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儿科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的效果分析论文_蓝娟,高润虹,胡丹红

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儿科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的效果分析论文_蓝娟,高润虹,胡丹红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 广东广州 510800)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儿科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先调查分析2015年6月-2015年12月我科桡动脉穿刺情况,再分析2016年1月起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的效果,比较活动前后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活动前(P<0.05)。结论: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明显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增加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儿科;桡动脉;穿刺;品管圈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2-0250-02

小儿桡动脉穿刺是儿科常见的护理工作之一,其广泛应用于新生儿动脉血压监测、动脉血气标本的采集[1]。但由于小儿血管的解剖特点、患儿的不配合以及部分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等,导致一次性桡动脉穿刺成功率较低,影响了小儿的检查、治疗和抢救工作。因此,如何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品管圈活动是由同一个工作地方,工作性质相似的护理人员组成一个团队并按照品管圈的程序针对现状问题制定对策并解决的一种护理管理活动,使护理人员从中产生参与感、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2]。2016年1月起我科开展以“提高儿科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5年12月我科品管圈活动前82例患儿,其中男54例,女28例;年龄0天~4岁,平均年龄(1.79±0.51)岁;疾病类型:支气管肺炎34例,高胆红素血症2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2例,新生儿窒息11例;选择2016年1月~2016年6月我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84例患儿,其中男53例,女31例;年龄0天~3岁,平均年龄(1.74±0.42)岁;疾病类型:支气管肺炎35例,高胆红素血症2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3例,新生儿窒息12例。活动前后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审核、批准。

2.方法

2.1 品管圈基本情况

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确定由1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7名护师共9名圈员组成品管圈活动组。投票选出1名圈长,主要负责规划、组织活动;护士长为督导员,负责活动的监督与资料的收集、整理。全体成员商讨确定活动圈名为“救生圈”,其寓意着我们护理人员救死扶伤,挽救生命,就像汪洋大海中的救生圈,给人以生的希望。

2.2 品管圈活动的实施步骤

2.2.1确定主题 召集圈员开会,分析现在我科桡动脉穿刺存在的问题,再结合本活动的目的,通过头脑风暴形式,并以必要性、可行性、预期效果为原则[3]评分选出活动主题为“提高儿科桡动脉穿刺成功率”。

2.2.2现状问题 桡动脉穿刺失败的原因:①患儿家长期望值过高,护士心理负担加重;②穿刺过程中,患儿哭闹不配合;③由于小儿血管不充盈,护士理论知识不扎实、技术不熟练,致使定位出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3制定目标 选择2015年6月~2015年12月品管圈活动前我科82例行桡动脉穿刺的患儿,分析发现,桡动脉穿刺成功47例,失败35例,成功率为57.32%。因此,本次活动目标值设定为一次桡动脉穿刺成功率达85.0%以上。

2.2.4对策实施 针对我科桡动脉穿刺的现状及原因,全体成员集思广益,商讨对策,具体方法如下:①统一采用腕部定位法进行桡动脉穿刺,开展有关桡动脉穿刺知识的培训课程,集中学习桡动脉穿刺的理论知识,并进行操作练习,指导护士掌握穿刺要点。定期考核圈员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②对于新上岗的、低年资的护士,应加强培训,增加实操次数,并由娴熟、高年资的护士示范指导;③加强护士的心理素质培养,指导护士之间多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管理者多主动与护士沟通,鼓励并支持其工作。④指导护士积极与患儿家属沟通。在穿刺前向患儿家属讲解相关的穿刺知识及注意事项,以获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⑤营造舒适、安静的护理工作环境。工作区域、病房要通风,温湿度要适宜,光线要充足。病房内张贴卡通人物、放置绿色植物,摆设儿童玩具,以分散儿童注意力。若病房人多吵杂,可分流人群或用布帘、屏风隔开,以减轻护士心理压力。

2.3观察指标

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桡动脉穿刺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例数/总例数×100%。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评分,分值0~100分,分值越大,表示护理满意度越高。

2.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成功率以率表示,用χ2检验;满意度以(x-±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穿刺成功率

活动前穿刺成功47例,失败35例,穿刺成功率为57.32%(47/82);活动后穿刺成功71例,失败13例,穿刺成功率84.52%(71/84),活动后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活动前(P<0.05)。

3.2 护理满意度

活动后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92.25±12.47)分,明显高于活动前(78.53±9.81)分,活动前后满意度比较,t=6.048,P=0.003,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4.讨论

4.1 品管圈活动可提高儿科桡动脉穿刺成功率

活动前,我科主要采用传统触摸定位法进行桡动脉穿刺,此法受护士主观意识影响,一般会出现定位错误致穿刺失败的现象。我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统一采用腕部定位法进行穿刺,能明显缩短血管选择、穿刺点确定的时间,从而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另外,加强桡动脉穿刺技术培训学习,有助于护士更好地掌握穿刺方法,熟练穿刺技术,缩短穿刺时间,也使穿刺流程更加规范化。活动结果显示,活动后穿刺成功率(84.52%)明显高于活动前(57.32%)(P<0.05)。

4.2 品管圈活动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本次品管圈活动,加强了护士的心理素质培养,并教导护士与患儿家属沟通的技巧,使之能在穿刺过程中配合并谅解护士工作。除此之外,营造良好的工作、病房环境,有助于减轻护士及患儿的心理压力,促使穿刺顺利进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活动结果显示,与活动前相比,活动后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

4.3 品管圈活动可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在本次品管圈活动过程中,护理人员灵活地将护理科研思维融入其中,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分析桡动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各种资料分析制定对策并实施。因此,品管圈活动不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还调动了护士学习、工作的积极性,挖掘其潜在能力。

4.4 本次品管圈活动不足及建议

从本次活动结果看,活动组穿刺成功率84.52%,未能达到本次活动设定的目标值。分析原因可能是,我科首次开展品管圈活动,缺乏经验,目标值设定过高。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适当结合新上岗、低年资护士的实际情况,改进工作要求和计划。

综上所述,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明显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增加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建平.桡动脉穿刺方法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1):97-98.

[2]汪四花,林芬,国霞.品质管理活动在病房用药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60-61.

[3]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3-55.

[4]吴超华,陈红霞,张岚.连线法在新生儿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2015(1):130-131.

论文作者:蓝娟,高润虹,胡丹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0

标签:;  ;  ;  ;  ;  ;  ;  ;  

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儿科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的效果分析论文_蓝娟,高润虹,胡丹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