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体超空化仿真研究

回转体超空化仿真研究

阚雷[1]2003年在《回转体超空化仿真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的选题来源于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课题“超高速水中兵器的超空泡水动力原理研究”(99JS21.1.HK0302),并是该课题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鱼雷超空泡数学模型的理论分析、超空泡表面的压力和速度数值计算、超空化实验研究和超空泡可视化仿真四个部分。 本文在深入研究了轴对称回转体超空泡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用于仿真的超空泡外形计算公式。通过对目前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跟踪分析和对软件工程的研究,提出了鱼雷超空化仿真程序开发的实际意义和一般步骤。 通过在回转体表面和空泡表面分布源汇的方法,建立了求解回转体超空泡表面压力系数和速度的计算公式。并依此编制出程序,用于显示超空泡表面压力系数和速度值的曲线。 应用仿真语言Open GL和编程开发环境VC++6.0,初步开发了鱼雷超空化仿真程序,本程序可以通过改变空化器形状、压力值、水流速度等参数来考察超空泡的形状。 本文实验研究是在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工程学院水洞中进行的对回转体的超空泡的形态的观察和测量。并用实验结果验证了仿真结果。

阮庆海[2]2012年在《附壁半球形空化泡溃灭分析及回转体出水仿真》文中提出目前,空化效应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诸多学者的重视。随着科技的进步,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例如高速螺旋桨、高速鱼雷雷体、高速潜艇、水泵、水轮机等。但目前对空化的机理尚未研究的很清楚,如何掌握空化技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建立空化几何模型并建立相关的数值方程进行分析计算,对回转体高速冲出水面进行模拟仿真,分析回转体周围压力场的变化和回转体周围流体的运动特性。在对空化现象、空化机理及其相关解决方法的分析后,介绍了国内外对空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附壁半球形空化泡溃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假设当回转体接触水面到完全脱离水面过程中空化泡的存在形式和溃灭方式,建立几何模型,同时建立空泡溃灭压强和速度数值方程,分析计算得到数值结果。通过FLUENT软件对回转体高速冲出水面过程进行仿真。对回转体和周围流体进行分析建模,规定流体域和回转体运动路线,对回转体和流体进行网格划分,分析计算回转体周围的压力场和流体的相关运动特性,主要是速度分布。综上所述,本课题主要对附壁半球形空化泡溃灭时所带来的空化效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计算,并得到理想的数值结果。对回转体高速冲出水面进行了仿真,得到了回转体周围压力场的变化和流体的相关运动特性,仿真效果比较理想。

李晓波[3]2006年在《基于势流理论的回转体空泡形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探讨了势流理论中基于细长体理论的渐进分解匹配法,由拉普拉斯方程推导出了计算细长体超空泡的理论公式,并将其计算结果与一些经典的经验公式作了比较。紧接着,基于速度势的边界元法,采用了压力恢复闭合模型和回射流模型两种尾流闭合方式对回转体进行了非线性分析,并进行了比较。回射流模型运用于回转体尚属首次,它使空泡尾流闭合更为接近实际状态,同时该模型也改善了压力恢复闭合模型的收敛性和适用性。为了验证其准确性,本文将计算结果与考虑了湍流模型和空化模型的FLUENT的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相互验证。最后,讨论了回转体在不同几何参数下,空泡形态随空化数的变化规律,这些结果可以为水下航行体的结构设计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此外,还提出了回射流模型和压力恢复模型在考虑粘性和收敛性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改进的方向。

