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科研心态的调查与反思

教师科研心态的调查与反思

一、教师科研心态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胡强梅[1](2021)在《江西省小学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付珂珂[2](2021)在《初中教师专业素养自主发展的研究 ——以N市G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任雨萌[3](2021)在《疫情背景下对外汉语线上教学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爆发新冠疫情的背景下,线上教学变成了一种常规教学方式。线上教学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和语言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各所学校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主要阵地,一定程度上地化解了国际中文教育短期下行的危机。在汉语推广过程中,线上教学凭借全球性、开放性、易取性等特点,解决了学习者分散、学习资源单一等问题,让学习者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和老师进行实时沟通,并从网络中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随着进入到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线上教学工作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它不再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教学方式,而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方式。这时线上教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由于互动性较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处于脱节的状态;学生抱怨线上教学的效果没有传统教学好。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停滞不前,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寻求解决途径。笔者希望通过对中文教育线上教学的调查来分析问题,寻求一些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帮助中文教育化危为机,朝更积极的方向发展。首先,笔者对线上教学做了调查,主要从五个方面:线上教学的基本情况、课堂组织、影响线上教学的因素,线上教学的利与弊、教学对象的反馈来调查,然后分析了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再从教材、平台、教学设计、学生管理、教学内容这五个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出发,对有着丰富线上教学经验的四名教师进行访谈,阐述访谈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面向学校、教师、教学对象、教材提出教学策略。本文是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行文,相信通过笔者的阐述,能让中文教育工作者对疫情背景下的线上教学有自己的全新理解。

许睿[4](2020)在《安源区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更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基础教育领域,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教师队伍自身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区域为视角,对安源区2014年—2018年52所小学教师队伍从生师比、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身份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安源区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主要问题是新增教师城乡分配不均衡,城市新增教师人数偏多;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男教师严重不足;青年教师比重过大,教师年龄结构失衡;高学历教师少,学历结构优化空间大;教师身份结构不合理,代课教师数量多;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平衡,未定职称教师人数多;非师范专业毕业教师比例大,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平衡,严重缺乏技能型科目的教师等。导致安源区教师队伍结构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教育分层导致城乡教师数量不均衡,城市资源优先配置,农村小学缺乏话语权;传统观念和职业特性造成男性从业数偏低,女性入行热情高;大量年轻人加入教师队伍和中老年教师的流失、退休造成教师队伍年轻化现象突出;教师薪资待遇低难以吸引高学历毕业生从教、教师职后学历提升的意愿低、教师职后教育流于形式导致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不高;开放与多元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和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改革、非师范生入行门槛低导致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从教人数增加,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下降;安源区小学“产假式”缺编和代课教师劳动力低廉造成教师队伍身份结构不佳;农村和老年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处于劣势、职称评定论资排辈现象严重、评定职称的要求高和新入职教师比例大造成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失衡;教师招聘只注重主科教师、全科教师培养制度滞后导致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严重失衡等。针对该区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鼓励男性从教,改善教师性别结构;加快教师专业培养,扭转教师年龄结构失衡;提高教师学历要求,提升教师学历水平;与高校密切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规范在编教师要求,严格代课教师管理;调整教师评职标准,优化教师职称结构;改进教师招聘和培养,平衡教师学科结构。

