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选择的道路:成就神经外科“一把刀”论文_本刊记者 王涛

“被”选择的道路:成就神经外科“一把刀”论文_本刊记者 王涛

——记武汉市普仁医院 周赤忠 主任医师

本刊记者 王涛

2012 年5 月《心术》在各大卫视热播,电视剧通过描述了一群神经外科的医生,拉开了医院的神秘窗帘,不熟悉医院的人可以通过这扇窗,把医院里面看个大概。电视剧相对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医疗环境的现状。他们的那些付出、委屈、辛酸,天天都在医院发生。脾气暴躁的病人、身无分文的患者、优越感十足的高干病人,也都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例子。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也引发了一股对神经外科医生的崇拜热潮。

武汉市普仁医院神经外科的主任周赤忠说,“影视作品和现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你或许看电视剧就觉得很残酷了,可是,现实比电视剧里面更残酷。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又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过电视剧中有一点很贴切,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在刚开始工作时,面对矛盾、冲突与委屈,他会觉得很失望,会被逼得想放弃这份工作,但是,慢慢他会妥协、会接受、会喜欢,会看到工作中美好的一面。”周赤忠对此说,“人有时候是被逼出来的。很多东西刚开始时你会觉得很难,或者你觉得不喜欢他,可是当你不得不接受他的时候,你或许会发现,这其中也别有洞天妙不可言。”中医传人被迫学儿科的插曲“我其实在学医之前一点儿也不喜欢医学这个专业。”这是周赤忠谈到自己从医生涯时说的第一句话。

1986 年考取大学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一个大学生几乎是一个家庭的骄傲。这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给周赤忠的家庭带来了莫大的骄傲和自豪,可是唯独给周赤忠带来了一个小小的心结。

周赤忠是医生世家,一家三代人都是有名望的老中医,尤其是在儿科的医治方面更是当地的权威。周赤忠成了第四代传人。所以,周赤忠理所当然的“被”要求选择了医学专业,而且必须是儿科。

当时的周赤忠,并不讨厌医学可是也并不喜欢医学,只是,还年轻的他不乐意就这样“被”家人安排好了一切。家人的意思是不能变了——学医、学儿科。

现在的本科已经没有儿科学这个专业了。周赤忠介绍,因为儿科群体的特殊性,当年大学医学专业有儿科专业,这个专业其实特别苦,临床医学学的专业课程都需要学,还要系统的学习儿科学这门课程。同样的时间,儿科学要学的东西却比西医要多得多。

可是,周赤忠却没有觉得苦。虽然他是“被”选择的医学专业,可是在接触到医学专业的时候,他就被医学的博大所吸引了。周赤忠从小耳濡目染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当他接触到西医的时候,他惊讶的发现,除了穴位筋络这些抽象的东西,还有骨骼、肌肉、血管。

中医与西医的不一样,给周赤忠带来了全新的感悟。

周赤忠当年拖着行李不乐意的走入儿科专业的大门,可是一年后,他却为了能够在暑假的时间更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放弃了回家,在学校的图书馆蹲了整整一个夏天。

走入大学前的周赤忠还在迷茫毕业后该做什么,还在心里琢磨着一定不要当第四代传人——当儿科医生。而进入大学不到几个月的周赤忠,就下定决心要当一名儿科医生了。

身材高大,儿科医生被进普外1991 年周赤忠大学毕业来到武汉市普仁医院,当年各个单位的大学生都是国宝级别的待遇。他满以为自己这个科班出身的大学生,稳妥的能够被分入儿科,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3 天爱上外科 “被”选择的意外之喜外科的主任见到周赤忠的第一眼,就决定要这个高大的帅小伙加入外科的团队。于是,从外科主任到医院领导,依次找周赤忠谈话,希望他去外科工作。当年的周赤忠很不解,问外科主任为什么选中他加入外科,外科主任的回答是,“这一批招来的医生中,就属你长得最高大了,外科医生长年要做手术的,一定要体力体格好的!”医院领导和科主任的轮番谈话,终于将周赤忠留在了外科。因为身材高大,周赤忠的儿科医生梦就此折翅。

周赤忠回忆起这个被迫的选择时说,“读大学时,从不喜欢学医到喜欢用了3 个月,这一次从儿科医生到外科医生,我用了3 天就喜欢上了外科。”周赤忠到外科上班的第一天,外科主任就告诉周赤忠,你一个月内要做100 例阑尾炎手术。周赤忠接到这个任务的第一个想法是我需要把这个手术做得漂漂亮亮的。所以周赤忠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搬出了所有的阑尾炎手术的病例出来研究,他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同样的手术,有的医生做完以后病人康复的很好,而有的医生做完之后,却很容易感染。那时还没有网络,周赤忠为了研究阑尾炎手术,借阅了很多资料,只要没有事就坐在办公室看书。当时有同事嘲笑周赤忠是“书呆子”,告诉周赤忠理论来自于实践。可是,周赤忠用事实证明,成功实践的前提是扎实的理论功底。

周赤忠说,“阑尾炎是很简单的手术,但是,我认为不是说你把病人的病灶给切除了你手术就成功了,一个手术的成功还要包括术后是否感染,恢复的如何,甚至连缝合伤口是否漂亮都应该在手术成功的考核范围内。”当年的周赤忠就是在这样苛刻得近乎完美的追求下,在一个月内完成了100 多例阑尾炎手术,这100 多例阑尾炎手术没有1 例感染,所有病人的恢复都很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100%的成功率极大地鼓舞了周赤忠在外科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周赤忠对此说,“一个月的时间让我爱上了普外,因为我看到了成就感,我觉得,我真的可以做一些事情给病人减少痛苦,很直接地,很迅速地为他们减少病痛。那时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青黄不接,普外志愿被改神外1994 年医院的专业开始细分,每位医生都开始重新选专业。

