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型优势增长轴是河南省产业布局的最佳选择_河南经济论文

S型优势增长轴是河南省产业布局的最佳选择_河南经济论文

S形主导增长轴线是河南工业布局的最佳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轴线论文,河南论文,最佳选择论文,布局论文,主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一样,工业发展总是在特定的地域空间和时间内进行,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多数工业经济的布局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如果发生失误,则会付出很高代价,甚至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工业的布局受一系列客观条件和内在规律的制约,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工业布局合理与否,既是工业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的客观写照,又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巨大推动力。所以,工业布局历来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性问题,特别象河南这样一个地处中国内陆、人口众多、要素资源有限、经济相对不发达的省份,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工业布局战略,不仅对促进河南经济的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还会给全国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进程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河南省工业生产力布局的沿革

新中国建立之前,河南省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一九四九年,河南全省的工业总产值只有二亿元,仅相当于当时农业总产值的十八分之一。工业布局只是在焦作、安阳、开封、郑州、巩义等少数几个地方,分布在煤炭、纺织、面粉、火柴等少数领域,产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多数企业属于作坊式的,近代化大工业及其布局几乎是空白。

河南省的现代工业布局是随着新中国的工业化步伐而展开的,其间,经历了迂回曲折的过程。在建国初期的“一五”、“二五”时期,按照当时国家关于充分利用、合理发展沿海老工业区和积极建设内陆新工业区相结合的方针,河南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地区之一。五十年代著名的156项重点项目,有10项放在河南,是全国超过10个重点项目的六大省份之一,从而初步奠定了河南省现代工业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洛阳、郑州、开封、新乡、平顶山、焦作等新兴工业城市和机械、纺织、煤炭等工业部门,建成了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从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在河南又出现了两个并行的工业潮流。一是焦枝铁路的建设及沿焦枝铁路的三线工业建设,二是地方“五小工业”和当时称之为“社队企业”的兴起。尽管这两个工业潮流未能形成合理的工业结构与格局,但毕竟壮大了豫西地区的工业实力,并为日后县以下工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众多县以下地区工业空白的现象。在这一时期,电力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日用轻工业都有了一定发展。至此,河南已具备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布局中已拥有若干工业中心城市和诸如纺织、机械、煤炭、有色金属等方面的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工业进入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时期,工业的规模、结构及布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1993年,河南省工业总产值已达2434亿元,是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7.6倍,十五年间年均增长14.4%。其间,主要工业品产量有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目前,河南已经形成了煤炭、石油、电力等重要基础产业和机械、电子、化工、纺织、食品、医药、建材、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涌现出一大批象安玻、安钢、新飞、洛拖、洛玻、洛炼、春都、莲花、白鸽、神马等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三资企业与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河南经济的重要生长点,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方兴未艾,目前,河南全省已有三资企业3000多家,各类开发区100多个,并已初见成效。

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布局的逐步展开,对系统研究规划河南工业生产力的宏观布局提出了客观要求。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地区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国土开发整治规划的实施,根据我省工业布局业已形成的“北高南低”、“西重东轻”的客观势态,即沿陇海线以北地区工业化水平高,而南部相对薄弱;京广线以西地区工业结构明显重型化,集中了全省大部分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和机械工业,而京广线以东地区则以农副产品资源加工为主。鉴于河南工业布局的集聚效应不足,缺乏象湖北的武汉、陕西的西安那样强有力的区域发展龙头,而在河南中部黄河两岸地区中等工业城市密集,具有一定的群体优势,有关专家提出了重点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包括洛阳、焦作、新乡和开封在内的中部核心区的构想。尔后,又在这一构想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提出了在中部核心区的南北两侧各设平顶山、许昌、漯河和安阳、濮阳、鹤壁为翼,将三门峡、商丘、南阳分别建成豫陕晋黄河金三角、豫皖苏鲁和豫鄂陕川毗邻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基点,从而初步奠定了我省工业生产力布局的理论框架。这一构想得到了省内外有关方面的认可,其主要观点和思路基本上在河南省工业生产力布局规划和河南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八五”计划及十年规划中得到体现,实践中也取得一定的效果。1992年,国家计委从实现全国工业地区布局合理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立工业特区的设想,在初步拟定的十几个工业特区中,河南占两个,即振兴型的洛阳涧西机械工业特区和开发型的焦作铝煤电工业特区,这两个工业特区恰巧落在我省的中心核心区之内,又为我省工业布局的整体框架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二、河南省现有工业布局的缺陷与不足

