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及其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启示_会计论文

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及其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启示_会计论文

会计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及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论文,人才培养论文,人才需求论文,启示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和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在企业管理、信息服务和经济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输出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如何及时清晰地提供有用有效的信息,将是对该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与技能的检验,检验的惟一标准便是市场的满意程度。因此作为现代会计教育,尤其是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对于地方高校,如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会计人才,成为会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对于未来会计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唐山地方经济的特点,设计了“关于会计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调查问卷”,试图探讨基于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 会计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1.1 会计人员从业情况与学历教育

调查对象为在不同类型企业工作的会计人员,调查方式为问卷方式,发出调查问卷300份,收回189份。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单位性质 比例(%)

工作岗位比例(%)

私营企业

48.68 财务总监

7.94

股份制企业 17.46财务主管或会计主管 41.8

集体企业5.29

基本核算岗位34.92

国营企业

19.58

其他15.34

其他 8.99

(1)会计岗位所需学历。调查显示:61.78%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专科学历教育主要是满足基本核算岗位,而本科学历教育主要是满足一般财务主管工作岗位,同时说明了对目前本科学历教育的基本认可,并反映出本科学历的学生教育重点是全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基本技能上。认为本科学历从事基本核算岗位、财务总监、财务主管岗位的相差都不大,说明本科学历者与工作岗位关键也要看个人素质。

(2)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要求。对回答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问卷涉及内容较细,分析后可归纳为诚实可信、专业扎实、与人为善、敬业爱岗四个方面;重要性依次是诚实可信占50.81%、敬业爱岗占36.07%、专业扎实占13.12%。能力要求有协调沟通能力、适应性和心理承受力、自我学习能力和进取心、会计技能四个方面。重要性依次是会计技能占40.98%、协调沟通能力占39.35%、自我学习能力和进取心占16.39%、适应性和心理承受力占3.28%。

(3)会计教育应强化的内容。对本科学历教育,55.74%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理论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上同等重要,分别占41.80%,35.29%,36.7%,说明本科教育可以适应与基本会计岗位匹配。高级会计人才则要具备多方面知识能力;但对英语没有特别要求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81.05%,这提醒学校教育一直把英语能力看得过分重要了,在教学安排上应该考虑。

1.2 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分析

从2006年10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唐山人才市场》刊登的招聘会计人员广告中,选取119则广告归类分析。样本行业范围广,具有一定代表性,见表2。

表2 招聘会计人员单位行业分类

行业 比例(%)

工业3.36

商业

47.90

房地产(建筑业)

5.88

电子通信业 5.04

餐饮业 17.65

服务业 15.97

广告业 1.68

其他

2.52

因招聘岗位名称各不相同,为便于统计,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为高级会计人员,主要岗位有财务总监、财务(会计)经理、财务(会计)主管(23则);第二类为基本会计岗位,主要包括出纳、财务(75则);第三类为收银员(16则);第四类为其他,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培训讲师(5则)。

(1)学历。第一类岗位:对学历有要求的占78.26%(其中44.44%要求大专以上,其余要求本科以上),未提学历要求的占21.74%,但用经验和职称来约束。这说明用人单位对高级会计人员还是认同目前高校本、专科学历教育的。第二类岗位:学历要求相差不大,集中在专科学历层次。第三类岗位:大多要求中专以上学历。第四类岗位:根据岗位要求不同,对学历要求灵活。

(2)职称。第一类岗位高级会计人才要求会计师以上职称占69.57%,说明职称是高级会计人才一个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注册会计师虽不是职称,但很多招聘单位均提到有注册会计师证优先考虑。第二类基本会计岗位有72%对职称无要求,说明招聘单位认为从业人员职称可在今后工作中逐步提高;对职称有要求的也只含混地提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即可。另外两类岗位对职称没有提及。

(3)性别。对第一类岗位高级会计人才性别不限。第二类基本会计岗位对性别不限的占78.67%;对性别有限定要求的,其男性岗位占37.5%,女性岗位占62.5%,印证传统观念中女性比较适合财务人员有一定道理。第三类收银员岗位要求女性的占75%,说明女性的耐心细致在收银工作岗位占相当优势。

(4)经验。工作经验成为高级会计人才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类岗位中100%对工作年限有要求,基本集中在3~5年,最长甚至要求10年以上工作经验。第二类岗位中52%要求有工作经验,基本集中在2~3年。第三类岗位中81.25%无工作经验要求,说明收银工作岗位技术含量不高,工作经验优势不明显。

(5)能力、知识。第一类岗位倾向于管理沟通能力、系统财务分析能力和实际经验、电脑应用能力,分别占34.78%,39.13%,30.43%。在管理沟通能力中尤其提到口头沟通能力,说明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高级会计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类岗位主要看中会计人员的电脑应用能力,包括财务软件和基本办公自动化的熟练应用,大部分要求掌握OFFICE,强调实际经验。第三类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较低,仅要求会使用电脑即可。

