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反式激活作用的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反式激活作用的研究

陈丰哲[1]2006年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及X蛋白在长期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背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于1966年被发现,是全球性传染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共20亿人曾感染乙肝病毒,其中3.5亿人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这些慢性感染者具有发展成为慢性活动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高度危险性。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相关的疾病及其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约有超过50%的居民曾被乙肝病毒感染过,其中8%~15%的人成为慢性感染者。 虽然目前对于乙肝病毒基因结构和病毒蛋白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实用的细胞模型,使乙肝病毒致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受到了很大限制,同时,也使有效的治疗方法的研究无法进行。尤其是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和X抗原(hepatitis B X antigen,HBxAg)这两种重要结构和功能蛋白尚需要通过更加完善的细胞模型来进一步研究。HBcAg是21-kDa的细胞内蛋白质,可以独立包裹病毒基因组与多聚酶装配成颗粒状病毒颗粒,是形成具有复制功能的成熟病毒颗粒必不可少的成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BcAg在产生抗体与激活Th细胞方面具有强大的免疫原性,可以作为不依赖于T细胞的独立抗原。建立稳定表达HBcAg的细胞模型,不仅有助于体外探索新型的免疫原,促进治疗性疫苗的研究,对于了解HBcAg变异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亦有重要的意义。而HBxAg在病毒复制、细胞癌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HBxAg能够反式激活多种病毒和细胞增强子,并通过与细胞核内多种转录因子结合

王建军, 成军, 刘敏, 杨倩, 蔺淑梅[2]2005年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乙型肝炎e抗原反式激活蛋白结合蛋白的基因》文中提出目的筛选并克隆人肝细胞cDNA文库中与乙型肝炎e抗原反式激活蛋白(HBeAgTP)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方法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并克隆HBeAg反式激活的新型靶基因HBeAgTP。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HBeAgTP基因,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诱饵质粒,转化酵母细胞AH109并在其内表达,然后与转化了人肝cDNA文库质粒pACT2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和X-α-半乳糖(X-α-gal)上进行双重筛选阳性菌落,PCR从中扩增出目的片段并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成功克隆出HBeAgTP基因并在酵母细胞中表达,应用酵母双杂交筛选出阳性菌落24个,经生物信息学分析为15种已知基因。结论成功克隆出HBeAgTP的结合蛋白,包括一些与细胞内蛋白质的转录、翻译、免疫调节及物质和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

参考文献:

[1].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及X蛋白在长期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表达[D]. 陈丰哲. 山东大学. 2006

[2].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乙型肝炎e抗原反式激活蛋白结合蛋白的基因[J]. 王建军, 成军, 刘敏, 杨倩, 蔺淑梅.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标签:;  ;  ;  ;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反式激活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