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岛妈祖信仰圈的群体传播现象探究论文

湄洲岛妈祖信仰圈的群体传播现象探究

谢雅卉

(湖北经济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 以湄洲岛妈祖信仰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群体传播视角来进行分析,探究妈祖神格功能的扩大因素,大致从三个发展方向进行梳理:第一,传统信仰的传播形态;第二,经济支持的传播形态;第三,政府支持的传播形态。以期了解在妈祖信仰传播过程中,信众对信仰所建立的认同观感。

关键词: 湄洲岛;妈祖信俗;信仰圈;群体传播

天下妈祖,祖在湄洲。湄洲是妈祖信俗的发祥地,2006年国务院批准妈祖祭典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信俗通过信众的现实交流、朝拜仪式的心灵寄托、信众的信仰需求,已从 “航海平安”拓展至今天的多元信仰局面。2016年国家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目标,妈祖信俗等民间文化应发挥积极作用。[1]基于上述背景,探讨湄洲岛妈祖信仰圈的传播演绎,以社会调查方法进行梳理,寻找出湄洲岛妈祖信俗的发展规律,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2.融资管理。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企业的融资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外部的融资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资本结构来进行,同时需要对金融市场进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融资方法,最终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促进作用。因此,企业的融资管理是企业经营过程当中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资本运营以及经营方法,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群体传播:妈祖信仰圈的构成特点

关于群体传播的形成研究,最初应追溯至20世纪初的群体组织决策讨论问题,玛丽·帕克·弗莱特 (Mary Parker Follett)在1924年提出整合思维理论,其思想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专家来搜集信息;第二,由日常生活来检验信息;第三,发展出能整合解决的决策方法,并使任何一方都能获取利益,而非引起竞争。群体传播的传播过程大多以 “输入、过程、产出”的模式呈现,输入代表影响群体的基本要素,过程代表群体之间发生的事情,产出代表群体发生的结果。[2]

“群体”顾名思义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组织,在社会中,群体之间有着互相依存的关系,更有着彼此互动影响的认同过程,通过群体成员的协同努力,能快速显现高于个体活动效率的传播结果。由群体传播的概念来探讨妈祖信仰圈的构成因素,信众所存在的心理依赖关系皆可视为信众对妈祖大爱精神的认同过程。因此,若将信众视为一个群体,作为妈祖信仰圈的群体组织,可将其视为一组群体传播,其中应具备 “输入、过程、产出”阶段的传播过程。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通明公司虽然仍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相信,在单位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培养并储备充足的技术人才,我们一定有足够的能力和社会上的路灯企业竞争,在日后的工程投标中胜出,成为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弄潮儿。

首先,在 “输入”阶段,作为信众了解妈祖信俗的最初阶段,例如信众因为外部环境所产生的烦恼,通过信仰妈祖、朝拜妈祖等祈求行为,解决了烦恼,但信众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等外力影响,对妈祖信俗产生误解,该现象来自于信众通过信仰等朝拜行为后,妈祖是否顺利解决了该信众的烦恼问题。

根据 “输入”阶段的理论延伸,应是关于信众亲身经历的体验部分,例如信众讲述妈祖灵验事迹,作为构建妈祖信俗的认同因素。诚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神圣物是非功利、非经验性的,虽与知识无关,但能提供人们支持的力量,在人的意识中产生道义上责任感[3]。将妈祖灵验事迹作为信仰文化的经验,是信众在现实社会中不曾有过的特殊感受,也是一种神圣的直接体验,是认同妈祖信俗的直接来源。

妈祖信俗具有引导人类社会正确价值观和道德伦理教化作用,将社会规范化和价值神圣化,进而达到个人愿望服从群体的目标,个人冲动服从群体的准则,从而推进 “社会控制”的和谐状态[4]。信众在信仰体验以后,提升对妈祖精神核心内涵的认识,进而产生高度认同感。

其次,在 “过程”阶段,主要为探究妈祖信仰圈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化特点。例如妈祖信俗的传播具有南北差异性,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影响所致,北方妈祖信俗的传播主要与漕运制度有关,倚靠海运及河运来扩展,但非海洋贸易的务农者无法对其产生较多认同感,因此北方信众对妈祖信俗的认同感不高;南方妈祖信俗的传播盛行于沿海地区,妈祖是海神,对于海事贸易发达的沿海地区,信众能产生较多认同感,因此南方信众对妈祖信俗的认同感较高。

