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秘结肠动力学的初步探讨

小儿便秘结肠动力学的初步探讨

曲日斌, 张树成, 王维林, 白玉作, 袁正伟[1]2003年在《小儿便秘结肠动力学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慢性便秘患儿的结肠动力学变化特点和规律。方法 2 5例便秘儿童接受结肠传输时间测定和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检查 ,根据结肠传输时间将便秘儿童分为传输时间正常型便秘组和传输时间延长型便秘组 ,探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对于不同类型便秘的意义。结果便秘组的全胃肠传输时间 (TGITT)、左半结肠传输时间 (LCTT)和直肠乙状结肠传输时间 (RSTT)较对照组显着延长 [(92± 5 6 )h比 (2 9± 8)h ,P <0 0 1;(17± 13)h比 (7± 4 )h ,P <0 0 1;(6 2± 2 9)h比 (13±6 )h ,P <0 0 1]。肛管最大收缩压显着升高 [(2 36± 4 4 )mmHg比 (190± 38)mmHg ,P <0 0 5 ],对称指数显着降低 [(0 71± 0 0 6 )比 (0 84± 0 0 8) ,P <0 0 5 ]。传输时间正常型便秘组和传输时间延长型便秘组的肛管最大压力、向量容积和对称指数之间差异无显着意义。结论便秘儿童的TGITT、LCTT和RSTT比正常儿童显着延长 ,肛管最大收缩压升高 ,对称指数降低。便秘儿童的结肠传输功能和 (或 )直肠肛管动力存在不同程度异常。

张树成[2]2002年在《小儿便秘结肠动力学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前言 小儿慢性便秘是小儿门诊外科的常见疾病,发病率为3-5%。关于便秘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以往研究大多限于直肠肛管部分;近来的研究发现,结肠动力学异常在便秘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应用胃肠传输时间测定并结合向量测压技术和X线排便造影,对便秘小儿的结肠动力学变化特点和规律做一初步探讨。 材料和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便秘组。对照组33例,男21例、女12例,平均年龄5岁;便秘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7岁,均符合Benninga的便秘诊断标准。应用简化的不透X线标记物追踪法,即多次口服标记物一次排片法测定对照组和便秘组儿童的胃肠传输时间(Total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time,TGITT)和节段性结肠传输时间,包括:右半结肠传输时间(Right colonic transittime,RCTT);左半结肠传输时间(Left colonic transit time,LCTT)和直肠乙状结肠传输时间(Rectosigmoid colonic transit time,RSTT)。结合直肠肛管向量测压(肛管最大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对称指数和向量容积),部分患儿联合应用X线排便造影(直肠肛管角、直肠肛管交点移位、肛管长度、前突深度和肛尾间距)对便秘患儿的结肠功能进行客观评估。 结 果 对照组儿童的 TGll,RCrIT,LCrIT和 RSTT分别为 2 8.7。7.7/J’时J7.5*3.2/J’时、6.5。3.8 /J’时和 13.4 LS.6/J’时;不同性别儿童间的胃肠传输时间 TGIn 寸匕(26.1。7.9 /J’时 VS 27.8。7.7小时,P>0.05)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组以5岁为界分为两组,两组的 TG见也无显着性差异(28.3 i 7.5 /J’时 VS 25.互土 7.9小时,P>0.05人便秘组的*门YFf人*h和mn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92.2t55.5小时VS28.7。7.7小日,P<0.001;16.gi12.6小时Vs6.5。3.8小日,P<0.of;和61.5。29.0小时yS13.4 t5.6小时,P<0.OO*。收缩状态下,肛管压力和向量容积均较静息状态下明显升高,而对称指数无明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便秘组肛管最大收缩压明显升高(236。44rnmHs vs 190 t38rnmHg,P<O.05),对称指数明显降低山.71。O.06VSO.84。O.08,P<0.05厂最大肛管静息压和向量容积则无明显变化。X线排便造影显示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综合症和处骨直肠肌痉挛各1例。 讨 论 结肠传输试验是评价结肠转运功能的客观检测方法,是目前诊断慢传输性便秘的唯一无创手段。由于该方法简捷且无创伤在国外获得广泛应用,国内也有用于成人的报道;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关于东方儿童结肠传输时间的报道。以往对成人的研究大多采用一次口服标记物多次排片法,大大增加了病人的放射线辐射量。因此,我们首次应用简化的不透X线标记物追踪法,即多次口服标记物一次排片法,定量测定正常儿童的结肠传输时间,既简便了实验方法,又减少了放射线辐射量,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具有明显 ·2·的优越性。