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周建军

岳阳市中医院 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 探究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在我院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观察组给予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为(2.91±0.5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40±1.28)分,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应用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疗法,可取的满意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腹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

由于胃食管腔直接暴露于胃液中所致的胃食管反流症以及食管黏膜受损疾病,在临床上被称为胃食管反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1]。该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胃灼热、反酸等症状,患者吞咽困难,伴有疼痛感及咽部异物感,对于临床上发现不明原因反复呕吐、咽下困难、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感染、难治性哮喘、呼吸暂停等症状的患者,均可考虑胃食管反流,若经胃镜检查确诊,应及时采取可行的治疗措施。此次试验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应用了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疗法,取得满意疗效,现将试验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在我院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前瞻性研究原则,采用掷币随机法,将之分为两组,各40例。患者基本资料为:①对照组。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24:16,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17岁、65岁,中位数年龄(42.17±5.02)岁;最低、最高病程分别为2个月、23个月,病程中位数为(11.80±1.23)个月;②观察组。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23:17,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18岁、65岁,中位数年龄(41.90±5.282)岁;最低、最高病程分别为3个月、24个月,病程中位数为(12.12±1.09)个月。根据上述信息可知,从基本资料上看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研究对比的价值。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胃镜检查确诊,符合2009版《胃食管反流并中医诊断共识意见》中的疾病诊断标准;②此次试验计划上交至医学伦理委员会后,通过审批,并在其监理下进行,患者知悉实验内容后自愿参加,已签署知情同意书[2]。

(2)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严重器质病变患者;②药物禁忌症患者。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早餐前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沈阳圣元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169),每次1片(40mg),三餐前口服盐酸伊托必利片(),每次50mg。

观察组给予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其基本方为:干姜5g、炙甘草5g、黄芩10g、半夏12g、党参15g、大枣4枚。同时,根据患者个人体质差异及临床证见辩证分型,对症治疗,具体方案为:①胃脘痛者,加白芍、延胡索各15g;②泛酸者,加吴茱萸10g,加煅瓦楞子30g;③大便干结者,加杏仁、浙贝母各12g。使用自动煎药机煎药、以自动包装机打包,每剂可得200ml,分装为2包,于8:00及16:00各服用100ml。同时,联合腹针治疗,以中脘、关元、天枢为主穴,纳差者取承满、梁门为配穴,胸痛者取下脘为配穴,取25mm×40mm针,按照行气-候气-催气的操作方式运针,留针30分钟后起针。

1.4判定标准

治疗期间,观察患者反酸、烧心、胃脘痛等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标准,结合胃镜检查结果,评价其治疗效果。具体标准为: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提示无反流及胃食管黏膜受损迹象;②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胃镜提示胃食管黏膜水肿改善;③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胃镜提示胃食管黏膜水肿缓解;④无效,不符合上述指征者[3]。其中,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患者总人数×100%。同时,评价反酸、反胃、烧心、胃脘灼痛、口苦这5项主要证候的发生情况,每项为0至3分,共15分,评分与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

1.5统计学分析

此次试验所记录的基础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百分率(%),组间对比方式为χ2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为( ±S),组间对比方式为t检验,若计算得到P<0.05的结果,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为(2.91±0.5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40±1.28)分,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2.50%,对照组为77.50%,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中医学研究角度,胃食管反流病属于“梅核气”、“噎嗝”范畴,胆火犯胃,肝失疏泄,则胃失和降,寒热错杂,治宜通气降阳,辛开苦降。吴昆《医方考》一书中提及,半夏泻心汤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4]。半夏泻心汤中方中,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炙甘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黄芩泻实火、除湿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大枣滋阴补阳、温气补血,诸药共奏有化痰散结、通气降阳之功效。同时,辩证加减药剂,胃脘痛者,加白芍、延胡索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之物,泛酸者,加吴茱萸、煅瓦楞子等降逆止呕之物。在汤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腹针治疗,可疏通经络,行气止痛,同时促进药物药效的发挥。

此次试验中,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观察组给予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其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应用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疗法,可取的满意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艳红,黄志成.半夏泻心汤加味方配合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寒热错杂型的疗效及对中医证候、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04):421-423.

[2]余丹纯,贾林,余永森,刘静,黄耀星.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7,40(01):48-50.

[3]闫早兴,戚经天,苗嘉萌,袁红霞.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的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03):456-459.

[4]施一春,张咩庆,沈醉,周传龙,季峰.针灸辅助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63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6,57(24):2113-2116.

论文作者:周建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8

标签:;  ;  ;  ;  ;  ;  ;  ;  

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周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