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中的效果观察论文_周月

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中的效果观察论文_周月

周月

(潜江市中心医院 湖北 潜江 433100)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和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7 d后,通过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蓝光照射联合护理干预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为96.0%(48/50),对照组为82.0%(4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50,P<0.05)。结论: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防止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改善患儿预后,可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223-02

新生儿黄疽通常指新生儿期由于体内胆红素积累引起的皮肤及器官黄染,如治疗不够及时可引起胆红素中毒性脑病,造成严重后果。本研究通过对50例母乳喂养患儿实施护理干预取得不错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母乳性黄疸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33例,女17例;出生(4~28)d,平均(9.62±5.21)d;出生体重(2700~4500)g,平均(2847.54±218.82)g;皮肤出现黄疸时间(4~7)d,平均(5.26±2.13)d;黄疸指数(7.4~11.5),平均(9.4±2.8)。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出生(4~26)d,平均(9.53±4.94)d;出生体重(2750~4400)g,平均(2807.39±220.47)g;皮肤出现黄疸时间(4~6)d,平均(5.07±2.24)d;黄疸指数(7.4~11.9),平均(9.4±2.9)。所有患儿均为足月分娩,且母乳喂养;所有患儿无其他异常。两组新生儿各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针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常规护理,包括日常消毒、护理,为新生儿提供适宜环境,向家长介绍相关知识,并指导产妇合理喂养等。

1.2.2观察组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心理护理 主要针对患儿家属,由于有家属中途阻碍导致治疗中断的先例,在蓝光照射治疗前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辅导,向家属传授新生儿黄疸发病的病因及危害,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介绍蓝光治疗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使家属保持平和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照射前患儿准备 蓝光照射前对患儿进行一系列准备,对患儿进行全身清洁,剪短患儿手脚指甲防止照射时抓伤,双眼佩戴遮光眼罩,避免光线损伤视网膜,穿好纸尿裤遮盖会阴部,男婴注意保护阴囊,身体其他部分裸露照射。

(3)蓝光照射时护理 当患儿准备完毕,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光疗箱,光疗箱用软布覆盖,一方面保温,另一方面防止外部光线干扰。然后开启蓝光,患儿照射期间,密切观察患儿各项体征,若患儿出现不适、呕吐或者大小便时及时停止照射,做相应处理后继续照射治疗。

(4)照射后护理 蓝光照射时间严格按照医生的安排,光照结束后,对患儿进行全身情况检查。置温箱中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相关病情,对患儿康复做全程跟踪。出院前,对家属进行黄疸预后指导,防止患儿出现其他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治疗7 d后,观察患儿基本情况,判断疗效。显效:患儿黄疸症状消失,皮肤恢复正常颜色,肝脾正常。有效:患儿黄疸症状基本消失,皮肤颜色稍有黄色,肝脾正常。无效:患儿仍有黄疸症状,皮肤颜色为黄色,肝脾肿胀。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以α=0.05为区间。

2.结果

2.1 护理干预对黄疸患儿的治疗效果影响

治疗7d后,通过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蓝光照射联合护理干预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50 85 15 0 100.0%

对照组50 60 27 13 87.0%

2.2 护理干预对家属满意度的影响

通过调查家属满意度,结果发现,观察组家属满意度为96.0%(48/50),对照组为82.0%(4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50,P=0.037<0.05)。

3.讨论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发病主要是因为母乳中含有较多活性相对较高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开奶较迟的新生儿,由于摄入量相对不足,肠蠕动较慢,由肝脏合成的胆红素进入小肠后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被β-葡萄糖醛酸苷酶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并大量重吸收入血液循环,进一步加重黄疸。随着母婴同室及母乳喂养的增多,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发病率也越来越多,占到新生儿黄疸的20%。

【参考文献】

[1] 梁娟.控制新生儿黄疸指数升高的护理[J].淮海医药,2009,27(3):264.

[2] 王和平.纯母乳喂养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中原医刊,2003,30(12):258.

[3] 宋韶鸣,邵肖梅.实用新生儿科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

[4] 陈宝昌,马亚范,刘桂玲等.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7d内血清总胆红素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7,10(5):9.

论文作者:周月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8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中的效果观察论文_周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