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致富理论_农业论文

农业致富理论_农业论文

农业致富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80年代出现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口号,早已家喻户晓。于是,在多数人眼里,农业属于一种稳定性产业,只能稳定社会,给人们提供粮、棉、油等生活资料,为工业提供原料,而不能致富,“要想富得快,务工做买卖”。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三无”口号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够全面。农业能不能致富,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而且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并作出科学的回答。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也必须致富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由于历史的原因,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加之我国特殊国情所决定,在总人口中多数人从事农业生产的状况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则永远改变不了。所以,从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角度出发,从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使农业成为致富产业,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同样能致富,才能稳定农民,稳定农业,发展农业,稳定全社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农业致富关系到全民族的生存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表明,人们首先要吃饭、穿衣,然后才能从事其它社会活动。目前人们吃的几乎全部依靠农业,穿的大部分依靠农业。土地是农业之母,而农业又是人类衣食之本。要使人们丰衣足食,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必须稳定农业,发展农业。而稳定农业,发展农业的首要条件就是稳定农业人口,稳定农业劳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物质利益是人们的根本利益,只有满足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要求,即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通过农业不断增加收入,而且与从事其它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一样能够致富,才能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安心农业生产,并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投入,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不断登上新台阶。

近几年来各地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弃农务工经商,或实行“亦工亦农”、“亦商亦农”兼业经营,而且把务工经商作为主业,把农业当成副业,或者强壮劳动力务工经商,老人、妇女、孩子去种地,致使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增产不多,农产品供应紧张,价格大幅度上涨,都与农业生产收入增加不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有关。所以,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依靠农业致富,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保证城乡居民生活资料充分供应的根本前提。然而,农业致富,不只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也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事关全局的政治问题。所以,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农业,关心农业,支援农业,使农业其正成为致富产业。

2、农业致富关系到全国工业化速度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工业发展、实现全国工业化的坚强后盾。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工业原料的40%,其中轻工业原料的70%,纺织工业原料的90%来自农业,全国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30%,占轻工业产值的75%。

我国历史上就是以农为主的国家,工业起步晚,发展慢。由于人口众多,尤其是农业人口多,国家底子薄,资金不足,发展工业,过去主要依靠农业提供的资金积累发展起来的,现在以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这种状况仍然难以彻底改变。近几年有人提出以工业反哺农业,实行“以工补农”促进农业发展。虽然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郊区,由于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出现了许多“以工补农”的先进典型,对农业发展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多数地区,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工业起步晚、发展慢,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还不具备反哺农业的能力。前面讲的“无工不富”并不全面,确切地讲,应当是工无农不富,甚至不能存在,不能发展。1993年由于全国棉花减产,原料供应不足,棉纺企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期停工待料,导致全国棉纺织品价格飞涨。因此,只有让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得到的收入接近或超过从事非农产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使农业成为致富的产业,吸引人的产业,农民才能乐意从事农业生产,为工业源源不断提供优质原料,促进全国工业发展,加快工业化步伐。

3、农业人口致富关系到共同富裕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然,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步富裕,实际上也不可能同步富裕。在致富道路上必然有先富后富之分,有早富迟富之别;富裕程度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必然会出现小富、中富和大富。

既然要共同富裕,有两个现实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区域致富问题,二是产业致富问题。从全国地域上划分,可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按产业划分,可分为一、二、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越,加上国家政策的东倾,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迅速,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村总收入中占绝大比重,一般都占70%以上,有的则高达80%-90%。广大中西部地区,分布着全国农村人口的80%以上,而且属于传统农业区,农村非农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由于产业之间比较利益的驱使,中西部地区农业人口纷纷向发达地区或当地的非农产业转移,从而增加了收入,加快了致富的步伐。农业人口分化、流动、转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过程,是全世界的大趋势。但是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非常有限。全国目前大约有1.3亿-1.5亿农业剩余劳动力,今后每年要新增加1400万人,其中大约有1000万人进入劳动年龄,而非农产业只能吸收新增劳动力的1/4,另外3/4的新增劳动力仍然要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就是说,我国今后大多数人仍然要以农业生产为主,要靠农业致富,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人富不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将会落空。

所以,农业致富是关系全局的大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心。如何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自身的效益,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使农业成为致富产业,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同样能致富,快致富,是摆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实践证明农业生产能够致富

如前所述,农民群众依靠农业致富,关系到农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全国工业化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意义非常重大。但是农业致富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和道义上,而是要变成为活生生的事实才具有实际意义。16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各行各业都来重视农业,关心农业,支援农业,并给予优惠政策,克服种种制约因素,农业同样是一种致富产业。

