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四川外贸出口的竞争战略研究

扩大四川外贸出口的竞争战略研究

姜兰[1]2002年在《扩大四川外贸出口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2002年是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在这种形势下,研究四川外贸出口也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本文主要是依据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对四川外贸出口特点、问题和环境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将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四川外贸出口的实际相结合,解决四川外贸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四川外贸的发展。 论文的第一章分析了四川外贸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川外贸出口落后的关键在于出口竞争力差;第二章主要研究四川外贸出口的环境,认真分析了影响四川外贸出口的有利和不利的环境因素,找出四川外贸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着重对四川外贸出口的竞争战略进行了研究。主要是运用战略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对四川外贸出口中的各种传统出口商品和可以发展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商品的出口竞争战略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出口中实施成本领先的出口竞争战略,以及在高新科技商品、创汇农业产品和四川特色商品中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竞争战略选择;第四章则根据选择出的竞争战略提出了扩大四川外贸出口的战略实施方案。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成功加入WTO,实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发展四川经济,扩大外贸出口已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了。本论文的宗旨在于研究提高四川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希望通过将战略管理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能够对扩大四川外贸出口起到一定的作用。

谢晓英[2]2005年在《四川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依据国内外学者外贸竞争力的相关理论,运用本文构建的四川外贸竞争力指标体系,从外贸规模、进度和质量叁个方面,对四川近 10 年外贸出口的总量、行业、商品结构诸方面,对四川外贸竞争力问题进行了较系统与深入的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四川外贸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客观地讲,四川外贸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贸易总量偏小、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竞争力不强等。本文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四川外贸竞争力的提高,因为一国的外贸竞争力是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具有持久的、较强的外贸竞争力,才能保证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快速地增长,才能积极发挥“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作用。同理,一个国家内的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强弱,也在相当的程度上依赖于该地区的外贸竞争力。因此,提高四川的外贸竞争力,以合理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外贸竞争力方面许多学者都做了不少研究①,但四川在这方面的研究极少,且为定性分析。因此,对四川外贸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以带动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针对目前四川外贸竞争力研究中存在的理论分析不足,缺乏系统外贸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现状,本文的思路是先对四川外贸竞争力进行理论分析并构建四川外贸竞争力指标体系,再实证分析四川外贸竞争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提高四川外贸竞争力提出相应的建议。 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综述了对外贸易竞争力相关的经济贸易理论,指出伴随知识与技术对当代国际分工的决定作用,传统的国际贸2易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外贸竞争力来源的解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性。前者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的强弱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禀赋或政府的作为,后者将外贸竞争力来源扩展到非自然禀赋范围,但又对政府的作用认识不足。针对这样的理论现状,本文认为四川外贸竞争力主要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及竞争程度、政府、吸引外资和知识水平这 7个因素决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四川外贸竞争力指标体系。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四川省近 10 年来出口商品所涉及的行业、品种、金额、地区等方面的数据,考察四川对外贸易竞争力现状,得出了以下结论。本文将对四川外贸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作为本研究的重点。结论一:在整体竞争力层次上,四川外贸经过多年发展,在质和量上均有突破:总量上突破 50 亿美元,居西部第一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2002 年,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超过以纺织品、服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实现了四川出口商品结构质的转变。但是,四川的贸易依存度(8.55%)和出口贸易依存度(4.87%)都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前叁位省市的差距还很大;四川工业制成品的总体竞争力还很低,其内部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2003 年四川外贸增长低于全国外贸增长的平均水平。整体上看,四川外贸在西部各省市中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在全国范围内竞争力较弱。结论二:在产业竞争力层次上,虽然四川出口商品结构已实现了第二次转折,且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在贸易结构中的比重仍具有上升潜力,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实际上并不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所含的进口比重很高,因此,这类产业的优势依然是在加工制造环节,而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是四川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但其竞争优势呈现下降趋势。结论叁:在产品竞争力层次上,四川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都有竞争力强和弱的产品。这与以往简单的认为四川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优势,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3上不具有优势的认识有所不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四川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即使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家电产品,优势也主要在加工制造,大部分家电产品的核心部件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或需要依靠国外技术生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迅速增长并没有反映四川该类产品竞争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四川外贸竞争力较弱的原因。本文认为四川省的地理位置、省内的需求状况、出口商品的结构状况、企业的研发投入及严峻的贸易形势等均制约了四川外贸竞争力的提高。因此,针对四川外贸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实施国际竞争力的贸易战略及相应的建议措施,以促进四川外贸的持续发展 。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分析,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从理论上探析外贸竞争力的来源,由此奠定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为四川外贸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包括第叁章和第四章,分析四川外贸竞争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叁部分为对策建议,包括第五章,就如何提高四川外贸竞争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该章提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阐述了论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结构。第二章集中?

