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吐奶护理的临床应用论文_翁彩琴

翁彩琴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 妇产科 江苏常州 213161

【摘 要】目的:探讨标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吐奶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设置不同情境,制订不同情境下抢救护理流程,定期培训、考核。结论: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指导护理措施实施,可有效预防新生儿吐奶及呛奶所致的并发症,提高新生儿吐奶导致窒息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新生儿;吐奶护理

新生儿吐奶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多是非病理性因素引起的[1]。新生儿容易呕吐,是因为新生儿吸吮和吞咽反射弱,喷门括约肌松弛,胃内容量小,胃成水平位,幽门括约肌相对发达,胃肠道动力弱,胃排空延迟[2],喂养时易发生溢乳,呕吐或反流而引起误吸,甚至窒息、呼吸暂停、紫绀甚至突然死亡,如果抢救不及时或不当,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新生儿生命。而非病理性因素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是可以预防和减少的,因此必须加强新生儿误吸的抢救和护理。护理风险不仅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而且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复杂性、并存在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和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3-4]。自2013 年1 月—2014 年12 月在我科出生的足月新生儿445 例为研究对象,本院在产科针对新生儿吐奶的预防及抢救进行了护理风险管理试点,本研究对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吐奶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对2013 年1 月到2014 年12 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445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出生1-5minApgar 评分均为9-10 分。男性223 例,女性222 例;其中221 例正常分娩,224 例剖宫产。2013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236 例,2014 年1月至2014 年12 月209 例,孕周在38—42 周,平均孕周(39.28±2.16)周;体重在2.45~4.96 kg,平均体重(3.78±1.27)周。根据有无实施风险管理分为常规护理组和风险管理组,常规护理组和风险管理组新生儿在年龄及常规护理组和风险管理组新生儿在孕周及性别构成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1.2 根据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程序,先对新生儿进行风险鉴别,找出新生儿吐奶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种类,分析原因,制订预防新生儿吐奶的应急预案及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并设定情景式模拟,不同情境均有标准化抢救流程。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新生儿吐奶,误吸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种类并学习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提高新生儿误吸的抢救质量。作为新近工作人员入科培训的重要内容,并每季度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考核。根据制定的针对性护理标准和制度进行风险控制并进行风险监察。统计新生儿吐奶风险管理前后1 年新生儿发生因吐奶致误吸率、因吸入性肺炎转儿科治疗率和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3 新生儿吐奶,发生窒息的常见风险种类与控制手段1.3.1 吐奶 常见原因:①喂奶量过多,奶瓶嘴打的孔太大,或宝宝过饿吸奶过急,或宝宝已饱仍强迫喂奶;②母乳喂养体位、姿势及含接不当,或边哭、笑边吸吮,或宝宝翻动幅度过大过多都会引起吐奶;③社会因素导致吐奶增加[5]。控制手段:①加强健康教育,降低破宫产,提高母婴监护人素质[6],使产妇及家属掌握正确的喂奶方法[7]。②加强巡视,观察新生儿体生命体征、吸吮反射、尿量、皮肤颜色等,一旦出现吐奶,立即将新生儿头偏向一侧或者侧卧,及时清理口腔及鼻腔的奶汁;或将其俯卧在抢救者腿上,上身前倾45 度,并利用体位使气管内的奶汁倒空引流出来;或拍打或挤捏脚底、耳垂或背部,刺激其哭叫,利于气管内的奶汁咳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并观察新生儿面色、呼吸及反应情况,必要时汇报儿科医生。

③尽量鼓励家长母乳喂养和少量多次喂奶,因母乳喂养儿胃排空功能的成熟较配方奶喂养儿早。

1.3.2 误吸、吸入性肺炎 常见原因:①新生儿发生吐奶时,处理不及时。②发生呛奶时,处理不到位。③发生呛奶后,病情判断及评估不到位。控制手段:①参照新生儿窒息抢救复苏规范及技术[8],结合临床不同情境,制订预防新生儿吐奶的应急预案及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并设定情景式模拟,不同情境均有标准化抢救流程。②全科护理人员学习,并模拟不同情境定期考核,使护理人员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迅速、熟练、有条不紊的进行抢救,提高抢救的质量和成功率。③利用外出学习,掌握最新的新生儿复苏指南,结合临床新生儿吐奶的不同表现和延伸的并发症,不断优化流程,使全科护理人员的抢救质量得到持续改进,保障新生儿安全。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 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值及构成比表示,采用x2 检验。P<0.05 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在236 例常规护理组新生儿中,新生儿发生吐奶率为23.94%,其中新生儿因呛奶导致吸入性肺炎转儿科治疗有20例,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1.62%,而在风险管理维209 例新生儿中,基生儿发生吐奶率为22.45%,其中新生儿因呛奶导致吸入性肺炎,转儿科治疗仅有2 例,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97.35%,常规护理组和风险管理组新生儿发生吐奶率和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上差异有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2 组新生儿发生吐奶率和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产科是医疗行业中具有最高风险的专业之一,且关系到母婴安全,后果严重。为保障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是产房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9]。产科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直接关系着母婴的生命安危。作为产科的管理者,应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发生风险的环节加以重视,进行分析讨论,实施流程化、规范化和不断优化,在实施超过各种服务之上的高科技行为组合的活动中进行风险鉴定和评估,针对性的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和护理措施,有助于减少或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保证新生儿的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以236 例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风险管理组的新生儿发生呛奶的几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发生呛奶后的抢救质量也明显提高。在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熟悉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在不同情境下需要抢救,护士均能从容应对。护士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抢救,做到了早评估、早判断、抢救时有条不紊,避免抢救室的胡乱场面,保证了抢救时间,从而达到抢救的理想效果。抢救护理流程分工明确,使护士对新生儿的病情做出准确的评估,有预见、按标准、主动地按流程配合医生抢救,提高了抢救的质量。

4.小结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急救技术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根本保证[10-11]。风险管理可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减少新生儿误吸的发生,提高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根据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程序,不断寻找新生儿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总结常见的风险种类,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标准和制度,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提高母婴护理质量。同时,在不断的培训、考核和临床实践中,使产科的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培养了护理人员习惯用评判性思维思考问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陈健,郑月仙.全科护理 2011[2]力毅,于海红.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5[3]周雪翠.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11):2287 2288.[4]杨艳贞,郑剑兰,付景丽,等.产房风险管理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2):172—174.[5]谢丽群,李志云等.剖宫产新生儿呕吐原因分析与对策,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4):5-7.[6]叶鸿瑁.虞人杰.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M].第五版。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2.[7]陈友娣.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旬刊,2012,(4):73-74.[8]张红英,梁瑞芳.严重多发伤院前急救的护理配合[J].护理研究,2009,23(4C):1078—1079.[9]王学庆,秦秀芳,董金彦.完善急诊就诊护理流程与分诊标准[J].全科护理,201l,9(11B):2980—2981.

论文作者:翁彩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9

标签:;  ;  ;  ;  ;  ;  ;  ;  

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吐奶护理的临床应用论文_翁彩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