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金融理论: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实证研究_规模经济论文

规模金融论——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商业银行论文,规模经济论文,规模论文,实证研究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1.1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企业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效率得到提高,长期平均成本降低,产生内在经济效益。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企业规模扩大后使得劳动分工更细,专业化程度更高,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规模的扩大可使生产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降低长期平均成本。与规模经济相对的是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指的是企业由于规模扩大使得管理无效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上升的情况。因为规模过大会造成管理人员信息不通、内部公文旅行、决策失误等,致使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上升。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往往在同一个行业中同时存在,但二者在什么产量水平上达到平衡,对于不同的行业是不同的。因此,行业的适度规模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核心。

1.2考察具体的行业规模经济可分四种情况来讨论:一是内部经济,即一个生产单位在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收益增加;二是内部不经济,即生产规模过大引起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引起收益减少。如果企业因规模变动而引起的内部经济大于内部不经济,则表明企业规模的变动是合理的。如将某一生产单位放在整个行业中来看,又存在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两种情况,前者是指由于整个部门的规模扩大而引起个别企业成本的下降和收益的增加;后者则反是。

1.3如果将金融企业视作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那么,“规模经济”这一法则对其同样适用。金融企业的规模经济是指其金融产品、业务数量、部门职能、内部设施、从业人员的绝对量增加时,经营的单位成本下降。这是规模经济原理在金融业中的具体运用。为了更准确地说明问题,本文以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研究的案例。与普通的生产企业不同,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具有以下的特殊性:

(1)经营的对象是货币资金,在扩张时没有物质形态的天然障碍。这使它得以借助“自来水笔”实现信用扩张。

(2)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中主要是别人的货币资金,自有资本的约束远远小于一般工商企业,因而“外源性融资”成为其业务扩张的主要依赖方式。

(3)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中以内部设施为主的固定成本较大,而且随着电子化的发展,固定成本呈上升趋势;以人工费用和利息为主的变动成本呈下降趋势。变动成本的节省主要依靠工作效率的提高,而单位固定成本的下降则要依赖于扩大经营规模。

(4)银行业的竞争不同于其它行业。由于产品同质、价格统一,扩张规模时产生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服务手段的完善,工作效率的提高。当然这也不能排斥隐性的价格竞争。

1.4以上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范围是较大的,商业银行历史演进也说明了这一点。从业务发展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业银行经营从有限的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业务,发展到全面的有关货币创造、货币资金让渡、金融资产结构重组以及“表外业务”的开展,不仅成了“金融百货公司”,还成了“经济百货公司”、“社会服务公司”。从经营规模来看,全球银行业在利润下降的背景下掀起了一股合并浪潮。这股合并浪潮已不单纯是对于倒闭或濒临倒闭银行的一种救助,而是银行间开展横向联合,摆脱经营困境,增强竞争实力,提高服务质量,实现规模经营的活动。

1.5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微观角度看,追求经济规模是一种内涵式、集约型的发展模式。一是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平均每笔业务所分担的固定成本就越少,利润率也就会提高;二是众多小金融机构通过联合实现规模经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过度竞争,而且还能建立起更具竞争力的组织,减少外部的竞争威胁;三是规模的扩大会进一步提高声誉、细化分工、促进创新、有利于资产多元化及产品多样化;四是除增强资本实力外,更可节省人力资源和经营开支,从而更有效地投入新科技要素。从资源配置的宏观角度来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在于其低成本和高效率,而通过信用手段配置资源正是商业银行作用于经济发展的独特方式。有限的货币资金是否高效地配置于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同时又使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最小,与银行业的产业升级及规模经济的实现密切相关。

二、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1986-1996

2.1为保持不同体制背景下数据分析的一致性,我们将传统体制下的国家专业银行与目前体制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考察对象,即主要考察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考察的时间区间为1986年至1996年。(1)从业人员状况。1996年从业人员达1686883人,比1986年增长了86.82%。(2)组织机构。首先是机构种类增多,多元化趋向明显,基本形成了适应各个层次、各种经济成份发展的机构体系。其次,分支机构迅速扩张,从表1可以看到,1996年全国各个层次的机构共有153069个,比1986年增长了134.61%,分布的地域广泛,在许多地区达到很高的聚集程度。(3)业务状况。业务种类增多,从传统的存、贷、汇发展到证券、代理业务、信用卡多种业务与传统业务并存。1996年底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数量达到93288.59亿元,比1986年增长了657.75%。