苏轶龙[4]2012年在《小型回转体垂直入水过程多相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型超空泡航行体的入水问题是入水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当航行体的速度足够高时,周围流场的压力降至饱和蒸汽压以下并开始发生气化,产生空泡。超空泡航行体就是利用空化形成的包裹弹体的空泡来实现大幅度减阻的新型武器。与常规航行体入水问题不同,小型超空泡航行体的入水问题由于入水速度非常高,需要考虑水的自然空化、可压缩性及热效应等复杂物理因素,因此在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本文在较为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在入水问题,尤其是高速和超高速入水问题的研究进展后,基于大型流体动力学分析软件Fluent针对小型回转体垂直入水多相流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低速入水问题的研究中,分析了回转体入水过程的一般特点,并考虑了不同入水速度和不同头型对入水过程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研究的结果验证了流体软件模拟入水问题的可行性;在高速入水问题的研究中,对流体软件进行了必要的二次开发,将可压缩流体的Tait状态方程和水中声速方程嵌入到Fluent软件中,实现了对液体可压缩性的模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回转体高速入水过程的多相流动特性,并考虑了不同入水速度和不同空化器直径对入水过程的影响。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基于RANS方程,利用VOF多相流模型和六自由度动网格模型实现了对航行体垂直入水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与实验现象较吻合;(2)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将Tait方程和声速方程嵌入到Fluent软件中,实现了对流体软件的二次开发,成功实现了对液体可压缩性的模拟,在超音速入水的工况中模拟出了较准确的激波形态。

王复峰, 王国玉, 黄彪, 王志英, 赵宇[5]2016年在《通气空化多相流动特性的实验与数值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进一步分析通气空化多相流的特性,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绕带空化器回转体的通气两相流动和通气叁相流动的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中采用高速全流场流动显示技术获得了通气空化多相流动的空泡形态;数值模拟中采用滤波器湍流模型(FBM)进行了数值计算,获得了空泡形态和流线分布,数值模拟获得的空泡形态与实验一致。结果表明,由于空化数的不同,在相同通气率下,绕回转体通气空化叁相流动的空泡形态不同于通气两相流动;同时空泡的非定常行为也发生了大的变化。

