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并发脑栓塞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刘红艳

房颤并发脑栓塞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刘红艳

刘红艳

江苏省滨海县第二人民医院 224541

摘要:目的 总结房颤并发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我院收治的房颤并发脑栓塞患者中随机选取134例作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分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两组病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予以抗凝或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结果 观察组67例患者总显效率为94.0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11%。结论 房颤并发脑栓塞患者,神经系统功能遭受严重损伤,预后效果差,给予一系列抗凝治疗可减少患者发生脑栓塞的几率,在发病早期溶栓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更有利。

关键词:房颤;脑栓塞;神经系统;临床疗效;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心率失常性疾病,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此疾病发病率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升高。心房颤动多因老年人受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影响,让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出现异常的、不规律的颤动,并形成血栓,如未得到及时治疗,血栓脱落后随血液运行到大脑,最终引起脑栓塞[1]。脑栓塞是各类栓子随着血液流动至脑动脉使得脑血流受到阻塞,引起的脑功能性障碍。脑栓塞多发于颅内各支动脉内,发病急,病情重,患者表现为失语、头痛、偏瘫及意识性障碍[2]等。心房颤动是导致脑栓塞致死致残的关键性原因。房颤并发脑栓塞多以老年人为主,最大特征即为发病急骤、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加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心房颤动发病率呈升高趋势,脑栓塞发病率也有增无减,而又有相关文献研究显示,男性发生房颤并发脑栓塞的几率高于女性。因此,临床一经确诊为该疾病,需积极配合治疗,减少死亡率与致残率。本文主要对我院收治的134例房颤并发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34例房颤并发脑栓塞患者作本次临床调查对象,分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其中观察组男29例、女38例,对照组男37例、女30例,两组患者年龄均为55-80岁,平均(69.7±1.7)岁,发病到就诊治疗所用平均时间为(1.6±0.3)d。其中完全前循环梗塞(TACI)46例、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69例、后循环梗死(OPCI)19例。连累左侧半球31例、连累右侧半球34例、意识障碍56例、失语者13例。

1.2 判断标准

以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内指定的心源性脑栓塞临床诊断标准为参考[3],即:①突发病,患者神经功能发生骤发性障碍,症状快速升至峰值;②根据CT或磁MRI检查确定为脑梗死;③根据心电图动态、心脏检查确诊为心脏病。④身体各脏器有栓塞证据。

1.3脑部CT检查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给予脑部CT检查,其中大面积脑梗死(梗死面积多过一个脑叶,大于5.0cm)47例,中梗死(梗死面积低于1个脑叶,3.1-5.0cm)53例。其中梗死病灶区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23例、梗死区在大脑中动脉与后动脉交接际区的有30例、多发性梗死病灶34例,其中6例梗死病灶内可见点状或片状出血性梗死或不伴占位征象的片状血肿。

1.4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患者的病情,脑栓塞的面积,脑组织水肿情况酌情使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白蛋白等予以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中药制剂血塞通扩张血管,乙酰谷酰胺改善神经细胞代谢;预防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心脏功能,加强护理,防止呼吸道,泌尿道及褥疮发生。防止再发。并严格控制患者血压、血糖、心率等。

对照组:常规使用甘露醇及白蛋白降低患的者颅内压,血塞通改善脑循环,胞磷胆碱等药物保护脑细胞,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1.5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给予评分[4],可分作:(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5%左右;(2)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降低了46%-90%;(3)有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降低了18%-45%;(4)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降低了18%或病情加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治愈总有效率情况分析

观察组67例患者中基本痊愈44例,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65.67%;显著改善12例,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17.91%;有所改善7例,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10.44%;无效4例(死亡),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5.97%;总显效率为94.02%。4例患者死亡原因均为颅内大范围脑栓塞并发心脏衰竭、肺部感染。对照组67例患者中基本痊愈35例、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52.23%,显著改善13例,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19.40%,有所改善3例,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4.47%,无效16例,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23.88%,总显效率为76.1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显著(x?=8.46,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房颤并发脑栓塞的发病率逐日升高。通常情况下,房颤导致的脑栓塞多以左侧居多,原因即为房颤时,患者心腔内血流淤滞及心内膜上皮细胞破坏,转变为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开始顺着主动脉,直接进入到人体颈动脉[5]。左侧颈动脉起源自主动脉弓,右侧颈动脉起源于无名动脉。栓子更易进入到左侧颈总动脉,出现脑栓塞[6]。因此,患者出现脑栓塞后会对人体颈内动脉系统造成影响,尤其是大脑中动脉。房颤并发脑栓塞中,多为多层面脑梗死及大面积梗死,容易引起梗死病变部位点状或片状出血,对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带来严重损伤,出血原因为闭塞血管再灌注[7]。同时,该疾病具有预后效果差、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病情发展快等特点,故应加强房颤患者脑栓塞的预防,并严密监测患者颅脑栓塞情况,如有需要,立即手术治疗,以防恶化为脑疝。此外,因老年房颤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各脏器病变,功能下降,更应落实好脑卒中一级预防工作[8]。

现代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中,临床发现抗凝治疗能够预防血栓,在明确适应症的基础上,严密监测患者凝血指标的前提下,给予科学的抗凝治疗能够减少因心房颤动而引发脑栓塞的几率[9]。若患者不能接受抗凝治疗,可使用抗小板血板治疗。此外,如患者有严重的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则应立即行开瓣减压术。本文中提及的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均属于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现今临床又将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等新型抗凝药物应用到临床中,但药物效果与不良反应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外,部分原发性房颤患者,除了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外,还可采用导管消融术来根治,以降低栓塞风险,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此外,梅蕊的《心房颤动致完全前循环型脑栓塞的治疗和预后分析》;李建军、高波的《房颤脑栓塞患者的动脉溶栓治疗》(12例报告)中均有提及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等疗法,取得了显著疗效。本文中笔者在该疾病的治疗方面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大致相同,给予患者脱水降颅压、脑细胞保护剂、改善血液循环、抗凝、抗血板等综合治疗外,再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实施个体康复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与他人研究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进一步证明了此疗法的可行性。笔者认为,由于栓塞常突然阻断动脉,易引起脑血管痉挛,加重脑组织缺血程度,因起病迅速,五足够时间建立侧枝循环,所以栓塞与发生在同一动脉的血栓形成相比,病变范围大,供血去周边脑组织常不能免受损害。本文观察组中5例患者给予了超早期溶栓治疗,预后情况较好,未见出血等并发症。溶栓治疗让临床房颤并发脑栓塞的研究与治疗进入了又一新阶段,但现今专门针对该疾病溶栓治疗的相关文献资料还较少,还需通过大量临床实验研究、分析,以获得更多准确资料。

参考文献

[1]朱常勤.心源性脑栓塞静脉溶栓治疗30例[J].临床医学,2012,32(4):59-60

[2]代艳伟,张博,张磊.老年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及抗凝治疗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05):33-34

[3]中华医学花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

[4]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李建,军高波,孔荣华.房颤脑栓塞患者的动脉溶栓治疗(12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5):443-445

[6]王津生.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5):110-111

[7]刘万灵,杨志.82例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2):17-19

[8]梅蕊,王东升.心房颤动致完全前循环型脑栓塞的治疗和预后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3,12(1):24-26

[9]李伟扬,陶昆,潘秀丽,等.心房颤动及复律药物的研究新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4,12(08):739-743

论文作者:刘红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1

标签:;  ;  ;  ;  ;  ;  ;  ;  

房颤并发脑栓塞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刘红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