尽管我们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河南省目前的工业生产力布局,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现有布局态势来看,整个工业布局的聚集效应仍然不够强,还没有哪一个单独的工业区规模和素质明显优越,具备带领河南工业迅速掘起,并且可以与周围相邻省区工业中心相匹敌的能力。在工业建设中,经济不自觉地趋向均衡投资、平衡布局,结果往往重资投入,收效却不尽人意。区域经济中极度的二元结构反差,不仅使那些区位较差地区的工业化发展缓慢,而且产生了诸如资金运用等问题,制约了核心区的迅速成长,使区域布局的战略选择陷入两难之中,加之地区性产业结构的矛盾,造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起伏波动。同时,长期集聚于某些工业中心城市或工业基地内的传统产业,不能适时地按照经济规律向相关地域扩散,为新兴产业的发育成长腾出必要的空间,特别是当某些布局因素发生逆转性变化,原先的一些重要优势如原料供给、劳动力价格都已改变时,区域产业的空间结构仍然呆滞。

二是从生产力布局的理论研究与规划角度来看,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已经到来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及时确立正确的切中河南省情和发展需要的工业布局理论,布局的规划与实施还不系统,比较乏力。由于中心核心区的理论是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理论本身不可避免的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它较少考虑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而是将统筹计划作为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实现手段,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事与愿违。比如,曾考虑中部核心区各工业城市,强化专业分工,实行优势互补。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一设想长期未见成效。表面看来同沿某条交通干线的若干工业城市,产业的关联并不紧密,缺少必要的交换与传递。除洛阳的机械、石化产业突出外,其它几个城市并未在全省乃至全国具备较强影响力的产业。相反,在机械、纺织、建材、化工、食品等传统工业部门齐头并进,产业结构的同构性很强。而且迄今为止,我省工业生产力布局框架还是以国有工业体系为主,较少顾及到县以下工业特别是非国有经济的集体、个体及乡镇工业,由于乡村工业的总体格局还很分散,加之长期实行的城乡隔离政策,致使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如何使城市工业化与乡村工业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协调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长期性重大问题。

三是整个工业布局的封闭性比较强。如果把我省目前的工业布局放在全国工业布局的总格局和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考察,以自有物质资源加工的低效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格局远远不能适应,工业布局的配置还没能及时向开放度高、投资效果好的地区大量集中。尤其当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持续加强,沿边开放和沿江开放已经形成,对我省形成“夹击之势”时,如何从旧的生产流通循环、工业结构及布局模式中摆脱出来,充分发挥河南地理、资源和交通方面的优势,真正使河南走向世界,担当全国工业化东渐西进的枢纽作用,还显得不足。河南省工业布局的封闭性还反映在省内各地区大都在有限的生产要素的支持下以传统的模式去争夺经济制象空间中的主导性,这实质上是计划经济体制按行政区域并进式发展的惯性仍在起作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一种看不出差距及原因的内在封闭。

四是缺乏对区域产业高级化正确导向和演绎。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的核心,选择与地域配置的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主导产业本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整个区域经济的优化与发展。经历了八十年代的持续高速发展,轻纺工业已全面进入到买方时代,沿袭了30多年的以消费品供应短缺为特征的“票证时代”基本结束,轻纺工业本身正在酝酿结构和技术和变革。河南从整体上看,已经开始跨入工业化的加速阶段。为了满足投资需求的扩大和更高层次的消费需要,资金密集型的基础瓶颈类重化工业开始高速增长,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此间,工业经济在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逐渐转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深度加工、规模效益和科技进步愈来愈显示出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高技术含量的加工组装类产业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也已渐露端倪。面临这样的产业发展趋势,不仅要求我们迅速制定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还要求把合理的产业取向与合理的地域配置结合起来。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多数地方主导产业不够明确,没能适时把握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当某类有前途产业的高需求和增长弹性已经显象时,往往抓而不紧,坐失良机,更没能从地域给予科学配置,规模经济和非规模经济并行不悖,难以形成“拳头”和新的产业链条。为了追逐高指标,不顾产业方向,不切实际的盲目设厂的现象仍有发生。