胡常莉[6]2015年在《绕回转体空化流动特性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绕回转体空化流动现象关系到水下兵器和航天工程等领域的工程问题,也是空化研究领域的经典问题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背景。水下高速航行体的头部表面通常会发生空化现象,产生噪音并影响航行体的受力特性及操纵稳定性。为了加深对绕水下航行体空化流动特性的了解,揭示空化初生和发展机理,作者开展了绕不同头型回转体的空化流动的实验研究;基于PANS(Partially-AveragedNavier-Stokes)模型,发展了一种可以对非定常空化实现高精度模拟的湍流模型;对绕回转体不同空化阶段的流动特性及机理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绕平头回转体和锥头回转体的空化流动特性。应用高速全流场显示技术观察了绕回转体的不同空化阶段的空穴形态随时间的演变过程,应用PIV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流场测量技术获得了空化流场的速度、涡量和湍流脉动分布。分析了头型对空化初生与发展以及空化湍流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头型对绕回转体的初生空化数及初生空穴形态有决定性的作用。平头回转体的初生空化数为1.2,而锥头回转体的初生空化数为0.9。虽然两种回转体的初生空穴均呈游离的发夹状,但是二者的演变过程却存在显着的差异。与锥头回转体相比,平头回转体的初生空穴的尺度较大、空穴形态随时间的演变周期较长。(2)头型影响绕回转体非定常空化形态的演变过程。相同空化数时,平头回转体的空穴最大尺度尤其是空穴的厚度远远大于锥头回转体的,而且平头回转体的最大空穴尺度随空化数变化的变化率亦大于锥头回转体。在云状空化阶段,锥头回转体空穴形态随时间的演变过程表现为小尺度空穴的脱落、融合及溃灭,而平头回转体则主要表现为大尺度空泡团的脱落及溃灭。(3)绕回转体空化形态的非定常特性与流场分布密切相关。初生空穴形成于回转体肩部的分离涡内,初生空穴的发生、发展及溃灭的过程会增加当地流场的时均湍流脉动强度。与锥头回转体相比,平头回转体的分离涡尺度较大,空穴初生位置离流动再附着点及回转体壁面均较远,流场中的高涡量区分布较广并且离壁面较远。空化区域始终对应于高湍流脉动区域。在空穴形态演变的过程中,空穴长度的随时间变化幅度比其厚度变化更大,同时流场中来流方向的速度脉动比垂直于来流方向的速度脉动更强些。与锥头回转体相比,相同空化数时,平头回转体的高湍动能区域明显大于锥头回转体,且最高湍动能值也较大。随着空化数的减小,空化高涡量区域和高湍动能区域均逐渐扩大。基于空化实验结果,评价了一种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标准PANS湍流模型,分析了标准PANS模型的特点及其在非定常空化流动计算中的不足,根据空化湍流场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密度分域的PANS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标准PANS模型对流动的预测与其控制参数fk值及网格尺度相关。随着网格数的增加,标准PANS模型对fk值的敏感性有所降低。随着fk值的减小,标准PANS模型不仅对网格的敏感性程度降低,而且可以捕捉到更广泛的湍流尺度非定常流动细节,从而提高预测精度。(2)标准PANS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绕回转体初生空穴形态随时间的演变规律,但是对云状空穴形态演变细节的模拟与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没能很好地模拟云状空化流动中反向射流对空穴的作用,从而不能很好地捕捉大尺度空泡团的脱落现象。(3)基于空化湍流场的特点以及PANS模型的桥接模式,发展了一种基于混合密度分域的PANS模型。该模型通过引入参数fk的控制方程,使fk的取值由流场特性决定,实现了采用不同的fk值对流场进行分域计算,解决了原模型无法准确确定fk的问题,在保证计算经济性的同时提高了对空化流动的预测精度。(4)基于密度分域的PANS模型实现了对非定常空化流动的高精度模拟。可以较原PANS模型更合理地预测了空化湍流粘性的分布,准确地表达了非定常空化演变过程中的反向射流对空穴的作用,从而与实验结果较一致地展现了绕回转体云状空化形态随时间的演变规律。综合数值计算和实验的方法深入研究了绕不同头型回转体在不同空化阶段的流动特性及机理。结合有限时间李雅普诺夫指数(Finite-Time Lyapunov Exponent)方法详细地分析了空穴形态演变过程中的叁维流动结构,揭示了不同空化阶段的空穴形态演变与旋涡运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受分离涡内周向流动的影响,初生空穴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沿着圆周方向的运动。越靠近流动的分离再附着点位置,周向流动愈加显着。与锥头回转体相比,绕平头回转体的初生空穴的周向运动的位移较大,其运动速度约为主流速度的10%~40%。(2)绕回转体云状附着空穴U型断裂与反向射流密切相关。瞬时空穴形态沿回转体圆周方向的分布呈现不对称性,空穴内部存在明显的周向流动且越靠近空穴闭合区域,周向流动越明显。由于同一圆周上各点的反向射流的推进速度不同,导致附着空穴呈现不规则地断裂,从而形成U型空泡团的脱落。与锥头回转体相比,绕平头回转体的云状空化流动的叁维特性较明显。(3)绕回转体空化流动的旋涡运动与空穴形态的演变密切相关。初生空化阶段,空穴首先发生在漩涡中,形成空化漩涡结构。初生空穴自身的旋转运动使空穴形态呈现由纺锤状逐渐向涡线状的演变过程。云状空化阶段,空穴形态随时间的演变决定当地旋涡结构的变化,空穴不同的发展脱落的方式对涡量场的影响程度亦不同。空穴形态随时间的变化越剧烈,流动中的旋涡特性越明显,对流场中涡量输运的影响越大。

胡常莉, 王国玉, 陈广豪, 王复峰, 赵静[7]2014年在《绕平头回转体空穴的发展及脱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综合数值计算及实验技术研究了绕平头回转体的空穴发展及脱落特性。采用流动显示技术观察了绕平头回转体的空穴在不同空化数下的发展及脱落历程,并利用局部时均化湍流模型(PANS)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绕平头回转体空穴的发展过程和空泡的脱落细节均随空化数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空化数较大时,空穴发展及脱落没有准周期性,空化数越小,空穴的发展周期越长,脱落空泡的尺度越小;绕平头回转体的空泡准周期性脱落过程主要包括空穴断裂与空泡脱落两个过程;空穴断裂的位置大约位于距回转体肩部0.3D(D为回转体直径)处,由于反向射流的作用使空穴的断裂呈U型涡状;在一定的空化条件下,绕平头回转体的空化由于断裂和融合两个过程的存在,将使空穴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更加稳定性的特征。