黄瑶[5](2020)在《江西省高中教师教学胜任力的调查与思考》文中认为教师是影响高中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高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中教师在教学上应具备哪些胜任特征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对高中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开展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江西省11个设区市共计1996名高中教师。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教师教学胜任力总体处于良好水平(M=4.88)。4个一级指标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教学能力(M=5.04)>知识素养(M=4.88)>职业品格(M=4.81)>个人特质(M=4.80)。(2)高中教师教学胜任力水平在地区、年龄、教龄、编制、学历、职称、周课时量以及获表彰情况方面有显着差异。不同地区高中教师教学胜任力由高到低为:抚州、吉安、新余、景德镇、宜春、九江、赣州、萍乡、上饶、南昌和鹰潭;高中教师年龄越大、教龄越长、职称越高,其教学胜任力水平越高;获国家编制的高中教师教学胜任力水平高于未获国家编制的高中教师;本科学历高中教师教学胜任力水平高于大专和硕士学历高中教师;第一学历为师范类的高中教师教学胜任力水平优于第一学历为非师范类的高中教师;获表彰的高中教师教学胜任力水平高于未获表彰的高中教师;周课时量在11-15节的高中教师教学胜任力水平最好。(3)高中教师教学胜任力水平会受到教研组织、教师培训、文献阅读、教学借鉴和教学研究的影响。高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频率越高,对教研活动评价越高,参与教师培训频率越高,对教师培训评价越高,阅读文献、书籍、报刊越多,观摩教学频率越高,主动请教他人次数越多,发表(含出版)教学研究成果越多,其教学胜任力水平也越高。针对江西省高中教师教学胜任力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笔者就如何提升高中教师教学胜任力水平提出以下建议: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改善高中教师的培训方式;激发高中教师的学习意识;增强高中教师待遇认同感;关注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

张欣[6](2020)在《场域转换对研究生学习的影响 ——以“生命·实践”理论的学习为例》文中认为不管是课堂内外,或是大学校园内外,研究生面临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需要应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它们共同推进着研究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当前,研究生培养中不同程度存在各类学习活动碎片化的倾向。如何确保在不同环境下,研究生学习活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研究生培养中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及其参与的“生命·实践”理论学习为研究对象,以大学课堂、中小学观摩等为背景,借助社会学中的场域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这些研究生在理论知识的习得、内化和反思方面,随场域转换而变化的复杂过程,揭示他(她)遇到的认知困惑、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具体而言,本研究拟回答三个主要问题:1、不同教育场域中,研究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经历了怎样的认知变化历程?2、教育场域如何塑造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及其认知能力?3、影响研究生知识发展路径和水平的内、外部因素有哪些?研究发现:1、随着教育场域的转换和学习任务的变化,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点。教育场域的转换与学习空间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大学,受导师研究兴趣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生主要通过阅读的方式习得特定方向的教育理论,并对学习场域的转换做出拒绝、主动接受或被动接受的决策。在中小学,研究生观摩理论在具体现实情境的演化,从而巩固所学理论,并基于观摩感受对是否继续学习做出选择。随后,研究生返回大学以写作的方式进行知识应用,在深思熟虑后决定是否放弃该理论的学习。2、研究生在不同场域中认知体验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有助于他(她)们对理论理解的深入和认知能力的提升。成就感不足,学习压力过大等因素都可能使研究生选择终止学习,不完整的场域学习体验可能使研究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停滞甚至造成知识的消退。在不同场域学习的研究生仍有学习水平的差异。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都有助于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导师的及时指导能够帮助研究生全面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条件,在观摩学习中实现知识理解的较高水平。丰富的活动参与和及时的总结能促进研究生对理论的反思。3、不同场域下的不同学习策略,对研究生融入学习环境、学有所成具有不同影响。大学场域的学习对研究生的反思与总结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小学场域的学习需要研究生更全面的交流与感受。以理论为基础进行丰富的阅读,据此展开与同伴、导师的研讨能够帮助研究生快速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明确学习目标,并积极参与多方互动对研究生在中小学的观摩学习至关重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结合对具体教育情境反思的写作与实习可以使研究生更好地把握教育理论。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本文从学习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学组织两方面,对强化研究生学习中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提出行动建议。

聂毓含[7](2020)在《胜任力视角下小学教师幸福感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对“幸福感”愈发的重视,在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承载者,其自身幸福感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也会影响到学生与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因此,小学教师能否胜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能否通过自身胜任力影响自身幸福感,对教师能否顺利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法、问卷法及访谈法,以天津市326名小学教师为研究样本,调查其幸福感和胜任力的总体状况。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从教师胜任力的角度,分析教师幸福感问题,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教师幸福感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并帮助小学教师提高自身幸福感。本研究发现:(1)天津市小学教师的教师胜任力以及各维度的得分最大值在4.8-5分之间,最小值在1-2.16分之间,得分平均值在3.567-3.708之间,说明教师胜任力的平均水平介于中上的水平;教师幸福感以及各维度得分的最大值在6.22-7分之间,最小值在1-2.16之间,得分平均值都是介于4-5之间,说明教师幸福感处以一般幸福的水平。其中教师胜任力维度中建立关系(3.708分)、人际沟通(3.679分)、理解他人(3.654分)、专业素养(3.636分)、尊重他人(3.614分)、信息搜集(3.618分)的得分较高,均为3.6分以上。教师幸福感中生命活力(4.902)、人格成长(4.894)的得分较高。教师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胜任力水平以及教师幸福感。(2)天津市小学教师的幸福感和教师胜任力在性别、年龄、教龄、是否是班主任等因素显着性相关。小学男性教师的教师胜任力高于女性教师;小学女性教师的教师幸福感高于男性教师。随着年龄增长,其教师胜任力也就越高,但是年龄越高,其教师幸福感也就越低。