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语言力求“真”“善”“美”论文_赵子朝

教师语言力求“真”“善”“美”论文_赵子朝

山东省胶州市胶莱镇官路小学 266300

摘 要:教师语言是教师借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也是教师专业素养、个人修为的综合体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无论是教师语言的音色,还是教师语言的遣词调句、逻辑性、严密性,都应当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教师语言首先应当是“真”的,是准确的;其次,教师语言应当是“善”的,善于启发学生并留白;再次,教师语言应当是“美”的,符合美学理论的要求,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

关键词:教师语言 真 善 美

孔子曰:“一言可兴邦,一言也可丧邦。”语言显然不是个人现象,教师语言既是其自身专业素养的体现,又镌刻着社会在其身上的印记。教师通过语言工具实现教书育人、复兴社会的重任,因此,教师修养和社会期待都对教师语言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有人说:“教师语言应该清晰、流畅,像潺潺溪流,把知识的琼浆欢快地流进学生的心田;教师语言应该明快、果断,像锋利的刀剑,直劈荆棘的深处;教师语言应该炽热、闪亮,像一团熊熊的烈焰,撕破沉沉的夜色,把学生赤诚地引向探求知识的光辉顶点;教师语言应该坚韧、刚健,像一位天才的将军,率领千百万冲锋战士,攻破一个又一个碉堡,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奇峰,迎风飘扬。”这对教师语言进行了感性陈述。教师使用的语言是师生间最重要的交际桥梁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工具。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自觉追求驾驭课堂的语言技巧,提升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能力。

一、 教师语言应求“真”

师者,传道、授业、启思、解惑、导趣。中小学教师传授的是基础性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问,激发学习兴趣,并使其获得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需要准确地传达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不随意解释一个词义、不随便做出某种结论、不偷换概念、不违背逻辑规律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做到一个“真”字。这是一把高难度的标尺,要全部做到这些,难度很大。但是,难度大,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因为教师运用语言来教学是一门技术。

在语音方面,教师应吐字发音准确、口齿流利清晰,能说纯正的普通话,而不是带有浓重方言口音的“本地普通话”;更要避免在教学中因为语音上的南腔北调影响学生正确理解认知,造成传情达意的误会。很多学生都会担心老教师给自己上课时听不懂,其实这并不是由于内容高深、晦涩难懂,而是由于老教师吐字发音过于“本土”,很少讲普通话,或者全部使用方言土语,学生难以听懂,造成了沟通信息、传授知识的障碍。

在语法方面,我们应提高自身专业修养,反复推论知识间的逻辑性、条理性,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对号入座,达意真切。为此,我们要注意在遣词造句中的准确性,防止歧义含混;注意论述说明中的完整性,防止支离破碎;注意总结归纳中的严密性,防止漏洞百出。

二、教师语言要求“善”

教师语言作为师生间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当体现其交际职能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本质。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如下两“善”:

1.我们的语言要善于互动、启发。语言作为教师传递知识的工具,从本质上决定了教师在运用语言上的互动启发性。

一种是师生间的言语互动。这是日常教学环节中常用的,教师与学生基于教学内容进行问答、交际。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有序地引导学生参悟、体会,往往需要借助一个个精心设计的语言情境。学生在回答教师创设的问题时,也会尽可能地朝着教师期许的知识或体验靠拢。如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我们可以使用互动、启发性语言,作文课上我们设疑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新授课环节通过提问和追加提问来实现互动、启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都说“一节好的语文课是一连串好的问题设计”,运用启发性语言可以使课堂栩栩如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总结环节也可以使用启发性语言,多问问学生“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主总结。

另一种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启发。教师运用独白式语言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认同,即教师看似在独白、在陈述,实际上,其目的是要借助语言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于隐藏于语言后的情感的认同,使学生由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交际者。如我们在授课时声情并茂,较之呆板无力,会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2.我们的语言要善于留白。滔滔不绝的讲解并不是教师教学技巧成熟稳健的标志,除了给学生留下唾沫横飞、精疲力竭的不良观感外,还有哗众取宠之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留白,充分利用学生思维转换间的“时间差”,为其留足充分思考和消化知识的时间,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教师语言须求“美”

在叙事美学的理论中,一种叙事框架一旦被建立起来,受众就不会仅仅满足于对这种框架做表面上的语法了解,反而会深入至框架中,试图探究其中蕴含的“美”。同样,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语言作为媒介叙事(即传播知识),必然也要面临学生受众对教师所建立的叙事框架中有关“美”的逼问。

知识(叙事),包裹着语言的外衣。我们要将知识这颗“糖果”顺利交到学生手上,首先应包装好自己的教学语言,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畅快通俗。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对语言外表的把握,做到亲疏有间、高低有度、快慢有速、节奏分明、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学生喜闻乐听、洗耳恭听。还应注重对教学语体风格的掌控,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选词用句精当,逻辑严密,达到与学生交流思想、传播知识的功效。《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也。”教师的语言应该简约通达、微言大义。为此,我们还应区分好口头语与书面语、客套语与吹嘘语、俚语与玄语等,切忌口头语纯粹化或书面语片面化的倾向,力戒陈词滥调、套话连篇或自吹自擂、虚张声势,摒除低级趣味、猥言亵语或故弄玄虚、坐而论道,尽量选用符合汉语言习惯和学生心理的语体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解,以努力营造出“美”的意境。

“美”既代表一种意境,也代表一种共鸣。

2.生动精彩。生动,是对所有学科教师教学基本语言的要求,力求语言生动的方法有精辟的比喻、富有启发性的小幽默、使用有效肢体语言和激励性言语等。难于想象,一堂课如果没有教师生动的语言作为支撑,学生如何能够欣然啜饮知识的甘霖?生动的语言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积极,同时它也是教师专业素养和技巧积淀的大爆发。当然,生动的课堂教学不能流于形式。如果仅仅是教师通过卖弄几个笑话赢取学生的笑声,那么这只是假生动,不是真精彩。精彩的课堂应有精彩的教学语言。如有的教师在教授“日”和“曰”这两个汉字时这样说:“有一个人读了几年书却不认识几个字,一次,他遇到‘曰’字就被难住了,翻阅字典仍大惑不解。偶然翻到‘日’字时,他高兴地说:‘找你半天没找到,原来你减肥了!’下面请同学们认认这个胖子叫什么,减肥后又该读什么?”这位老师注意到了这两个汉字形体上的差异,并善加利用、幽默调动,全班的气氛立即高涨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瞬间被激发出来。因此,我们在上课时要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饱满的情绪,运用语言、肢体、表情等富有感染力的变化,或风趣诙谐的幽默,或娓娓动听的描写,或鞭辟入里的论述,或神情激昂的辩驳,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唤起学生内部情感的强烈共鸣。

总之,教师语言求“真”、求“善”、求“美”,不仅是素质教育所需,更是当下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教学语言水平,才能携手莘莘学子,共同畅游于知识的海洋而其乐无穷。

参考文献

[1]杨伯峻 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年版。

[2]梁鸿 “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M].文学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3]郑澄碧 王守诚 浅谈高校教师的语言修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4),16。

论文作者:赵子朝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

标签:;  ;  ;  ;  ;  ;  ;  ;  

教师语言力求“真”“善”“美”论文_赵子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