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国际秩序转型中角色竞争的国际关系理论探讨_国际经济论文

新、旧国际秩序转型中角色竞争的国际关系理论探讨_国际经济论文

国际关系理论探微 论新旧国际秩序转换中的角色竞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关系论文,新旧论文,秩序论文,角色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关系理论探微

内容提要:在新旧国际秩序转换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角色。

国际秩序的内涵与实质 国际秩序是指在国际行为主体的相互作用中,按一定原则形成的国际关系相对和平与稳定的状态。首先,国际秩序是一种相对和平与稳定的状态,无论是一家独霸、两国称雄或是多级共管,都可以维护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其次,国际秩序必须以一定的原则为基础,如国际法,但是实际上,不同的国际行为主体,由于其实力和地位不同,对同样的原则的解释和理解不同,采取的手段也迥异。最后,实力是国际秩序形成的直接依据,实力不同,形成不同的国际关系,进而形成性质各异的国际秩序。国际秩序就其内容来讲,分为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就国家秩序的性质而言,分为国际旧秩序和国际新秩序。

国际旧秩序包括国际经济旧秩序和国际政治旧秩序。国际经济旧秩序是以剥削和掠夺为特征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其主要内容是: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垄断为基础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这种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慢慢形成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从而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合理、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货币体系从政治上得到确定和保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法衰弱,德意日战败,美国实力大增,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同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独立国家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势下,美国主持建立了以美国为领导的、以贸易自由化和货币自由兑换为原则的、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调节机构的国际经济秩序。这种经济秩序貌似“自由”、“平等”,实则旧秩序的本质丝毫没变,发达国家剥削和掠夺落后国家的实质没变。

国际政治旧秩序是指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特征的国际政治秩序。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形成“维也纳体系”,这是近代国际关系中第一国际秩序。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后,帝国主义者在世界范围内疯狂地瓜分势力范围和建立殖民地,形成了极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世界、垄断国际事务的国际政治格局。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因瓜分不均而日益激化,于是1914年爆发了旨在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根据新的力量对比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形成具有全球意义的国际秩序。但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这种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极不牢固的,力量对比的变化又引发了重建国际秩序的斗争,并最终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形势下几大国试图以《联合国宪章》为指导原则,以联合国安理会各大国协调一致为基础筹划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蓝图。但是,战后不久美苏便从结盟走向对抗,爆发“冷战”。此后又形成了以美苏争霸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政治旧秩序。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争霸为特征的国际政治旧秩序不同于以前的国际旧秩序。战后的旧秩序更完备、更具危害性,同时又具有欺骗性。因为从组织结构上讲,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比以往任何集团都紧密,而且美苏的争夺遍及世界每个角落,造成了战后世界的动荡不安。但这种旧秩序却披上了平等、自由、民主、意识形态等虚伪的外衣,显得冠冕堂皇。美国控制欧、日,是制止共产主义扩张的需要,干涉他国内政是为了维护和扩大“自由世界”;苏联控制东欧,甚至入侵捷克,都是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大家庭”,向其它地区扩张是为了推进“世界革命”等。总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基础。它以追求霸权、热衷干涉、崇尚武力为主要内容,奉行“强权就是真理”的哲学。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组织军事集团,划分势力范围,组织“大家庭”或“联盟体系”,建立国与国之间的统治与服从、奴役和依附、压迫和被压迫的不平等关系。

总而言之,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垄断资本的国际剥削;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强国对弱国的国际压迫。国际旧秩序的实质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不同类型国家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全面瓦解,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和力量的壮大,这些新独立国家越来越不满足于自己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依附地位,强烈要求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于70年代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并在斗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80年代不仅提出国际经济新秩序,也提出了国际政治新秩序。尤其是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苏联解体、东欧演变、德国统一、华约解体,标志着美苏争霸为基本内容的雅尔塔体制的终结。世界进入了新旧秩序的过渡时期。各个国家纷纷提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构想,以便使自己在未来世界秩序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构想。随着苏联演变、东欧巨变,世界进入了新旧秩序的转换时期。美、日、欧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争夺在未来世界中的有利地位,以海湾危机为契机,纷纷按自己的意志提出了关于世界新秩序的构想。