我们得到的结果TTGIThJCTh人C’IT和RS’IT分别为28.7土7.7小时、7.j丈3.2小时、6.5。3.8小时和13.4土5.6 /J’时,性别和年龄对传输时间的影响不显着。 鉴于小儿慢性便秘的原因多种多样,而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只顾解除便秘症状,笼统地使用缓泻剂,不具有针对性。因此有必要对便秘进行分型,以对症处理。本研究结果显示,便秘小儿的结肠动力学存在明显异常,表现为全结肠传输时间和节段性结肠传输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说明结肠传输时间对于便秘的诊断分型有重要意义。按节段性结肠传输时间,将便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鹏传输型;②出口梗阻型;③混合型;④结肠传输时间正常型。结肠传输功能迟缓的原因有:①全结肠病变,常常使结肠无力,即真性慢传输。②出口处器质性病变或排便动力异常,行X线排便造影检查,可以进一步发现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综合症和耻骨直肠肌痉挛等。X线排便造影对于鉴别这一类型的便秘具有重要价值。③结肠结构异常,如乙状结肠过长、结肠牌曲过长等,常常引起假性慢传输性便秘,多与儿童的发育特点有关。④外在因素的影响,如胃肠道的调节机制异常等。联合应用结肠传输时间和X线排便造影探讨便秘的病因与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有传统测压无法比拟的优点,其中向量容积可以对括约肌功能进行迅速、直观的评价并能够对括约肌损伤进行定位。对称指数是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向量测压所特有的反映肛管横向压力分布的重要指标。便秘患儿对称指数多数降低,原因可能是肛管内外有器质性病变,如直肠套迭,耻骨直肠肌痉挛等,使肛管的各个平面压力分布不均衡,排便时压力作用方向不一致所致,也可能与长期慢性便秘引起直肠肛管周围神经肌肉的慢性继发性损伤有关。 结肠传输时间是研究结肠动力学的重要手段,而向量测压则是研究直肠肛管动力学的重要方法;两者之间具有互相补充?

黄莺[3]2007年在《活血清润汤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食积内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指婴幼儿及儿童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或缺乏正常的排便习惯、肠道菌群失调及结肠、直肠、肛门动力障碍所致排便困难,占小儿便秘90%以上。[1]便秘是小儿最常见的消化道功能紊乱症状,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更重要的是粪便坚硬,排出困难。排便时肛门有痛感,严重者可导致肛裂、痔及直肠脱垂。有时由于粪便擦伤肠粘膜而使粪块表面附着少量血液或粘液。按有无器质性病变可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于便秘危害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患儿便秘日久可出现精神萎靡、腹胀、头晕、食欲减退、睡眠不安等消化不良现象,个别因便时努挣而易引起脱肛、肛裂或诱发疝气等病变,严重的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中医认为便秘其病位主要在大肠,其病机关键是大肠传导失职。目前关于小儿便秘的病因病机中医不外乎虚实两类,实证者可有食积内热、肺经有热、气机郁滞、阴寒积滞之分,虚症者可有气、血、阴、阳虚弱之分。因小儿为“纯阳之体”,一旦患病多属实证、热证。因此食积内热型在小儿的便秘中最为多见。目前西医学认为是本病属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及文献报道FC与肛门直肠动力学密切相关,患儿结肠的运输功能障碍,肠内容物传输缓慢引起便秘。某些患儿同时伴有胃、小肠排空迟缓。而中医认为便秘的病因虽然多样,但最终都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失职,而大肠的传导功能失职也就是便秘发生的病机关键。由上可以看出,中医和西医对便秘病因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肠道的运动功能障碍。导师原晓风教授根据便秘的病因病机及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小儿便秘以食积内热型最为多见,治疗此型便秘应从活血行气入手,从而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肠的吸收及传导功能,并加以润肠清热之法,促进肠液分泌及代谢废物的排出。依此法组方活血清润汤(药物组成如下:佛手、莱菔子、生地、知母、山楂、桃仁、玄参、当归、火麻仁、枳实、厚朴)。对30例功能性便秘患儿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总有效率96.7%,与30例用一捻金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86.7%),差异显着(p<0.05)。说明活血清涧汤对小儿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较好。