教龄越高,其教师胜任力也就越高,但是其教师幸福感也就越低。当教师是班主任时,教师幸福感和教师胜任力的得分显着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得分。(3)个人特质、关注学生、专业素养、建立关系、人际沟通、信息搜集、职业偏好、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等教师胜任力的各个维度与教师幸福感整体是有显着关系;同时个人特质、关注学生、专业素养、建立关系、人际沟通、信息搜集、职业偏好、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与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都是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专业素养、建立关系和人际沟通与负性情感的相关系数具有相关性;信息搜集、职业偏好与健康活力具有相关性;人际沟通与健康关注具有相关性。(4)教师胜任力与教师幸福感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教师胜任力可解释教师幸福感的49.1%,即为教师胜任力对教师幸福感预测作用显着,教师胜任力是影响教师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个人特质、专业素养、建立关系、人际沟通、信息搜集、理解和尊重他人这七个胜任特征都对教师幸福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5)从胜任力视角来提高小学教师幸福感,要求教师培养自身优秀的个人特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发展与建立良好关系、形成信息搜集的习惯和能力,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并且理解和尊重他人。

蒙继元[8](2020)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研究》文中指出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是从交往视角对教师在教学中所应具备的品格与能力的审视与探讨。从目前教学交往的状态来看,交往形式确实发生着改变,从过去的教师一言堂为主转变为师生对话模式,但是回应与配合式的交往没有从价值论层面构建主动与建设性的教学交往模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教师的一部分工作已经可以被某种技术手段取代,但它的软肋就是难以具备人的情感交流与人文关怀,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实现人与人的深层交往,这使得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教学交往以及教师在教学交往中所必备素养的重要性。这几年各项教师队伍建设文件的出台从多角度强调教师品格与能力的重要性,具体在教学交往实践中,这些指导性文件也可作为对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呼唤、诉求及行动标杆。教师教学交往素养作为一个词组,它是三个概念的组合体:教师、教学交往与素养。从语法角度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修饰限定、环环嵌套的;从构成模式来看,可以理解为谁在哪里干什么的时候需要具备什么。因此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指教师按照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通过与学生沟通、引导帮扶以及人际知觉的活动自觉形成并不断优化的品格与能力。基于教师职业特性与教学交往活动特点发现,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具有稳定性与发展性、一致性与差异性、为己性与为他性相统一的特点。提升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对教师自身的价值不言而喻,表现为在教学交往中形成反思态度、提高人际智能、对自身职业道德的理解以及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把控;对学生而言,他们的素养水平、主动认知能力、健全人格发展以及交往能力都能在教学交往中得以很好的发展;对教学来说,基于“人的成长”这一目标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效率与效益。通过分析目前所推崇的教学交往形态特征,并根据相关理论、提取现行政策中的关键词、参考已有研究的成果以及征询专家建议,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构成要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方面:教学知识素养、师生沟通素养、引导帮扶素养与人际知觉素养。其中教学知识素养包括专业知识、教育技术与知识迁移三个二级维度;师生沟通素养包括关注、倾听与言语交际三个二级维度;引导帮扶素养包括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与认识自我两个二级维度;人际知觉素养包括认识学生、自我知觉与人际吸引三个二级维度。分析四个构成要素的协同作用时发现,教学知识素养、师生沟通素养、引导帮扶素养与人际知觉素养分别是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前提、表现、关键与条件。同时发现四个要素之间还存在六个相互增强或制约的环路,这说明教师教学交往素养虽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但各维度之间相互关联,协同作用。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对内蒙古包头市三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历程进行分析,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事件、教学事件与重要他人,将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放在其生活及教学关系中进行考察,深入挖掘背后的真相,以生动事件展示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轨迹,并深入分析了三位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历程所带来的启示。最终从三位教师的个案研究中得出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机制: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是在教师原有教学交往经验、个人教学交往实践以及相关教学交往理论三者互动中建构并发展的;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形成是自我选择、自我引导与自我学习的过程;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得到发展共同体的外部支持。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动态发展的,依据其发展特征将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划分为基础阶段、提升阶段与高级阶段。通过对每一阶段的特征与发展动力分析发现,处于基础阶段的教师表现出知识结构缺乏实践性知识、在教学交往中以知识传递为主、面临师生沟通困境以及对“可能的自我”认知不稳定等特征;发展到提升阶段的教师表现出知识结构逐渐丰富、注重知识发展价值、与学生有效沟通以及能够拓展教学交往深度与广度等特征;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教师表现出广博专深的知识结构及知识整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高、能够引导高阶思维的深度教学、形成以学习驱动为主的教学交往模式并发挥教师品格的价值引领作用。