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运动_世界历史论文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运动_世界历史论文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越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格尔论文,马克思论文,世界历史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5)03-0068-04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世界历史理论从哲学的高度阐释世界各 个民族和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而达到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渗透和互相胶着的整体 化状态,旨在研究人类在超越了狭隘民族地域界限后的历史发展。因此,它是揭示历史 发展特定阶段规律和趋势的历史哲学。

马克思并非世界历史理论的开山。此前,黑格尔就已经比较系统地阐发了世界历史理 论。但是,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相当的局限性。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 史理论的合理内核,并对其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

一、在科学性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实现了从黑格尔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越迁

在黑格尔之前,无论是史学领域还是哲学领域,历史的发展基本上都被视为无规律的 状态。历史发展要么是神的意志的体现,要么是伟人的意志的产物。黑格尔第一次以理 性的方式深刻反思了历史发展的过程、规律、本质和动力等问题。

第一,关于历史的过程性问题。黑格尔将整个世界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 联系在一起来考察历史,把以往看似孤立的历史发展视为一个从东方到西方演进的世界 性的历史行程。因之,黑格尔阐释的历史就不是狭义的某个国家某个阶段的历史,而是 在宏阔的世界视野中的历史;不是五光十色的历史事件,而是具有普适性的历史哲学。 黑格尔是使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使历史发展具有了世界意义的第一人。

第二,关于历史的规律性问题。黑格尔认为,历史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事件的堆砌 ,而是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的。历史的发展服从某种法则,呈现出有规律的演替。而历 史演进的过程与太阳的行程是一致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而人类历史也从东方开始,沿 着从中国起始,经由希腊和罗马,完成于日尔曼的轨迹,从低级向高级递进,普鲁士德 国则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第三,关于历史的本质和动力问题。黑格尔认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动力是“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在历史发展中体现为“民族精神”,又通过一系列民族精神而体现为“世 界精神”,而世界精神的本质即自由。他说:“我们所研究的对象-世界历史-是属于‘ 精神’领域”,[1](P54)“‘精神’却是依靠自身的存在,这就是‘自由’。”[1](P5 6)“‘世界历史’不过是自由概念的发展。但是,‘客观自由’——真正的‘自由’的 各种法则——要求征服那偶然的‘意志’,因为这种‘意志’在本质上是形式上的。” [1](P503)这即是说,世界历史在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不同的发展程度,而其不同的发 展程度正是由于“自由意识的不同程度”决定的。因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状即使不 符合时代精神,但是它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环节也必定符合世界历史的某一特定阶段的 时代精神。而且,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论现状如何,都将被“自由概念”所统摄并最终达 到世界历史的共同发展程度。

黑格尔将分散凌乱的历史理论用世界性的尺度来梳理,并将其规律化,使其世界历史 理论达到了以往历史哲学难望其项背的高度。但是,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历史的 局限性。表现为:一方面,他将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归因于绝对精神,未能超出唯心史 观的藩篱。另一方面,他将世界历史的发展终结于普鲁士德国,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性 和欧洲中心主义的政治倾向。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合理内核,并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改造了其唯心主义 和形而上学,使世界历史理论走向了科学。

第一,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合理内核,即历史的世界性和规律性。首 先,关于历史的规律性。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即唯物史观的前提之一即是认为历史发展具 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P12)其次,关于历史的世界性。马克思于1845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 了世界历史的思想,之后他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动力,世界历史与无产阶级的历 史命运等各个角度全面研究世界历史,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

第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克服了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形而上学性。黑格尔是欧 洲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家,但是他的辩证法在其历史哲学中并没有贯彻到底。 原因之一是其欧洲(日尔曼)中心主义在作崇。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世界历史的起点 与人类文明的历史起点是重合的,即是说,从人类迈入文明门槛之始,即开始了世界历 史。但是,世界历史的发展程度有高级低级之别,从低级的东方历史发展到高级的欧洲 历史,在日尔曼历史上达到了顶峰。历史由此而进入了完美的境界,如果说有什么发展 ,也只能在这种境界中循环,而不再有新形态的飞跃。在这里,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 成为其欧洲中心论的政治哲学的注脚,就如19世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安东·拉布 里奥拉所说,历史“一开始就具有某种非常浓厚的政治色彩。”[3](P109)由是,黑格 尔的世界历史理论不可避免地从历史辩证法陷入了历史形而上学的泥淖。这是一个思想 巨擘的悲哀。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并非源于人类文明的发轫期,而是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他指出,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 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 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4](P114)因此,人类社会发展有一个“历史向世界 历史的转变”[4](P89)的过程。这样,在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中,欧洲并不是世界历史的 顶峰和终结,而是世界历史的发端。世界历史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 中,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并终将发展到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第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克服了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唯心主义世界观。黑格尔 的历史哲学与他的自然哲学一样,都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在黑格尔看来,由 于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的对象化,世界的一切变化都是受绝对精神支配和控制的,因 而整个世界的本质就是绝对精神。马克思将黑格尔头足倒置的哲学颠倒了过来,将世 界,包括历史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演变并不是绝 对精神的运演,而是生产力的推动。他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 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4](P68)“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 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 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4](P88)“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 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4](P89)

