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位移传感器系统的研究

智能位移传感器系统的研究

冯平[1]2001年在《智能位移传感器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测控系统特别是基于现场总线的多传感器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发展,智能传感器系统作为一个与之相应的新兴研究方向,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虽然近年来它的研究与开发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尤其在位移测量领域更是急待发展。本文对智能传感器系统理论及其在位移测量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新型智能位移传感器系统,并对其智能化功能、硬件配置和智能化软件进行了全面的设计。 1.系统采用小型廉价8位微控制器控制,电路内配置了为实现多功能智能化所必需的硬件,并全部采用低价格、小体积器件,还将所有辅助逻辑电路设计在一片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内,所有模拟电路集成于一片专用集成电路ASIC内,大大缩小了电路板尺寸,再与传感元件组装在一起,从而使整个系统在保证智能化功能的前提下,具有体积小、成本低、一体化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2.提出一种新型电感式位移传感元件,采用方波驱动模式和运放电路提取信号,克服了传统电感式位移传感元件的缺点,获得体积小、重量轻、线性好、频响高、驱动电路和信号检出电路简单等优点,并更易于和微机控制相适应。 3.针对某些计算机测控系统不配备完善的人机对话装置情况,提出了一种外挂式人机对话进行系统组态方案。采用PC机作为外挂式人机对话装置,可在现场以对话方式进行智能位移传感器的系统组态,使其具备了更为灵活的适应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它使用方便、人机对话功能完善、可靠性好。 4.对传感器系统进行了较全面的抗干扰和系统故障自诊断设计,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一种带有程序判断的智能数字滤波算法,它既具有较好的平滑能力,又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 5.在对智能传感器系统的智能化功能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较为完善的智能化软件,实现了自动增益控制、温度补偿、自动校准、数据融合、总线数字通讯等多种智能化特性,使传感器具有了较高的智能化程度。提出了利用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智能位移传感器系统的研究传感元件自身特性实现温度补偿的算法以及对模拟电路特性漂移的系统自校准算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数据融合算法。其次,提出一种高效率的总线通讯方案,在简单的硬件配置下增强了传感器的总线通讯能力。此外,还设计了传感器的多输出模式,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6.提出了传感器的数字化标定概念,设计了应用计算机对智能位移传感器系统进行辅助标定和辅助调试程序,使标定效果可视化,简化了标定过程,提高了标定精度。可极大地方便传感器的开发、调试、使用和维护,并为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传感器的性能提供有力工具。 本研究设计的智能位移传感器系统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可靠性好、响应速度快、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在汽车变速控制系统的应用中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并在众多位移测控系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亢克松[2]2016年在《伺服电机驱动的连铸结晶器振动系统位移跟踪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连铸结晶器是连铸生产中的关键设备,连铸结晶器按期望的非正弦(或正弦)波形振动对改善铸坯质量、提高拉坯速度具有重要的作用,连铸结晶器非正弦振动已被公认为发展高效连铸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以伺服电机驱动的连铸结晶器振动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系统中存在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扰动等问题,进行了连铸结晶器振动位移跟踪控制方面的理论及仿真研究,并在熟悉实验室前期研制的连铸结晶器振动控制系统装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的控制程序,然后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连铸结晶器振动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给出了伺服电机驱动的连铸结晶器振动位移系统的总体数学模型;并针对偏心轴转角到结晶器位移非线性函数关系逆解的非唯一性,提出了一种一一对应的映射函数关系,为后续章节的结晶器振动位移跟踪控制奠定了基础。其次,针对伺服电机驱动的连铸结晶器振动位移系统中存在减速比测量误差、偏心轴机械零位初始偏差和负载转矩扰动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预设性能的反步控制方法,通过引入误差转换建立了系统的等效误差模型,并利用Backstepping方法选择合适的Lyapunov函数设计系统位置环预设性能控制器,从而保证系统的暂态性能和稳态性能。此外,构造非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实时估计的偏心轴转速和综合扰动,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仿真对比实验验证了控制器的有效性。然后,针对连铸结晶器振动位移系统的机理模型设计一种基于双幂次趋近律和扩张状态观测器(ESO)的反步滑模控制器,采用一种具有二阶滑模特性且有限时间收敛的双幂次趋近律以提高收敛速度和削弱抖振,并进行了仿真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有效实现结晶器位移的渐近跟踪控制,保证结晶器的跟踪精度和跟踪速度,并对系统扰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最后,在熟悉和完善原实验室研制的伺服电机驱动的连铸结晶器振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将该控制系统装置应用于宣化钢铁公司工业现场进行应用试验,并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下对电机参数自整定、德马克和李宪奎非正弦振动波形给定及切换、有无位移传感器模式切换等相关功能进行测试和应用研究,利用上位机人机监控软件和实际的拉钢效果对所设计的功能进行了验证。