林立[3]2012年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恰逢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的历史时期,得益于我国坚持实施出口导向和积极引进外资的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得力,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从一个贸易小国成长为贸易大国。然而,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面临挑战。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外贸发展整体上面临巨大困难,由原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叁架马车之一变成了基本持平甚至负增长。加工贸易企业面临多重外部压力迭加。而且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同质化问题严重。破解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目前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研究以及企业实践尚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因此,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转型升级”,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路径。基本分析框架就是“环境——资源——路径(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路径)”。本文研究沿着市场结构(转型升级的模式)-企业行为(转型升级的能力构建)-企业绩效(转型升级效果评价)的思路展开,从提升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创新战略和能力培养的视角,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本质;二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环境;叁是如何培养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四是如何提升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对绩效的作用;五是政府如何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是全文的研究基础和出发点。讨论加工贸易企业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转型”与“升级”的本质。阐述了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的必要性,并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然后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最后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的介绍。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二章)主要是理论研究。第一章文献回顾和研究框架。梳理了转型升级的文献。第二章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环境分析。分析了汇率、劳动力、产业等外部因素。国际竞争的压力、市场集中度偏低,未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和同质竞争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障碍。第叁部分(第叁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是实证研究。第叁章相关国家和地区转型升级的过程和启示第四章转型升级的宏观战略研究。从叁个层面(国家层面、行业管理层面、加工贸易企业)和两个维度(需求维度和供给维度)阐述了政府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中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包括整体的政策体系,以及相关各项政策。第五章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研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验证创新能力与创新效果之间的关系。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可能更多地通过降低运作成本、提升内部运作效率、规模扩张等途径得以实现。第六章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提出了基于双升级模式下的产业链的变化、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的变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重要驱动力,并基于此划分出四类转型升级基本维度,分别是企业形态优化维度、市场结构优化维度、经营模式优化维度、自主知识产权优化维度。第四部分(第七章、第八章)是研究结论和附录的调查个案。第七章完善转型升级的政策和监管。公共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海关的监管和执行力度也显得非常重要。概括本文的重要结论,对理论和实践贡献及创新点,然后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第八章几个省市推进转型升级的调查。附录了本次实地调查研究中,有代表性的地区的宏观政策及效果。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研究内容的创新。以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为核心,对加工贸易的宏观战略和企业战略等核心能力进行分析;(2)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最大的不足是理论分析多、实证检验少。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自己的分析框架,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度的案例研究和计量分析对假设加以验证,力求增强研究结论的说服力。

