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生态旅游建筑规划设计研究论文_汤成明

民俗生态旅游建筑规划设计研究论文_汤成明

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随着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不断涌现,尤其是民俗生态旅游领域的兴起。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生态资源,对民俗生态旅游的规划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民俗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对民俗生态旅游的规划和设计是一种新兴的有效的旅游形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保护传统的民俗文化,而且能使民俗文化得到健康、绿色、持续的发展,满足人们的“获得感”。本文主要分析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建筑规划和设计要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民俗;生态旅游;建筑规划设计

0引言

就目前而言,民俗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使人们充分领略了区域的民俗特色和文化内涵。而从民俗生态旅游区的建筑规划方面看,还不尽如人意,大多采用固定的规划和设计模式,缺少特色,因此,从此角度而言,应在尊重当地文化、民俗等基础上,进行建筑规划设计,使其体现文化传承性,同时突出民俗和人文特色,以给顾客带来真正民俗体验。

1关于民俗生态旅游特点分析

1.1地域性和民族性

每一种民俗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地域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所以具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地理根源和社会根源。由于地域和条件的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生活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就导致的民族饮食、居住、婚姻及服饰风俗的不同。并且在同一个民族中,也会存在服饰、礼仪等的地域性差别。不同地域的民俗环境和氛围是其他地域不具有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才使得民俗生态旅游行业对游客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

1.2历史性和文化性。

民俗旅游资源很丰富,包括历史悠久的民俗习惯、建筑、饮食服饰、神话传说、待客的礼仪等。游客可以参加当地举行的风情旅游活动,陶冶情操,享受文化素质和历史知识的博大精深。

1.3发展性和传承性

民族生态旅游可以是游客享受资源的民俗处整形。但是随着旅游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民俗风行的旅游资源的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旅游产品丰富多样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欢。因此风俗生态旅游产品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会越来越成熟,成为旅游行业的佼佼者。

1.4体验性和参与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要求不仅是单纯的观光形式的旅游,而强调的是旅游项目和游客的结合。民俗生态旅游体现了这点,游客可以欣赏、观看节目还能参加体验风俗风情。所以,参与性成为风俗生态旅游的重要特性。游客通过亲身的体验成为风俗环境中的一份子。通过双方的交流,了解风俗生态环境的地域文化,满足游客求知、休息、休闲享受的需求,是其他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资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民俗生态旅游建筑规划设计要点

2.1以当地自然环境为背景

在民俗旅游景区的建筑规划和设计中,首先应将当地自然环境作为其背景。建筑设计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充分利用自然,适应自然。当地传统建筑样式是在当地特色的体现,如:生活需求、资源条件、地域气候等,其建筑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因此,要求民俗生态旅游建筑规划设计应以传统建筑样式为设计模式和主题,按照顾客的需求和使用功能的变化进行整合和重组,这是一种体现当地建筑特色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此外,在建筑设计中,应尽可能地采用当地施工材料,使建筑从内到外散发浓郁的低于风情,例如:砖、石灰、土、木、草等传统的地方材料,使建筑具有质朴的色调和质感,同时注意与周围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2.2以地域文化为依托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不同地域传统文化也有明显差异,表现的建筑也各不相同。因此,旅游区建筑规划设计在其内容、形式、风格上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因为传统的就是世界的。在进行建筑风格设计时,应以当地的文化主题为设计和规划的基础,以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历史文化气息浓郁的地区,建筑规划设计应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符合,同时很好地体现建筑的时代背景,建筑风格也应当地文化主题相一致,具体来说,即是从当地文化的深层含义中寻找内涵和内在秩序,并将这些不变的文化内涵融入建筑规划设计中,使当地的文化特色在建筑中得到充分的诠释,同时使当地的文化、民俗得到延续。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筑风格设计时,尤其是在历史遗迹附近进行建筑规划和设计时,应与历史遗迹相符合,尽量避免存在过大反差,以增加游客游览时的沉浸感,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

2.3以与自然协调为设计原则

民族旅游开发的原则是为了实现旅游资源价值的最优化,要实现这一原则,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①要保存地域特色的原则。特色是一个地方、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人事物和历史特性的综合表现。在民俗生态旅游的开发中,特色的原则是人无我有,具有更加特别的资源优势,在保留原有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具民俗特色的旅游产品;②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原则。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指:调动旅游区人民的积极性和参与的意识,只有民众的主动参与和自主的开发才能真正的把民俗文化的特征表现出来;游客的参与,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尊重当地的习惯获得宝贵的经验;③利益相互协调的原则。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开发商之间的协调;2)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民俗生态旅游涉及的部门很多,所以有必要进行各部门的协调工作,这样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④保护为基础,开发为手段的原则。每一项旅游开发都会对当地的资源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和破坏。所以我们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应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

3结语

民俗生态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渡的进行开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会很容易枯竭和消失,所以应该进行可持续的发展策略,科学合理的对民俗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同时,旅游建筑是生态旅游很好的调味剂,应该按照民俗生态资源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对旅游建筑进行规划设计。因此,我们只有由内到外融入地民俗特色和生态节能要素,民俗旅游必然在中国和世界旅游市场上获得巨大的生命力,创造无与伦比的社会效益、巨大的经济效益,才会散发更大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雷旭芬.试论民俗生态旅游建筑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8).

[2]牛媛.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规划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58-259.

论文作者:汤成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  ;  ;  ;  ;  ;  ;  ;  

民俗生态旅游建筑规划设计研究论文_汤成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