曹江[3]2013年在《迭堆型压电陶瓷特性测试及建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科技领域迅猛发展以及相应市场的快速增长,对系统的驱动、传感以及控制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压电陶瓷驱动器较其他驱动器有着定位精度高、刚性硬度大、响应速度快的优势,故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进行精密定位。由于它具有微纳米级运动精度特点,所以在超精密加工和微纳制造方面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应用价值,也对该领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压电陶瓷驱动器又存在迟滞等非线性特性直接影响整个平台的性能,同时也加大了精密控制平台的难度。本文主要针对压电驱动器的输出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了迟滞模型,并且针对压电驱动器以及桥式柔性铰链放大机构进行了耦合建模。为补偿压电陶瓷驱动器微位移系统的迟滞特性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分析压电驱动器的特性以及模型验证,进行了压电微位移系统的实验平台设计搭建以及测试,对于输入电压幅值、频率和波形变化对位移输出的影响进行实验,并且对于力负载对压电驱动器的位移输出的影响进行了实验。通过数学公式和图示的表达对于经典的Preisach模型进行了描述,并且表达了整个辨析过程。采用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消除性与一致性,通过模型数值化的方法对压电驱动器在驱动电压下的位移输出进行了预测,以及误差分析,并提出了在负载情况下的迟滞模型。最后,分析并阐释了整个压电陶瓷驱动微位移系统各个部分环节的特点及作用。分析了驱动器与柔性铰链的耦合运动过程,通过对驱动器机电耦合模型建立以及柔性铰链弹性运动模型的建立,提出了一种压电驱动器与桥式柔性铰链的耦合模型,并采用实验辨析的方法验证了其有效性。

赵扬阳[4]2018年在《基于多模干涉的光纤超声波位移传感器系统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土木交通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为了满足地区间的联系和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桥梁的建设数量日益增加,一大批桥梁相继建成,其结构形式和功能日益多样化,逐渐地承担了区域经济增长的重任。然而桥梁作为百年大计,其服役年限达到几十年甚至百年,期间荷载情况极其复杂,如风荷载、温度、车辆荷载及地震荷载等,其安全性时刻受到环境的考验。为了保证桥梁的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构建一个经济且有效的桥梁位移监测系统是极其重要的,其能及时地反馈桥梁安全状况,对即将产生的灾害发出预警,防止生命财产的损失。鉴于现有桥梁位移监测系统技术的局限性,本文研发了新型桥梁位移监测系统,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及经济意义。本论文首先分析了桥梁位移监测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通过对现阶段国内外的桥梁位移监测技术、光纤传感器技术和超声波测距技术原理及优缺点的比较分析,总结了目前桥梁位移监测技术的局限性,为本论文新型位移监测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其次针对桥梁位移监测系统适用性的要求,本论文提出了基于多模干涉的光纤超声波传感器系统用于桥梁叁维位移非接触式监测,并开展了光纤传感器封装材料优化选择及传感器结构性能的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最后针对桥梁监测系统高精度的要求以及叁维位移监测的需求,本论文开展该传感器系统温湿度环境因素串扰影响的实验研究及其误差修正方法的提出、光纤超声波叁维位移传感器机理、模型、系统的理论及实验研究、基于斜向位移传感的叁维传感器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简化后的叁维位移传感实验和桥梁位移模拟监测实验等多方面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系统分析了现有桥梁位移监测技术现状,对比分析其优缺点及使用范围,总结了目前桥梁位移监测技术的局限性,并调研了光纤传感器技术、超声波测距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基于高弹振膜的多模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系统运用于桥梁结构的叁维位移监测。2、理论结合实验研究了传感器振膜材料特性优化技术,分析了高弹振膜的弹性模量、泊松比等材料特性对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并结合25kHz连续超声波探测实验结果,验证了通过对材料优化设计来提高光纤传感器灵敏度的可行性,并进一步开展振膜结构优化技术研究,通过ABAQUS软件对高弹振膜在25kHz的简谐荷载作用下的稳态位移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到了传感器膜片厚度对其灵敏度影响的一般规律,结合超声波探测实验,验证了通过对传感器结构优化来提高传感器灵敏度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限元模拟和实验研究,得到了相对最优的传感器高弹振膜结构(直径10mm且厚度0.25mm)。经过材料和结构优化后传感器的灵敏度由原有的63.2mV增加至326.1mV,非接触探测距离从原有的7m提高到15m,有效地提高了光纤传感器的响应灵敏度和响应强度,实现该传感器系统非接触式位移探测距离的大幅增加。3、搭设了基于多模干涉的光纤超声波位移传感器系统,结合位移传感实验,验证了光纤超声波位移传感器系统进行高精度位移传感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本论文进行了温湿度环境因素串扰影响研究,通过环境串扰实验对该系统的精度的稳定性进行实验研究,并得到了环境温湿度变化对系统的精度影响的规律。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建立了该系统精度的温湿度误差修正方法。经实验研究证明,经过修正以后的传感器系统最大误差由原先的4.8%降低至3.46%。4、首次提出了基于空间解析的光纤超声波叁维位移传感方法及其理论模型,通过超声波脉冲信号探测实验和斜向位移传感实验,验证了建立叁维位移传感实验的可行性,并开展了简化后的叁维位移传感探索性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该系统在X轴、Y轴和Z轴同时进行3mm位移传感时,其最大误差为0.18mm,相对误差为6%,能够实现了叁维位移传感器的高精度非接触式位移传感,验证了该传感器系统对叁维位移探测的可行性。5、研究了桥梁完工后位移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性,在实验中模拟不同阶段工况下桥梁的单方向大位移、单方向小位移和叁维位移,采用所设计传感系统的最大相对误差为3.28%,初步实现了光纤超声波叁维传感器系统进行桥梁完工初期大挠度、完工后期小挠度及运营期桥梁叁维位移的非接触式位移模拟监测,验证了光纤超声波叁维位移传感器系统高精度地测量测点的单方向大位移、单方向小位移和叁维位移的可行性,为实际的桥梁位移监测提供了实验基础与理论依据。