张克俊, 邱云生[4]2005年在《西部内陆省份扩大外贸出口的战略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西部典型的内陆省份四川为例,提出了扩大外贸出口的思路与对策:(1)统筹扩大内需与对外贸易,把对外贸易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大经贸战略;(2)统筹增加外贸出口规模与提高出口质量,把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3)统筹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商品贸易与技术、服务贸易,引进来与走出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对外投资、劳务合作;(4)统筹发展多元化主体与扶持重点企业,把扶持重点企业作为当务之急;(5)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快外贸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杜桂玲[5]2005年在《长江沿线外贸集装箱生成量影响因素分析及生成量预测》文中研究表明加快长江集装箱运输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建设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带动沿江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长江沿线的广大地区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最主要的经济腹地,集装箱运输发展的空间非常大。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长江集装箱运输发展,实现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良性互动。 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需要出发,更好地发挥“黄金水道”作用,促进长江流域联动发展,研究洋山深水港服务长江流域江海联运模式。洋山开港后,迫切需要研究开发江海联运系统,创造一套全新的长江至洋山的集装箱江海联运模式,发挥洋山深水港为长江流域外贸进出口服务的功能,开发长江货源市场,从而集聚长江货源至洋山中转。 本文第一章主要分析长江流域集装箱市场的特点。从船型、航道以及航线等各个方面阐述了目前长江流域的集装箱运输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长江集装箱运输发展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二章研究的是集装箱生成机制,集装箱生产量预测方法,以及影响集装箱生成量的主要因素。从六个主要因素入手分析,他们对集装箱生成量带来的影响。第叁章分别对长江“六省二市”集装箱生成量影响因素分析,主要从外贸额、GDP、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这几个方面入手。在本章中,运用了成分数据预测方法对“六省二市”在未来几年内叁次产业的比重运用成分数据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得到了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第四章是对长江沿岸各省市外贸集装箱生成量进行预测。利用线性回归、二项式等预测方法首先对各地的GDP以及外贸进行预测,然后利用多因素动态模型分别预测各省市的集装箱生成量,最后得到整个长江流域集装箱货源。第五章分析和预测了长江沿岸各省市外贸集装箱出运路线。最后,本文对我国长江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步骤及对策提出了一点看法。

卫爽[6]2009年在《贸易摩擦对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外贸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贸易摩擦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情势来看,这一影响因素有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分析国际贸易摩擦整体态势的基础上,针对贸易摩擦对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外贸出口的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并基于对该产业目前的内、外部环境情况分析,提出外贸发展的战略及政策建议。首先,本文在分析国际贸易摩擦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贸易摩擦的形式、产品对象及发起国叁个方面进行发展趋势预测,并从正、反两方面对贸易摩擦的影响进行分析;其次,本文对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外贸出口现状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针对本文研究对象,运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对2002~2008年四川省农产品出口18个对象国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结论表明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受技术壁垒影响的负面作用强于其正面作用;再次,以贸易摩擦为背景,运用SWOT分析法对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为下一步提出产业外贸发展战略奠定基础;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应对贸易摩擦的外贸发展战略,即跨越式发展战略以及品牌发展战略,并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分别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结论对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外贸发展战略的制定、政府相关部门未来工作方向和重点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刘刚[7]2016年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西部对外开放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作为当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近年来,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放战略的背景下,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贸易额、FDI存量有了显着提升。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仍相对落后,与东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对外开放地理格局的重要变化,其依托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对我国广袤的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意义重大。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与西部开放型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在此背景之下,首先对开放型经济理论和“一带一路”战略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学术界对该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作为本文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和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接下来本文通过贸易依存度、FDI等指标对比分析东西部开放型经济发展差距,并结合当前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分析东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在总结了“一带一路”战略与西部开放型经济发展关系的之后,本文进一步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给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并从西部地区的角度出发,分析西部地区利用“一带一路”战略的困难和挑战。最后本文以贵州为例,对贵州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政策效率等因素制约贵州开放型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贵州应全面提升叁大产业,加快产业融合步伐,构建内陆开放示范区,打造国家级重要的产业基地,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培育外贸主体,充分发挥开放平台和通道作用,加强对外经贸合作,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营造良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一带一路”物流大通道。