冯淑芸[4]2016年在《推拿治疗小儿便秘(食积内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并评估推拿治疗小儿食积内热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功能性便秘儿童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给予小儿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溶液口服治疗。两组分别以7天为一个治疗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治愈患儿复发的情况,评定两组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及各症状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疗效。2、两组综合疗效比较: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93%;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90%。治疗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对中医症候总积分及中医症候主症中排便难易程度、排便间隔时间,次症中腹胀疼痛、不思乳食、手足心热、心烦、舌红苔黄厚的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改善主症中便质,次症中睡眠不安、小便短黄积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相当。4、治疗结束一个月后两组中治愈患儿随访复发情况比较,治疗组复发率37.5%,对照组复发率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1、推拿对改善小儿功能性便秘(食积内热型)疗效确切且优于对照组。2、推拿远期疗效好,未见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金洪[5]2013年在《辨证选穴推拿与传统推拿治疗小儿便秘病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辨证选穴推拿疗法对小儿便秘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客观评价辨证选穴推拿治疗小儿便秘病的有效性;并与传统推拿疗法对照,观察两者的临床疗效差异;肯定辨证选穴推拿治疗的优势,以期为小儿便秘的防治提供安全、规范、有效的中医治疗。研究方法:将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60例便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相同的饮食及运动指导方案下,对照组给予传统推拿治疗,治疗组在传统推拿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辨证选穴。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推拿治疗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症状量化评分,观察各组的临床疗效,并对各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具体疗效分级如下:治愈:减分率在95%以上;显效:减分率在70%-94%;好转:减分率在30%-69%;无效:减分率在30%以下。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在大便秘结排出困难、胃纳减少、腹胀或腹痛、夜间哭闹、小便黄、舌脉象或指纹等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治疗组在面赤身热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分比较及两组间疗后中医证候总分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中医证候疗效及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中年龄及病情程度对临床疗效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病程及中医证型对临床疗效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从临床痊愈率及有效率来看,辨证选穴推拿治疗脾虚肝旺型效果更好研究结论:1、两种疗法均能改善小儿大便秘结排出困难、胃纳减少、腹胀或腹痛、夜间哭闹、小便黄、舌红、苔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状,且在大便秘结排出困难、胃纳减少方面,辨证选穴推拿疗法优于传统推拿疗法,改善大便秘结排出困难方面效果显着。辨证选穴推拿疗法能够改善面赤身热症状,而传统推拿疗法对此症状改善不明显,表明辨证选穴推拿疗法在整体上改善小儿便秘病患儿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传统推拿疗法。2、年龄、病情程度对辨证选穴小儿推拿治疗便秘的影响:年龄越小、病情越轻,疗效越显着。辨证选穴对实证便秘、脾虚肝旺、虚证便秘均有效,其中对脾虚肝旺型效果最好。3、微量元素及血铅方面:便秘患儿多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现象,如缺锌、缺钙及缺铁。另外,也存在部分便秘患儿钙含量超标现象。血铅方面,便秘患儿可出现血铅超标。从年龄分布看,年龄越小者,微量元素缺乏越普遍

