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两种足跟采血方法的对比论文_易露佳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610041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采血方法应用于新生儿足跟采血的效果。方法: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采血新生儿共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足跟采血)与观察组(改良足跟采血)各100例,对比两组采血耗时、一针采血成功率、新生儿疼痛情况以及足部瘀斑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平均采血时间[(28.611.3)s]短于对照组的平均采血时间[(41.815.2)s],一针采血成功率(100.00%)高于对照组(94.00%),新生儿轻度疼痛发生率(71.00%)高于对照组(53.00%),P均<0.05;两组足部瘀斑发生率对比,P>0.05。结论: 改良足跟采血方法应用于新生儿采血较常规足跟采血耗时更短,操作容易,一次成功率更高,对新生儿造成的疼痛更少,更值得推广。

关键词:足跟采血;新生儿;改良采血方法;采血疼痛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确保新生儿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需要进行新生儿采血,足跟采血是当前较为常用的新生儿采血方法之一,但是其属于末梢血,采血过程中疼痛感较强,采血存在一定难度,存在一定采血失败的可能,为了获得足够血液有时需要进行挤压而造成标本质量不佳[1-2]。为了确保标本质量、提高一针采血成功率,减轻新生儿痛苦,我们将按摩新生儿小腿、食指中指捏足踝应用于新生儿足跟采血过程中,其应用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采血新生儿共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平均体重(3188.5200.6)g;对照组男58例、女42例,平均体重(3190.5209.6)g。所有新生儿均为足月新生儿,均出生72h以上,哺乳次数大于8次,家长知情同意,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所有新生儿均于晨起哺乳1.5h后沐浴,进行采血,穿刺点为第四、五趾间与足跟连线的外侧缘,常规酒精消毒。

1.2.1 对照组

穿刺针刺入组织,食指、大拇指对穿刺点周围进行按压,血液自然流出,棉签擦拭第一滴血后弃去,血滴黄豆大小时滴于滤纸;血液未能自然流出时,拇指放于足底,中指、食指轻捏足踝,轻推足底前中部血液至足跟,轻轻挤压,取得3个血斑直径≥8cm后结束[3]。

1.2.2 观察组

等待酒精干燥的同时,采血者右手掌张开,掌心向上与新生儿腓肠肌紧贴,腘窝至踝关节方向对小腿进行按摩,按摩的同时间歇放松至足踝。酒精干燥后,穿刺针与皮肤呈80°角进针,深1.5-2.0mm。右手对小腿进行按摩,血液从针眼自然流出,后续操作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记录两组采血时间,从进针开始计时直至最后一滴血采集完毕。

(2)观察两组一针采血成功率。

(3)观察新生儿疼痛情况,采用新生儿疼痛评分表(NIPS)对新生儿疼痛情况进行评价,该量表主要从新生儿呼吸、哭闹、表情、四肢运动以及觉醒等进行评价,计分0-7分,0-2分判断为轻度疼痛,3-4分判断为中度疼痛,5-7分判断为重度疼痛[4]。

(4)观察两组采血后瘀斑发生率,判断方法为:足跟存在肿胀瘀斑。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SPSS19.0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采血时间

观察组平均采血时间[(28.611.3)s]短于对照组的平均采血时间[(41.815.2)s],t=6.969,P=0.000<0.05。

2.2 比较两组一针采血成功率

观察组100例新生儿全部一针采血成功,成功率为100.00%(100/100);对照组中94例一针采血成功,成功率94.00%(94/100);观察组一针采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2=6.186,P=0.013<0.05。

2.3 比较两组新生儿疼痛情况

观察组轻度疼痛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4 比较两组足部瘀斑发生率

观察组无足部瘀斑发生,足部瘀斑发生率0.00%(0/100);对照组足部瘀斑出现3例,足部瘀斑发生率3.00%(3/100);观察组足部瘀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046,P=0.081>0.05。

3、讨论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上看来,采用改良方法进行足跟采血后,一针采血成功率明显较常规足跟采血方法的成功率更高,提示改良采血方法的效果较常规采血方法更优。新生儿的四肢血流分布较少,主要分布于内脏与躯干,足跟采血为末梢血,,血管不明显,末梢血运充足与否决定了采血的成败。改良采血方法对小腿从腘窝处向踝关节方向进行按摩,静脉血液回流被阻断造成足跟毛细血管内压增高,此时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内血液充盈,因此此时进行穿刺能确保血液顺利流出,采血的成功率随之增高。采血过程中可能存在血液流出不足或者无法自然流出的现象,其发生与噪音、环境温湿度有关,采血者将足踝夹住,此时静脉回流被完全阻断,足跟部血液积聚效果明显,拇指放置于足底,足底前中部的血液被轻推至足跟部,也确保了采血的成功率[5-6]。足跟瘀斑的发生与采血过程中挤压次数与挤压强度存在密切关系,采用改良方法采血后,新生儿未见足跟瘀斑,说明该方法能有效降低足跟瘀斑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平均采血时间较对照组更短,提示采用改良采血方法后,采血的时间得到明显缩短;末梢采血观察组的轻度疼痛率更高,说明该方法有效减少了新生儿足跟采血过程中的疼痛感,改良采血方法避免了反复穿刺、采血过程中反复挤压造成的疼痛,因此新生儿的疼痛感更轻。采血疼痛与挤压具有密切关系,四肢末梢神经丰富,挤压会造成神经受到刺激而产生疼痛感,同时挤压还会造成软组织损伤与溶血,因此并不建议将挤压作为常规操作。

足跟采血属于侵入性操作的一种,非药物性止痛在侵入性操作止痛时具有重要作用,皮肤接触同时具有与新生儿情感交流与缓解疼痛的作用,改良采血方法过程中对新生儿的皮肤进行按摩时,就属于皮肤接触的一种,这种方法有助于缓解足跟采血过程中新生儿的疼痛,也体现了医务人员的人性化理念与爱心,这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改良足跟采血方法应用于新生儿采血较常规足跟采血耗时更短,操作容易,一次成功率更高,对新生儿造成的疼痛更少,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江宇,毛莹,陈洁琼.改良式足跟采血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05):182-184.

[2]宋素芹.改良式足跟采血法对于提高新生儿足跟血采血成功率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03):122+125.

[3]李振来,纪国富.足大拇趾采血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32):137+139.

[4]姚远.新生儿足跟血采集的护理干预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0):279.

[5]卢春花.新生儿疾病筛查成功采血的有效护理措施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6):180-182.

[6]周艳和.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法的护理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06):217-219.

论文作者:易露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  ;  ;  ;  ;  ;  ;  ;  

新生儿两种足跟采血方法的对比论文_易露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