李优树[8]2004年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利益论》文中指出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正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思维实现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与融合。投资规模扩张化、投资区域亚太化、投资指向资源加工化、投资主体机构化,亦成为其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新特点。紧紧地抓住国内外投资环境改善的机遇,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迈上新的发展台阶。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能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利益,探讨这些问题对于中国制定正确的对外投资战略和政策,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几个基本问题:企业为何要进行直接投资,而不选择其他间接投资方式;企业怎样进行投资;企业对外投资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等,而综合地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等的角度来探讨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对于完善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论文为论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利益,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论文首先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进行综述,从发展的角度看,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沿着两条线路逐渐演进的:其一,以国家的经济利益为分析的出发点,研究直接投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投资母国和东道国的影响。这些理论称为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其二,以企业的经济利益为中心,研究跨国公司为什么、怎样和在哪里从事跨国经营活动。这些理论被称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理论。通过对这些理论的述评,从而为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利益找到理论依据。 其次,论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规模及前景展望进行了概述,从而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利益问题的探讨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叁,论文探讨了对外直接投资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诸多利益。论文阐述了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关系,探讨了对外直接投资给中国经济增长、国内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带来的宏观经济效应;论文在对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传导效应、传导机理的分析基础上,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产业结构效应,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效应;论文首先界定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然后从理论上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国际竟争力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一项实际调查,得出对外直接投资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将中国企业竞争力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第四,为了使对外直接投资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论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与竞争战略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佳区位选择策略,最后,指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撤资产生的原因及经济效应。 第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利益、风险并存,论文着重从企业微观角度分析制度、外汇、技术叁大类风险及其防范,并根据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突发灾难和危机往往给世界政治经济造成重大而深远影响的实际,探讨SARS疫情和伊拉克战争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和对策. 第六,为了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利益得到保障,论文在评估现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基础上,阐述了今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安排。最后,论文综合前面的分析,详细地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给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技术创新、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等诸多方面带来的效应,并提出了一些创新观点: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从改革开放到开放改革的重大跨越,可以在更广和更高的水平上借助外力来拉动中国经济的战车;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资金流出的经济活动,对经济的影响体现在它的外溢效益.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效应、外溢作用还远未体现出来。一对外直接投资可能与经济增长没有直接关系,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作用于经济增长,而传导过程太长,直接效果无法显现;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就业效应不在于就业数量的增减,而在于就业结构的改进以及相应的就业质量的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是优化中国产业结构,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仍然是不显薯的,对外投资政策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目标尚未建立有机的联系.但是,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当中国进入投资发展周期的第叁阶段后,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必将越来越显着;寻求技术创新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而对外直接投资是获取技术创新优势的重要途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具体运作方式有:跨国购并,国际战略联盟,建立海外技术研发机构和技术开发型国际合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外直接投资在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由直接投资引起的市场分割拓展了中国企业规模优势的作用空间;通过建立内部化市场,降低了交易成本,改善了组织结构及其效率;海外串谋的可能性增加,导致中国企业市场力量的稳定性提高,进一步巩固或提升了中国企业固有的市场地位;通过对外?

