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_党建论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_党建论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进程论文,地位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是历史性的重大决策,在党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充分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解决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建设没有解决或没解决好的新课题

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历史方位也发生重大变化: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世纪新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对党和国家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建设面临两大历史性课题: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江泽民站在时代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邃理论洞察力,以新的视角深刻地总结了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80年的奋斗历史经验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根本问题。时代的挑战、社会的变迁、历史的责任、人民的愿望,要求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好两大历史性课题,“三个代表”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观、领导观和解决两大历史课题的根本指导思想,其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的物质基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整合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与先进文化的发展内涵统一起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方向和保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是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完成十五大确定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制定了正确纲领,同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成为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立国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党的建设上的必然要求、“三个规律”在党的建设上的高度概括、唯物史观在党的建设上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党的建设上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有力地解除了人们头脑里长期形成的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教条化的传统观念,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才能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江泽民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根据国际国内新形势和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适时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执政党只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才能以改革为动力,不断解决那些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只有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把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相结合,创造民族、科学、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为解决那些与经济基础不完全适应的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坚持执政为民的本质,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在发展经济奔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提高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赢得他们的信赖和拥护,获得不竭的前进动力。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结合点。只有坚持“三个代表”思想,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三个规律”在党的建设上的集中反映和高度概括。规律是事物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必然性。人们只有认识它、运用它,才能获得意志自由,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执政党要掌好权、用好权,巩固执政地位,完成历史使命,必须认识和运用执政规律。执政规律受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制约,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又受制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人们只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通过反复实践进行比较和总结,在不断探索中逐步认识和运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只有认识和运用规律才能掌握主动权、领导权,立于不败之地。20世纪下半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各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有力地证明了这个真理。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认识了中国特殊国情,运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制定了正确的中国革命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1](P1)。但在社会主义时期,党在如何认识和运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领导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经历了艰辛的曲折探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才逐步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即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方位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的:“和八大的时候比较,现在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得多了,经验丰富得多了,贯彻执行我们的正确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大加强了。”[2](P2)经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对执政规律也有所认识:正确判断党的历史方位,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永葆党的先进性,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执政为民的本质,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结合。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只要我们立足新的实践,根据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贡献。”[3](P29)江泽民号召全党要深入研究“三个规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对“三个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并被确定为党长期的指导思想的。因此它是“三个规律”在党的建设上的集中反映和高度概括。

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在党的建设上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武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实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冲突产生伟大的历史运动。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性质则是个规律。只有新的生产力比较充分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才能得到最后的巩固。变革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人类社会从根本上说,总是在先进的生产力代替落后的生产力的变革中得到不断发展的。毛泽东运用这一基本观点,对衡量判断政党的作用做出了精辟的论断:“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4](P1079)江泽民站在时代高度,以新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80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做出新总结新概括,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论断。其中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第一条。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最终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唯物史观在党的建设上的集中体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本质和基石,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有反作用。社会意识一经产生,便反过来影响社会存在,旧的社会意识会障碍社会发展,新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并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预见性。江泽民正是基于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相结合,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并且把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一并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这样才能引导和保证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决定历史的结局,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共产党的职责在于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经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实质就是要坚持执政为民,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共产党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外,别无私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后一条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党的建设上的集中体现。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最新成果和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创建是同一定的历史环境、革命形势、任务和党的历史方位及党内组织状况、思想状况分不开的,是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列宁的党建理论是在20世纪初,面对并解决如何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和农民夺取政权,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样一个革命的根本问题时形成的,但在无产阶级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党,才能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问题上,却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发生严重分歧。为了同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划清界限,列宁特别重视党的建设,突出强调党的性质及其在无产阶级各种组织中的政治领袖地位和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地位。列宁党的建设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说,就是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是有组织有纪律有统一意志的战斗司令部,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指导下按照列宁党建理论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真谛在于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中国社会特殊国情所决定了的。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曾产生两次历史性飞跃、两种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国革命面临的历史课题是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如何夺取政权,走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在毛泽东思想旗帜的指引下,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实现了中国社会历史性的跨越;中国建设面临的历史课题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度里,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在邓小平理论旗帜的指引下,解除困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由贫困达到小康,中国社会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把列宁的党建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共产党所处历史环境、历史方位及党的状况出发,着力解决在一个以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又长期生活在农村革命战争条件下的基层组织状况,如何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色,这样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没有遇到的新的历史性课题。毛泽东突出强调思想建党,并把它放在首位,同时重视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党的建设不论是思想、组织、作风建设都要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进行。如果无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改造党员,无视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势必会丧失党的先进性,不能称其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因此要求共产党员不仅要组织入党,而且要解决思想入党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在坚持思想建党原则的同时,又不断地强化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把党风问题提高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历史表明,我们党的发展壮大,从党的自身建设层面说来,毛泽东、邓小平的党建思想是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本色不变的根本保证,也是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一大政治优势。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一是突破了长期以来党建基本上是就思想、组织、作风方面进行党的建设的范围,而是从外延上、从宏观上、根本上、更高层面上,全方位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从2000年2月、5月,江泽民在广东和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座谈会上相继提出,中经2001年“七一”讲话、2002年“5·31”讲话到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两年半时间,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背景、传承关系、实践要求、体现途径及实践价值等一系列重要观点,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重大理论创新。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党的性质以时代精神,丰富了它的内涵。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自成立之日起就确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尽管随着形势、阶级关系和党的任务的变化,党章进行过多次修改,但总的来讲,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及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却始终如一。早在1922年党的二大文件中就明文规定:“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农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先锋军。”。[5](P74)“共产党是所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分子的组合,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只有共产党是工人的先锋军工人的政党”。[5](P80)。1935年瓦窑堡会议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5](P620)。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总纲中对党的性质进一步明确规定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6](P115)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说我们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党的八大关于党的性质基本上沿用七大的写法,党的十二大对党的性质明确表述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十三、十四、十五大始终按照十二大的表述。直至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的性质做出完整的表述,由一个先锋队变为三个先锋队,由一个代表变为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表述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利益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统一性,增强阶级基础与扩大群众基础利益的统一性,坚持党的性质不变与体现时代精神的统一性。有人把工人阶级先锋队同“三个代表”对立起来,似乎“三个代表”改变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这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他们无视了新世纪、新阶段和党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变化,用僵化的模式理解党的性质的内涵。其不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坚持“三个代表”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永葆党的先进性,掌握主动权,巩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恰恰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具备的品质。否则,势必丧失先进性,脱离人民,无从谈起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本质特征,是对党的性质认识上的深化与发展。

总之,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又一历史丰碑。

标签:;  ;  ;  ;  ;  ;  ;  ;  ;  ;  ;  ;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