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_地理论文

地理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_地理论文

地理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记忆论文,能力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学习中,学生记忆力好坏直接影响其吸收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地训练学生记忆能力,使学生多闻博识,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一、揭示地理规律,加深学习理解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地理事实材料与其基本原理的关系,应着力培养学生处理“地→理”和“理→地”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规律,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这样就能由繁变简,从难化易,举一反三,使学生加深理解,牢固记忆。

培养学生处理“地→理”的能力,有利于其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有利于其综合概括能力的提高。教学实验中,我们首先帮助学生认识某一地区的地理事实材料,掌握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状况,以形成具体的地理表象。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感性的、初步的认识。然后,在学生有了丰富的地理表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地图或借助实物标本、模型等,通过具体的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等方法,帮助学生探究和发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演变及分布规律,以及形成这些规律的原因。这是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即形成了地理概念、地理原埋及地理事物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理性认识。

培养学生处理“理→地”的能力,有利于其迁移能力的形成。由“理→地”,是从“地→理”的继续和深化,其目的是进一步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它是巩固原有知识,同时又是不断地把知识扩大、加强应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经过这一阶段的地理教学,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本理论和带有规律性的地理知识以后,教师应多指导学生运用这些地理知识对一些地理事物或地理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和综合,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分析到综合概括,从综合概括到分析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这样,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记忆我国降水、河流径流及水资源分布等特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感受北京每年降水的状况,即一般多集中在7、8月的夏季,与南方5~10月的雨季相比,北京的降水量较少,雨季较短,且每年间的降水量也是有差异的。然后,选取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西安和乌鲁木齐等地的降水柱状图以及我国季风活动与雨带推移等图,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概括出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降水时空变化的规律,并帮助学生探究和发现这一地理现象的演变及分布的规律都和夏季风的时空活动规律有关。以上是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地→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紧紧抓住夏季风的活动规律这一关键,实现“理→地”的迁移,即因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在正常活动年份,每年4月、5月推进到南岭及其以南的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进入雨季,降水增多;6月份,夏季风推进到长江中下游,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进入雨季;7、8月,夏季风推进到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华北、东北等地进入雨季,降水明显增多;9月间,北方冷空气的势力增强,暖湿的夏季风在它的推动下向南后退,北方的雨季就结束了;10月,夏季风从我国大陆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随之结束。所以,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降水普遍增多。随着风势的减弱,降水量也由多变少,这就造成降水量一方面集中在夏季,一方面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而夏季风有的年份强,有的年份弱,这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正是降水的这种时间上、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一方面导致我国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流量差异的特点;一方面导致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的时间、空间分配不均匀的特点。最后,学生也就不难明白和记住为什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措施了。类似这样的例子,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还有很多。

二、进行“文”“图”转换训练,培养地理空间记忆能力

地图是经过概括抽象化地表示地理空间关系的图形,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直观工具,是地理课堂教学的“第二语言”。运用地图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缩影在上面,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坐在教室里把教科书中抽象的文字知识与形象的地图联系起来,将所学的地理知识按照一定的空间方位储存在头脑中,以后只要一提到某一方面的地理事实,学生头脑中马上就会反映出相应的地图表象,就会迅速而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进行“文”“图”转换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地理空间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记忆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

在研究中我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初一的三组学生记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其分布。在一定时间内,甲组教师不做指导,学生自由使用名称表和地图;乙、丙两组有教师指导。不同的是,在指导乙组时,教师提供学生归纳好的歌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港澳内台北上天,海南重庆共34”,学生自由使用地图;在指导丙组时,教师和学生一同先分析行政区图,然后将我国行政区分割为东北地区、华北黄河地区、华东长江地区、华南沿海地区、西南内陆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最后要求学生结合地图,按空间方位记忆每个地区内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三个组进行比较的结果是,在一定时间内,要求学生一次性地不重复不遗漏地指图说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其分布,甲组得分最高为不到50%,而乙组为85%,丙组为95%。这个实验说明,进入大脑的信息,如果经过一番有意识的系统组织加工,用一个空间结构把知识联在一起,就比较易于检索,记忆的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三、用地理联想营造地理环境,编织地理知识记忆网络

地理记忆要依靠地理联想,地理联想是新、旧地理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和纽带。旧的地理知识积累得越多,新的地理知识联系得越广,就越容易产生地理联想,越容易理解和记住新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地理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尽量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人地关系之间的联系,讲述新的地理知识的时候尽可能地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推陈出新”,“温故知新”,用联系的眼光看世界,给学生创造动脑筋的机会,进行地理联想的训练。如,当讲到四季形成昼夜长短变化时,让学生注意联系记录每天天安门广场上的升、降旗时间变化;当讲到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时,让学生注意联系观察每天定时定点的人影长短及太阳光线入射房间多少的变化;当讲到我国水能资源分布在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区时,让学生注意联系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河流上的水电站和我国地势三个阶梯的分界处的关系;当世界上发生火山、地震现象报告时,让学生注意联系已学过的有关板块构造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等。

地理教学中,依据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如主从关系、因果关系、对立关系、并列关系等)以及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等进行由此及彼的引伸,将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课堂地理知识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和人类的生产活动等串联起来进行记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培养记忆能力的好方法。

四、课堂学习与课外地理行为的指导相结合

地理课堂教学课时少,地理教学内容又具广泛性、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掌握记忆众多的地理事物、现象及原理等,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想让学生增加地理知识,主动地掌握地理知识,增强地理的记忆能力,地理教师需要利用、指导好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即加强学生的“课外地理行为”的指导。课外“地理行为”则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地理环境交往时,体现出的对周围环境的感受能力及行为选择能力。生活在地理环境中的学生,始终感受着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选择着自己对付周围环境应变的行为。地理行为受地理知识素质及地理思想素质的影响,要提高学生课外地理行为素质,就需要学生在课堂的地理学习中掌握正确地认识、理解和评价地理环境的知识和方法。如果学生不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他的地理行为可能是盲目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有目的的地理实践活动,他所掌握记忆的地理知识可能是教条死板的。我们的教学实验证明,将课堂地理课的学习与课外地理行为的指导相结合,学生在一定的地理知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动手、动口、动脚和动脑等的广泛地理实践,做中学,学中记,用中会,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灵活掌握地理知识,牢固地理记忆的一个有效途径。

例如,地理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地图”一章时,教师在讲解了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内容后,让学生分组在同样大小的纸上分别绘出教室、学校、家庭和自己房间的简易平面图;然后,组织学生在教室内进行展览、自己讲解等交流、评比活动。这样,学生首先通过课堂上一定地图知识的学习,然后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脚、动口和动脑等实践活动,不仅懂得了比例尺的含义,熟悉了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进行了相关长度单位的换算,实际地理环境方向的判断及其在平面图上进行的表示,还标注了各种文字、数字等注记和各种符号等图例内容,完成了一幅简易地图,而且深刻地理解了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上,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等较为抽象的知识。又如,当学生学习了中国及世界各国一些地区的旅游景点、名胜风光、民俗风情和相关的旅游基本知识后,教师组织他们去世界公园开展专题小组活动。出发前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相关的资料,设计游览路线,安排分段导游、摄影及组织管理工作等。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课外获取地理知识、协同工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牢固了记忆,并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标签:;  ;  ;  

地理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