王静娴[9]2014年在《要素市场扭曲对外贸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贸易出口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中国的对外贸易始终处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出口贸易的增长主要依靠产品与目标市场组合扩张的集约边际实现,新产品与新市场多元化的广延边际贡献则十分有限。一味依靠传统的劳动力比较成本优势的出口贸易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必须培育出具有内生性的出口贸易新优势,外贸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要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微微观基础,任何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最终都将归于要素的优化组合。外贸转型升级的根本在于企业的能动变革,在于经济活动的微微观基础---要素的有效配置。中国的外贸转型升级所表现出来的粘滞、非均衡、路径依赖等难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要素市场的扭曲。十八届叁中全会中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也恰好验证了中国要素市场所存在的严重问题。相比其他经济领域,要素市场与外贸领域的关联性更高。要素禀赋理论早已指出,一国的贸易比较优势由该国的要素禀赋决定,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信息完全、市场完全的理论假设下,要素禀赋是一国外贸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现实中,要素市场信息完全、市场完全的假设过于理想化,加之中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特殊的行政安排,导致了中国要素市场的扭曲广泛存在。这种扭曲在初期促进了中国外贸的极大发展,但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外贸发展方式有了新的要求,外贸发展方式和外贸结构的转变势在必行,从而要素市场与外贸转型升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凸显。要素市场扭曲对外贸转型升级的变革产生了负向的路径依赖效应,是外贸转型升级进展缓慢的微微观因素。从理论层面厘清要素市场扭曲与外贸转型升级的理论内涵,以及要素市场扭曲对外贸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是解读中国外贸转型升级过程中要素市场起到的现实作用的突破口和理论基石。在抽象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现实出发,发掘中国外贸转型升级的现状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现状,将为理论分析提供现实依据。接下来,论文对要素市场扭曲对外贸转型升级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以科学的实证模型和充分的实证结果,验证理论分析过程中所提出来理论命题。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为中国的外贸转型升级提供科学可靠的政策建议。鉴于上述研究思路,该论文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要素市场扭曲和外贸转型升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要素市场扭曲对外贸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并通过对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现实的分析,从理论层面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内涵进行扩展。研究结果发现,无论从要素供给扭曲、要素价格扭曲,还是要素配置扭曲的影响路径来看,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都将导致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不可持续或停滞不前,或者说是外贸升级恶化。外贸转型升级的恶化反过来将进一步恶化企业的经营条件,最终形成蛛网传导路径依赖。第二,运用数理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外贸转型升级的表现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归纳。研究发现,外贸商品结构与方式结构呈现逐渐优化态势,但外贸主体结构与内外部空间结构失衡仍然比较严重,同时我国外贸条件持续恶化,外贸竞争力有待提高。通过分析发现影响中国外贸转型升级的因素主要包括要素层面供需不平衡,企业层面生产管理低效,产业层面转移易、升级难,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效度不高等。第叁,通过文献检索、考察调研对要素市场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发现,中国各种要素市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例如劳动力素养稳步提升,但劳动生产率不高;资本要素规模逐年增加,但地区供给不平衡;科技研发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但产业化率低下;环境保护日趋严厉,但环境污染和破坏依旧不容乐观。论文采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工具对其扭曲程度进行了系统测度。研究发现,要素市场扭曲不应仅仅局限于要素价格扭曲,而是应当包含要素供给扭曲、要素价格扭曲和要素配置扭曲叁个方面的内容。测度结果显示我国要素供给、要素价格和要素配置都存在着较大程度的扭曲。第四,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对要素市场扭曲与外贸转型升级互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对实证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要素市场扭曲对外贸转型升级的影响以负向为主,研究结果证实了前文对于要素市场扭曲与外贸转型关系的理论分析和推断。第五,基于上述研究,从要素供给、要素价格和要素配置叁个层面,提出修正要素市场扭曲促进外贸转型升级的切实、科学、可行的对策建议。

王良玉[10]2007年在《我国机电产品国际市场拓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商品之一,机电产品无论是对一国经济,还是对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把促进机电产品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与鼓励政策。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拓展战略是在较长时期内指导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战略之一。如何进一步拓展机电产品国际市场,确保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我国机电产品在经历了40年的发展后,已具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形成了相当的出口规模,国际市场拓展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出口高度依赖于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大多数机电产品是以贴牌生产和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出口的等等。与此同时,我国国内经济正逐步进入良性发展循环,为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拓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机电工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和经济实力,这为国际市场的拓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扶持鼓励机电产品出口政策的到位,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拓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方面,随着信息等高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结构调整与转移的进一步加快,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区域经济日益一体化,世界经济保持增长,世界贸易也将保持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更快的速度增长。这些对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拓展来说是利弊共存。而另一方面国际市场需求亦在不断发展变化。面对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无论是在战略上还是在对策上,均应加以调整和完善。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和条件,本文在总结我国机电产品国际市场拓展的历史、现状和效应的基础上,剖析了影响我国机电产品国际市场拓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提出了我国机电产品国际市场拓展的两大战略,其一是市场多元化与重点市场、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战略,其二是品牌化战略。

参考文献:

[1]. 扩大四川外贸出口的竞争战略研究[D]. 姜兰. 西南交通大学. 2002

[2]. 四川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D]. 谢晓英. 西南财经大学. 2005

[3]. 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研究[D]. 林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4]. 西部内陆省份扩大外贸出口的战略思考[J]. 张克俊, 邱云生. 经济体制改革. 2005

[5]. 长江沿线外贸集装箱生成量影响因素分析及生成量预测[D]. 杜桂玲. 上海海事大学. 2005

[6]. 贸易摩擦对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外贸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卫爽. 西南交通大学. 2009

[7].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西部对外开放路径选择[D]. 刘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

[8].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利益论[D]. 李优树. 四川大学. 2004

[9]. 要素市场扭曲对外贸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D]. 王静娴. 辽宁大学. 2014

[10]. 我国机电产品国际市场拓展研究[D]. 王良玉. 四川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扩大四川外贸出口的竞争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