推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动力因素也呈现出一定规律,在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基础阶段,教师培训这一外在动力发挥了主要作用,当然教师的教学热情、学习动力、毅力与能力都是推动他们跃上新阶段的内驱力,同样发生着重要作用;到达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提升阶段,出现明显的由外在动力向内在动力转化的迹象,比如教师的职业认同开始发挥作用,学习与借鉴能力明显提高,实践智慧也有了突出表现;在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候,发展动力几乎全部转化为内在动力,个人成就感与责任感促使教师持续发展,价值追求成为他们继续努力的精神动力,由信仰力、学习力与转换力构成的自我发展力是他们继续发展的内核动力。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终身教育理念、关注师生交往教育价值、学习型社会与协同发展共同体对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四要素发展提供了理念支持与实践平台,然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固有局限、技术与教学融合中的简单思维等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从基础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最后,本研究提出了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提升策略:发挥相关教育部门主导作用,建立教育性的师生交往制度,做到从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制度方面推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提供学术环境并营造社群氛围,定期开展教师品格实践活动,做到从发展空间的外部驱动式提升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改变教师对教学交往的认识,构建尊重-理解-对话的师生交往方式,建构个体教学交往哲学,做到教师教学交往观从观念到行为的切实改变。

耿甜甜[9](2019)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师职业心态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呈贡新区A小学为例》文中指出教师职业心态是特定环境中教师的情绪基调、职业共识和职业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研究教师职业心态可以掌握当下教师群体的工作情绪、职业认同、工作诉求等现实问题,为解决教师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对昆明市呈贡新区A小学教师群体进行分析,得出当前呈贡区快速推进城镇化下农村教师职业心态主要表现为:(1)教师对自身薪酬水平与物质生活现状满意度不高;(2)工作压力增加导致下教师的身心倦怠问题明显;(3)教师职业认同度高但自我效能感不强;(4)教师有在职学历提升意愿但研究意识薄弱;(5)教师对学校管理体制认同感不高,同事关系竞争大于合作,归属感不强。本研究把目前影响呈贡农村教师职业心态的因素归为三类:(1)社会环境及制度性因素,包括失地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学生学情、教师工资待遇、社会对教师评价;(2)学校内部因素,包括学校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培训机会分配、同事关系;(3)教师个人因素,包括教师职业价值观、教师职业压力体验。论文最后提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从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关注失地农民家庭教育及引导公众对教师进行客观评价等几方个方面改善教师职业心态;学校则应积极调整教师管理、培训、评价体制,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与身心健康诉求,为教师创设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而教师个体则应正确认识职业价值,关注自身健康,以积极心态面对挑战。

张斌[10](2019)在《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以H大学教育学院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开放与支持,跨学科考研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受教育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教育学专业现已成为跨学科报考和攻读学生比例最高、规模最大的专业。现有研究与前期调查显示,虽然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教育学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改善,就会影响跨学科研究生的学业及就业质量,甚至影响教育学的未来发展。所以,对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以H大学教育学院为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与比较研究法,在全面了解教育学跨学科与非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总结跨学科研究生的学习优势与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最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以期为提高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具体而言,本文首先论述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等,明确界定了文章的核心概念,具体阐述了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与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特殊性。其次将学习状况划分为学习心理、学习行为、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效四个维度,以及专业认同、学习兴趣、学习压力等十二个二级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统计分析全面呈现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现状,包括对两类研究生学习状况各维度的横向比较分析,以及对两类研究生学习状况各维度的年级差异与变化趋势分析。基于问卷调查结果与访谈情况,揭示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优势与问题,重点分析其存在的四个问题,包括专业认同程度较低,学科文化适应困难,专业素养“先天不足,后天不良”以及毕业去向的选择遭遇尴尬等。然后从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课程与教学、导师指导以及跨学科研究生自身学习态度与行为等方面出发分析现存问题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改进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的相关策略,包括完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开展丰富的辅导与交流活动,构建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加强导师的个性化指导,端正跨学科研究生的学习态度等。