三、实施S形工业布局是河南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如何从区域空间结构上弥补河南工业的缺陷与不足,以合理的宏观布局态势,促进河南经济的高速、高效增长呢?

为了实现河南工业布局的合理化,我们必须对河南现有的工业布局进行科学地调整,对现行的工业布局理论予以必要的扬弃。了解河南省情及发展战略的人可以看出,目前处于主导地位的一个核心区带南北两翼的工业布局战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与全省的经济布局战略相重叠,而后者比前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和内涵,它还包括了工业布局之外的农业布局、第三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布局、交通运输布局和科教文化布局等等。当漫长自然经济的初始均质空间被五十年的国家工业化运动及以后的多次工业活动打破之后,由于地域条件、资源状况、外界因素、人口素质及观念意识等方面的种种差异,导致不同区域的经济成长状况有很大不同。总的来看,增长过程中的不平衡趋势还在加强。经济发展历史过程表明,工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成长的主导力量,所以,任何一个不甘落后的地区都会全力以赴发展工业,尽管一些地区尚不具备高速发展工业的必要条件,形不成工业活动中心,也要拼命急夺区域工业的制高点。然而,工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发展是有区别的,经济整体活动中要素资源的较强流动性和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它要比工业活动具有较高的均衡倾向,反映在空间结构上,经济布局也比工业布局的均衡倾向强。反过来,工业活动在其总量增长和空间拓展相伴而行的过程中,要通过优选区位,尽可能多地吸引大量的资金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且当要素资源一旦形成生产能力后,其流动性就远不如经济活动的其它一些方面,这就意味着工业发展与布局具有较强的不均衡性。为了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工业发展与布局对集聚性的要求明显高于经济活动中的其它方面。往往只有当吸纳的要素资源足够丰富时,才可能支撑工业总量的高速增长,只有总量增长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出现正的溢出效应,并通过与增长核相关的经济力制象空间,以点——轴方式推进,使达到增长所需最小规模的次级中心有所增长。当点轴地带工业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新、旧点轴不断渐进扩散并且经纬交织,逐渐在空间上形成一个网络开发格局,才会达到比较均衡的状态。需要提及的是,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作为占国土面积大部分的乡村工业主体和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新的生长点的乡镇工业,在城市大工业和传统农业两大板块的夹缝中成长,由于土地要素价格的严重扭曲及大量廉价过剩劳动力的充足供应,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分散布局态势。乡镇企业的社区性和起步阶段技术装备的简陋性决定了其布点不一定首先放在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域。这样,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判断力,认为发展工业可以全面铺开,不一定按点——轴式推进,均衡工业布局就等同于“合理布局”。这实际上是不自觉地混淆了工业布局中一时的现象与普遍规律的区别,把经济布局中的一般看法搬到工业布局上来,是一种需要澄清的误解。

