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两点探索论文_李文赛

新课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两点探索论文_李文赛

(云南省腾冲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腾冲 679100)

【摘 要】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在实施实验教学中应因时因地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实验方法进行探索,注重实践性、可操作性、科学性。

【关键词】新课程 实践化 生活化 教学探索

一、生物实验教学实践化模式探索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寻找采集方便、效果明显的实验材料,改进实验方法,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以下是对某些实验的改进:

1.显微镜的使用实验:过去发现,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用大拇指和中指取目镜,食指按在目镜上,在目镜的镜片上留下指纹,这样很容易弄脏目镜。现在我们在指导学生安装镜头的时候,强调用大拇指和食指取、装目镜和物镜,对保护显微镜很有帮助。

2.碘液的改进:碘液是碘的水溶液,性质不稳定,易变质。实践证明,若用0.4%左右的碘酒溶液代替碘液效果更好。

3.观察种子的实验:用浸软的菜豆种子与即将萌发的菜豆种子对照进行观察,效果更好。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胚的发育,还能解决种子萌发的条件等问题。在观察玉米种子结构的时候,用浸软的玉米种子和刚要萌发的玉米种子同时进行对照观察,即使不用放大镜也可以辨认胚的各部分。

4.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将一根废自行车钢丝截成30cm左右,一端磨尖,用它来代替细铁丝挑起小麦种子放在酒精灯上烧烤,不仅使用方便,而且还可用作解剖针。

5.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材料可用蜀葵代替天竺葵。其优点是材料容易取。蜀葵的适应性强,耐寒,生长旺盛,叶片大而多,易种易管,实验效果好。在实验时,可直接在露天栽培的蜀葵植株上进行叶片的遮光处理。1-2天后就可取叶作实验。蜀葵如果生长在光照条件好的地方,下午取材实验效果好;如遇阴雨天,可在下午3点以后取叶。将叶片放在水中加热到80℃左右,用清水保存,2-3天后做实验,效果同样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6.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用泥鳅作观察材料效果更好,不仅能看到毛细血管网中的血流情况,而且能看到单行血细胞的流动。具体操作方法是,用纱布代替棉花包裹泥鳅,将它放在一块120×120×3mm的玻璃片上。泥鳅很少活动,不仅观察很方便,而且成本低。

二、生物实验教学生活化模式探索

“生物实验教学生活化模式的探索”是指使用具有现代生活状态的经验或实践去探索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构建具有参考价值的生物实验教学标准样式。它包括“从学科走向生活”和“从生活回归学科”两个理论层面的内容。 即“学科知识——生活经验——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融合。“从学科走向生活”就是指用生活化模式实施教学,以教学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经验,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实现“从学科到生活”的教学目标。即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现实问题。“从生活回归学科”就是指将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经验,引入生物实验教学过程,实现“从生活到学科”的教学目的,这样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这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以上只是本人在探索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体会,有关生物课程的实验教学,还有很多值得研究之处。以上两点教学探索不合理之处,望同行给予指正。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

[美]戴维?拉齐尔 《智慧的课程》——利用多元智力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

论文作者:李文赛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3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6/7

标签:;  ;  ;  ;  ;  ;  ;  ;  

新课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两点探索论文_李文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