贾清泉[8]2015年在《水下航行体自然空化及非稳态两相湍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提高水下航行体的速度一直是国内外军事与海洋工程领域追求的目标,超空泡技术的发展使得水下航行体速度的提升有了新的手段,超空泡减阻技术可以减小航行体90%的阻力。俄罗斯的“暴风”鱼雷具备高速直航的强打击能力,其问世使得超空泡武器成为很多国家军事研究的热点领域。但由于空泡流场涉及相变、紊流、气液两相间的相互作用等流体力学难题,因此,对空泡流场规律的研究无论是学术意义还是应用价值方面都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将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水下航行体的空泡流场进行预测和仿真,分别针对弹体和翼型进行了的数值模拟分析,主要的内容如下:应用多相流模型配合使用空化模型以及湍流模型对回转体航行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了回转体型航行体在空泡流场中的空泡形态以及一些水力学参数。首先计算了半圆头型航体在多个空化数条件下的表面压力系数,并且与Rouse等人所做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并且通过以上方式充分验证了本文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的正确性。计算和分析了空化形态及水力学特性随空化数、加速度、攻角等因素的变化后的变化规律,并且对比分析了不同多相流模型的计算结果。应用RNG k-ε和大涡模拟(LES)对水翼的非稳态空泡流现象的预测进行对比,分别应用Zwart-Gerber-Belamri和Schnerr and Sauer空化理论对翼型的空泡流场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到了此两种空化模型对空化流场的预测效果,并且对翼型水下航行体的云状空化的周期性的脱落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水力学特性参数进行了分析。综上所述,针对Rouse等人[41]所做的实验,本文按照以上算法对半圆头型航行体进行了验证计算,计算得到航行体表面的表面压力系数分布,验证了此数值模拟方式对航行体的空泡流场的计算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并且对翼型航行体空泡流与实验进行了非稳态图像对比,其非稳态周期性发展趋势基本一致。本文得到了航体在30m/s速度情况下以不同加速度条件下航行加速到50m/s时刻的空泡形态分布。当加速度为正值并且速度值相同的时候,空泡长度和厚度相对于定常状态下均会变小。本文应用大涡模拟(LES)对翼型的周期性云状空化的规律性进行了探索研究,翼型航行体的升阻比随空化数的增大而增大,σ=0.6、σ=0.9和σ=1.2的一个准周期内的平均升阻比在本文工况下分别为4.357、7.367和17.2,并且呈递增趋势。航行体的尾部区域存在顺时针方向的回射流,由于顺时针方向的回射流的冲击,将航行体肩部前部边缘区域起始而来的空泡切断,形成非稳态特性较强的云状空化现象。