因此,按威尔森的观点来解析妈祖信仰的世俗化现象,便可包含上述多元类型的信仰产品。传统型方面,例如各地建立妈祖宫庙,成立信仰实体场所供信众朝拜、体验、点平安灯、抽签解签、问卜、搏杯等多元形式;土产型方面,将妈祖文化包装成可视性商品,引用妈祖文化符号等特征,生产妈祖平安、祈福等造型信仰物件;新潮型方面,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来彰显妈祖信仰的重要意涵,推出多元丰富的展演内容,吸引信众前来共襄盛举,特别是庙会活动、妈祖诞辰日、妈祖升天纪念日;进口型方面,通过世界妈祖宫庙的交流,达成 “天下妈祖回娘家”,海内外信众齐聚的盛况,展现信众自觉的信仰共识,并借此推进妈祖文化的传承任务。因此,只要有信仰市场的存在,商机便能源源不绝地循环发展。

最后,在 “产出”阶段,视为信众之间对妈祖信息传递过程的结果,通过群体传播的方式,进而扩大到无数个群体传播的建立。从妈祖信仰圈的产生,再到无数个妈祖信仰圈的产生,进而达到信众对妈祖信仰的认同效果。

信众的信仰圈生成会融合许多传播组织类型来陆续构成,例如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而信仰圈的建构则是以群体传播的方式来建立与扩散。群体传播就是信众通过个体和个体之间所组成的信仰组织,妈祖作为信仰组织供奉的主要神灵,因此,妈祖庙作为信仰圈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妈祖庙则代表了一个群体传播的过程,而无数个信仰圈的传播,亦代表了无数个群体传播的过程。

其二,纵向研究。 即梳理晋学的学术思想理路,由荀子、韩非、王通、柳宗元等人,一路向下,到宋之孙复、司马光,金元之际之元好问、郝经等人,明之薛瑄、孔天胤等人,清之傅山、阎若璩、范鄗鼎、徐继畲等人,一路下行的学术思想之间,或者说河汾学派与河东学派、娄山学派之间,是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而在这一脉相承的学术理路之间,外籍名宦、寓贤起过怎样的作用,这些名宦、寓贤的学术所本又在哪里,与晋学的关系如何,等等。 当然,“寓贤”研究的范围,还可由游晋的中国学者,扩大到如李提摩太这样的外国学者。

通过妈祖精神的信息传递,连结妈祖文化信仰圈在外部和内部所进行传播活动的核心宗旨。群体传播的运行机制是展现妈祖信仰集体意识的凝聚作用,致使最终达成群体目标的实践过程。而在群体传播的信息网络中,妈祖文化的内涵与意义是信息传播的核心要素。

二、湄洲岛妈祖信仰圈的缘起与传播

除此之外,根据社会调查发现,正月期间湄洲岛上多数女性都会穿着红衣与红裤。按民宿从业者方老板所述,着红衣、红裤具有特殊意涵:第一为吉祥之意;第二代表已婚女性。平时农历初一、十五要去祖庙朝拜妈祖,已婚女性会穿红衣与红裤。若在家中,则可选择穿着红衣即可。因此,在妈祖巡安期间,可见女信众着红衣、红裤遍布大街小巷的情形。

元代漕运兴起,妈祖卫漕传说始于元初。黄向 《天妃庙迎送神曲》: “天妃者,兴化军莆田县湄洲林氏女,为神海上,威福烜著,凡驾海之舟,咸恃以为命……浙河东西,输粟京师数百万石,途经数千里,海道险艰,时日进止,一唯神之听,否则危败立见。”[7]

明代弘治 《八闽通志》卷六十 《兴化府·莆田县》: “天妃庙,在新安里鯑江湄洲屿上,其神即弘仁普济天妃,今庙盖其故居也……又连江里宁海圣墩,景德里城山,莆田里清浦,延兴里南箕,新安里莆禧、吉了,武盛里嵌头、平海,皆有祠。”[8]明清时期记载,如阳思谦 《泉州府志》:“神本姓林,世居莆阳之湄洲。”郁永河 《海上纪略》: “相传神为莆邑湄洲东螺村林氏女。”张燮 《东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吕一静 《兴化府志》:“天妃之神,本姓林,世居莆阳之湄洲屿。”王礼 《台湾县志》:“产后 (天后)于莆田之湄洲屿。”[9]