从兰美[5]2006年在《矿井井壁安全监测报警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对井壁破裂机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引起井壁破坏的诸多因素,将矿井井壁整体变形监测和局部受力检测相结合,提出了基于M-BUS总线和RS-485总线技术的井壁自动监测报警系统设计方案,并对井壁监测方案作了全面系统的设计。 系统采用叁层网络体系结构,系统由智能传感器、监测分站、监控计算机和计算机局域网组成。整个系统以监控计算机为核心,通过监测分站与井下智能传感器相连。监测分站作为监控计算机与智能传感器连接的中心,一方面通过M-BUS总线采集并存储井下智能传感器的测量数据;另一方面通过RS-485总线与监控计算机通信,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监控计算机。监控计算机将监测分站传输的数据进行集中记录、存储、处理和报警,并将有关井壁检测的信息送入计算机局域网,供有关人员浏览、记录和进行相关处理。 本设计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二是进行智能传感器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系统的设计;叁是监测分站及通信接口的硬件电路及软件系统设计;四是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计思路、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进行了阐述。 本系统将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实现了对矿井井壁稳定性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实现了矿井井壁检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刘小康[6]2004年在《基于电气制导与误差修正的几何量计量新方法及新型栅式智能位移传感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密计量技术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计量测试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其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几何量计量中一般以空间量作为基准量,被测量与基准量之间是空间对空间的关系。传统栅式位移传感器和码盘式传感器要实现高精度测量,都需要一个高精度的空间基准量——刻线尺。刻线尺的栅线既要求刻划均匀,又要求刻划细密,其精度取决于精密机械制造技术。在栅线数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还需要对基准量进行细分。因此,传统栅式位移传感器制造工艺复杂,加工要求很高,相应地制造成本也很高。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下,开展了基于电气制导与误差修正的几何量计量新方法及叁种新型栅式智能位移传感器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如下: ① 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气制导与误差修正的几何量计量新方法。测量的精度不是取决于加工精度和安装精度,而是取决于电气跟踪制导和误差修正的精度。 ② 阐述了以时间测量空间、运用电气手段解决机械问题的学术思想。以时间量作为空间量的测量基准,将空间位移的测量问题转换为时间量的测量问题,彻底回避掉机械高精密刻线的传统工艺,以期摆脱对精密加工技术的依赖,从而大幅度地降低制造成本。 ③ 利用上述新方法和新思想开展了叁种新型栅式智能位移传感器研究。主要包括: 1) 论述了精密位移测量中的“时空坐标转换理论”和场式时栅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 论述了利用“游标插值”的信号细分新方法,研制差线栅传感器的新思想。 3) 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跟踪制导技术和圆分度多信息融合技术的新型激光栅传感器的研究思想,其精度取决于自动控制精度而不是机械加工精度和安装精度。 ④ 研制出了一套TG-E1时栅角位移传感器实验系统,在该系统上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成功研制出首台高精度时栅角位移传感器样机,探索出了一套系统的实现高精度时栅的方法。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对时栅的检定结论为:任意(0°~360°)范围内示值误差±0.8”。研究成果“时空坐标转换方法与时栅位移传感器”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鉴定意见主要结论为“…该传感器特点在于无需高精度机械加工即可实现高精度,…本项目