1.美国意欲独霸天下。海湾战争给美国带来了莫大的“声望”,一方面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军一举击败伊拉克,国威大振;另一方面在海湾事件的处理中,又形成了在联合国支持其它大国不反对的情况下,美国领导西方等盟国共制伊拉克的格局。因此,海湾战争后,“美国强盛”、“美国第一”等论调甚嚣尘上。在这种背景下,布什总统开始构筑他的“世界新秩序”。1991年4月,布什发表了一次讲话, 在讲话中,布什列举了作为世界新秩序基础的四项原则:“和平解决争端;团结一致反对侵略;减少和控制武器;公正对待所有国家的人民”。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世界新秩序”所实际包含的内容是:⑴新秩序的目标是实现美国控制下的和平与稳定。美国筹划新秩序是为了制止象海湾危机那样的突发事件,如果以后还有类似事件,美国仍会用同样的手段进行干预,其目的是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和平。这里,美国俨然以执法者的姿态出现,谁不屈服就对谁采取行动。⑵确定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这一点,美国领导人在许多场合多次提到,并且直言不讳。⑶与同盟国建立伙伴关系,以共同分担责任与义务。也就是说要建立以美国领导、盟国分担责任的国际安全结构和地区安全结构。与此同时,积极争取其它大国如俄罗斯、中国支持,至少让它们不积极对抗。⑷利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为美国服务。在海湾事件的处理中,美国感到利用国际组织可以使它师出有名、干涉有据,试图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变成它称霸世界的工具。但实际上,海湾危机是由伊拉克促成的,这绝非美国控制联合国的标志。⑸推行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政治上鼓吹“民主、自由、人权”,经济上力倡“私有化”和“市场经济”,矛头直指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以期通过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民主化,来建立一个“从西方到东方”,“从北方到南方”的“完整而自由的世界”。总之,美国的世界新秩序,实际上就是以美国独霸天下代替过去的美苏两霸相争。其实质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与国际旧秩序并无两样。

2.日本主张建立美、日、欧三极体制。 日本政府主张建立美、日、欧三极主导下以对话与合作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即依靠美国的军事力量,欧、日的经济力量来建立世界新秩序。海湾战争更增强了日本的信心。因为多国部队赢得海湾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美国的军事力量。同时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使得美国敢于在海湾战争中断然采取军事行动的基础是日本和德国提供的军费援助。日本对于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标是:在未来世界中充当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大国,作为独立的一极,同美、欧共享世界主导权。为此,日本政府一方面调整了军事战略。拟从自卫防御转向支持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向海外派遣自卫队员;修改其只守不攻,在本土与敌决战的“本土歼敌”作战方针,确定以海上、沿岸和陆地为三条防线,尽量歼敌于海上的“三线防御”;借助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加速自卫队武器装备现代化,以扩充军事实力,为走向政治大国奠定基础。但另一方面,日本也感到其影响力不够,所以把构筑新秩序的重点放在亚太地区,试图以其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掌握亚太新秩序的主导权。其目的是以亚太为立足点逐鹿世界。

3.西欧主张建立多极均衡的国际新秩序。 西欧国家领导人主张建立多极均衡的国际新秩序,反对美国独霸世界,认为未来世界可能是美、日、欧三极体制,或是美、日、欧、俄、中五极均衡,其中特别强调欧洲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地位。在这一点上英国前国防大臣希利的观点非常有代表性,他认为,“强大统一的欧洲是世界新秩序的重要支柱。随着欧洲政治结构的急剧变化,欧洲将重新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欧洲在今天就已经是世界上人们对和平、经济援助和民主寄予新希望和期待的中心,到2000年欧洲将成为一个新的世界超级大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起重要作用”。此外,欧洲领导人特别重视欧洲新秩序。他们提出以欧共体为核心建立“欧洲人的欧洲”。为此,欧共体加速了一体化进程,1993年元旦,欧共体宣布已经成立统一的大市场,政治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他们试图以欧共体为推动力,建立包括原东欧在内的整个欧洲的新秩序。

但是,欧洲各国对建立世界新秩序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英国一方面强调美欧一致、英美特殊关系,另一方面又坚持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主张建立“从大西洋延伸到乌拉尔甚至更远的民主大联盟”。法国积极倡议“欧洲邦联”,发挥欧洲的平衡作用,对南北问题较重视,主张建立以南北合作为基础的世界新秩序。德国提出以“法制、尊重人权和各国人民自决权”为基础建立“世界和平秩序”。

综上所述,西方大国的“世界新秩序”构想,虽然具体提法差别很大,但同样作为资本主义大国,它们之间毕竟有很多共同利益,因而在“世界新秩序”构想中也有许多相同点,主要是⑴维护西方世界的既得利益与战略利益;⑵推行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⑶着重解决威胁西方安全的地区冲突;⑷在处理重大问题上加强磋商与合作;⑸控制武器扩散等等。

(二)第三世界国家的构想。 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一大批民族国家取得了独立,它们在政治上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但在经济上仍没有摆脱殖民时代形成的以垄断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剥削和掠夺。这种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使南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第三世界国家逐步认识到没有经济解放就没有政治独立。因此,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巩固政治独立,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变旧的国际经济关系,消灭国际剥削,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三世界国家关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思想是经过长期酝酿才逐步形成的。早在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发展中国家就提出了变革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实现经济独立的要求。但由于当时大部分国家正在争取民族独立,在经济领域确立新型关系的时机尚不成熟。6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反霸反帝斗争从以政治领域为主转为以经济领域为主。此时,不仅新独立国家日益增多,而且它们之间的国际组织纷纷成立。如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原料生产国组织和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等。这些都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斗争走上了联合的道路。1964年,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大会,在开罗召开了第二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1973年第四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等;还有此后国际社会多次举行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国际会议,发表了许多宣言和决议,这些都大大丰富了关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思想内容。