张树成[6]2008年在《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功能分类及部分类型的病理生理基础研究》文中指出前言儿童便秘为常见的临床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据Thowa大学和Heston大学医院儿科门诊统计,儿童便秘的发生率为3%—8%,其中90%—95%是功能性便秘。按照我国13亿人口统计,约有3亿儿童,其中有二千万左右的儿童患有便秘。便秘对儿童个体生长发育危害巨大,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治疗上存在泻药滥用问题;如何判定儿童便秘病因,并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正是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便秘在医学中地位及重要性的迅速提高,国内外相继对便秘及其病因等进行了众多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尤其在成人便秘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迄今为止,国内己有北京、广东广州、成都、重庆、杭州、天津、上海、西安等地区对成人便秘及排便习惯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国家更将老年人的便秘调查与多因素分析列为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科研编号96-906-05-09),拨巨资支持。但是由于正常人群的排便习惯受饮食习惯、精神心理因素、环境和种族、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儿童处于生理发育期,胃肠系统尚不成熟,因此儿童FC的患病情况相差较大,尤其是国内,此类研究相对少见,本研究从儿童最常见而且尚未解决的问题入手,首先对中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儿童进行大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北方儿童便秘的患病率,并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儿童便秘的诊断标准。功能性便秘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结直肠动力、盆底肌群的功能以及肠道菌群紊乱都可能与功能性便秘有关。在众多的研究中,结肠动力低下被认为是功能性便秘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动物实验表明,内源性麻酚类物质可以抑制胃肠动力,主要是通过分布于神经末梢的受体CB1起作用。脂肪酰胺水解酶(Fatty acid amide hydrolase,FAAH)在体内能催化内源性麻酚类物质的水解,因此在理论上可以通过调节FAAH的活性来控制内源性麻酚类物质,以达到调节胃肠动力的目的。到目前为止,关于FAAH是否在人类的胃肠道中的作用还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着眼于此,力图通过免疫组化、蛋白印迹和定量PCR技术从不同水平观察FAAH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便秘的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另外,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领域应用的不断进步和微生态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肠道菌群被克隆和分离出来,细菌在胃肠道中的作用也逐步得到确认,人们对肠道菌群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在以往的消化和吸收方面,越来越多的作用被开发出来,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其代谢产物调节胃肠动力,尤其是短链脂肪酸,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机制影响胃肠动力功能,因此本研究应用PCR-SSCP和BOX-PCR技术对正常肠道菌群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观察肠道菌群在正常和便秘儿童肠道中的分布比例关系并结合应用气相色谱技术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在正常和便秘儿童肠道中的分布比例关系,探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在儿童功能性便秘发病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一、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中国北方5市(包括北京、天津、沈阳、吉林和哈尔滨)常住儿童中2~14岁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专门从事流行病学调查的专家协助设计,首先进行预调查,然后进行普查,共发放问卷20000份,其中北京6000份,天津4000份,沈阳4500份,哈尔滨3000份,长春2500份,根据普查结果了解按儿童罗马Ⅱ标准判断的FC的检出率,再对筛出的部分人在医院进行精查(结肠传输试验,钡灌肠及排便造影,消化道测压)以排除结肠器质性疾病,计算我国北方城市儿童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患病率。