基于上述认识并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实际考察河南的工业布局态势,可以发现,在地区性需求、投入等区位因素及竞争和依存关系下的区位结构共同作用下,经济增长越来越明显地依赖于强化聚集和互补联系。在河南省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着密切关联的、作为不同层次增长中心的工业地带。如果让我们从豫北工业重镇新乡市开始,沿焦新铁路西行,把新乡市——建设中的中州铝厂——在丰富水资源支持下,以能源、原材料工业见长的焦作市——全国十年规划中十四座特大型火电厂之一的沁北电厂——沿焦枝线向南,到愚公故乡济源市——我国中部重要的石化基地吉利工业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跨过黄河到著名工业城市洛阳——然后沿陇海铁路和310国道东进——经首阳山电厂——偃师市——巩义市——上街铝工业区——荥阳市——到达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市——沿我国南北交通主动脉京广铁路和107国道南行,经新郑市——长葛市——许昌市——临颖市——内陆特区漯河市——溯孟(庙)宝(丰)铁路再向西,到达中原煤城平顶山市,用点轴方式串联起来,在河南的中部,呈现出一条沿主要交通干线的、由每隔几十公里就有一个工业支撑点构成的,酷似英文字母“S”的工业轴线,这实际上就是河南工业布局亟待加强的主导性轴线。若以郑州市为顶点,向北、西、南三个方向按轴线经过的区城展开,并向东距郑州仅40分钟高速公路里程的古城开封延伸,所形成的圆形扇面区域恰好是河南工业和经济实力最强的核心地区。

发掘并塑造“S”形工业布局轴线,并非心血来潮的主观臆断。从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的广阔背景和一些其它省区的布局演变方向来看,在河南省形成这样一条布局轴线乃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进入九十年代,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推动下,我国出现了沿海、沿边、沿江、沿桥、沿路和内陆中心城市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局面,区域经济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一个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现象——区域性工业走廊或产业带现象,正在兴起。我们河南以“S”形为主导轴线实施重点工业布局,也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潮流,创造性遵循工业布局客观规律的一种具体实践。所不同的是,别的省市多数是沿一条或平行的若干条交通干线展开,而我省则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沿若干条不同方向的交通干线曲折展开,这可以说是河南的特色。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这一地带的潜在优势,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这一地带的工业更上一层楼,实现质的飞跃,将会塑造出一条足以能与内陆乃至沿海地区主要产业带相匹敌的工业核心地带,为推动河南的工业化进程,并为全国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这是因为:

1、S形工业主轴线及其关联地带是我省工业实力量强,基础最好的地区。既有一批实力雄厚的老工业基地,如:洛阳机械工业基地、郑州纺织、烟草工业基地、新乡电子和纺织工业基地、平顶山和焦作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上街铝工业基地等;又有一批新兴的重点项目,如年产量120万吨氧化铝及系列加工项目的中州铝厂,中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包括500万吨炼厂和聚丙烯、烷基苯、聚脂切片等一系列深加工项目的吉利石油化工基地;九十年代河南十项基础工程和二十项振兴工程,大部分处在轴线地带内。轴线地带,有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进入全国百强县(市)的巩义市和偃师、济源、辉县、新郑、长葛等众“罗汉”,河南十八个经济改革特别试点县市,有十二个位于这一地带。地带内的预算内工业、乡镇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均是全省的排兵头,集中了河南大多数工业精华,工业的聚集度和发展水平居全省之冠。1993年,在这块全省五分之一左右面积的土地上,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5%,而全部工业总产值超过全省的三分之二。

2、轴线地带交通便利,区位和工业开发的综合条件优越,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佳的工业地区之一。京广、焦枝、焦新、陇海、孟宝、漯阜等铁路干线二纵三横,107、310等国道贯穿南北,撑起了这一工业地带的基干,区内有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最大的客运中转站,有郑州、洛阳两个飞机场和日夜兼程施工的薛店国际机场,有两个一类空中口岸和若干个二类铁路口岸。轴线地带的农业基础条件良好,有太行山前平原和伊洛河谷等北方地区难觅的优越农业区。轴线地带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尤其以煤铝富集,“S”形地带南弧线内不过一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内,集中着九个大型煤田,储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地带内的铝土矿的储量也高达全省的90%。轴线地带工业开发的组合条件好,它嵌入豫西能源原材料基地,处于全省电力负荷网的中心,中原油田的油气资源,即将开工的义马煤气化工程以及晋煤、秦煤都能给予这一工业地带有力支持,我国石油东输的主管道,也将经过这一地带,所以,能源供应充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是华北少有的富水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这里的水资源状况会有更好的改善。轴线地带的通讯业比较发达,郑州是全国的四大电信枢纽和市话普及率最高的城市之一。绝大部分县乡通了程控电话。“S”形轴线环绕着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密集度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是河南乃至中部地区的重要商贸中心,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因此,“S”形轴线地带具有发展工业的良好的投资环境。