此外,在福建沿海地区与妈祖信仰关系较为密切的泉州,同样建立了重要的妈祖信仰圈。据史料可知,在元宋时期,泉州港曾是福建首要大港,有世界最大港口称号,亦是以东方第一大港闻名世界。泉州天后宫是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福建境内的厦门、惠安、东山、龙海、云霄、同安、诏安、永定、宁德、长乐、邵武、南平、上杭等地皆有天后宫建立,可见妈祖信仰由湄洲岛向东南沿海地区扩展,传播效应极其远大。

塌孔现象分为两种情况,分别是是护筒周围塌孔和桩较深处塌孔。护筒周围的塌孔主要是由于护筒周围土壤不够密实,较易坍塌,护筒附近突然增加较大荷载的时候比较容易发生。比如在钻孔位置附近有汽车吊的某支腿,这样不仅会造成塌孔现象,对设备本身也会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造成较深处的塌孔是因为施工中出现了泥浆比重不足的现象,这种塌孔情况在地质较为疏松的地区发生概率较大。

在世界范围内,湿地是生产能力最高的生态自然环境之一。在湿地区域内部,不仅生物多样,同时其也是植物遗传的重要存储地,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多功能生态系统,其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由此可见,其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城市湿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的一环。鉴于此,站在生态理念的应用角度上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理解就是一种视域之间的融合,理解无处不在,视域之间的融合也在不断的发生,应用就体现在这种视域融合的过程之中,文本作者的视域不断地应用于解释者自身的视域,两种视域相互碰撞,彼此融合,最终形成全新的视域,达成对文本的理解。理解、解释和应用是相互统一的,都是诠释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理解是视域之间的融合,那么应用的本质也就是视域的融合。

早期汉人移民来往两岸,需横渡极为难行的黑水沟 (今台湾海峡),更惶恐葬身船难,故渡海前会朝拜妈祖,祈求航海平安。妈祖信仰入台后,台湾为四面环海的岛屿,当地居民亦对妈祖产生信仰需求,除了航海事宜,对其心灵依赖更为日常之事。妈祖慈悲为怀爱护众生的力量,使得两岸信众自发形成寄托心灵的信仰网络,信众对妈祖信仰的需求也产生了同质化的现象。

综上所述,地缘与血缘关系的考据,皆说明湄洲岛作为妈祖信仰的重要缘起,亦是福建东南沿海妈祖信仰发迹的重要海岛。

三、湄洲岛妈祖信仰圈的演绎现象

今天妈祖信仰在形式上自成系统,不分教派、不分国籍、不分党派、不分民族,尤其,不断融合的传播结果,促使信众对妈祖信仰的理解及心态也有所改变。妈祖的神格不断扩大,早期只求航海平安,时至今日,举凡大小事,信众皆会祈求妈祖,信众对妈祖的信仰需求越趋多元化,妈祖已渐成为万能之神。通过现代形式的不断转换,妈祖的信众类型随之扩大,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种演变的传播形态。

1.传统信仰的传播形态

妈祖的历史神话永传不朽,从妈祖诞降到羽化的过程,神迹不断显现。妈祖具备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广泛影响着人们,更成为湄洲岛民共有的集体记忆。妈祖和湄洲岛民有着密不可分的情感,尤其,从祖辈流传下来的 “拜妈祖”习俗,早已成为湄洲岛民日常的重要惯习。

妈祖的人格魅力代代传颂,更提升至神格的魅力。而今,妈祖信仰被赋予了更多意涵,通过人际传播的交流过程,妈祖精神成为信众信仰的重要号召力,今天妈祖文化的价值不断扩大,更深深影响着世人。湄洲妈祖祖庙常务董事周金琰指出:妈祖的神格功能经过时间的不断演绎发展,已不断扩大。礻也从原始海上的保护神,到现在已成为多元神格功能的神灵。例如:生孩子、上学、升官、做买卖、求平安等等,大家都会拜妈祖,且皆能如愿以偿。神灵之所以成为神灵,是因为礻也越灵,信众越拜礻也。越拜礻也,越灵。祈求,然后如愿以偿,接着,再来还愿。许愿跟还愿做为两种关系,因为神灵,很神、很灵,所以大家才去拜礻也。人与神的关系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

