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与中国现代化_孙中山论文

20世纪与中国现代化_孙中山论文

二十世纪与中国的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二十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是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国人民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这三位历史巨人,以及他们分别领导的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伟大的革命,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而奋斗,而且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而上下求索。面对历史赋予的重任,他们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华民族探索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三步曲!

一、独立与富强:二十世纪赋予的重任!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到二十世纪初,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和次年《辛丑条约》的签定,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伴随着二十世纪而来的耻辱与痛苦。

资本(帝国)主义侵入,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成为他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因而,反帝反封建就成为由这些矛盾而引起的近代中国革命的目的和任务。反帝反封建,“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独立与富强,正是二十世纪赋予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

从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开始,地主阶级改革派,农民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民主派以至无产阶级,近代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都试图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力图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1898年戊戌变法的失败,宣告近六十年的改良决不是中国社会的良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毅然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历史跨入了二十世纪。革命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二、伟大的探索:中华民族的有力回答!

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一次是辛亥革命,她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是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民族独立,开始了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和可贵的经验教训;第三次是改革开放,科学地制定了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蓝图并使之部分成为现实。三次巨大的变革,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

1、孙中山:比较完整的近代化建国纲领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和一系列有利于推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法令。从此,中国历史走上了进步的轨道。

不仅如此,孙中山认为革命与建设密切相关,革命是建设的前提,革命的目的最终是为建设。他说:“人民的一切幸福,都是以政治问题为依归的。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政治,如果政治不良,在国家里头,无论什么问题都不能解决。”因此,孙中山指出,改造中国第一步只有革命,革命一旦成功,就应当以振兴实业来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并逐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曾一度错误地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今后应当专心致志于实业建设,然而,不久以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使他清醒过来。此后,孙中山一面继续坚持革命,一面也花费了巨大精力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绘制了他理想的社会蓝图,期待并追求着中华民族的富强。1918—1919年,孙中山在上海深居简出,积“奔走国事三十年”之经验,写成了《知难行易的学说》(又名《孙文学说》,即《建国方略》之一的“心理建设”)和《实业计划》(即《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两本书。 这两本书和他1917年写成的《民权初步》(即《建国方略》之三“社会建设”)合起来,完成了《建国方略》这部重要著作。其中的《实业计划》,是一个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的,实现中国国民经济全面近代化的大规模建设规划,包含着孙中山关于经济建设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步骤方法,其目的就是把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改造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实业计划》阐述了开发中国实业的途径、原则和计划。书中涵括了关于交通、商港、都市、水利、工业、农业、造林、移民等多方面的庞大建设。孙中山提出,发展实业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个人企业,二是国家经营,发展的原则是:“(一)必选最有利之途,以吸外资;(二)必应国民之所必需要;(三)必期抵抗之至少;(四)必择地位之适宜。”孙中山提出,采用国有和引入外资并借鉴外国先进设备和持术等办法,在十至二十年内修建十万英里铁路,以中央、西北、东北、东南、高原等五大铁路组建一个联系全国的铁路运输系统,同时修建一百万英里的公路网;兴建北方、东方、南方三个世界级的海港,四个二级海港,九个三等海港和十五个渔业港,并使之形成一个海运体系;建立和发展包括钢铁、煤炭、石油、电力、机械制造、有色金属、水泥等的工矿企业;治理河流,兴修水利,发展农、林、牧业;发展纺织、食品等轻工业。在发展实业时,孙中山特别强调主权,他说:“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实业计划》反映了二十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对中国近、现代化的强烈愿望,其设想之宏伟,规模之巨大,规划之具体,前所未有,至今观之仍令人赞叹不止!

然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的近代化构想无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得以付诸实践,给他本人,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而他不懈的斗争精神和宝贵的思想财富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而奋斗!

2、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贵探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的事业,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革命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就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基本胜利,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奋斗,为实现新中国的现代化而奋斗,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初的探索。

在中国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课题,毛泽东最初把目光投向了苏联。“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参照苏联的经验,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共中央历时4年, 五易其稿,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一五计划总投资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壮举;一五计划成为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953年,毛泽东又阐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的任务,这是对我国“四个现代化”最初表述。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已经提出来了,然而,全党包括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缺乏足够的理论和思想准备。在开始建设的时候,党号召过“学习苏联”。但是,正如革命不能照搬苏联经验,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展开和苏联国内问题的暴露,毛泽东认识到要避免苏联经济建设中犯过的错误,开创出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1956年,新中国以基本完成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而载入史册。这年4月,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是这一探索的开始。

1956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陆续觉察到苏联经验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在1955年底,毛泽东就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1956年初,毛泽东又听取了34个部委汇报,进行了关于经济建设的依次大规模的调查,从而明确了“以苏联为鉴戒”的思想。1960年6月8日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中进一步说:前8 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这表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以苏为鉴。总结自己的经验,开始探索自己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主要讨论了经济问题,特别是阐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实际上讲的是开辟一条与苏联过去道路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论十大关系》还讲到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最初的、宝贵的成果。1975年,邓小平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曾向毛泽东建议重新整理《论十大关系》。他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这篇讲话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今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的率先探索,影响和带动了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研究,从而产生了我党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批成果,这集中反映在八大通过的各个报告和八大代表的发言中。

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探索在八大以后遭到了严重挫折。此后,中国共产党虽然多次重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实际上工作中心已经偏离了这一目标。但是,毛泽东的可贵探索,对于邓小平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宝贵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3、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与实践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全党全国人民痛定思痛,开始了新的伟大征途。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提出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口号,再一次确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制订了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事业,邓小平紧紧地把握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设计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这个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邓小平指出,要以重点带动全局,战略重点要放在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要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要争取若干个高速发展阶段,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的工业化,不是单纯的经济现代化,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和谐发展的有机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齐头并进的有机体。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我们的现代化,不是什么别的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在邓小平的设计和主持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富强已经部分地成为现实。

三、圆满的句号,良好的开端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三次革命,基本上完成了二十世纪赋予的历史重任,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将中华民族引入现代化发展的正确轨道,从而给二十世纪的中华民族划上圆满的句号。

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的现代化或多或少清除了障碍;他的现代化方案以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和平等为基本前提,以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为基础,以自由、平等和民治的政治现代化为核心,是一个全面现代化强国的体系,虽然不乏粗糙,却具备了现代化国家的要素。特别是民族、民权、民生大致相当于独立、民主和工业化,无疑是当时中国最全面、最系统而且兼取中西之长的现代化方案。在这个意义上说,孙中山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先行者!

毛泽东,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而彻底解决了革命与建设的关系问题,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不仅如此,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毛泽东满怀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力图在他们一代手中完成二十世纪赋予的另一重任。错综复杂的因素使毛泽东的夙愿未能实现但他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却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的第三次改革留下了可贵的借鉴和启迪!

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设计了中华民族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化方案。尤其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规划了切实可行活生生的现代化步骤,并且第一次把现代化方案从理论付诸实践,从理想成为现实,每一个人都可以感觉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目标坚实有力的步伐!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世纪初的中华民族勇敢地承担了独立与富强的重任,世纪末的中华民族交出了圆满的答卷,为二十世纪划上了完美的句号。然而,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一伟大目标而言,所有这一切,仅仅还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开创的事业,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奋斗。

标签:;  ;  ;  ;  ;  ;  ;  ;  ;  ;  ;  

20世纪与中国现代化_孙中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