周赤忠选择了留在普外,在普外的3 年工作,使周赤忠意识到,儿科与普外他更喜欢也更适合后者。

然而,周赤忠的意愿再次被更改了,医院神经外科老的一辈都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还没有一位年轻的医生可以担起神外的担子,医院领导和神经外科的医生经过讨论——当年的周赤忠是外科动手能力最强的年轻医生。于是医院决定要周赤忠加入神经外科。

周赤忠又被医院领导和神经外科的主任轮番谈话。周赤忠说,“我当时对普外很有感情,一点儿也不乐意加入神经外科,最终同意,是因为医院说‘作为医生你要服从医院的安排’,我就这么服从安排的被安排到了神经外科。”善于思考 勤于观察 屡屡打破瓶颈加入神经外科后,周赤忠发现,神经外科和普外的最大差别是精细。神经外科的手术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脑部神经与血管,稍不留神可能就会造成病人无法苏醒。在当年的医疗设备和医疗环境下,大部分医院的神经外科都面临的状况是——10 个病人中有9 个都是昏迷不醒的。

如何改变这个现状,成为了周赤忠思考的问题。周赤忠走访了很多医院,查阅了很多文献后。提出了两点,第一,更改手术包,第二,开展显微神经外科。

手术包更改的方案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科室和医院的认可,周赤忠做出的更改,使手术包由繁到简,实用性得到了加强。但是显微神经外科的开展却遇到了瓶颈,方案得到了认可,但是,谁来执行、如何执行、谁有理论基础,一些列的问题再次出现。

从普外到神经外科的周赤忠,这一次迷上了显微神经外科。从95 年到98 年,3 年的时间,周赤忠全身心的投入到了三件事情上——工作、解剖老鼠、研究文献。周赤忠说,“当时的坚持是觉得,一旦显微外科能够顺利开展,那么医院的神经外科手术的成功率会成倍增加,能够挽救的生命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正如周赤忠所预测的,98 年神经外科开展了镜下手术后,手术成功率比原来提升了5 倍。很多病人慕名而来,点名要找周大夫,而当时的周赤忠只有30 岁。

32 岁被任命,大刀阔斧做改革周赤忠和很多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很多人以“当官”为人生目标,可是周赤忠却不乐意“当官”。

2001 年,周赤忠被任命为神经外科主任。医院找周赤忠谈话的时候,周赤忠却表示,他不想当主任。

周赤忠当时不乐意当主任的原因有三点。第一,周赤忠觉得做医生很单纯,只用每天面对病人面对疾病本身,不用去管人,他不喜欢管人;第二,周赤忠工作之余的最大乐趣就是看书,当了主任需要花更多时间去管理其他事物,必然影响他在专业上面的学习;第三,周赤忠觉得自己这个主任,一定不会给院领导们唱赞歌,一定是对着干的,最后肯定矛盾不少。

院领导对周赤忠说的是,“我们知道你希望把神经外科发展得更好,神经外科要发展,需要你们年轻人去注入新的思想,我们任命你为主任是希望你给神经外科带来新的改变。”周赤忠被任命为神经外科主任后马上做了一系列的改革。第一,周赤忠力排众议将神经外科从外科中独立出来,神经外科成为了武汉市普仁医院第一个独立出来的外科;第二,周赤忠要求神经外科全体医生手机24 小时开机,随叫随到;第三,周赤忠重新制定了从院前急救到手术到术后护理的详细流程,流程详细到每个时间段每个人需要做什么,需要做到什么程度。

刻苦钻研 大胆创新从医生到管理者,周赤忠的担子比原来更重了,压力也比原来大了,但是,爱钻研的习惯却一直保持着。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危重症患者急救领域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2004 年武汉市部分医院已经开展了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周赤忠要求科室的医生也去学习,但是学习回来的医生依旧不敢行股静脉穿刺术。周赤忠最后自己翻阅了相关的杂志,研究其中原理,04 年11 月周赤忠和患者家属沟通后第一次对患者进行了股静脉穿刺术,并且很成功。于是,周赤忠总结经验,手把手教全科医生如何进行股静脉穿刺术,在周赤忠指导下,神经外科每个医生都可以熟练施行股静脉穿刺,这在当时的青山区是唯一一支有这样能力的神经外科医生团队。

纵观周赤忠的从医生涯,很多个选择都是“被”选择的,“被”选择的他,从不喜欢、不乐意中发现了其中的乐趣,从困难中寻求到了解决方案。

如今很多病人称呼周赤忠为“外科一把刀”,周赤忠却说这个也是“被”称呼的,他其实离这个还有很远的距离。

如周赤忠所说,“很多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我们的选择由不得自己,我们得到的荣誉也由不得自己。但是,当被选择之后,要去坦然的面对,认钻研研,我们都会发现我们不喜欢的东西也有美好的和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的一面。我们被授予的‘信任’、‘荣誉’是悬在我们头上的信念,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是我们的动力。

论文作者:本刊记者 王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

标签:;  ;  ;  ;  ;  ;  ;  ;  

“被”选择的道路:成就神经外科“一把刀”论文_本刊记者 王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