资料来源:1986-1997年《中国金融年鉴》。

注:(1)金融资产指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下同)。

(2)考虑到年度间波动对所讨论问题影响不大,增长率采用定比,以1986年为基期(下同)。

2.2如何评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以下我们将分别通过对整个国有商业银行行业规模的整体考察,对单个商业银行的个别考察,以及对其内部经济与不经济、外部经济与不经济情况的进一步分析,以求得出较为清晰的答案。

2.3行业规模分析

2.3.1回顾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整个国有商业银行行业规模的发展轨迹具有以下特征:(1)整个行业的改革始终以机构裂变和重组为主线,每个机构分设出来之后,都力求系统经营形式上的完整性,都要考虑设几个管理层次、多少经营机构。(2)地方政府对扩张本地区的金融机构相当积极,尽管分支机构的下设是由一行的总行从上而下部署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从各方面施加影响,结果使得金融机构的聚集度背离经济规律。(3)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影响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周转,运用人员战术,增设营业网点成了增加存款、缓解支付危机的主要出路。(4)金融机构办社会的问题严重,使冗员增多,经营费用上升。由此造成的国有商业银行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加大了整个行业规模不经济的成份。

2.3.2从表2可以看到,国有商业银行的几项效益指标均不理想,其中,以资产使用率表示的资产周转速度普遍慢于1986年,在5%左右徘徊。这一指标的变化至少可以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固定资产迅速增加,使可参与周转的金融资产相对减少;另一是信贷资产周转缓慢。据人行总行调查,工、农、中、建四行全部贷款周转1991年为1.25次,1992年为1.32次,1993年为1.19次;而1994年为1.08次,周转一次比上年慢了31天,比1991年慢了46天。1986-1996年国有商业银行每百元资产盈利由基期较低的盈利水平又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期,利润率水平下降;机构平均利润和人均平均利润除1992年有所回升外,此后则降到低于基期的水平。将视界扩大到整个国际金融业,据世界银行统计,1996年,我国金融从业人员服务的国民生产总值是22.84亿美元/万人(按当年汇率计算),而同期日本的这一指标则达到66.7亿美元/万人,美国达到40.6亿美元/万人。1986-1996年间,我国金融资产增长7.58倍,而GNP仅增长4.88倍,可见,金融资产的扩张没有取得对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以较少的金融资产增长带动较快的经济增长)。

资料来源:根据1986-1996年《中国金融年鉴》有关数据整理。

结论1:国有商业银行整个行业规模的扩大是以外延型的机构、人员、信用扩张为基本特征的,既未带来效率的提高,也未实现效益的增加。

2.4对内部经济与内部不经济的分析之一

2.4.1某一商业银行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内部经济与不经济是同时并存的。内部经济的因素有单位固定成本降低,利润率提高,利用资产实力雄厚的良好声誉和丰富的人力、设施资源开展多元化的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内部不经济因素表现在经营费用上升,管理效率下降,利润率降低。单个银行在规模扩张过程中两者孰重孰轻,决定了其经营规模是否适度。这里,我们选取中国工商银行为例。

2.4.2表3和表4显示,1986-1996年间,中国工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了7.65倍,平均成本(总成本/资产)增长了7.17倍,不考虑保值补贴的政策性因素,平均非利息成本上升了14%,同期盈利下降了31.21%。如果从人均与机构平均指标上衡量,人均资产由99.23万元上升到641.32万元,机构平均资产由1745.05万元上升到9496.77万元;人均利润由1.99万元下降到1.03万元,机构平均利润由35.14万元下降到15.2万元;而同期人均成本由2.49万元上升到131.56万元,机构平均成本由43.85万元上升到1948万元。