1、全国多数地区依靠农业解决了温饱问题

国家统计局统计,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1985年为81%,1990年为77%,1992年为72%,1993年为67%。根据这一组统计数字分析,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农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趋势,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但是下降速度十分缓慢,每年平均只下降1.75个百分点。虽然进入90年代后下降速度加快,平均每年下降3.3个百分点,但速度仍然不算太快。按这样的下降速度,到本世纪末,农业收入仍然在农民总收入中占主体地位。一般来讲,经济和社会发展大体上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贫困型、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用了十多年时间,到1990年农民特别是中西部农民主要依靠农业解决了温饱问题。到本世纪末,中西部地区除一部分人口转入非农产业,靠非农产业达小康外,绝大多数人仍然要以农业实现小康目标。这并非无稽之谈,在许多纯农业区已经出现了以农业生产实现小康目标的先例。

2、传统农业区部分群众依靠农业提前达小康

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农户的小康收入中主要来自二、三产业,并开始向富裕型迈进,有的提前实现了富裕。据统计,1993年全国有26个县、427.8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以上,达到了富裕生活水平;有342个县、9534万人口提前7年达小康目标。但他们只占农村总人口的11%。而广大中西部内陆地区和沿海欠发达地区,则主要依靠发展农业生产达小康。根据山东省聊城地区对103个小康村收入结构进行调查,主要靠二、三产业致富的只占14.8%,主要靠种植粮棉致富的占45%,主要靠粮棉瓜菜综合经营、农林牧副全面发展致富的占25.5%,其余14.7%主要靠林果、畜牧、瓜菜、种养加销或外向型经济致富(《人民日报》1994年12月2日)。山西省万荣县农民靠发展养牛和种植果树,5万元户、10万元户、20万元户不断出现。这样的收入并不次于务工经商农户。他们为广大农区依靠农业致富开辟了先例,提供了经验。

3、实践证明农业同样是一种致富产业

农业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可以说人人离不开农业,事事离不开农业,农业是国泰民安之本。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除了以守猎、采集野果为生的原始人群外,从古到今人们主要依靠农业生存和发展。但是农业发展历史也证明,传统农业是“自给农业”、“保吃饭农业”,只能解决人们的温饱,难以致富。这并不是农业自身的问题,而是许多外在因素造成的。随着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完成,农业不但能致富,同样能够快致富。明确讲,现代农业才是致富产业。这一点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的经验都得到了证实。

美国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西欧和日本在五六十年代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真正达到了土地产出率高,农产品商品率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三高”换一高——农业经济效益高。美国一名农业劳动力生产17万斤粮食,德国一名农业劳动力生产2.3万斤粮食,而我国一名农业劳动力只能生产2900斤粮食。这样低下的劳动生产率怎么能致富呢?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并不是农民懒惰,而是由于人多地少,生产任务不足,失去了充分就业、创造价值的机会。目前全国人均耕地只有1.2亩,农业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4.3亩,加上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基本上还是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传统耕作方式,这怎么能致富呢?晋东南农民的好朋友,美国的韩丁先生,一人经营3000亩耕地,一年收入3-4万美元,与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的收入差不多。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成为人们羡慕的产业,有些国家的劳动力要成为一名农民并非易事,首先要求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然后还要经过一定时期的专业培训,才能取得农民资格,经营土地。

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发达地区有工做的农民不愿种地,虽然工业高速发展,农业却出现萎缩,严重缺粮。而有些发达地区则是工业农业齐发展。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320户人家,1480口人,只有7人种地,不但解决了全村人的生活资料供应,而且与从事二、三产业人口一样提前进入富裕阶层。可以肯定,只要大量减少农业人口,实行规模经营,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就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农业同样是一种致富产业。

三、选择最佳生产经营模式加快农业致富步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市场日益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尤其是中国农村多数人在较长时期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特定条件下,根本出路就是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步伐,实行科技兴农,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自身经济效益。要达到这个目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综合开发农业,实行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林果业、副业、渔业多种经营,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宜粮则粮,宜棉则棉,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副则副,宜渔则渔,创造一个符合当地实际,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高的发展模式。