详细记录与儿童功能性便秘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以及与排便有关的各种相关症状,对各种危险因素与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关系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对于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贡献;按儿童罗马Ⅱ标准筛选确定便秘组,分析各相关症状在便秘组和非便秘组发生的频率,用卡方对单因素进行比较,再对有意义的症状用logistic回归模型作拟合优度检测,探讨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危险因素,初步制定适合我国儿童的便秘标准。二、排便功能检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便秘组。对照组33例,平均年龄5岁;便秘组96例,平均年龄6.5岁,均符合儿童功能性便秘罗马Ⅱ诊断标准;联合应用结肠传输试验,X线排便造影和肛门直肠测压对对照组和便秘组儿童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其影像学及功能学表现的差异,探讨这些异常在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病理生理及其对便秘的诊断和分型的意义;叁、慢传输性便秘儿童结肠壁内FAAH的表达及意义研究对象分为便秘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7.5岁。便秘组男15例,女7例,平均年龄7岁,均符合STC的标准,分别取上述病例结肠标本,按部位分为升、降和乙状结肠,其中对照组升结肠5例,降结肠3例,乙状结肠8例;便秘组升结肠4例,降结肠18例,乙状结肠22例;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Real Time PCR对便秘组和对照组儿童结肠壁内FAAH的表达分析,探讨FAAH在正常结肠壁内的定位和定量表达及其意义,并联合应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技术观察FAAH与CB1受体的位置与分布,探讨FAAH在生理条件下对结肠功能进行调控的作用机制;同时还进一步联合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技术对便秘组儿童结肠壁内FAAH的生物活性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探讨其在儿童功能性便秘发病中的作用。四、功能性便秘儿童肠道菌群DNA指纹图谱的建立及意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便秘组,采用儿童功能性便秘罗马Ⅱ标准确立便秘组,便秘组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6.5岁;对照组35例,男24例,女11例,平均年龄6岁。取对照组和便秘组所有儿童粪便标本进行分析。应用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细菌基因组DNA,分别应用细菌16S rDNA的V3区引物和BOX基因组重复序列的引物BOX A1R进行扩增,然后进行电泳和图像分析,分别建立基于16SrDNA和BOX基因组重复序列的粪便细菌DNA指纹图谱,探讨PCR-SSCP和BOX-PCR对于粪便细菌的分离效果及其对粪便细菌菌种鉴定的意义;将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测序后对序列的同源性在GenBank数据库中使用BLAST工具进行比较,初步确定细菌的种属和分类,探讨肠道菌群在功能性便秘儿童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便秘产生的意义。五、功能性便秘儿童粪便短链脂肪酸的检测与分析应用气相色谱技术对便秘组和对照组儿童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进行定量检测,分析短链脂肪酸在功能性便秘儿童肠道内的变化趋势,进一步探讨肠道微生态菌落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在儿童功能性便秘发病中的意义。结果一、流行病学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0份,其中北京6000份,天津4000份,沈阳4500份,哈尔滨3000份,长春2500份。回收19638份,其中北京5452份,天津3788份,沈阳4066份,哈尔滨2713份,长春2267份,回收率98.19%;有效问卷19286份,有效率96.43%;有913名符合儿童罗马Ⅱ诊断标准,占被调查人数的4.73%;儿童FC的患病率具有地域差异性和年龄差异性特点,从地区上看,北京的患病率最高,为5.02%,长春最低,约4.27%,统计学差异显着(P<0.001);从年龄上看,婴幼儿期(2-3岁)的患病率最高,学龄期(7-11岁)最低,统计学差异显着(P<0.001)。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逐步logistic回归证实人工喂养、添加辅食过早、饮食纤维低、挑食偏食、排便恐惧、抑郁、焦虑、体重、遗传、高经济收入及为FC的危险因素。