段磊[9]2014年在《通气空泡多相流流动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绕回转体通气空泡流动是一种复杂的气液多相湍流流动,包含了空泡的发展、断裂、脱落等多种非定常过程,涉及了可压缩、旋涡运动、大尺度流动分离和多相湍流等复杂流动现象,并关系到水下兵器、航空航天等和国家安全相关的重要领域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本文应用实验和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绕回转体的通气空泡多相流动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发展了通气空泡多相流动的实验技术和数值计算方法。(1)发展了通气空泡多相流动的实验技术。设计并建造了带自由液面通气空泡流动实验装置,基于该装置和水洞实验装置,分别实现了高速全流场显示系统对通气空泡形态的可视化观察、PIV测速系统对通气空泡尾流区流场分布的测量、通气空泡泡内观测系统对空泡内部流动规律的观测。(2)建立了通气空泡多相湍流计算模型。应用LevelSet多相流模型和FBM湍流模型,实现了对绕回转体通气空泡非定常流动过程的准确预测。(3)建立了带自由液面的通气空泡多相流动数值计算方法。实现了动态层动网格技术与Level Set多相流模型和FBM湍流模型的耦合计算。提出了绕锥头回转体通气空泡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图。基于水洞和带自由液面通气空泡实验装置,获得了通气空泡流动随欧拉数和通气率的流型变化,基于流动形态的变化,将通气空泡多相流流型分为透明空泡、水气混合和半透明水气混合叁种典型流型。当流动处于透明空泡流型时,空泡区域没有剧烈的水气两相混合现象,空泡区域呈现为水气界面清晰的透明气相区,其中,在水洞中,当弗劳德数比较小时,由于重力的作用,空泡有显着的上漂。当流动处于水气混合流型时,整个空泡区域为水相和气相剧烈混合的云雾空泡。而当流动处于半透明水气混合流型时,空泡前端为水气界面清晰的附着透明气相区,空泡中后部为水气两相剧烈混合的云雾状区域。获得了通气空泡不同区域的流动结构。当流动处于水气混合或者半透明水气混合流时,在空泡的前部,通入空泡区域的气体沿着水气两相交界面向空泡尾部流动,到达空泡尾部后,部分气体直接脱离空泡区域向下游发展,部分气体在反向射流作用下回到空泡区域内部。在空泡尾迹区,与水气混合流型相比,流动处于半透明水气混合流型时,低速高脉动区域较大,涡量聚集区由最初的涡量带分布转变为多个涡量团的分散分布,并逐渐向下游耗散。揭示了流动处于不同流型时空泡尾部的非定常流动特性与机理。通气空泡尾流区反向射流的发展对通气空泡的非定常流动特性起着重要作用。通气空泡尾部的闭合滞止高压区与附着空泡内部的相对低压区形成了较大的逆压梯度,在逆压梯度的作用下,附着空泡尾流区产生流动分离,水相含量较高的反向射流不断推进引起了空泡区域旋涡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而使空泡尾流区出现云雾状空泡的断裂脱落现象;当流动处于水气混合流型时,由于通入流场的气体较少,附着空泡长度较短,水相含量较高的反向射流可以发展到附着空泡的中前部区域,加剧了整个附着空泡区域水气两相的混合程度,促使了水气混合流型的形成;当流动处于半透明水气混合流型时,由于通入流场中的气体较多,附着空泡长度较长,水相含量较高的反向射流很难发展到附着空泡区域的前端,在附着空泡的前端为气相含量较高的透明空泡区,空泡的中后部为水气两相混合剧烈的云雾状空泡。获得了自由液面与通气空泡相互作用的特性。在回转体穿越自由液面过程中,自由液面被不断顶起,逐渐形成“抛物线型”的水气两相交界面;自由液面与通气空泡界面之间的水层被不断被拉长变薄,随着水层不断向回转体壁面靠近,空泡的前端区域被不断挤压,而空泡的中后部区域被逐渐拉长;自由液面与空泡界面之间形成“锥台形状”的破水口,这是自由液面与空泡界面相互作用的转折点,随着回转体继续向上运动,当空泡经过“锥台形状”破水口时,在自由液面和空泡界面之间水层的挤压作用下逐渐溃灭。