1、优质高效型

1992年9月25日《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指出:“九十年代我国农业应当在继续重视农产品数量的基础上,转入高产优质并重,提高效益的新阶段。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实现这个转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需要;对于满足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为工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原料,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村工业品市场,实现小康目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央提出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的一个战略性转变,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农业向精品农业转变。对于提高农业自身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长时期以来,在短缺经济理论的影响下,许多人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人们购买力的提高,需求大于生产的发展,从而造成物资短缺,商品供不应求。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从领导决策者到生产者、经营者,都偏重于追求农产品的数量,而忽视其质量和经济效益。加上政策向工业生产倾斜,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不等价交换,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未从根本上解决,而且越拉越大。大量的外在因素致使农业成为一种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的产业。

全国的生产实践证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能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量,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我国人多地少,目前人均耕地只有1.2亩,而且耕地还在逐年减少,人口不断增加,我国的人地矛盾,农产品供需矛盾将会长期存在。比如粮食生产,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连续上了几个台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6000亿斤上升到8800亿斤,但是人均占有粮食始终没有突出800斤,1994年只有740多斤,在全世界属于低水平的。所以,发展优质高效型农业,绝不能忽视农产品的数量,因为产量是基础,没有一定的产量作保证,质量将是一句空话,我们要求的是一定产量基础上的质量。而优质是关键,只有农产品精良,才能优质优价,竞争能力强,市场广阔。但是效益是中心,农民种田最终要体现在经济效益上,体现在货币收入上,有利可图,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带来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优质高效型农业实质上是商品农业,现代农业。在自然经济下,人们只求吃得饱。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解决了温饱问题,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要求品质精良,既要适合口味,又要讲求营养,要求吃得好。所以,发展优质高效型农业,关键问题是尽快调整种植普通大路货的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那些占地少,科技含量高,市场紧缺又独具特色的农业精品。

2、出口创汇型

发展创汇农业,占领广阔的国际市场,挣外国人的钱,提高农业自身效益,是依靠农业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所谓创汇农业,就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为出口而生产的农业。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的出口总值排在第10位,排在我国前边的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起步早,水平高,粮食早已过关,其它农产品也大量剩余,出口物资雄厚。但是从总体上讲,能大量出口农产品的发达国家毕竟是极少的,提供农产品的绝对数也不多,根本满足不了需求,而且它们出口农产品有时还要带许多让对方难以接受的其它条件。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中东地区产油国家,以及那些国土面积小、人口众多像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农产品也不能自己,需要大量进口。目前世界上有13亿人口在挨饿,每年由于食品供应不足,营养不良而死亡的达1300-1800万人。农产品缺乏,尤其是粮食短缺将长期存在。毛泽东同志说过:“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有句名言:“没有粮食就没有自由”。所以,农产品供应不足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这无疑对发展创汇农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发展创汇农业,首先要重视和建立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国际农产品市场动向,按国际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第二要建立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保证充足的出口货源。第三,注意降低生产成本。多年来,我国农产品能打入国际市场,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价格低廉,直接生产费用少。但是近几年来这种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这是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远远超过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农业生产费用不断提高,一般占收入的40%至50%,有的竟然高达70%。这种情况下,生产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尚有一定的利润,而生产粮、油等普通农产品,几乎无利可图。所以,必须提高出口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强其竞争能力。第四,提高产品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世界各国对农产品质量监督也越来越严格。目前发达国家制定的检疫标准实际上是一种关税壁垒,质量稍差一点就杀价或拒绝入境。因此,发展创汇农业必须按国际标准生产,保证农产品的高品位。

3、林果开发型

“要想富得快,快把果树栽”。这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传统农业区依靠农业致富的经验总结。

全国多数地区和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向小康型过渡的年代,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从而对农产品的需求由单一型向多样化发展,尤其对果品的消费量迅速增加,果品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扬。因此,传统农业区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在重视粮食生产并保证粮棉油生产稳定增长的同时,腾出一部分耕地并充分利用山坡地发展果树,增加了收入,加快了致富步伐。山西绛县靠山楂一项,年收入达2000万元。平陆、芮城实施“户均百株树,实现小康户”工程,成绩辉煌。万荣地处黄土高垣,土层厚,昼夜温差大,种植苹果树条件优越。几年功夫发展果树30万亩,现有20万亩挂果,仅此一项,“八五”期末可收入4亿元,人均1000元。目前已经靠果树致富的小康户、小康村屡见不鲜。值得一提的是平定县岔口乡理家庄村,既缺乏地下矿产资源,又缺少耕地,全村1600口人,只有3200亩耕地,而且分为12000余块,最大的3块,每块只有8亩。这样的地区要达小康谈何容易。但他们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苦战6年,在荒石山坡上建成1500亩果园,被人们称之为“优质高产摇钱树”。现在亩产果品1500-2500斤,1993年人均纯收入1132元,1994年达1400元,提前6年达小康,预计2000年人均纯收入可达5000元。

