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线飞行特质人格和航线飞行工作情境人格对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_王宇,张宇,冯建平

航线飞行特质人格和航线飞行工作情境人格对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_王宇,张宇,冯建平

61902部队 四川宜宾 644000

摘要:心理健康对飞行员具有重要意义,飞行员心理健康是航线飞行安全的重要保障。大量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心理、行为必然促使安全驾驶行为的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行为总是不安全驾驶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航线飞行特质人格;飞行员心理健康

身心一体,不管是心身疾病还是精神与情绪问题,其致病因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既有生物学方面的因素,如遗传素质常常构成对某种心身疾病的易患者;又有社会文化方面的作用,如飞行员的生活环境、飞行职业环境等对心身疾病所起的激发作用;还有心理因素的作用,如人格特征、当前的情绪状态或飞行活动时的紧张状态,既可构成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又可参与心身疾病的激发作用。

一、心理健康及其对飞行员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地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有满足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兼备。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概括起来,心理健康包括两方面:一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二是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飞行员心理健康是航线飞行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随着航空器可靠性的不断增加,民航飞行员所面临的体力负荷越来越小,而面临的信息加工要求和心理负荷越来越大,因设备故障所引起的飞行事故/征候已显著下降,而飞行员人误所导致的飞行事故或事故征候却在逐年增加,其中飞行人员心理因素造成的飞行事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二、航线飞行特质人格和航线飞行工作情境人格对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1.行为。(1)职业行为。从职业特点来看,飞行人员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心理压力大;航班任务重、机组驻外时间长使其生活节奏极其不规律,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饮食不规律,膳食也存在搭配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这些因素易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病;另一方面,长期的高空作业和过度的紧张与疲劳,如噪音、飞行时限、睡眠和疲劳也易引起精神与情绪问题[20-22]。(2)行为习惯。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食盐摄入量过高的地区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高,长久和过多吸烟可以加大血管的压力使血压升高。超重、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和社会心理障碍重要的危险因素。飞行人员超重和肥胖的原因与不良饮食习惯、不规律的生活方式、缺乏体育锻炼、缺少健康知识等有关。可见,对飞行人员进行健康生活方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应激与情绪事件。现代应激理论认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和应对过程。当生活事件和工作事件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成为一种应激源,并对飞行员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产生影响。一项早期的研究探讨了飞行中的应激事件对心理功能的影响,飞行中判断失误、措施不当、训练不足等原因都会引起飞行员在认知上感知能力锐减、注意范围狭窄、思维固着、分析与综合能力下降,在情绪上不稳定、焦虑、紧张,在意志上动作失调并有盲动动作。更多研究关注生活事件对飞行员情绪的影响。例如人际关系不和谐、家庭矛盾等因素会使飞行员的大量精力消耗在调整人际关系和家庭矛盾上,使其情绪不良;或产生社交回避,消极应对人际关系;羞辱性事件,如有些飞行员认为工作中受到领导不公正批评、处分,晋升失利、待遇比预期差等,更易促发抑郁状态。发现飞行员心理应激对心理症状(焦虑、抑郁)和工作满意度有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在民航飞行员心理应激与心理症状和工作满意度之间起缓冲器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飞行员心理创伤后应激反应以持续警觉性增高的临床症状及负性情绪为主,并与应激者的人格特征有关。工作负荷、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飞行安全要求、工作环境和生活事件。

3.人格。人格心理学家这样来描述人格,即人格是个体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决定着个体对现实问题做出反应的行为模式。人格和认知、情绪、行为等共同决定着心理健康水平。男性飞行员进行了研究,发现飞行成绩、心理健康水平与飞行员人格中的情绪稳定性、敢为性、紧张性、适应性有关。飞行员的人格特征影响其身心健康。如高血压病人大多有易焦虑、冲动、求全责备、刻板等性格特点,溃疡病具有内向及神经质的特点,飞行员神经衰弱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内向人格特征。那些情绪易激动、胆小、多疑、忧虑、保守、依赖、缺乏原则的飞行员病理心理症状高。

三、讨论

近年来,心理健康与心理承受力的关系一直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有研究发现,很多个体在不利的条件下适应良好,这使人们认识到心理承受力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有学者认为,成熟型应对方式可以降低情绪衰竭,提高个人成就感,乐观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促进内在自我完善,在心理应激反应过程中起缓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还有心理因素的作用,如人格特征、当前的情绪状态或飞行活动时的紧张状态,既可构成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又可参与心身疾病的激发作用。各因素之问相互作用,影响着飞行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一般军人相比,飞行员超强度、高负荷的军事训练更易导致精神紧张、体力透支等问题,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当处于高度心理应激状态时,有些人就会产生不良情绪,表现为抑郁、焦虑和躯体化等症状,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下降。在日常生活及训练中,飞行员常身处嘈杂的环境,噪声会对飞行员神经系统产生一定损害,长期作用易导致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从而产生一系列神经症状。因基地环境封闭,飞行员获取信息途径少、信息量小,常处于孤独、枯燥的状态,且平时任务具有保密性,人际交往受到严格限制,可能导致飞行员情绪压抑、沉默寡言、性格孤僻等。心理承受力是心理素质的组成之一,是个体面对应激时的保护因素,在个体应对逆境时起关键的调节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多种负面影响。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心理承受力是心理健康的前因变量。即使暴露在同等强度的军事应激情景中,不同个体表现出的心理承受力也可能不尽相同。尽量避免暴露在应激情景中是减少军事应激损害的有效方式,但对军人而言,军事考核、演习或实战等是难以避免的。飞行员可以从心理承受力中获益,若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飞行员可以乐观豁达地面对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心理损害也随之降低。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生活事件的反应特征,积极应对的特点是寻求社会支持、改变认知方式等,而消极应对的特点是回避和宣泄,回避式的应对方式会损害心理健康。应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飞行员心理承受力,加强应对方式教育与培训,改善其应对知识的认知,提高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从而提高飞行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利于提高执行飞行任务的效能。

结束语:

人格既是心理健康的指标之一、个人对应激评价及应付等心理调控能力的重要基础及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和认知、情绪、行为等共同决定着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娟娣,郑真,李玉刚等. 歼(强)击机飞行员SCL-90 症状评定分析[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6,24(4):289-291

[2]崔红,王登峰,万梅等. 军事飞行员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及其元分析[J]. 中国临床康复,2018,8(27):5937-5939

[3]梁朝晖,王艳冰,李静等. 民航飞行员焦虑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4):21-23

论文作者:王宇,张宇,冯建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9

标签:;  ;  ;  ;  ;  ;  ;  ;  

航线飞行特质人格和航线飞行工作情境人格对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_王宇,张宇,冯建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