知识方面,第一类岗位要求较多,财经相关专业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税收政策都在要求范围内,各占26.09%,8.39%,21.74%。另外还提到心理知识,仅有1则广告提到英文,说明招聘单位对英文并不太看重。第二类岗位侧重会计人员财经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说明招聘单位法律意识正在加强。第三类岗位只要求有基本财经知识,无其他要求。

(6)其他。高级会计人才在职责方面有诸多要求,主要有工作责任心、敬业、为人忠诚、承受较大工作压力、坚持原则、能短期出差;其中重点提到工作责任心和承受较大工作压力这两项。各岗位年龄段也有相关要求,第一类岗位高级会计人才集中在中青年年龄段,第二类基本核算岗位年龄基本无要求,第三类收银员岗位多集中在青年年龄段上,第四类岗位要求多集中在中年年龄段。

2 结论分析

2.1 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市场需求

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会计学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仅局限于财会、审计知识,从就业目标来看,未考虑市场细分,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适合的企业类型模糊。在这个市场细分的时代,人才的培养应当有所定位。

2.2 课程设置结构不尽合理

我校会计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课内容重复较多。在各门专业课程建设中过多强调单科内容的完整性,而忽视整体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如基础科技与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科技目标、会计要素方面,鼓励科技与财务管理在决策方法、存货管理方面,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方面,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在产品成本计算管理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这样既增加了各科教师的负担,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减少了学生有效学习和实践的时间。

(2)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比重失调。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必须涉及社会、人文、自然、科技等领域,注重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过分强调政治理论课和职业化程度,不重视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专业基础课内容也很局限,对相关专业课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前沿问题、税法等缺乏必要的重视。学生难以从多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从而将会计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应对新生事物。

(3)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遗漏。主要表现在:①缺少新兴会计分支学科的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如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等。②缺少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经济法等涉外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企业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国界,企业中新的会计业务将层出不穷。会计人员如果不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商务惯例以及相关法规,就不能很好地为涉外企业服务。③案例教学、角色模拟、实验室教学等实践性课程有待加强。④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的建设。目前一般高校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导致会计核算失实、会计造假以及审计舞弊等案件层出不穷的重要根源之一。⑤缺乏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方面的课程。在信息化时代,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从大量信息中及时发现有用信息并进行有效处理的能力。而在我们的选修课中还未开设该类课程。

2.3 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不能适应未来市场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飞速变化,新的会计问题层出不穷,而课程具体内容的变更则相对滞后,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和研究社会理论结合实务界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而且影响学生对未来会计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的展望与预见。

3 对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启示

(1)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根据调查结果,作为未来高级会计管理人才,会计学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不应仅局限于财会、审计等知识,还应具备管理、经济学、法律、金融等学科的综合知识以及人文、自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从培养的人才类型的就业目标来看,我们的培养应当有所定位,在这个市场细分的时代,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适合不同类型的企业,所以对就业目标的细分,有利于更好地设计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结构,以使课程体系更为合理有效。

(2)应当在市场需求取向下,将强化“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简称‘双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增设或加大能力类训练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比重,同时改革相应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各种教学软件,努力提升和推广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双语教学以及实验室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1]

(3)在职业道德方面,从调查中看出,有75.79%的会计从业人员认为最重要的素质不是专业扎实,而是诚实可信。这与我们多年来一直在教学中只注重专业相关知识的培养相悖,也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敲了警钟。今后我们在研究设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强化“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简称‘双意识’”,将职业道德纳入授课计划中,把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培养融合在整个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会计学本科学历教育定位问题,会计学本科人才应定位于中型企业的会计主管、大型企业各个会计岗位直至会计主管、政府有关会计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的一般审计人员直至项目负责人、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应熟悉整个会计核算体系和相关的会计理论,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熟练运用英语,熟悉国内外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及相关法律规范。[2]

(5)协调沟通能力,调查显示,协调沟通能力非常重要,基本上与会计技能持平,说明目前社会与人沟通是一项重要能力;这与一般人认为会计人员是算账、报账,适合内向性格人员,不需要与人“打交道”反差较大。这方面要求在学校培养过程中,需要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多组织会计专业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校园活动来锻炼提高;尽可能走入社会,多增加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这对于今后学生就业和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6)会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敲门砖”作用。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招聘单位均提到有注册会计师证优先考虑。因此可以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进行。构建以强化“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简称为“双能力,双意识”)为核心、体现适应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等应用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本科+会计职业资格”。

(7)根据我院在经济地域上的特点以及自身的会计教育资源优势与特色,细分会计人才市场,培养“适销对路”的会计人才。

标签:;  ;  ;  ;  ;  ;  ;  

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及其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启示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