王若林[7]2005年在《桥梁实时在线检测与健康监测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桥梁建成以后,由于受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构材料会被腐蚀和逐渐老化,长期的静、动力荷载作用,使其强度和刚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这不仅会影响行车安全,更会使桥梁的使用寿命缩短。对桥梁结构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与监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安全性能进行评估是桥梁运营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 到目前为止,桥梁的长期检查主要还是定期的人工检测。但定期人工检测的局限性较多:(1)不能及时发现间隔期内的损伤:(2)结构的某些部位难以到达;(3)工作量大、费用高;(4)检查结果有极大的主观性。 虽然传统的人工检测方式简单方便,并有了一套实用的检测评估标准,但其检测周期长,检测结果不直观,并且检测时要求桥梁停止运营,对社会经济效益造成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大跨度桥梁的建成,在结构布局和规模都十分复杂的大型桥梁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桥梁外观检查、养护、维修程序以及常规的局部检测,显然已难以全面反映桥梁的健康状况,尤其是难以对桥梁的安全储备以及退化途径作出系统直观的评估。建立和发展能够提供全面的全桥结构检测和评估信息的监测系统,随时了解大桥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储备,对保证大桥运营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都是十分必要的。 检测与监测手段以及安全评估的远程化、智能化是桥梁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当今国内外土木工程专业以及相关跨学科专业的研究热点。其中,从海量监测数据中建立科学适用的专家评估系统是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目前的数据处理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基于动态测量的模态分析上,其基本思路均源于以动力测试所取得的基本模态,如振型、加速度等数值反演结构的各种动力特性指标或结构的刚度、柔度等来反映结构的整体状况,具体算法上是采用扩阶或减缩技术,使有限的测量数据能与整体结构的模态相对映,通过比较两者的差异,在结构刚度、柔度、阻尼比等指标的变化反映上,得到结构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的评估结论。这种基于动力测试的处理和分析技术,尤其是运用了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在研究和实践中都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的是:动力模态是结构的整体性能,而实际工程的损伤和破坏往往是局部发生,甚至是某一构件的破坏而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

周广东[8]2007年在《光纤光栅传感器应变传递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光纤光栅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性能优越的传感器,在结构健康监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光纤光栅自身的缺陷,需要在结构和光纤之间设置保护层对光纤光栅进行保护。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在应用过程中,由于保护层的存在使结构的实际应变和传感器的测量应变不一致。本文针对实际工程的需要和目前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以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为研究对象,对其埋入结构后,结构真实应变和传感器的测量应变之间的传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得出了一系列有用的结论,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在已有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应变传递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仔细分析得出影响光纤光栅传感器应变传递的主要因素,并对每个因素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有用的结论,为光纤光栅传感器制作时选取材料类型和材料尺寸提供有益参考。(2)利用剪滞理论(shear-lag theory)的基本思想,推导出非轴向力作用下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测量应变和结构真实应变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平均应变传递率。并将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粘贴于钢板进行实验验证,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完全吻合,证明了推导的正确性。同时分析了光纤光栅传感器埋设角度偏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研究结论扩大了光纤光栅传感器应变传递理论的应用范围,给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3)当基体结构的弹性模量较低时,结构和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之间的应变传递受基体结构弹性模量的影响较大。引入基体弹性模量,对基体结构和光纤光栅传感器之间的应变传递关系进行了重新推导,将应变传递理论延伸到低弹性模量基体结构中,使光纤光栅传感器应变传递理论适用于各种弹性模量基体结构的应变测量。同时得出了此种应变传递关系下影响应变传递的各种因素,并对它们的影响情况进行了仔细分析。研究结果为光纤光栅传感器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打下理论基础。