资料来源:1986-1997年《中国金融年鉴》。

结论2:就个体来考察,单个商业银行规模扩张所造成的内部不经济大于内部经济。

2.5对内部经济与内部不经济的分析之二

2.5.1根据以上分析,是否能将国有商业银行利润率下降归因于规模过大所引起的边际效益递减,从而得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业应该缩小规模的判断呢?这个提法并不确切。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每家商业银行或他们的单个分支机构,就会发现,虽然整个行业系统有规模过大之嫌,但就单个分支机构来说,其规模又远未达到合理状态。以储蓄所为例,有的可以达到几亿元的存款余额,有的却仅达到几百万元存款余额,这样的机构在同一家银行系统内有之,在同一地区的同一地段有之。在同一经营背景下产生如此大的差异,显然存款余额达几亿元的储蓄所规模经济成份大,而几百万的倘若要独立核算,是不能维持下去的。另外,就每一家商业银行而言,业务结构单一,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曾经指出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范围是较大的,因为随着规模扩大带来业务范围的扩展和综合效益的提高。反观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依靠增机构、增人员,吸存放贷,获取利息性收入的发展方式仍占主导地位,1993年工、农、中、建四行利息性收入占总收入的90.4%,1996年这一比例为83.2%。

结论3:就某个商业银行的单个经营单位看,由于低水平重复、小规模经营现象的普遍存在,未达到内部经济的要求。

2.6对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分析

2.6.1整个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所引起的单个商业银行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的成份同时并存。外部经济的因素表现在刺激公众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促进各银行提高工作效率;外部不经济的因素主要表现在竞争成本,即业务费用和人工费用上升。两者在程度上的比较反映所获规模经济的大小。

资料来源:1986-1997年《中国金融年鉴》。

(1)竞争成本的上升并未带来利润的相应增加。从数据分析上看,(见表4)1986-1996年中国工商银行的资本成本率(成本/吸收的资金)由吸收百元资金花费4.13元上升到41.07元;十年中,该行利息性成本上升了136倍,非利息性成本上升了8.9倍,而同期的平均利率水平仅上升了26%。山东省临沂市的情况更进一步说明了单个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的不合理支出。该市的沂南县1996年财政收入只有1亿多元,城区人口3.5万人,各类金融机构的网点70多家,平均每个机构服务500人,这一密度要相当于发达国家金融中心的发展水平。在广设网点的同时,农村的代办机构获得空前的发展,1996年,该市的工、农、中、建四家银行的代办费开支近6000万元,另外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尚有为吸收资金而付给客户的宣传费、好处费以及开展“汽车银行”等的高费用支出是无法具体计算的。高昂的竞争成本是否带来利润的相应增加呢?效果并不理想。

(2)管理费用上升。各行在规模扩张的背后还有一种攀比心理,他们为树立形象,吸引人才,在办公用房、职工货币性收入、福利设施方面加大投入,银行机构裂变与重组当然更有可能增加费用开支。据财政部统计,人、工、农、中、建五行人均业务费用1994年为1.81万元,1995年为2.37万元,1996年为3.35万元。1996年底,四家专业银行固定资产净值占资本金的比例为37.8%,比上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此外在建工程319.7亿元,管理费用和固定资产投资大量增加。

(3)拓展业务成本上升,整个行业资源浪费严重。由于缺乏相互的配合和协作,一些新的业务种类开办后,虽然给单个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一定收益,但是付出的成本也是高昂的;与高成本的投入相比,所获得的效益并不经济。这方面典型例证就是信用卡业务在我国的发展。自1985年国内银行发行信用卡以来,目前已有长城卡、牡丹卡、金穗卡、龙卡等几大系列,这些卡分属不同的国有商业银行,使用不同的网络系统,消费者在使用中并未得到实际的方便,而且对发卡行、对整个国家信用卡事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是一种浪费。

结论4:将每一个经营单位放到整个银行行业中观察,它们面临的同业竞争是激烈而非规范的,引起外部不经济。

三、政策启示与改革思路

3.1内部经济与不经济是由于企业自身规模扩大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内部经济的实现和内部不经济的减少要靠其自身内部调整完成。