从人与神的关系建立,再传播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关系,妈祖信仰经过长时间的演变,神格功能不断扩大。尤其,时代变迁,妈祖文化的传播形态越趋新颖,从而赋予妈祖文化更多现代意义的实质内涵,信众信仰需求也不断改变,特别对于湄洲岛民,更展现在特有的传统风俗上。湄洲祖庙新闻负责人林群华表示:在湄洲岛正月祭妈祖的时候,你会见到在妈祖巡安期间,很多人会给妈祖换花。换花有几种寓意,刚结婚的女孩给妈祖换花,寓意早生贵子。给妈祖换花,就是帮妈祖打扮的意思,花插在妈祖头上以后,成为妈祖的圣物,好比相传妈祖出世是因为妈祖是观音赐的一朵花。如果能跟妈祖求一朵花,祈求自己出世的孩子也能像妈祖一样聪明伶俐。所以,时常可见还没生孩子的年轻人去跟妈祖换花,父母也会带孩子跟妈祖换花,摸摸妈祖的脚,希望妈祖能保佑孩子平安健康长大,聪明伶俐,学业有成。另外,在外工作的信众,他们也会跟妈祖祈求,有时会求圣物,也会求将妈祖带回家供奉,求来年生意兴隆,事业有成。

据 《湄洲妈祖志》记载,换花中国大陆叫“讨金银花”,在台湾则称 “讨妈花”。在北方,已婚女性则前往妈祖庙 “拴娃娃”,求妈祖送子。在湄洲,若已婚女性尚未受孕,要在妈祖神像前烧香祈福,将妈祖头冠佩戴的花,带回佩戴,方能受孕。[10]南北形式不同,但同有祈求妈祖送子意涵。此外,信众会在妈祖胸前佩戴银锁或钱币,行挂脰礼仪。

换花为湄洲岛妈祖信仰特有风俗,在妈祖巡安期间,家家户户会在自家门前摆设香案,点上篝火为妈祖烘脚,手捧束香等待妈祖銮轿到来。待妈祖到来之时,信众夹道欢迎,跪拜、作揖、放鞭炮。跪拜之后,信众会围绕妈祖銮轿,在妈祖头上行换花礼仪,祈求妈祖庇佑。

从血缘关系来探究,妈祖为林氏女,林氏后代多数分布在沿海地区,中国人有祭祖的传统,自然也将妈祖奉为主要朝拜神灵。因此,无论血缘或地缘的传播因素,只要是航海事宜皆与妈祖有关。

关于湄洲岛妈祖信仰圈的缘起,早期信众信仰妈祖的目的多半与海事有关,史籍的记载更大量佐证了妈祖信仰和地缘的密切关系。诸如宋代祝穆撰地理志 《方舆胜览》卷十三 《兴化军·祠庙》记载:“圣妃庙,在海岛上,舟人皆敬事之。”[5]宋代 《仙溪志》 卷三 《祠庙》: “三妃庙在县东北二百步。一顺济庙,本湄洲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殁而人祠之。航海者有祷必应。宣和间,赐庙额,累封灵惠显卫助顺英烈妃。宋封嘉应慈济协正善庆妃,沿海郡县皆立祠焉。一昭惠庙,……一慈感庙,……三神灵迹各异,惟此邑合而祠之。”[6]

2.经济支持的传播形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获得改善。从2009年至201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来看,有逐渐增长趋势 (见表1)。201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同比增长6.6%,首次突破90万亿元。

表1 2009—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11]

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至2017年恩格尔系数统计数据,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差距呈减小趋势 (见图1)。尤其是2015年两者仅有2.3%的差距,这种现象表明了国家经济改革的推进成效。[12]中国社会经济逐渐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传统文化日益得到重视。

基于机会约束混合整数规划的风火协调滚动调度//马燕峰,陈磊,李鑫,赵书强,刘金山,甘嘉田//(5):127

图1 2008—2017年恩格尔系数[12]

虽然经济发展日渐趋好,但随着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人们受到外在环境的冲击亦随之变多,故信仰成为人们内在心灵寄托的归属,也是被日常渴望构建的特殊现象。诚如涂尔干所强调的信仰定义:信仰是一种功能主义,也是一种对社会产生极具效用的意义装置,信众能通过信仰来脱离社会所带来的焦虑和烦恼。[13]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普遍存于世人心中,信众对妈祖信仰的需求间接建立起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连结,通过人际传播的路径,信仰得以世代传承。