王娜[9]2008年在《压电驱动微工作台的控制与校正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压电陶瓷驱动器以其体积小、重量轻、分辨率高、频响较高的优点成为目前广泛应用的理想微位移驱动元件。但是,它存在着迟滞、蠕变和位移非线性等不足,致使其定位精度不高,稳定的时间长。因此本文将对压电驱动微工作台的控制与校正技术进行研究。本文首先设计一套试验系统,包括压电驱动微位移装置、驱动电源、微位移测量装置和数据采集卡等环节,在对压电陶瓷工作机理和位移特性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优化BP(back propagation)算法神经网络结构的PID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是基于闭环控制可以减弱或消除压电驱动叁个固有误差的原理,结合神经网络的快速计算能力和自适应能力,实现对压电驱动工作台输出位移的控制与校正。控制算法中包括两个神经网络-神经网络PID控制器(NNC)和神经网络辨识器(NNI)。以叁层神经网络自学习PID控制器代替常规PID控制器,实现样本的在线采集和优化;采用BP算法对PID控制器进行在线训练,对辨识器进行离线训练。通过NNC和NNI在线参数调整,起到智能控制作用。本文采用Matlab对两个神经网络结构进行仿真研究,从理论上验证该控制器的可行性,并使用Microsoft Visual C++ 6.0开发平台进行控制算法开发实现闭环控制,对提出的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和传统PID控制算法分别进行实验研究,通过比较验证本文所提出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效果。实验证明,采用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方法实现微位移系统的闭环控制,可有效克服压电驱动工作台所固有的迟滞、蠕变和位移非线性等缺陷,可实现微位移工作台的高精度,快速、稳定控制。

张艳艳[10]2009年在《驱动感知一体化的混合式微力传感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压电式微力传感器的低能耗、高灵敏度、易于与压电微执行器集成等优点使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压电式微力传感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基于PVDF薄膜的微力传感器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压电微力传感器的灵敏度,实现与压电微执行器的集成为目的,对PVDF薄膜悬臂梁式微力传感器的设计、制作、测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一种IPMC/PVDF联合驱动/感知的结构和方法。由于IPMC和PVDF位置接近,激励信号和感知信号产生了馈通耦合问题,提出了一个在实时操作上的巨大的挑战。本文系统分析了悬臂梁传感原理,基于压电效应进行了模态分析,推导出PVDF悬臂梁形变、力、感应电压之间的白箱模型。利用NI的PCI6221数据采集卡,通过LabVIEW系统分析压电薄膜的传感特性和频率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调试了压电悬臂梁差分电荷放大电路及微电流放大电路。开发了一套完整的传感实验平台,同时由于检测的力信号非常微小,设计了传感器探头,主要包括:前置放大器设计、差分电路设计、限幅设计和抗干扰设计。为便于微力传感器的小型化,选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作为MCU,实时采集力信号并予以显示。设计并调试了压电悬臂梁微力信号检测系统软件,结合设计的电路对压电悬臂梁进行检测试验,并用曲线拟合算法对实验结果作分析和讨论。所设计的微力传感器灵敏度:6.4mV/uN,分辨力:0.11uN,线性度:3.83%,动态范围:0.4552Hz-50Hz.

参考文献:

[1]. 智能位移传感器系统的研究[D]. 冯平. 浙江大学. 2001

[2]. 伺服电机驱动的连铸结晶器振动系统位移跟踪控制研究[D]. 亢克松. 燕山大学. 2016

[3]. 迭堆型压电陶瓷特性测试及建模[D]. 曹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4]. 基于多模干涉的光纤超声波位移传感器系统的优化研究[D]. 赵扬阳. 东南大学. 2018

[5]. 矿井井壁安全监测报警系统研究[D]. 从兰美. 山东科技大学. 2006

[6]. 基于电气制导与误差修正的几何量计量新方法及新型栅式智能位移传感器研究[D]. 刘小康. 重庆大学. 2004

[7]. 桥梁实时在线检测与健康监测若干问题研究[D]. 王若林. 武汉大学. 2005

[8]. 光纤光栅传感器应变传递理论研究[D]. 周广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9]. 压电驱动微工作台的控制与校正技术研究[D]. 王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10]. 驱动感知一体化的混合式微力传感器设计[D]. 张艳艳. 东北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智能位移传感器系统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