3.1.1业务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于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且一时无法缓解,以发放贷款,收取利息的方式不能产生良好的效益;由于投资途径的增多,储源减少,吸收存款的难度加大,从吸存放贷的传统业务发展方式中,国有商业银行获得规模效益的难度已相当大,一个有待开辟的新天地是以金融创新带动效益增长、化解沉淀资产包袱,包括金融产品的创新、服务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等。

3.1.2机构调整。(1)明确的市场定位是机构调整的依据。市场定位是商业银行或服务于某个行业、某个区域,或以提供某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为重点。明确的市场定位有助于商业银行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规模效益。以贷款种类而论,国有商业银行应该侧重于批发业务,为大中型企业提供大额贷款;以业务种类而论,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展表外业务;以经营区域而论,城市应该是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网点集中的地带。(2)合理设置管理层次和管理跨度。商业银行要精简管理层次,由目前的省、市两级分行、一级支行,改变为一级分行、分行直接管辖支行,并按经济区域设置。(3)依据经营重点,合理布局网点机构。在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将以撤并为主调整原有网点,保留储蓄网点的标准是,网点在该地区的储蓄存款必须高于其他金融机构网点的储蓄市场占有率。(4)剥离社会性服务机构。

3.1.3人员的裁减。裁减人员是我国国有银行业获得规模效益,降低成本的关键措施,这将依赖于人事制度的改革:(1)实行金融从业人员严格考核制度,控制增量;(2)对存量人员实行聘用、辞退、下岗制度,打开人员外流的出口。

3.2外部经济与不经济是由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对个别企业产生的结果。因此,实现外部经济和减少外部不经济不是靠单个银行的内部调整完成的,而要靠政府调节和协作经营来完成。

3.2.1金融改革的重点需要转移。机构的分设与组建是金融改革的阶段性工作,在目前金融体系基本完备的情况下,金融改革的重点应该进入金融运行机制的改革,由外部转入内部。政府在导向上要控制金融机构种类的增多,应该按照是否具备金融市场的各种功能来衡量金融机构种类的多少,重复设置功能相同的金融机构是巨大的浪费。

3.2.2按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实行沿海突破,多层次发展的战略。金融业的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经济发达的地区银行机构的种类、网点不足,不能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即使银行机构林立,也于经济发展无补,相反会引起竞争成本的普遍上升和效益的下降。所以,中央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机构设置上应该分类指导,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根据经济需求增加机构的种类,在不发达地区着重发展现有的小型金融机构,对县级及县以下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网点机构进行精简。

3.2.3促进小规模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兼并。小规模的分支机构有两种,一种是业务规模小、经营效益低的机构;一种是依托经济层次低的机构。前者的合并可以靠该家银行系统内的区域兼并实现,如一个县行可管辖几个县的业务;后者的兼并可以靠行业兼并完成,如一般的县及县以下,可保留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其它的撤出。从规模效益的角度看,分支机构的兼并是必然的趋势,但是银行间的兼并要比普通企业兼并困难得多,因为它不但涉及到金融机构的所有制结构、经营的资产,而且涉及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的交接,牵动当地的利益,需要中央银行及时制定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兼并的管理制度,协调兼并双方、金融机构与地方的利益,消除纠纷和矛盾。一个开放与竞争的市场,市场主体的准入与准出都要有一定规则,如何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兼并将是中央银行实施金融监管面临的新课题。

3.2.4协调商业银行之间的协作关系,统一制定金融业务发展规划。国有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应该靠完备的制度来约束,由于我国金融产品的同质、价格统一,金融竞争主要表现为服务手段的完善,工作效率的提高,对于当前行业中存在兴建办公楼、提高设施档次,列支代办费、宣传费、揽储奖励等,要通过制定严格的财务制度进行控制。在业务经营的协作方面,中央银行要进行宏观指导,降低银行业的经营成本,如在银行之间建立统一的结算网络,实施“金卡工程”等,解决各国有商业银行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

标签:;  ;  ;  ;  ;  ;  ;  ;  ;  ;  ;  ;  

规模金融理论: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实证研究_规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