二、教师科研心态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师科研心态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3)疫情背景下对外汉语线上教学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相关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理论基础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外国学习者线上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线上学习情况调查设计
        一、问卷调查的相关说明
        二、问卷调查的设计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线上教学基本情况
        二、线上教学的课堂组织
        三、线上教学的影响因素
        四、线上教学的利与弊
        五、教学对象的反馈
    第三节 调查的结论
        一、学生管理困难
        二、教学效果不佳
        三、教学资源丰富
第二章 汉语教师线上教学情况访谈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访谈内容设计
    第二节 访谈结果分析
        一、访谈对象背景介绍
        二、访谈结果
    第三节 访谈问题归纳
        一、教材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问题
        三、教学设计的问题
        四、平台设计的问题
        五、学生管理的问题
第三章 线上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第一节 学校的建议和措施
        一、完善资源共享
        二、培训优秀的线上教学教师
        三、建设和谐的互联网环境
    第二节 教师的建议及措施
        一、转换教学理念
        二、转变教学方式
        三、创新教学设计
        四、提高教学技能
    第三节 教学对象的建议及措施
        一、端正学习态度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改变学习方法
        四、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
    第四节 教材的建议及措施
        一、建立教材资源库
        二、开发电子教材
        三、开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安源区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的研究
        1.3.2 国内的研究
        1.3.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理论分析
    2.1 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内涵
        2.2.1 教师队伍结构的界定
        2.2.2 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界定
    2.3 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主要体现
        2.3.1 生师比
        2.3.2 性别结构
        2.3.3 年龄结构
        2.3.4 学历结构
        2.3.5 专业结构
        2.3.6 身份结构
        2.3.7 职称结构
        2.3.8 学科结构
    2.4 影响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因素
        2.4.1 政治因素对教师队伍结构的影响
        2.4.2 经济因素对教师队伍结构的影响
        2.4.3 人口因素对教师队伍结构的影响
        2.4.4 文化因素对教师队伍结构的影响
        2.4.5 教育自身发展对教师队伍结构的影响
        2.4.6 教师个体因素对教师队伍结构的影响
    2.5 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化的基本特征
        2.5.1 生师比结构合理化的特征
        2.5.2 教师性别结构合理化的特征
        2.5.3 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化的特征
        2.5.4 教师学历结构合理化的特征
        2.5.5 教师专业结构合理化的特征
        2.5.6 教师身份结构合理化的特征
        2.5.7 教师职称结构合理化的特征
        2.5.8 教师学科结构合理化的特征
第3章 安源区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内容
        3.1.4 调查方法
        3.1.5 调查实施
    3.2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2.1 安源区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总体情况
        3.2.2 安源区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问题及原因
        3.2.3 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发展趋势
第4章 优化安源区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对策思考
    4.1 鼓励男性从教,改善教师性别结构
        4.1.1 提高小学教师地位和待遇
        4.1.2 加强对男性师范生的培养
        4.1.3 定向培养男性教师
        4.1.4 教师招聘对男性适当倾斜
    4.2 加快教师专业培养,弥补教师年龄结构失衡
        4.2.1 发挥名师效应,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4.2.2 加强教学技能培训,更新中老年教师教育理念
    4.3 提高教师学历要求,提升教师学历水平
        4.3.1 提高教师学历准入门槛
        4.3.2 鼓励教师职后提升学历
    4.4 与高校密切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4.4.1 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
        4.4.2 完善非师范生培养模式
    4.5 规范在编教师要求,严格代课教师管理
        4.5.1 规范在编教师要求
        4.5.2 严格代课教师管理
    4.6 调整教师评职标准,优化教师职称结构
        4.6.1 适当放宽农村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要求
        4.6.2 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主体多元化
        4.6.3 全方位考察教师的评职资格
    4.7 改进教师招聘和培养,平衡教师学科结构
        4.7.1 增加音体美等学科教师招聘比例
        4.7.2 开展全科教师的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江西省高中教师教学胜任力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胜任力
        1.2.2 教学胜任力
        1.2.3 高中教师教学胜任力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的研究
        1.3.2 国内的研究
        1.3.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中教师教学胜任力的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设计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工具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结果