赵蛟龙[10]2016年在《航行体出入水空泡载荷特性及缩比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潜射武器的水下发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流体、气体、固体的耦合作用问题,潜射武器的水下发射过程分为出筒阶段、水下运动及穿越水面叁个阶段;伴随着弹体周围环境的不断改变及弹体周围空泡的形成、发展及溃灭过程,弹体与发射筒、空泡及自由液面之间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整个过程弹体所受的载荷亦在不断的变化。由于潜射武器出水过程中水动力学难题的复杂性,至今仍未对这一复杂的-固-气耦合过程中的基础力学问题的机理未获得完全认知。空泡伴随着航行体的出水过程不断地发展,在航行体出水过程中,空泡溃灭产生的冲击载荷会对航行体的运动产生影响,甚至造成航行体结构的局部破坏。本文即针对航行体出水过程的空泡问题进行了数值及试验研究,以期对水下航行体的水动力设计提供了参考。首先,从理论方法、实验技术和数值应用叁个方面回顾了国内外在航行体出水过程、空化问题和结构落水问题的各种研究方法。介绍了航行体出水问题过程中不同阶段涉及到的不同载荷形式。重点介绍了国内外航行体出水空化研究方面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总结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上述基础上提出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为本文中的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基于势流方法建立了可考虑空泡的叁维航行体绕流计算方法,在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势流方法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探索了不同头部形状、不同空化数对航行体空化绕流特性的影响。针对航行体尾部空泡问题,基于势流方法,经推导建立了考虑重力作用的尾空泡计算模型。在与已有文献中计算结果对比验证程序有效性的基础上,对锥体及航行体尾部空泡形态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空化数及弗洛德数下的航行体尾空泡形态及水动力系数的变化规律。基于CFD方法对水下航行体考虑空化效应的出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定常及非定常状态下航行体周围的空化特性的仿真值与相应实验值对比分析,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建立的航行体单自由度出水模型,对航行体垂直空化出水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整个出水过程中航行体周围的空泡的产生、发展及溃灭过程,航行体表面典型测点的水动力变化规律。通过建立的航行体多自由度出水模型,分析了空泡的存在对航行体非定常出水过程的影响程度,并研究了潜艇速度对航行体出水运动轨迹的影响特征。在航行体模型试验过程中,每次模型试验均有航行体模型落水的过程,此时模型结构会承受很大的瞬态冲击载荷,在上述冲击载荷的作用下可能会导致结构的损坏甚至导致模型的水密性无法保证,影响到后续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其余试验的开展。航行体模型飞行阶段完毕后,其尾部存在半空腔结构,航行体模型为薄壁圆壳结构在落水过程中需要考虑弹性振动的影响,同时航行体模型落水速度较高,流体的可压缩性的影响也不能忽略。基于非线性双渐近法,对航行体模型空腔结构高速落水冲击过程进行分析,建模过程中考虑了流体的可压缩性,对航行体模型在落水过程载荷进行计算并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航行体模型落水过程中的力学薄弱位置进行预报;最后对航行体模型结构在不同初始角度下的落水过程的表面冲击载荷进行研究,得到了航行体模型结构落水过程中最危险的工况。航行体水下发射过程中,其周围会一直伴随着空泡与其一起运动,由于空泡处在不断的产生、发展、脱落及溃灭,故无论实弹试验还是数值模拟均无法很好地解释其运动机理。本文中自主设计制作了小尺度重力式航行体出水发射实验装置,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考虑发射筒外泄气体影响的航行体出水过程进行了研究,以期获得航行体出水过程的空泡生成、发展、溃灭等运动规律。同时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了水深及航行体初始速度对航行体出水空泡运动过程的影响;最终得到空泡长度及厚度随水深及速度单变量变化的规律,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初始倾角及航行体头型对航行体倾斜出水动态特性及空泡运动过程的影响。针对国内外海洋工程试验水池及水下发射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海洋工程试验水池的建造情况及其主要配套试验设备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试验水池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为后续的中尺度减压水池总体建设方案选取提供参考。介绍了量纲分析的基本理论,推导了在水动力试验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各个相似准数,并介绍了现今情况下已满足及未满足的相似准数。对试验设施中配置掺气核装置模拟试验水体气核数与真实海洋环境相似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可满足试验水体气核密度与真实海洋环境相似功能的掺气核系统方案,可实现不同海域、波浪、流、不同发射工况下的水体气核数相似的模拟功能。

参考文献:

[1]. 回转体超空化仿真研究[D]. 阚雷. 西北工业大学. 2003

[2]. 附壁半球形空化泡溃灭分析及回转体出水仿真[D]. 阮庆海. 大连理工大学. 2012

[3]. 基于势流理论的回转体空泡形态研究[D]. 李晓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4]. 小型回转体垂直入水过程多相流研究[D]. 苏轶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5]. 通气空化多相流动特性的实验与数值研究[J]. 王复峰, 王国玉, 黄彪, 王志英, 赵宇. 工程力学. 2016

[6]. 绕回转体空化流动特性与机理研究[D]. 胡常莉. 北京理工大学. 2015

[7]. 绕平头回转体空穴的发展及脱落特性研究[J]. 胡常莉, 王国玉, 陈广豪, 王复峰, 赵静. 兵工学报. 2014

[8]. 水下航行体自然空化及非稳态两相湍流特性研究[D]. 贾清泉. 东北大学. 2015

[9]. 通气空泡多相流流动特性研究[D]. 段磊. 北京理工大学. 2014

[10]. 航行体出入水空泡载荷特性及缩比试验研究[D]. 赵蛟龙.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

标签:;  ;  ;  

回转体超空化仿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