另外,学习东部发达省份的经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由当地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号召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社会学家威尔森 (Bryan Wilson)对信仰的功能也有类似的论述:“近代社会孕育了一个信仰的超级市场,其产品内容有传统型的、土产型的、新潮型的、复古型的、进口型的以及神秘主义型的,但它们之所以能够相安无事地共存,只因为社会已经太世俗化了,也因为他们只是不重要的消费项目而已。”[14]信仰有其自身供需体系,随着信众需求动机与参与状况的变化,信仰已逐渐倾向以信众需求为导向的结构形态,并具有世俗化特征。信仰需求的产生,再到创造出多元丰富的信仰产品,皆是为了吸引更多信众的投入,信众也成为信仰市场中的重要消费者。如同妈祖信仰,随着时代的改变,也为了因应广大信众的日常所需,妈祖信仰逐渐显现出多元化的形态。

探究妈祖信仰圈的传播特点,信众作为群体传播的重要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提供妈祖信俗的良好信息内容,例如讲述妈祖神话故事、妈祖灵验事迹等等,建立起信仰圈中的网络节点,通过交流行为所产生的认同感,皆显现了群体传播在不同阶段的传播结果,达到提升妈祖信俗在民间传播的影响力,加深信众对妈祖信俗的认知观感。

笔者在湄洲岛调研期间发现,前来祖庙朝拜的信众,不仅中老年人众多,年轻族群也为数不少,特别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信众前往祖庙朝拜的情形更为多见。在年轻族群方面,除了湄洲岛民,更多是前往湄洲岛朝圣的游客。祖庙是妈祖信仰的中心,无论海内外信众,或是向外分灵的宫庙,祖庙都是根源所在,信众返回祖庙谒祖进香的心态不变。尤其自中国经济发展改善以后,旅游成为吸引人潮前来祖庙朝拜的重要因素。

根据观察发现,目前来祖庙朝拜的信众也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为湄洲岛民;第二,为各地宫庙进香团组织;第三,为各自前往的零散香客,有些人会带着家中供奉的妈祖神像,返回祖庙过香,沾沾灵气;第四,为前往湄洲岛旅游的游客,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提升以后,民俗信仰成为社会发展的附属品,它既是一种市场产物,又是人们心理的精神寄托,而信众的类型与定义亦逐渐扩大。

3.政府主导的传播形态

改革开放以后,政府的态度从禁止妈祖信仰,逐渐转为大力支持妈祖文化传播,信众信仰妈祖的情形渐趋热络,妈祖文化的传播路径也由民间扩大至政府层面的推动。自改革开放以后,毁于文革时期的祖庙由林聪治率领众人积极展开重建工作。2006年始,每年正月初三祖庙举行妈祖祈年典礼,接着分别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展开妈祖庙会,以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升天纪念日进行仪式活动,妈祖祭典得以恢复。1987年重阳节适逢妈祖成道升天一千周年,世界妈祖宫庙赴祖庙谒祖进香,台湾多处宫庙亦积极前往,两岸交流终得破冰。

林群华表示:“虽然文革时期很多东西毁掉了,但许多仍是有保存下来的,十年之后其实还是记得这些事情,所以会把关于妈祖的事情整理出来,特别是妈祖祭典的礼仪,都能在国家档案馆内找到相关文献,好比妈祖祭典中该准备的东西,何种规格等等,都可以找回来。”

如同访谈所述,湄洲岛民对妈祖信仰信念未曾忘记,即使政府曾禁止民间信仰朝拜,也无法阻挡人们心中旧有的信念与心灵寄托的渴望,传统早已根植人心,信仰也长存信众心中,人们并不会因时代遭受困境而忘却信仰。政府也会特别推崇民族英雄的行善功绩,特别是妈祖这样的善人,能成为后世楷模,使人景仰。