总的看来,第三世界国家提出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有:⑴各国主权平等,平等参与世界经济有关事务,公平分享由此获得的利益。⑵各国对其自然资源和一切经济活动拥有充分的永久的主权;各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对跨国公司在本国的活动有权进行控制和管理、监督,甚至采取国有化措施。⑶根本改善国际贸易条件,改变长期存在的不平等贸易关系,包括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原料和产品规定合理价格,取消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特惠的非互惠待遇等。⑷改革国际金融货币制度。首先要改变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无权地位,实现公平的决策权和借款权;其次,要求发达国家增加官方发展援助和改善援助条件,“免、减、缓”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为发展中国家吸引更多的财政资金创造条件。⑸改革国际经济结构,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促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加工和制造各种中间产品的中心,从根本上改变单纯输出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方式。⑹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生产国联合组织在国际合作范围内所能起的作用,发展区域性经济合作,促进集体自力更生。⑺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克服经济困难,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总之,第三世界国家提出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目标是:改变以不合理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打破发达国家对世界贸易、货币金融领域的垄断,摆脱国际垄断资本的控制和剥削,实现经济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关系。为了实现这些构想,第三世界国家在加强南南合作的基础上,同北方国家进行了艰苦的、不懈的斗争,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总的看来,困扰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尚未打破,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将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

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方面,第三世界国家主要强调主权独立、一律平等、反对外来干涉、反对国际霸权等。国际新秩序应是民主的、真正多边的、建立在公平与公正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此外,第三世界更加重视各自区域内的地区新秩序。非统组织国家、里约集团国家、东盟国家、阿拉伯国家等都非常重视本区域内国家的合作,遇事相互磋商,在国际事务中协调一致,采取共同行动,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国家关系,进而增加同类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在未来世界新秩序中不可轻视的俄罗斯。俄罗斯目前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持续动荡不安。政治上,各派势力在重新组合争斗,上层集团内部矛盾、分裂。经济上叶利钦实行“休克疗法”,企图以放开物价和实行私有制为核心的激进改革计划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结果使生产下降,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大大降低。在民族关系上,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一百多个民族组成。伴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也出现了分裂的苗头。各民族共和国、州要自治乃至独立的呼声不断高涨。联邦条约的签署使俄罗斯保持统一的局面暂时稳定下来,但离心倾向和民族矛盾依然存在。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由于立国时间太短,加上国内问题成堆,尚未完全成型。但其基本上是以俄罗斯国家现实利益为标准。俄罗斯的外交目标具体来说要从外围进入西方核心,并在组织上同它们联为一体,真正成为西方的一员,以求在世界上重新发挥大国作用。处理好同独联体其它国家的关系是俄罗斯外交的第一位问题:把美国、西欧和日本放在最优先地位,奉行亲美、亲西方的盟友政策。对美国,把对手变为盟友;对欧洲,争取安全与合作双丰收;对亚洲,改善政治气氛,捞取经济实惠。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归根到底是为它日后振兴服务。但从现实情况看,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俄罗斯由于其自身的的状况很难发挥像前苏联一样更大的作用。但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衣钵,其实力在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占绝对优势。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基础都很雄厚。一旦从混乱中走出,她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不会比前苏联逊色很多。总之,作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无论现在或将来,俄罗斯将是一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重要力量。

三、中国应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政府认为,未来的国际新秩序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也应符合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行之有效的原则。据此中国政府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国政府认为,国际新秩序包括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政治新秩序。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⑴各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⑵各国有权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⑶各国有权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⑷发达国家应尊重和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方面不应附加任何政治条件;⑸加强南北对话的作用,在商品、贸易、资金、债务、货币、金融等重要领域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革。

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要内容是: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的讨论与解决;⑵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任何国家尤其是大国不应把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国;⑶互相尊重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界不可侵犯的原则,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方式任何借口侵犯或吞并他国领土;⑷国家之间发生争端应当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在国家关系中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其中,国际新秩序的核心是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内政。所谓平等互利,就是指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独立自主的,都是国际社会中的平等成员。任何国家不得从事控制、剥削他国的行动;互不干涉内政是指“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及其政府自己做主,别国不得干涉”。因为当今世界是个多样化的世界,既有社会主义国家,又有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而且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背景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各国必须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任何国家都不得干涉。只有这样,世界各国才能和平共处,才能实现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我国提出的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具有鲜明的特点。它的基本目标是普遍和平与共同发展,符合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标签:;  ;  ;  ;  ;  ;  ;  ;  ;  ;  ;  ;  

新、旧国际秩序转型中角色竞争的国际关系理论探讨_国际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