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肝泰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脂肝泰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张一昕[1]2003年在《脂肝泰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脂肝泰胶囊(由生黄芪、炒白术、茵陈蒿、郁金、柴胡、橘红、泽泻、丹参、大黄、生山楂、枳实、制首乌等药物组成)具有健脾疏肝,消痰化瘀的功效,为导师杨牧祥教授经多年临床观察筛选的效方,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为总结判定其疗效,进行了严密设计的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采用高脂饲料复制了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动物模型,同时施加药物干预,通过观察其对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影响,探讨了本方在调节脂质代谢和保护肝功能方面的作用机制;通过观察其对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影响,探讨了其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通过观察其对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F1α(6-Keto-PGF1α)的影响,探讨了该方对血管舒缩状态和血液运行等方面的作用机制;通过观察其对细胞凋亡及相关调控基因bcl-2和bax蛋白的影响,探讨了其抗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并运用HE染色方法观察了本方对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第一部分 脂肝泰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本研究采取多中心临床试验,联合叁家医院,采取严密设计的随机对照(双盲)研究方法,以东宝肝泰为对照药,严格按照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选择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患者,经用药治疗1个疗程(2个月)后,观察比较了患者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脂、肝脏B型超声影象学、肝功能、血液流变学等方面的变化。第二部分 脂肝泰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作用机制的实验研<WP=6>究实验一 脂肝泰胶囊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脂质代谢和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即(1)正常对照组(简称正常组):灌服生理盐水;(2)模型对照组(简称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3)脂肝泰低剂量组(简称低剂量组):每日用药剂量为0.7g/kg;(4)脂肝泰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每日用药剂量为1.4g/kg;(5)东宝肝泰对照组(简称对照组):每日用药剂量为0.9g/kg。各组1次/d灌胃,每次用药体积均按1ml/100g计算。除正常组喂饲普通饲料外,其余各组均喂饲高脂饲料。同时,各治疗组灌服对照药或治疗药,正常组、模型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0周,确定脂肪肝形成后,于最后一次给药禁食12h后断头取血,将血样低温离心,分离血清,采用酶法测定血清TC、TG、HDL-C、LDL-C、FFA的含量;采用赖氏法测定血清AST、ALT的含量。同时迅速剖取动物肝脏,在肝脏最大叶距边缘0.5cm处取1 cm×1cm大小肝组织,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的形态结构。另取部分肝组织(1.0~1.5g),制成10%的肝组织匀浆,4℃4000r/min离心10min,提取上清液,用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采用酶法测定TC、TG、HDL-C、LDL-C、FFA含量。实验二 脂肝泰胶囊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血清和肝组织MDA含量和SOD、CAT、GSH、GSH-PX活性的影响实验动物分组、用药情况同前。连续灌胃10周,确定脂肪肝形成后,于最后一次给药禁食12h后断头取血,将血样低温离心,分离血清,MDA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比色分析法 ,SOD活力测定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CAT测定采用可见光法,GSH、GSH-PΧ测定采用比色定量分析法,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测定各项指标含量。 实验叁 脂肝泰胶囊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NO、ET-1及TXB2、6-Keto-PGF1α含量的影响实验动物分组、用药情况同前。连续灌胃10周,确定脂肪肝形成后,于最后一次给药禁食12h后断头取血,先取血1ml加入一洁净试管内,再取血2ml加入预先用抑肽酶抗凝的试管内,迅速将血样4℃低<WP=7>温4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血浆。同时迅速剖取动物肝脏,取部分肝组织制成10%的肝组织匀浆,4℃4000r/min离心10min,提取上清液。NO采用硝酸还原酶法,ET-1、 TXB2和6-Keto-PGF1α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实验四 脂肝泰胶囊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肝脏细胞增殖与凋亡及相关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 实验动物分组、用药情况同前。自实验正式开始后,连续灌胃10周,确定脂肪肝形成后,于最后一次给药禁食12h后处死动物,取少许肝组织,剪碎至1mm3大小,然后置于100目铜网上轻搓,边搓边以生理盐水冲洗,直至将组织搓完。收集细胞悬液,离心2分钟,弃去上清,去除细胞碎片,70%乙醇固定,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大鼠肝细胞增殖与凋亡及相关调控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第一部分 脂肝泰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 1 临床症状变化 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74例(67.9%)、肝区不适63例(57.8%)、肝区疼痛23例(21.1%)、腹胀61例(55.9%)、食少30例(27.5%)。脂肝泰胶囊对改善乏力、肝区不适、肝区疼痛、腹胀、食少的有效率分别为94.7%、88.9%、91.7%、9