3、科技和人才优势显著,全省绝大部分科研单位和中央驻豫科研机构、绝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包括军事院校位于轴线地带,特别集中在郑州、洛阳、新乡等市,在不少科研教学领域中,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地带内的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劳动力素质也显著高于其它地区,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做为高新技术产业生长点产业开放窗口的郑洛两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初见成效,其中郑州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列为全国十佳开发区之一,被称之为内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典范。坚实的科技和人才基础为S形工业轴线地带的腾飞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4、目前的发展趋势表明,“S”形工业轴线地带将是河南省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结构演变最为激烈、最需要在较大空间范围实行产业的交叉聚散的地区。首先,出于振兴河南经济的整体需要,河南的省会郑州已不再仅仅扮演一个工业城市的角色,而应当是一个高开放度的、具有国际性的商贸中心、信息中心和产业领导作用的龙头城市,一个“大郑州”。它的主要功能,是在开放的国内外市场经济体系中生产和分配知识产品和信息产品,它的成长高度,依赖于开放式交流能力和智力资源的培育。只有通过“大郑州”的塑造和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才给经河南的经济发展带来加速效应,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其次,所谓“大郑州”,并非是一个弧立的个体,“大郑州”做为一个带动全省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并不将河南发展的一切都包罗万象。它依托于经济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通过领头产业的强化塑造和地域聚集产生强烈的创新性和示范性,并通过经济结构中相互依赖、传导与竞争的关联对周围空间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第三,“大郑州”的增长核心作用最终还要在相对次级的单位身上体现,这就要求次级单位在分工的竞争中主动接纳吸收增长核心的经济力作用,充分展现自身的动态比较优势,创造出与增长核心及其它次级单位迥然不同的、各具特点的结构和效能。由于我省中部S形轴线地带中等工业城市较多,规模和结构近似,因此,这一点十分重要。第四,随着郑州城市功能作用变化及各个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调整,郑州和其它一些城市的主要市区逐步将由发达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而制造业则面临着大更新和大转移,从而为在较大空间余地上实行聚集提出了迫切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地区工业的结构性衰退和资源性衰退在一些地方已经显象,“不易转移”性要素的价格如地价、水费、污染治理费、工资及社会保障费用,生活消费指数等价格不断上涨,技术、产品、设备的老化及随消费结构变化带来结构性市场萎缩,使曾经一度在成长阶段支持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产业失去了往日的风彩。在城市内部,集聚规模的持久增长,使集聚不经济最终超过集聚经济,如不适时进行大的空间结构调整,严重的“都市病”会制约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河南省的大部分城市虽然是建国后才发展起来的,不过建设初期规模偏小,后经数次调整规划,仍不能满足增长需要。在郑州及其它一些城市的市区,已经出现了城市发展受城市基础设施制约,工业与商贸争资金、争人才、争市政供给的局面。长远来看,在主市区内“退二进三”,势在必行。第五,长期以来,相对孱弱的传统农业与相对稀缺的工业资本支持下急剧推进的国家工业之间的矛盾,造成了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所以中国工业化的阶段特征比较复杂。从五十年代起,为了保证工业经济的现代性,依靠对农业不等价交换的“原始积累”和对活劳动的不足量分配,根据所处时代的工业产业特征,我们不断地创建新的产业和企业去追赶产业革命的浪潮,但同时又遗留下了众多有待于脱胎换骨的传统产业和老企业。当历史老人经历让我们懂得必须靠市场经济机制去配置资源并以此奠定社会经济的微观基础时,我们面临着一个日益开放的全球经贸格局和高新技术支持下的工业潮流,面临着大跨度的产业发展任务,如果不在较大的空间领域拉长产业链条、加强产业关联是难以想象的。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县以下工业毕竟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依靠拾遗补缺起步的,走的是一条靠自己原始积累,利用供给短缺带来的机遇、在低层次上与国有工业平行发展的道路,在经济空间结构上缺乏依托,配置不合理。县以下工业的进一步提高,必须从这种模式中摆脱出来,发挥与国有工业和中心城市不同的功能作用,以适宜的结构级别,形成与之相补相成的网络系统。具有行政和地缘关系的S形轴线地带恰好是实现上述重大演变的最佳空间地带。