政府态度由禁止转为明朗化,对湄洲岛展开重建工作,无论民间或官方皆呈现积极态度,妈祖文化俨然成为湄洲岛的品牌特色,湄洲岛建设工程大多与妈祖文化有关。政府在持续推动建设之余,更不忘将湄洲岛重新定位,特别是2015年,政府提出 “一带一路”国家发展的政策理念,根据国家发展出台政策,除了将妈祖文化品牌放眼国际,更要聚焦闽台交流的重点合作上,通过文化旅游节的推进,实现妈祖文化价值升华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妈祖是海洋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海内外华人普遍信奉的民间信仰,其精神内涵具有中国传统的美德,在传统的汉人社会中更起到儒、释、道三教思想融合的作用。基于群体传播的研究视角,探析湄洲岛妈祖信仰圈的演绎现象,历经一千多年的传播演绎结果,妈祖的神格不断扩大,而湄洲更极力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模式,包括每年妈祖巡安绕境和春秋祭祀大典。如今广大信众遍布海内外各地,妈祖作为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神灵代表之一,不仅仅是海内外华人社会中传统的民间信仰,更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艺术、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应用,是需要后人来共同守护的民俗文化资产。以湄洲妈祖作为走向海内外传播的名片,将妈祖信俗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符号象征,通过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建设,实现湄洲岛成为集朝圣、旅游、生态的妈祖岛,而祖庙作为世界妈祖信俗传播的核心,更真正推进了海内外华人 “民心相通”共享的祖庭。

注释:

环境对施工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施工也会反过来破坏环境。砂子是建筑的必备材料,在施工中会产生大量扬尘,降低施工现场周边的空气质量,进而威胁到居民的健康。施工中用到最多的就是水,很多单位并未对废水进行处理就随处排放,这会对周边农田产生严重污染。施工现场温湿度的变化会影响浇筑过程,若不能保持内部结构和外部温度的统一,浇筑结构很可能会出现裂缝。可见环境和施工的影响是相互,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并测量现场实时温度,能够有效提升施工质量。

① 源于笔者对湄洲祖庙常务董事周金琰的深度访谈资料, 2016-02-21。

11.2.7 促进菌盖增大,保持菌盖干净:现蕾前,可在浇水时喷洒一定浓度的植物营养生长素,增加养分,促进子实体菌盖生长,严防菌盖被泥土污染,保持色泽一致。

② 换花为湄洲岛传统习俗的称呼,按民俗学范畴原则,在湄洲岛中不同村落亦会有不同说法,也有称其为请花、求花等等。

③ 源于笔者对湄祖祖庙新闻负责人林群华的深度访谈资料,2016-02-20。

④ 源于笔者对湄洲岛游然居民宿方老板的深度访谈资料, 2016-02-19。

②1931年2月,胡汉民反对蒋介石制定约法,曾在一次谈话中提到,“实在说一句,当开始反对满清,提倡民权主义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你们何在?而且也无从认识你们”(胡汉民:《革命过程中之几件史实》,《三民主义月刊》第2卷第6期,1933年12月15日,第115页)。可见,胡的革命资历是其就党义问题发言的重要资本。

参考文献:

[1]共产党员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EB/OL].[2019-03-03].http:∥www.12371.cn/special/sswgh/wen/#yi.

[2]FOLLETT Mary Parker.Creative Experience[M].New York: Peter Smith, 1924.

[3]托马斯·奥戴.宗教社会学[M].胡荣,乐爱国,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32.

[4]戴维斯K.人类社会[M].纽约:麦克米兰公司,1948:529.

[5]祝穆.方舆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3:217.

[6]黄岩孙.仙溪志:下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9:32.

[7]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湄洲妈祖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33.

[8]黄仲昭.八闽通志:下[M].修订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847-848.

[9]朱天顺.妈祖信仰的起源及其在宋代的传播[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102-103.

[10]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湄洲妈祖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362.

[11]国家统计局.国内生产总值[R/OL].[2019-03-03].http: ∥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12]国家统计局.2008—2017年恩格尔系数[R/OL].[2019-03-03].http: ∥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13]陈海文.晚期涂尔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完成[J].二十一世纪,2007(2):106-114.

[14] WILSON Bryan.The secularization debate[J].Encounter, 1975,45(4):77-83.

The Exploration of Group Communication in the Mazu Belief Circle of Meizhou Island

XIE Yahu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Wuhan Hubei 430205,China)

Abstract: The thesis takes the Mazu belief circle of Meizhou Island as the research object.From the the perspective of group communication,it explores the expansion factors of Mazu divine power function.They are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including the form of communication of traditional beliefs,the form of communication supported by economic support,the form of communication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identity of the beliefs established by Mazu faith in the process of the spread of the believers.

Key words: Meizhou Island;Mazu belief and customs;belief circle;group communication

文章编号: 1672-4143(2019)03-0009-06

中图分类号: B989.2;G206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03-19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8CXW018)

作者简介: 谢雅卉(1986-),女,台湾高雄人,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林 锋]

标签:;  ;  ;  ;  ;  

湄洲岛妈祖信仰圈的群体传播现象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