,本节课包含血液、血液循环两大部分。初中学生的生物知识储备较少,对人体心脏结构和功能认识有限,教师如果仅仅是单纯地使用图文进行理论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人体内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借助微课,可以完整地展现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的情况,让学生聆听心跳的声音,感受心脏的搏动,观察血流的途径。在微课实验展示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引导学生推断心脏的功能,并思考、分析出心脏四个腔及其相连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识图、据图作答的能力。把原有的复杂的知识,借助微课实验展示,形象化、简单化,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记忆。

四、提升实验探究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探究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不同的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探究能力存在极大差距。在很多的探索实验中,由于整个过程较长,为了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很难兼顾到全体学习,不能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利于学生对实验加深印象。而借助微课,则可以把整个探究实验分成不同的步骤和内容,有选择地呈现给学生。例如,在学习《观察变形虫》时,实验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独立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理解变形虫结构与其生活的内在联系,证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制作变形虫临时装片,观察其运动及形态结构,仔细体会变形虫的形状、结构、运动、摄食和繁殖等活动。而对于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安排其在完成了观察变形虫后,自主探究,独立试验,验证“变形虫能否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这部分学生在完成基础实验后,结合微课的学习,设计和进行 “探究变形虫对外界刺激能否作出反应”的实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针对“给变形虫什么样的刺激,怎样做才能既刺激它又不伤害它”等问题和不明白的地方,思考讨论,并借助教师提前录制好的微课解决,提高实验教学针对性。通过探究性实验,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

五、拓展课外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

课外实验,是丰富学生生物知识,并让学生养成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北师大教材中的许多“活动”部分就需要学生课外完成。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可能由于兴趣不大、缺乏现成的器材、有畏难情绪的原因,不能真正去进行实验。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简单介绍实验,帮助学生减轻畏难情绪,找到一些可替代材料,再把其他学生的实验成果收集起来,制作成微课,并予以展示,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还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探究。当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时,会极大的鼓舞学生的探究热情,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当今教学改革的探索中,用微课教学是一种积极尝试,教师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使用微课,应该结合本班教学实践,不能盲目使用微课,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手段,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在利用微课优化实验教学中,应该提高微课制作水平,制作出较高水平的微课,不断探索,推进实验教学改革,真正实现高效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思晋.1949年以来我国初中生物教科书中实验内容的变迁分析及启示[J].中学生物教学,2017(17)

【2】李银乐.生物魅力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实验学校初中生物学科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7(17)

【3】王富友.生物课外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贵州教育.2008(02)

【4】刘妍.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

论文作者:汪阳

论文发表刊物:《青年生活》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  ;  ;  ;  ;  ;  ;  ;  

浅谈微课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汪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