        2.3.1 指标得分
        2.3.2 分类得分
第3章 高中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影响因素
    3.1 教研组织
        3.1.1 教研活动开展情况
        3.1.2 教研活动参与情况
        3.1.3 对教研活动的评价
    3.2 教师培训
        3.2.1 教师培训开展情况
        3.2.2 教师培训参与情况
        3.2.3 对教师培训的评价
    3.3 文献阅读
        3.3.1 教育教学类书刊阅读情况
        3.3.2 自然科学类书刊阅读情况
        3.3.3 人文社科类书刊阅读情况
        3.3.4 藏书量
        3.3.5 报刊订阅情况
    3.4 教学借鉴
        3.4.1 教学观摩
        3.4.2 教学请教
    3.5 教学研究
        3.5.1 课题级别
        3.5.2 研究成果
    3.6 教学压力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基本结论
        4.1.1 高中教师教学胜任力整体处于良好水平但有不足
        4.1.2 不同的高中教师教学胜任力之间有差异
        4.1.3 多种因素影响高中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4.2 主要建议
        4.2.1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4.2.2 改善高中教师的培训方式
        4.2.3 激发高中教师的学习意识
        4.2.4 增强高中教师待遇认同感
        4.2.5 关注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场域转换对研究生学习的影响 ——以“生命·实践”理论的学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研究生学习相关研究
        二、“生命·实践”理论主要观点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二章 大学校园:理论知识习得与观摩决策
    第一节 知识学习方式与结果
        一、学习方式
        二、知识图式碰撞
    第二节 中小学观摩的决策
        一、决策权利
        二、环境压力
        三、学习需求
    第三节 本章反思与总结
        一、大学场域关系系统构建
        二、学习过程:逐渐入门
        三、学习变化:形成初步认识
    小结
第三章 中小学课堂:理论知识巩固与应用决策
    第一节 知识转化
        一、学习活动
        二、知识图式修正
    第二节 知识应用的决策
        一、预期成效
        二、环境压力
        三、理论特性
    第三节 本章反思与总结
        一、中小学场域关系系统构建
        二、学习过程:全面理解
        三、学习变化:明晰应用条件
    小结
第四章 回到大学校园:理论知识应用与再观摩决策
    第一节 知识应用
        一、应用形式
        二、知识图式强化
    第二节 中小学再观摩的决策
        一、预期成效
        二、应用效果
    第三节 本章反思与总结
        一、场域关系系统更新
        二、学习过程:深刻总结
        三、学习变化:构建知识系统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学习模型:三阶段六步骤
        二、场域与学习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学习内容
        二、教学组织
    第三节 研究反思与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7)胜任力视角下小学教师幸福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新的社会发展时期人们对教师幸福感的积极关注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挑战
        (三)小学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教师综合教育素养的要求
    二、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文献综述
        (一)教师胜任力的相关研究
        (二)教师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三)教师胜任力与教师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教师胜任力
        (二)教师幸福感
        (三)小学教育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法
        (三)访谈法
第二章 小学教师胜任力与幸福感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
        (一)教师胜任力问卷
        (二)教师幸福感问卷
    四、数据处理
    五、统计分析
        (一)小学教师群体基本情况分析
        (二)小学教师胜任力与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三)小学教师胜任力与幸福感的比较分析
        (四)小学教师胜任力与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五)小学教师胜任力与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第三章 小学教师胜任力与幸福感的访谈调查
    一、访谈对象与方法
    二、访谈内容与分析
        (一)小学教师对教师胜任力的态度与认知
        (二)小学教师对教师幸福感的态度与认知
第四章 小学教师胜任力与幸福感研究的讨论与分析
    一、小学教师胜任力与教师幸福感现状及讨论
        (一)小学教师胜任力现状及讨论
        (二)小学教师幸福感现状及讨论
    二、小学教师胜任力与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方面的差异分析讨论
        (一)小学教师胜任力与教师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讨论
        (二)小学教师胜任力与教师幸福感在年龄和教龄上的差异分析讨论
        (三)小学教师胜任力与教师幸福感在是否是班主任上的差异分析讨论
    三、小学教师胜任力与教师幸福感相关及回归分析讨论
第五章 小学教师胜任力与幸福感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一)培养优秀的个人特质
        (二)深化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建立良好的关系
        (四)形成信息搜集的习惯
        (五)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教学交往中重形式轻价值现象普遍存在
        2.信息时代对教师在教学交往中所必备素养的要求与期望
        3.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提出的呼唤
    (二)研究意义
        1.完善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理论
        2.强化教师教学交往理念
        3.把握教学交往的合理化走向
    (三)文献综述
        1.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2.教学交往的相关研究
        3.教师素养的相关研究
