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战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优化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战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优选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战略加速产业结构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中型企业论文,经营战略论文,结构优化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要实现加速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除了政府要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外,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要积极配合,主动实施。

企业是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微观基础。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更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核心动力。企业要发展自己就要制定相应的经营战略。

一、影响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本质变量

1.中国国情。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解放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农业落后,封建主义浓厚,市场发育不全,长期遭受战争破坏,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这种特殊的条件,促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为了实现一百多年来“强国富民”的梦想,必须走赶超型战略,在产业结构上,建立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这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和赶超型战略还将坚持。

2.需求结构。需求结构是反映与人类生理特征有关的需要等级的先后次序的构成。它一般分为三个层次:(1 )以生理性要求为主导的需求;(2)追求便利与机能的需求;(3)追求时尚与个性的需求。大量的统计分析表明,需求结构的三个变化阶段与产业结构的变化阶段是相对应的。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需求的重点便会逐步向高层次转移。这一特征对产业结构的有序演进有直接影响。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从供给方面对产业结构有序演进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变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造了新的商品和劳务,或极大改善了原有的商品和劳务;二是在既定的劳动与资本的情况下,提高了原有商品和劳务的产出数量。因而创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更多数量商品和劳务的能力,而且提高了生产更多品种和更令人满意的商品和劳务的能力。

创新能力来源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因而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因。这是由于它能通过能源利用转换、生产工艺的革新以及机器装备改造,改变产业部门的技术基础,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促使各产业部门相对比重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4.国际贸易。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来自外部对产业结构变动发生影响的变量。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比较利益机制实现的。因为,一般说来,各国间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的变动,会引起这些国家进出口结构的变动,进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动,国际贸易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式有两种,其中的“后起国优势”经常被后起发展中国家所采用,即以某一产品的进口为起端,借助于这一进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引发该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当该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规模经济得到充分利用,生产成本显著下降,再利用本国某些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出口该产品,并通过国际市场的开拓,进一步刺激该产业的发展。

二、优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战略

1.从投资战略看,主动退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转向于资本密集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是因为:(1)有利于加快农村工业化、 城市化的步伐,缓解二元结构矛盾。从我国整体看,农村人口众多,耕地少,技术素质低,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前,国有企业无论在技术设备、人员素质还是管理水平较之乡镇企业都占优势,但行业构成与乡镇工业大体相同,而它的基础并不是建立在专业化协作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大而全、小而全的基础上,其主导行业多为轻纺、机械等,在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势必造成争原料、争市场,先进的技术难以扩散,整体效益难以提高。(2 )有利于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具体措施有二种,第一种是从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直接退出,把它们向农村转移;第二种是用高技术改造和装备已失去竞争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产业,使其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2.从近期主攻战略看,积极投身于振兴支柱产业,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明确提出:努力加快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的发展,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支柱产业的产业关联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对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素质至关重要。对于这五大支柱产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应充分利用好国家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扩大企业规模,引进并创造先进技术,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专业化协作,尽快完成产业政策的目标。对于不是五大支柱产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要利用支柱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充分分析支柱产业的发展趋势,积极为振兴支柱产业服务,如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和通讯等,这样既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发展,企业又获得了经济效益。

3.从产品战略看,优化产品结构。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最终要体现在产品结构的优化上。产品结构优化战略分为两种战略,第一种是适应性战略,即根据目前市场需求变化抓住有利时机,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这种战略是适应产业结构一定阶段的需求结构,有利于产业结构的稳定性发展。

产品结构优化战略的第二种是引导型战略。即依据对未来产业结构变化的预测,及时开发新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引导消费潮流,它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加速发展。显然这种战略对产业结构优化意义更大。但是这种战略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性也更大,因为开发新产品,特别是开发高、精、尖的新产品,必须探索新的科技领域,用一定的科技理论作指导,解决各种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

4.从技术战略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要想实现赶超型战略,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仅仅发展中、低层技术将永远落后于别人,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其主要途径有:

(1)技术高起点引进。后起国之所以能后来居上, 关键一条就是技术的高起点引进,不管我们原来的产业有无基础,先进还是落后,这一条途径是比较快捷的,既可以避开技术开发的风险,又减少投入的成本,重要的是为我们赢得了时间,但光引进技术不是办法,那只会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要充分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这一点目前做得不好。

(2)自己创造高新技术。购买技术是条捷径, 但有些技术是花多大价钱人家也不卖的,更何况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封锁技术的“巴黎统筹委员会”还在运转。因此我们要坚持能买的就买,不重复别人走过的路,集中力量和时间研制买不到的高新技术。当前我国的发明成果并不少,但转化率很低,大量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

解决技术消化吸收和成果转化创新困难的办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企业、科研、大专院校三结合。是发展高新技术的成功之路,原因在于,高新技术往往具有综合性,它综合了多种前沿技术,而且高技术产品的开发不单纯是一种技术性开发研究,同时还兼具应用性研究,甚至基础性研究,这都是一个企业的技术力量难以完成的。

第二种办法是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完善约束激励机制。政府考核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人是看产值、利润,至于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成果的转化创新不在考核之列。

第三种办法是改善宏观环境。高新技术是智密型技术,人才是其成功之本。当前脑体倒挂、科技成果市场不完善、人才流动困难等都是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

5.从组织战略看,扩大企业规模,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一些国家成功的经验表明,发挥后起国优势从产业组织讲就是尽快实现生产的经济规模,许多大公司成为完成国家重点项目的载体,大规模的企业已成为主要国家发达产业部门的支柱,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是美国汽车产业的核心支柱。亚太地区一些后发国家普遍采用“大公司”这一发展模式,推动了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已形成了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丰田、日产汽车公司是世界上能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抗衡的汽车生产厂家。

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同国外同类企业相比规模普遍偏小,特别是汽车、钢铁、乙烯、集成电路等行业更是如此,要实现赶超目标,必须扩大企业规模,才能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企业规模可通过企业逐步积累实现,但比较慢。较快的办法是通过合并、兼并、组建企业集团来实现。

6.从市场战略看,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对外贸易额不断扩大。1994年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优化了产业结构,例如家用电器行业,通过引进,我们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走完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的路程,通信、大型客机的引进弥补了瓶颈产业的不足,大规模纺织产品的出口促进了我国经纺织行业的发展等等。

国有大中型企业要积极调整出口结构,促进国内生产技术趋于成熟的家用电器和其他机电产品、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大力提高出口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一般说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有三种战略即出口、合营和直接对外投资。出口有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两种方式,直接出口就是企业将产品出售给国外市场上独立的经销商或进口商。国有大中型企业应积极选择直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这是因为它有许多好处,首先,企业可根据国际市场的情况和变化自由选择市场,其次,企业可迅速而准确地获得市场信息。最后,企业可借此获得国际市场营销的经验,并拥有对国际市场营销较大的控制权。

总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结构变化,取决于企业尤其是支柱企业的发展状况,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要顺应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制定科学的经营战略,在获取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优化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战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