二、在实践性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实现了从理论向实践的越迁

黑格尔创立了哲学史上最为宏大的哲学体系,在这个精神宝库中蕴藏着后人取之不尽 的源泉。但是,黑格尔是一个书斋型的哲学家,他的极其深奥的范畴运演、纷繁复杂的 推理过程和严谨缜密的逻辑架构,只是为了向世人昭展他所认定的穿透现象世界的形而 上的理念世界。他的世界历史理论也只是建构其庞大哲学体系的一个环节,因此其整个 思想体系包括世界历史理论都不具有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分水岭。考察马 克思哲学的实践性,可以具有两个视角:其一,从哲学的基础上看,实践观是全部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无论是世界观、历史观,还是认识论、方法论,马克思哲学都一以 贯之着实践的观点;其二,从创立哲学的目的上看,马克思进行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 指导革命实践。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他的全部理论一样,是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需要而创立 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实践性突出表现于为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而进入社会主 义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在研究人类学和东方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可 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避免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灾难,利用资本主义的 成果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观点。他指出:“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 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5](P438)但是,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 “卡夫丁峡谷”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由于历史已经成为世界历史,就为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创造了历史机遇。主要表现在:

第一,由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使得落后国家进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卷 入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之中。因此,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 会基本矛盾转移的结果。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 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 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4](P276)“它 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 东方从属于西方。”[4](P277)由于资本主义使世界连成整体,因此先进资本主义国家 和落后国家的历史命运就超越了国界而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其 国内发展空间日益缩小。由于资本无限扩张的本性,由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无限 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资本主义国家必然不断向海外扩张,从而造成资本主义剥削的国 际化,使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相当程度上转移到落后国家中去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的转移,不仅引起落后国家社会矛盾的激化,也引起这些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民族 矛盾的深化,阶级矛盾加上民族矛盾,使得落后国家的矛盾空前加剧,从而在这些国家 首先形成了革命形势。

第二,由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落后国家的革命已经成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向全世界衍射,就造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化,使得落后国 家的民族民主革命也成为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为其由民族民主革命向 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机遇。这种机遇既表现为落后国家可以直接利用资本主 义的物质文化成果,也表现为可以直接受到先进国家中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和帮助。一 个基本事实是,没有西欧的工人阶级运动,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没有马克思主义 ,就没有十月革命的发生。而没有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也就没有中国革命的产生。 拉布里奥拉曾说过:“整个历史,除非常古老的和我们所不知道的时期的历史以外,是 在不同部落和共同体之间,然后是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接触和冲突的基础上发 展的;换言之,那些对某个社会内部矛盾起决定作用的原因,由于同外部世界的冲突而 总是愈来愈复杂……例如内部困难常常促使某个社会或国家参加外部冲突;有时则相反 ,外部冲突影响着内部关系的改变。”[3](P111)按照拉布里奥拉的观点,整个历史都 是在内部和外部冲突中发展的,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由于社 会共同体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规模不同,因此这种内部和外部的冲突在社会发展的不 同阶段也具有不同的规模。在古代,内部和外部冲突主要表现为部落之间的冲突,后来 又发展为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冲突。历史发展到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一切民 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因此使“外部冲突影响内部关系的改变”这 种历史现象发展为世界性的规模。这也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已突破国界,影响了 落后国家的历史进程,并使社会主义革命成为世界革命。

第三,由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形成了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物质 力量——无产阶级。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在落后国家形成了无产阶级。又由 于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人民的超强经济剥削,把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从本国转嫁到了 落后国家之中。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假如从一国范围孤立地看,中国确实超越了资本 主义的独立发展阶段。但是,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观点来看,中国恰恰是在 世界历史中经历了资本主义的时代,即以作为资本的国际生存条件这种特殊方式经历了 资本主义残酷的、非人道的历史进程。在资本主义向世界的进军中,究竟有哪一种灾难 没有落在中国人民的头上?面临绝境的中华民族在同帝国主义列强的殊死搏斗中孕育锻 炼出了特别能战斗的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从而提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基础。”[6 ](P7)

第四,由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落后国家可以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一切积极成 果,避开资本主义发展中所遇到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危机和弊端,相对顺利地实现现代 化并缩短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 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 的痛苦。”[2](P11)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而建立社会主义,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发展过 程中血与火铸成的历史,减轻新社会分娩的痛苦。但是,任何国家都不能不经历生产力 发展的自然过程。建立在落后国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 阐释的社会主义不同,是一种低级的社会主义。因此,它更加需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所 创造的一切肯定的成果,迅速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当前,多数社 会主义国家蜕变了,但这并不说明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观点是错误的,而 恰恰是因为这些国家没有如马克思所说,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的成果。比如, 苏联的解体有着十分复杂的历史原因,但是没有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也是 因素之一。斯大林当初就提出了两个世界市场的观点,没能作到对外开放,也没有巩固 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物质基础尽管远远落后于苏联,但是邓小平提出了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理论。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欣欣向荣,已 经走上了繁荣昌盛之路。历史充分说明,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是可以跨越的,但 是在跨越之后,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形态的 历史性“跨越”。否则,就可能重返资本主义老路。历史还充分说明,对资本主义的跨 越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跨越的只能是社会制度,而不能是生产力和经济发展阶段。

标签:;  ;  ;  ;  ;  ;  ;  ;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运动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