        4.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理论分析
    (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内涵
        1.教学交往
        2.教师素养
        3.教师教学交往素养
    (二)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特征
        1.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2.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3.为己性与为他性的统一
        4.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价值
        1.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润泽学生的健康发展
        3.实现教学交往目标的优化
二、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构成
    (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构成要素的形成依据
        1.从教学交往形态中推演主要特征
        2.从现有理论中探寻相关内容
        3.从现行政策文件中提取关键词
        4.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二)构成要素选择标准
        1.依据教学交往内涵确定教师的必备素养
        2.根据专家意见征询完善构成要素
    (三)构成要素分析
        1.教学知识素养
        2.师生沟通素养
        3.引导帮扶素养
        4.人际知觉素养
    (四)构成要素的协同作用
三、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现状考察——基于三位教师的个案研究
    (一)三位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历程
        1.张老师:脚踏实地,努力践行教师使命
        2.王老师:寻找窍门,学习理论提高技能
        3.李老师:立足自身优势,在曲折中负重前行
    (二)推动三位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因素分析
        1.张老师: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推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
        2.王老师:实践凝练经验,理论与经验相结合提升教师教学交往素养
        3.李老师:克服挫折,借助优势发展教师教学交往素养
    (三)小结与分析
        1.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是四个构成要素相互促进的结果
        2.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机制是不同条件相互作用、逐步成熟的过程
四、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阶段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二)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阶段特征与动力
        1.注重知识传递的基础阶段
        2.关注学生发展的提升阶段
        3.实现价值引领的高级阶段
    (三)阶段特征对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启示
        1.尊重教师专业发展规律,顺应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形成过程
        2.针对不同阶段的表现特点,构建系统化的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培养模式
        3.关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提升的“最近发展区”,帮助教师在不同阶段巧妙过渡与衔接
五、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建议
    (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
        1.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各构成要素的影响因素
        2.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二)促进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建议
        1.发挥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制度的推动作用
        2.创设适宜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学术环境
        3.立足学生发展,引领教师教学交往观念的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师职业心态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呈贡新区A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城镇化对本土农村教师产生的冲击
        二、城镇化对教师职业心态的影响相关研究匮乏
        三、个人缘由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
        一、教师职业心态
        二、城镇化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城镇化对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影响的相关研究
        二、教师职业心态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维度
    第一节 呈贡区位沿革与新区建设概况
        一、呈贡区位沿革
        二、新区建设概况
    第二节 呈贡城镇化对A小学的影响
        一、A小学基本情况及特殊性介绍
        二、城镇化对A小学办学条件、办学规模的影响
        三、城镇化对A小学生源数量、生源结构的影响
        四、城镇化对A小学课程设置及专任教师配备的影响
    第三节 教师职业心态的研究维度
        一、教师职业心态的定义及作用
        二、教师职业心态的维度划分
第三章 城镇化背景下A小学教师职业心态的主要现状
    第一节 教师对薪酬水平与物质生活现状的满意度不高
        一、教师对薪酬水平满意度不高
        二、教师对物质生活现状满意度不高
    第二节 工作压力增加导致教师身心倦怠问题明显
        一、工作时间长
        二、工作压力大
        三、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第三节 教师职业认同度高但自我效能感不强
        一、教师的职业评价积极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不强
    第四节 教师有在职学历提升意愿但研究意识薄弱
        一、教师在职学历提升意愿积极
        二、教师科研意识整体薄弱
    第五节 撤点并校后教师的归属感不强
        一、教师学校管理参与度低
        二、教师对现行的考核及职称晋级制度满意度不高
        三、教师对学校培训体制评价消极
        四、同事关系竞争大于合作
第四章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师职业心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社会环境及制度性因素
