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03)01-0018-02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或者说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这一 问题,在当前学界也是仁智各见。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必须在坚持马克 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和理论核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又必须有所创新,这种创新不只是 其现成的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而更重要的是反映现时代的时代精神,并 且面对变化了的现实及时地改变自己的某些观点乃至观察问题的视角。简言之,就是“ 返本开新”,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之本,开现时代精神精华之新。
一、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同时也是开放的发展的,这是它与其他哲 学的本质区别之一。马克思本人一再声明,他并没有结束真理,而只是开辟了通向真理 的道路。恩格斯也曾明确强调,唯物主义要根据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但要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压 迫提供完备的革命哲学,还必须为无产阶级夺得革命胜利之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完 备的发展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他们是以革命为主题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作为革命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完备的形态和内容。而在社会 主义建设时期,如何构建和推动哲学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条件去开展这一工作 ,列宁意识到这一问题,但逝世过早也没能系统地进行这一工作。斯大林和毛泽东实际 上已经开展了这项工作,特别是毛泽东提出了很多可贵的思想,但总体上说都不成功、 不理想。新时期,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哲 学进行一系列新运用、新阐发,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进入21世纪,在经济 市场化、交往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政治多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 如何对这些新变化做出新概括、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一种哲学的命运如何,也主要取决于它 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自己时代的特点、满足自己时代的要求。哲学要反映时代,最重 要的是要反映时代的主题,建构出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够反映时代要求的哲学理论 形态。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 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在时代主 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的条件下,尤其是进入21世纪,国际与国内的经济、政 治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科技革命,推动了 世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其次是经济全球化,其中占主导地位的 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及其势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威胁,也是机 遇。第三是政治多极化,一方面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一方面主权国家日益增多 ,独立主权是发展中国家赖以抵御、减弱发达国家对其剥削及侵略的有效武器。第四是 文化多元化,随着经济、政治交往的密切而产生的思想、观念、理论、文化和生活方式 的互相影响比过去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反映这些新变化, 进而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要破除、摒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理解,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
过去,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基本上是从前苏联那里多植过来的。它存 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单化和教条化理解,存在着不少误读和歧解,甚至偏离了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精神。首先,传统教科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本体论、辩证法、 认识论和历史观四大块,这种分割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整体性和理论彻底性。 同时,对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 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得很不充分,有意无意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游离于马克思主义的 整个思想体系之外。这说明它不能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发展实际。其次 ,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重要的思想没有充分地反映到这个体系中来,如马克思的 普遍交往思想,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本身发展的关系的思想,关于价值问题的论述等 等。第三,传统教科书对体系的过度推崇以及严重的教条化倾向,大大削弱了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应有活力。受这种教科书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习惯于采取解经注经式的思考 路径,惯于拿教科书所阐述的原理来裁定社会实践,来判定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马克 思主义”。第四,传统教科书不能充分反映、回答当代科技革命的新变化、新成果、新 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在传统教科书那 里多采取“原理 + 例证”的吸取方式,好像现代自然科学的方式仅仅局限于证实或者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并未在理论上提出什么新的问题或挑战,从而现代 科学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未产生多少积极的成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发展,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应具有的作用和影响 。
这样的传统教科书培养和影响了我国几代哲学工作者,包括现在的中青年一代。它虽 然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在目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新发展和人们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望。当前,对于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争论颇多,但有一个 很强的呼声即“回到马克思”。我理解,回到马克思,就是要超越对于马克思哲学的误 解、歧解和肤浅理解,重新学习马克思,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意义,把握马克思哲学 的真精神。
三、要立足当代实践和科学,把握现实,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内在精神, 进行哲学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义哲学
当代实践的发展与马克思时代有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由于科技的发展、新生产工具 的发展、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加强,实践的范围(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拓展了,复杂程度 大大加强了,而且实践方式本身也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由于电脑、网络、人工智 能等的发展,人们的实践活动与学习、生活、甚至娱乐、休闲等愈来愈一体化了,有时 甚至是很难区分的。许多“虚拟实践”活动,如绘画作品的艺术创作、远程医疗手术等 ,人们可能仅仅只是动动鼠标、点击几个键盘、发出几个指令而已,并未真的“亲自” 去做。又如,知识产品包括电脑软件、设计思想等都已经或逐渐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生 产概念、实践概念与认识思想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了。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哲学层面上认真 地反思、提炼和总结。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新的视角去研究和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涵的原理、范畴和问 题,并作为哲学发展新的生长点,如对当代社会发展所显示的新特点、新规律及时做出 概括和总结,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发展当代辩证法的客观性,发掘 它的社会意义;建立一种以强调人的现实生活和人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新的 哲学思维方式;还可以挖掘和展现以往被遮蔽和扭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符合时代发展 特点和具有生命力的因素,如人学思想、交往实践观等。
四、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应从全球化着眼,注重民族化和个性化
马克思曾指出,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在 全球化时代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克服和消除狭隘的“自 我中心论”,真正具备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我们应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对于西方哲学包 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简单否定和拒斥态度,实事求是地进行真正科学的批判和建设 性的探索。要真正面向当代科学、技术、社会、文明等等,面向当代人类所共同关心的 全球问题、发展问题,科学地看待当今世界五彩纷呈的哲学流派和学说,在平等对话的 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在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总体把握和对社会历史的世界性洞察中做出 符合时代特点的哲学分析、概括和创造。
哲学作为人类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直接地依托于各民族的生存实践和思维方式而存 在。各种具体的哲学都有其深刻的民族内容和民族形式,带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当代中 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吸收传统的民族文化的积极因素,并加以提炼和改造,而且 要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从中吸取鲜活的思想内容和理论源泉,并 不断提升和创造出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哲学内容。
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 社会主义事业道路的尝试。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突破了以往哲学教科书的模式和传统 的社会主义模式。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在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上体 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特征。所以,我们在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时,必须 以邓小平理论为坐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全方位的思索,创立以邓小平哲学思想为 内核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时代的呼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然 。
哲学追求普遍性的、无限的东西,但同时又具有个性化。只有真正具有个性的哲学才 能对社会发生影响并在人类思维进程中留下自己的痕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高度 世界化的哲学,本身也是高度个性的。它以科学的能动的实践观为坚实基础,将彻底的 唯物论、合理的辩证法、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有效的方法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鲜明 的个性特色区别于超越于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哲学,使人类哲学思维跃升到一个全新 的水平。历史上,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正是以高度个性化的创造性研究为我们树立 了成功的典范。在新的时代,哲学关注的重点将会是人的社会和社会的人,哲学研究的 内容将更贴近社会、贴近人生,哲学的表达方式也将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它可以是 诗歌、散文、寓言、小说等等。总之,未来的哲学学术活动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 下,应切实贯彻“双百方针”,鼓励自由思考、平等探讨,保护个性特色,只有在此基 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繁荣和发展才有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才能得 以建构并不断得到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