5、S形工业轴线地带是河南最富经济带动力的区域。它处于河南省的中部,北有安阳、鹤壁、濮阳,西有三门峡,东有商丘、周口,南有信阳、南阳、驻马店。腹地纵深,市场广阔,具有从地缘上带动全省发展的条件。S形工业轴线地带是河南的产业龙头地带,它囊括了河南省几乎全部的主要产业部类,体现了河南工业主要的比较优势、增长弹性、关联强度和创新能力。S形工业轴线地带还位于欧亚大陆桥的中段,南北方向的沟通也极其便利,是我国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黄金地带。S形工业轴线地带各距四周围的京津、沪宁、武汉、关中等工业中心数百公里之遥,发展余地大,幅射面广,并能够得到广大农业地区和各个次级工业核心的支持,如果措施得当,很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崛起,成为我国中部主要的工业支撑带。

实施S形重点工业布局战略,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变过去地区间经济的服从和协作为分工的竞争,根据各自的条件和优势各展其能。在S形地带内部,应全力塑造“大郑州”这一增长核心,充分地发挥洛阳、焦作、新乡、平顶山、许昌、漯河等工业城市和吉利、上街等工业基地的优势和次级作用,加快沿轴线各县级工业的和小区域集聚和小城镇建设。在S形地带外部,要进一步强化次级区域的工业实力和比较优势,豫北的安、鹤、濮工业区是我省仅次于中部S形地带的第二大工业区,具有独特的工业优势和条件,应当在石油、钢铁、电子、轻纺等产业领域有所作为,给予中部S形地带以补充和支持;京九路开通之后,豫东的商丘一跃而成为交通区位优势仅次于郑州的潜在工业地区,应当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不断创造投资机会,迅速从农业经济向工业化演进;豫西的三门峡、义马应当尽快改善工业发展条件和产业结构,为中部工业核心提供可靠的能源、原材料保证并成为我省经济向西挺进的前哨;鉴于我省财力有限,短时期内难以对广大的豫东南地区进行大规模工业开发,这一地区应当根据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特点,集中力量,规模化、高起点地搞好资源的加工利用;尤其是南阳和信阳两市地,应当按照区域经济中的客观作用规律,发挥地缘和农业积累能力较强的优势,突破行政区划界限,自觉地将工业经济的倚重转向武汉——三峡经济带,吸纳沿江开放与开发的能量。

作为一项中长期的发展策略,S形工业布局战略将在世纪之交的较长时间跨度内进行实施并得以验证。宏观工业布局是工业微观活动在地域空间的积累和组合,微观个别单元的经济活动,一般都通过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来协调。但是,市场调节本身存在着弱点和消极方面,而且在数量上占绝大部分的市场调节单元,必须依托于国家所有制为主的自然垄断及外部性强的基础性产业,才能体现出低成本和高效率。因此,应正确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对象宏观工业布局这样的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给予必要的干预和指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对产业的发展起着宏观的、间接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只有当这种作用顺应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弥补了单纯市场经济功能的不足时,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一些有见地的设想和规划,但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或实施不力,没有变成现实。如果说S形工业布局是振兴河南的一项战略选择,那么锲而不舍地将它落到实处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其间,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科学调整思路和规划,不断地完善区域经济中的政策体系,有侧重地分类指导地域单元微观布局,是变战略设想为经济发展成果的基本保证。

标签:;  ;  ;  ;  ;  ;  ;  

S型优势增长轴是河南省产业布局的最佳选择_河南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