尹周安[2]2007年在《理脾护肝调脂丸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肝脏FFA、MDA、SOD含量及对小鼠胃肠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从组织形态学、生化学指标方面,观察理脾护肝调脂丸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SD大鼠肝组织SOD、MDA、FFA的影响。旨在探讨该方防治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造模法复制SD大鼠脂肪肝模型,采用雄性SD大鼠60只,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东宝甘泰阳性药对照组、理脾护肝调脂丸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组10只。正式实验开始时:除正常对照组喂普通饲料外,其余各组均喂高脂饲料。正常组和模型对照组每日灌生理盐水,叁个治疗组给予理脾护肝调脂丸(混悬液),阳性药对照组给东宝甘泰混悬液,共给药8周。处死各组大鼠,并取肝组织,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游离脂肪酸(FFA)及丙二醛(MDA)含量。另外,SPF级ICR健康小白鼠40只,雌雄各半,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4组观察理脾护肝调脂丸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计算小肠推进率P。结果:光镜下观察,模型组大鼠肝脏出现程度不等的脂变,脂变肝细胞增大,肝窦受压变窄甚至消失,肝索排列紊乱。与模型组相比,理脾护肝各组大鼠肝脏脂变程度明显减轻,脂变肝细胞的数目减少,胞浆内脂滴减少或消失。此外,理脾护肝调脂丸各剂量组能明显降低肝组织FFA、MDA含量,提高肝组织SOD含量(P<0.01),且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东宝肝泰组(P<0.05)。另外,胃肠推进实验表明:中药灌胃组、高脂加中药灌胃组的胃肠推进率均高于高脂灌胃组(P<0.01)。结论:理脾护肝调脂丸对于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模型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高剂量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组。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理脾护肝调脂丸一方面通过加快对外源性脂肪排泄,减少外源性脂肪在小肠中的吸收,另一方面可以提高SD大鼠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对肝脏的损伤,保护肝细胞。

李万辉[3]2005年在《越鞠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质代谢和肝脏微循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为临床常见病,它是由多种疾病和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其诱发因素较多且互为因果,相互作用,一般认为以脂肪代谢异常、氧应激、脂质过氧化损伤、游离脂肪酸的作用以及缺氧和肝微循环障碍为主,上述诸因素可能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起到一定作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率为5.2%~11.4%。若不予以积极治疗,约25%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发展为肝纤维化,约10%的严重患者可演变成肝硬化。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检出率日趋增多,在部分地区其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国内外研究表明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最相关的致病因素是高脂血症。长期的高脂肪高热量饮食是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的重要成因。因此,高脂饮食与高脂血症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密切相关。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传统医学中无相应的病名,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和长期临床观察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肝气郁滞,失其柔顺条达之性,气病及血,血脉瘀阻;过食肥甘,或饮食不化,使脾失健运,聚湿为痰,终致气、食、瘀、痰、湿交结于胁下而发病。越鞠丸(香附、苍术、川芎、栀子、神曲)出自《丹溪心法》,为金元时期着名医家朱丹溪创立的六郁

李景旺, 江军亮[4]2006年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脂肪肝并非是临床上的一个独立性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和原因引起的肝内脂质(主要为甘油叁酯)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也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中的常见病理过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高脂肪血症所致的脂肪肝在我国的诊断率逐年增加。这种非酒精性脂肪肝进一步肝纤维化的发生率约高达25%,且约1.5%~8.0%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

