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旧建筑改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复兴论文_蔡坤妤,黄言言

基于旧建筑改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复兴论文_蔡坤妤,黄言言

蔡坤妤 黄言言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复兴展开分析,讨论了如何通过旧建筑改造设计更好的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创造出更加合理的城市公共空间。

关键词:建筑改造;城市公共空间

旧建筑的适应性改造是一个复杂的城市问题,在功能置换与建筑更新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空间的重塑。文章选取西班牙城市的旧建筑改造项目,从行为参与、空间体验、资源管理等几个层面,分析与总结旧建筑的适应性改造如何激发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复兴。

1 学习理念,旧建筑改造的新范本

城市旧建筑改造再利用这个话题在全世界范围早已不是一个新主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在20世纪中期便经历过从盲目推倒重建到理性注重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改革过程。按照城市更新及相关理论发展的变化过程来进行分析,战后西方城市,特别是内城和旧城更新的理论发生很大的变化,基本上是沿着清除贫民窟――重建邻里单位――社区更新的思路发展,指导旧城更新的基本理念也从主张目标单一、内容狭窄的大规模改造逐渐转变为主张目标广泛、内容丰富、更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更新理论。从时间的具体节点来看,英、美等国在经历了20世纪中期大规模的改造运动,以及30-50年代清除贫民窟运动之后,对其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与规划。然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随之涌现。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尚未成熟的城市规划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的出现,引发了对城市发展模式的世界范围内的反思,其中也包括对上述城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后所进行的反思。在此之后,西方国家城市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有了长足的发展,那就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核心,在城市的重建与复兴中,一方面力求体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即城市复兴的目标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另一方面是继续趋向于谋求更多的政府、社区、个人和开发商、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经济学者的多边合作。

我国是进行了近20年(1978-1999年)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之后,才逐渐开始意识到要更加侧重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城市复兴建设思路。跨入了21世纪之后,站在新的时代和全新的起点上,我国逐步开始注重旧建筑和旧地段改造和再利用。其中,我们主张以合理的更新、改建过程替代大拆大建的方式,这是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性选择。首先,跃入我们眼帘的即是以LOFT为设计理念的一些旧街区和厂房改造项目,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为城市旧建筑改造再利用提供了比较理想的成功范本。如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新天地、上海建国中路8号桥、上海苏州河仓库、杭州的杭印路49号等。但是,由于这些旧街区和厂房改建项目的形成背景与设计模式以及市场定位等因素有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对于城市旧建筑改造和再利用性这一主题的论证和最终产生的学术和实际效益的结果上都造成了不同的差异性。

2 当今社会状态下的公共生活设计――行为与参与的恢复

公共空间是一个行为的发生器,它能够包含的行为的种类与数量,决定了这个空间的公共性及受欢迎的程度。根据行为而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让人觉得身处室外有事可作、有借口去停留。当今社会状态下的公共生活所需要的公共空间应体现出时代性。一方面,越来越多种类的活动需要放到城市空间进行,如阅读、集会、广场舞等;而另一方面,对某些特定行为的设计或者恢复,可以激发人们的记忆与情感,对于人们阅读城市及当地文化起到重要引导作用。

在西班牙的诸多旧建筑改造中,通过建筑改造的方法获得中介性城市空间同时,也注重了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为当今社会状态下的公众参与提供了可能性。在莱昂城的火车站房改造项目中,estudioSIC设计机构的建筑师将旧的火车站房改造成艺术空间。设计着重恢复城市空间应该有的多种公共参与可能。一个更换为玻璃表皮的原有建筑体量成为划分外部城市空间与内部广场的界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广场设计考虑了各种活动的可能,弧形看台、圆形下沉旱水池上的木道、简约的条形坐具使人们可以在此散步、休息、聊天、观景等等。在维斯卡尔市的城堡塔楼改造项目中,建筑师试图在介入展览空间的同时,建立一个由底层盘旋而上的行为路径,让人们重新去记起这座村庄特殊的历史经历――一座防御性的村庄。

3 再生空间媒介作用的发挥――差异性空间体验的塑造

建筑可以作为一种媒介,通过视觉感受和心理作用,可以让人们阅读城市,思考历史。空间的体验性的塑造是建筑媒介性发挥的一个基本条件。对于空间体验性的建立,逐渐地从强调对建筑形式的视觉体验过渡到材料对形式的建构所带来的多元体验。愉悦的空间体验本身就是公众获得的最直接利益,与此同时,也触发了人对城市、历史、文化阅读与思索。具体到在旧建筑改造项目中,旧建筑部分与新增建的部分,一个具有古老沧桑的历史感,一个具有简约纯粹的现代感,常能够形成一种差异性的空间体验。

在很多西班牙旧建筑改造项目中,建筑师小心地介入新的结构与材料进行空间的建构,使再生的中介性空间更具吸引力的同时,引发人们在精神层面获得感悟。在Can Ribas工厂改造项目中,作为中介空间的敞廊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既有石墙与木材的沧桑,又有轻质木构件带来的简约与纯净。行走其间,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未来的活力。位于里波尔市的La Lira剧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一个通过单体加建方式获得城市新空间的实例。设计可以归结为一个小桥以及它直通的一个开放剧场空间。即使它在没有演出的时候,透过旧建筑的屋檐和格栅界面的射入光线依然让人们感受到时光的变迁。

4 资源配置与管理有效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物品”属性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的特征,需要以公平性、福利性、公益性来评估,公共空间的供给需要由公共部门来有效提供、管理与执行。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是民生之需、民心之盼。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土地有效供给与土地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当城市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生活空间越来封闭时,更应该约束与节制自身的所谓繁荣发展,从城市的舒适型、共享性、长远性对有价值的公共空间予以关注、保留与开发,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施合理布局与建设。近几年来,各地政府对公共空间关注度逐步上升,市民对公共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管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规范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与管理,科学合理利用公共空间的资源,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众安全权益,应进一步加快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开发建设、使用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建立权、责、事、资对等的责任体系,强化综合协调职能和监督职能,对于非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空间,加强协调指导,促进公共空间规范化管理与合理利用。目前,一些地方已对公共空间做了专项的详细规划,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5 总结与思考

我国正处在城市快速发展时期,追求物质空间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传统城市空间的瓦解、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缺失、城市空间发展不平衡、大量产业建筑废弃等城市问题。一方面,与西方国家将城市空间复兴列为城市更新的重点相比,我国在发展现状与基本条件上存在一定差距,不能完全照搬。另一方面,当下的大量的旧建筑改造项目将是一个个复兴城市公共空间的契机。总之,西班牙的改造项目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那就是始终将旧建筑适应性改造看作一个复杂的城市问题,多个层面的协同思考,相互促进,终会得到城市、建筑与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方.城市公共空间危机与建筑设计概念的拓展[J].建筑学报.2012(09)

[2]苏惠甫,苏晨生.城市大型活动与公共空间关系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3(05)

[3]常延聚,牟武昌.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以重庆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11).

论文作者:蔡坤妤,黄言言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6

标签:;  ;  ;  ;  ;  ;  ;  ;  

基于旧建筑改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复兴论文_蔡坤妤,黄言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