种植果树技术比较容易掌握,而且省工、投资少、见效快。人们通常讲的“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见钱”,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挂果年限大大提前,苹果树一般4年挂果。近几年平陆、芮城、万荣、临猗、祁县苹果已经打入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市场需求量大,价格看涨,林果开发型农业不失为传统农业区依靠农业致富的一条捷径。

4、畜牧养殖型

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食品结构基本上以粮食为主,对肉、奶、蛋的消费量很少,不及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的1/3。因此,农业结构基本上是种植业,而种植业内部又偏重于粮、棉、油生产。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善,城乡居民对肉奶蛋的消费量猛增。近几年除鸡蛋、鱼的货源充足,供应平稳外,肉食供应严重不足,价格大幅度上涨,对于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提供了良好机遇。万荣县抓紧时机发展果园规模养猪,目前果园养猪户达420多户,养猪1万多头。其中养猪10-50头的170户,养猪50头以上的18户。凡起步早,实行规模养牛、养猪的农户富得早,富得快,都提前达小康。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们眼界的开阔,发展规模养殖致富的典型也不断涌现。屯留县西贾乡王里庄,由于土地贫瘠,多年来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1980年全村人均收入才100元。穷则思变,他们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捕捉市场信息,根据当地山多的特点,选择栽桑养蚕致富的道路,经过十多年的拼搏,全村桑树面积达900多亩,养蚕1840张,收获蚕茧71500公斤,收入172.5万元,加上其它收入,人均纯收入1400元,步入小康行列。

5、开发荒山型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沉睡千万年的荒山、荒坡也开始为人们造福,而且成为贫困山区人民致富的聚宝盆。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占陆地总面积的70%。许多山区沟壑纵横,不仅缺乏地下矿产资源,而且地上缺少植被,水土流失严重,人们长时期贫困,在致富路上与其它平川农区相比,更是困难重重。但是山区人民有志气,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在改革开放年代,没有被困难吓倒,立足山区,开创致富新路。80年代末,山西吕梁、忻州、临汾山区实行拍卖“四荒”使用权办法,并实行优惠政策,拍卖或承包给个人经营。承包者通过种树种草等生物工程和打坝、修梯田等技术工程,大力发展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养殖业,由于经营规模大,经营有方,管理科学,敢于投资,有的3年,有的5年初见成效,万元户、10万元户成批涌现。经营者毫不掩饰地说,如今只是小富,10年、20年、30年以后可能就会中富、大富或者特富。

由于开发荒山成为致富产业,有强烈的吸引力,不少农民争先承包、购买,还吸引了大批工厂职工和机关干部承包、购买“四荒”,上山安家落户,从而大大拓宽了农业致富的途径。

6、产品加工型

农产品以原料出售,价格低廉,农民长期吃亏。进入90年代以后,国家多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仅1994年,农民从提高的粮油收购价格中增加收入30元,棉花增产和提高价格增加收入10元,畜牧、养殖业产品提价增加收入20元,这在历年来也是少有的。但是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仍然不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何况目前我国农产品价格已经接近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再想通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收入不大可能,潜力十分有限。所以,对农产品进行粗加工、精加工、深加工,实行多次增值是一条重要出路。

过去,在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错误方针指导下,加工企业大多都集中在城市,特别是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是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这对农民致富,对农村经济发展无疑是一种制约因素。为此,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必须对工业布局作较大的调整。凡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尽可能地安排在农村集镇,同时放手让集体或联合体经营。永济市北梯村,1982年以来,以农产品为原料,先后办起肉联厂、肉用鸡场、油脂厂、配合饮料厂和牧工商联合公司、食品公司,使一个单一的产粮村,走出一条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致富道路,极大地促进了种植业、畜牧业和养殖业发展,经济总收入达1300万元,出口创汇人民币2570万元,人均纯收入1500元。运城市西郊村,实行农牧工商综合开发,建立起饲料厂、饮料厂、饴糖厂、酱油厂、面粉厂、纺织厂等14个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收入达1530万元,人均纯收入1600元。

综上所述,传统农业区只要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各自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规模经营,同时要有战略眼光和艰苦创业精神,敢于冒险,舍得投资,农业同样能致富,而且能够快致富。

标签:;  ;  ;  ;  ;  ;  ;  ;  ;  ;  

农业致富理论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