明浩[5]2014年在《痰瘀通胶囊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痰瘀互阻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在前期痰瘀通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理论,观察痰瘀通胶囊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痰瘀互阻证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物,客观评价其治疗脂肪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为应用化痰活血法防治高脂血症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痰瘀通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易善复胶囊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以及肝功能(ALT、AST)、血脂(TC、TG、HDL-C、LDL-C)、血流变(全血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肝脏B超等,根据相应诊疗标准,观察改善情况,将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作出疗效评价。结果:1.临床症状体征的疗效:痰瘀通胶囊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总有效率为87.04%,能显着改善临床诸多症状,对脘腹痞闷、乏力、头重、眩晕、胸闷、纳呆、胁下痞块、右胁疼痛等症状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82.35%,81.81%,87.50%,68.00%,86.67%,80.95%,80.00%,87.10%,均优于对照组(易善复组)。2.血脂的改善:痰瘀通胶囊组血脂的改善总有效率为85.42%,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TC、TG、LDL-C均显着下降,HDL-C明显升高(P<0.01),其中对TC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3.肝脏B超、肝功能的改善:痰瘀通胶囊组肝脏B超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7.50%,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AST、ALT显着下降,其中对AST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4.血流变的改善:痰瘀通组治疗后,全血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改善显着(P<0.01)。5.安全性观测:痰瘀通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肾功能、血、尿、便常规,心电图均未发现明显改变。结论:痰瘀通胶囊对高脂血症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痰瘀互阻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异常脂质代谢,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等多方面的作用,是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安全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刘香蕊[6]2008年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研究现状,以期为该病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方向。方法:回顾近10年来国内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研究的成果,从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的机理研究等几方面进行总结。结果: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水平日趋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但是还存在着缺乏统一标准,设计不规范等问题。结论: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尽早建立统一的临床分型、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完善科研设计,改进造模方法,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等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冯明辉[7]2004年在《去脂胶囊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血脂含量和肝组织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动物试验探讨去脂胶囊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寻求防治脂肪肝及高脂血症的有效药物,为解毒化湿、祛痰行瘀法治疗脂肪肝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本实验采用高脂饲料喂养Wistar大鼠复制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实验分组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自然恢复组、去脂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甲硫氨酸片组)。以高、中、低剂量去脂胶囊和甲硫氨酸片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进行干预,然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肝指数、肝功能、血脂、肝脂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分析各参数。 结果: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肝指数、肝功能、血脂和肝脂显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肝脏组织形态学观察呈中、重度脂肪变性,以混合性脂滴为主;去脂胶囊组:用药4周后去脂胶囊高、中剂量组能显着降低肝指数、肝功能、血脂和肝脂(与自然恢复组比较P<0.05),肝组织学接近正常或有轻、中度脂肪变性,肝组织恢复明显加快;自然恢复组肝指数、肝功能、血脂和肝脂有所降低,肝组织学有改善。去脂胶囊组与甲硫氨酸片组比较更能促使肝组织形态学的恢复。 结论:脂肪肝是多种疾病病变过程中常见的病理改变。去脂胶囊能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和肝脂、促使脂肪变性的肝细胞恢复,能有效的用于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治疗。 结论:1.去脂胶囊能明显改善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肝功能,降低血脂及肝脂;2.去脂胶囊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具有恢复作用;3.去脂胶囊可以用于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4.解毒化湿、祛痰行癖法治疗脂肪肝是有效的、可行的。

马敏君[8]2003年在《脂肪肝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肝脏脂肪代谢发生障碍,导致脂类物质的动态调节平衡失调,脂肪在组织细胞内蓄积而成的。最常见的原因为肥胖、酒精中毒、糖尿病,其次为营养失调、药物中毒、妊娠、遗传等。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临床检测技

展照双[9]2005年在《茯苓泽泻加山楂汤对高脂血症早期干预治疗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饮食失调,“脾实生痰”为高脂血症早期的病理机制,痰盛伤脾,由痰致瘀,痰瘀互阻于脉络,为其病理演变趋势,并据此确立“化痰祛湿、健脾、活血化瘀”的治法。选用茯苓泽泻加山楂汤,观察其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发病早期的治疗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早期高脂血症提供有效方药。方法:给予Waster大鼠高脂饲料喂养,同时分别给其不同药物灌胃,并检测每组大鼠治疗前后的体重、血脂及血流变值。结果:茯苓泽泻加山楂汤组降低胆固醇及血液粘稠度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显着,P<0.01。结论:茯苓泽泻加山楂汤对高脂血症早期有较好的降脂和降低血液粘稠度作用。

张艳华[10]2005年在《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研究概况》文中提出综述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研究概况。脂肪肝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由多种疾病和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最常见的病因有肥胖、酒精中毒,其次为营养失调、糖尿病、药物中毒、妊娠、遗传等。肝脏脂肪变性可影响肝功能,部分患者还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中医学虽无脂肪肝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属于“症积”“胁痛”“黄疸”等范畴。其病位在肝,与肝、胆、脾、胃、肾等脏密切相关。其发病机理众多学者均认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而最终形成湿痰瘀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形成脂肪肝。在治疗上医家们采用了辨证分型治疗、专病专方治疗及基础方加减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上行之有效。同时进行了实验研究,以中药对脂肪肝形成的干预及改善机理为主。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脂肪肝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脂肝泰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张一昕. 河北医科大学. 2003

[2]. 理脾护肝调脂丸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肝脏FFA、MDA、SOD含量及对小鼠胃肠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D]. 尹周安.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7

[3]. 越鞠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质代谢和肝脏微循环的影响[D]. 李万辉. 河北医科大学. 2005

[4].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J]. 李景旺, 江军亮. 医药世界. 2006

[5]. 痰瘀通胶囊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痰瘀互阻证)的临床疗效研究[D]. 明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

[6].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 刘香蕊. 中国医药导刊. 2008

[7]. 去脂胶囊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血脂含量和肝组织学的影响[D]. 冯明辉. 湖南中医学院. 2004

[8]. 脂肪肝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 马敏君.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3

[9]. 茯苓泽泻加山楂汤对高脂血症早期干预治疗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展照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5

[10].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研究概况[J]. 张艳华. 时珍国医国药. 2005

标签:;  ;  ;  ;  ;  ;  ;  ;  ;  ;  

脂肝泰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