        一、失地农民子女家庭教育与学生学情
        二、教师工资待遇
        三、社会对教师的评价
    第二节 学校内部因素
        一、学校管理制度
        二、学校考核评价
        三、培训实效性与培训机会分配
        四、同事关系
    第三节 教师个体因素
        一、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二、教师的职业压力体验
第五章 改善教师职业心态的策略思考
    第一节 从政府层面改善教师职业心态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引导公众对教师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
        三、关注失地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第二节 从学校层面改善教师职业心态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学校管理制度,创建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
        二、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
        三、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四、学校应发挥作为提高失地农民家庭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第三节 从教师个体层面改善教师职业心态的对策建议
        一、正确认识自身职业价值
        二、关注自身健康并学会自我调适
        三、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以H大学教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的理论探讨
    (一) 核心概念界定
        1. 跨学科
        2. 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
        3. 学习状况
    (二) 相关理论分析
        1.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2.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素质要求
        3. 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特殊性
三、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调查与分析
    (一) 调查设计与内容介绍
        1. 调查目的与对象
        2. 问卷内容与设计
        3. 访谈设计与实施
    (二)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 基本情况统计
        2. 跨学科与非跨学科研究生学习状况各维度的比较分析
        3. 跨学科与非跨学科研究生各年级学习状况的比较分析
四、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的理性审视
    (一) 学习优势
    (二) 学习问题
        1. 专业认同程度较低
        2. 学科文化适应困难
        3. 专业素养“先天不足,后天不良”
        4. 毕业去向选择遭遇尴尬
五、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学习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不完善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弱化了筛选功能
        1. 侧重识记的初试未能充分考察专业基础知识
        2. 形式化的复试未能充分考察专业素养
    (二) 课程与教学未能满足跨学科研究生的特殊学习需求
        1. 不科学的课程设置不利于补短扬长
        2. 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方式忽视了专业基础
        3. 缺乏反馈的考评方式不利于明确努力方向
    (三) 导师指导的力度和针对性有所欠缺
        1. 有限的关怀无助于融入学科文化
        2. 疏于科研训练无助于形成研究能力
    (四) 跨学科研究生学习态度消极
        1. 盲目的跨考动机降低了专业认同感
        2. 不良的学习态度减少了学习投入行为
六、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的改进策略
    (一) 完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全面考察能力与素质结构
    (二) 丰富辅导与交流活动,提高跨学科研究生的专业认同
    (三) 构建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扎实跨学科研究生的专业根基
    (四) 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跨学科研究生的专业能力
    (五) 加强导师的个性化指导,锻炼跨学科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能力
    (六) 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投入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教师科研心态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小学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胡强梅.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初中教师专业素养自主发展的研究 ——以N市G区为例[D]. 付珂珂.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3]疫情背景下对外汉语线上教学的调查与思考[D]. 任雨萌.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4]安源区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D]. 许睿.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5]江西省高中教师教学胜任力的调查与思考[D]. 黄瑶.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6]场域转换对研究生学习的影响 ——以“生命·实践”理论的学习为例[D]. 张欣.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7]胜任力视角下小学教师幸福感研究[D]. 聂毓含.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8]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研究[D]. 蒙继元.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9]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师职业心态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呈贡新区A小学为例[D]. 耿甜甜.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以H大学教育学院为例[D]. 张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教师科研心态的调查与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