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育的“假沸”现象论文

警惕教育的“假沸”现象论文

警惕教育的“假沸”现象

文 | 高杰

煮过豆浆的人都知道,当锅中的豆浆第一次沸腾时,并不是真正熟了。即便沸腾翻滚,也需要用工具继续搅动,直至再次沸腾,如此重复三四次才是真正煮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锅底的豆渣经不住高温扰动,进而带动了豆浆,这就是豆浆的“假沸”现象。

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着诸如此类虚假的“沸腾”,即“教育的假沸”。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某某活动“进校园”。一些部门借助于学校这个媒介,将一些与教育关联不大、甚至是没有关联的活动开展起来,于是从接到通知到现场展示,不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老师和学生),都开启了“忙碌模式”。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加上老师及学生有着很强的可塑性,这样的“进校园”最终都能取得策划者理想中的效果。可是,“进校园”以后,当老师和学生回归常态,从准备到展示的整个过程,除了留下忙碌的感觉外,似乎并不能产生什么实际效果。

现实中,有些学校由于自身对教育成效的过分追求,也容易陷入“假沸”的泥淖。在当前的教育领域,活动已然成为证明工作开展情况的“良药”。每年的“学雷锋日”,不少学校都会开展“走进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之类的活动。“雷锋精神”里所包含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品质,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进而影响学生的一生,可是“逢节才提”已然成为一些学校教育的“法宝”。有的敬老院附近不止一所学校,于是出现了“一校前脚刚走,一校后脚就来”的闹剧。尽管这样的闹剧只是极端个别的现象,却折射出学校教育过程中追求效应、忽略实际的“教育短视”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假沸”现象同样存在。尤其在追求“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学科教学”一度成为教学的必备要求。在互联网的强势介入下,教学内容一再被“浅表化”,课堂有限的时间成为光影、声音的聚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教育常识无奈地成为附属,课堂教学的本末倒置,让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只剩下课内的“热闹”。安安静静教书、踏踏实实育人应该是教育人最起码的坚守,可是在教育“假沸”现象的催动下,安静与踏实难觅,习以为常的是追求短期内教育的轰动,“灵魂”逐渐跟不上行走的“步伐”,教学中最理想的教学相长,也在课堂的“一笑了之”中变得虚无缥缈。假沸的教育,伤的不仅是老师和学生,也伤到了学校的科学健康发展,长此以往,伤的是民族的现在和未来。

根据上述维修集约范式构成要素的定义,通过对国内各主要城市地铁公司的调研和相关报道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集约范式存在多种形式。

1.2.3 结果验证 NIPT结果提示低风险的孕妇定期常规产检;提示为高风险的孕妇,建议进一步行羊水或脐血穿刺,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检验NIPT结果的准确性。

解决豆浆的“假沸”问题很容易,只需要在煮的过程中多搅拌、把握好火候;解决教育的“假沸”问题,除了在思想意识上保持警惕以外,需要的同样是切实的行动。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主管部门,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外部环境,首要的是练好“定力”,牢记教育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明晰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是教育行为的出发点,还是教育行为的落脚点,都只有真正放在“人”的身上时,才能让教师与学生的成长回归到教育舞台的中央。

在喧嚣的氛围中,遵循教育规律、守住教育常识,不“揠苗助长”,教育才能在心平气和之中达到自己的“沸点”,给老师、学生以及整个教育生态呈现一道道“色香味意形养”俱全的“教育大餐”。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杨静

标签:;  ;  

警惕教育的“假沸”现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