对便秘的相关症状逐个进行单因素卡方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包括排便次数<3次/周,大便干硬成团块状,排便费力,腹痛,恶心呕吐等在内的22种症状虽可在非FC人群中不同程度存在,但FC组发生频率比非FC组明显为高,统计学差异显着,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排便次数<3次/周,大便干硬成团块状,排便费力,需要泻药协助排便等症状在FC发生率更高,对诊断FC最有意义,减少的其他症状对FC诊断无影响,并以国际通用罗马Ⅱ标准为黄金标准,对拟定儿童FC症状学标准诊断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准确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具备2条者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均较适中,但诊断准确率最高。二、排便功能检测结肠传输时间测定结果显示,便秘组的TGITT、LCTT和RS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RCTT在两组无显着性差异。儿童FC结肠传输时间延长具有以下几种形式:①RCTT、LCTT和RSTT都延长;②单纯RSTT延长;③RCTT、LCTT和RSTT都延长,但RSTT延长更显着;④TGITT正常。X线排便造影显示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症14例:排便状态下直肠肛管角不开大,直肠后壁耻骨直肠肌压迹加深;肛门外括约肌痉挛4例:直肠肛管角正常开大,但会阴下降不明显,肛管前壁出现指状压迹;肠疝(包括小肠疝和结肠疝)3例:小肠或结肠下端疝入直肠膀胱陷凹,压迫直肠前壁;直肠粘膜脱垂和套迭3例:排便时肛管上方出现直肠粘膜影像;直肠前突2例:排便时直肠前壁向前方突出深度超过2cm;会阴下降综合症1例:盆膈摆动幅度大,下降时超过2cm;盆底痉挛综合症2例:表现为“鹅征”。肛门直肠测量结果显示,便秘组的肛管最大收缩压升高,对称指数明显降低而向量容积虽有增加,但不显着。叁、慢传输性便秘儿童结肠壁内FAAH的表达及意义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Real Time PCR对便秘组和对照组儿童结肠壁内FAAH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正常结肠无论是升结肠、降结肠还是乙状结肠其壁内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均存在FAAH的表达,各段表达无显着差异,并且免疫染色显示FAAH主要定位于肠壁肌间神经元和粘膜的吸收细胞和肠腺体;在正常结肠,结合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和共聚焦显微镜发现肌间神经元中FAAH的分布在位置上与CB1受体呈对应趋势,而在吸收细胞和肠腺体中未见此改变;在便秘儿童结肠,FAAH的表达显着减弱,结合高压液相色谱技术发现,FAAH的水解活性也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四、功能性便秘儿童肠道菌群DNA指纹图谱的建立及意义对照组和便秘组的所有样品分别进行3次以上的PCR-SSCP和BOX-PCR指纹图谱分析,得到了稳定可重复的图谱,无论便秘组还是对照组个体,图谱中均可见较多的电泳条带,从条带位置看,在对照组与便秘组,对照组之间以及便秘组之间既存在个体一致性条带,同时也存在个体特异性条带,且各条带亮度不鞠嗤?与PCR-SSCP图谱相比BOX-PCR图谱的泳带条数更多,各泳带之间界限清晰。测序结果显示,便秘组和对照组肠道内即存在相同的细菌菌种,也存在各自不一的菌种。在便秘组,菌种的种类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统计学差异显着;结合BOX-PCR指纹图谱的条带位置,对照组优势菌主要为拟杆菌属,埃希氏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便秘组的优势菌主要为脆弱拟杆菌属,埃希氏菌属,真杆菌属和梭菌属。五、功能性便秘儿童粪便短链脂肪酸的检测与分析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功能性便秘儿童粪便中每克干粪中短链脂肪酸含量较对照组减少,统计学差异显着,但便秘儿童粪便中含水量减少,短链脂肪酸显着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着,且各短链脂肪酸比例失调。结论(1)儿童FC是儿童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2~3岁儿童;人工喂养、添加辅食过早、饮食纤维低、挑食偏食、排便恐惧、抑郁、焦虑、体重、遗传、高经济收入可能是FC的危险因素,应该对民众进行广泛的宣教做针对性预防和治疗。(2)我国儿童FC的症状学诊断标准为:①排便次数<3次/周;②大便干硬成团块状;③排便费力;④需要泻药协助排便。具备上述的4个诊断标尺中2条者,症状持续至少2月即可诊断便秘。(3)儿童功能性便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慢传输型便秘,近端结肠各节段传输功能异常。②出口梗阻型便秘:结肠出口处肛门直肠区域存在动力异常。③混合型便秘:同时存在结肠传输障碍和出口动力异常;联合应用结肠传输时间,X线排便造影和肛门直肠测压对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病因诊断和临床分型具有重要意义。(4)人类正常结肠壁内无论是蛋白还是核酸水平均存在FAAH的表达,FAAH主要表达在结肠肌间神经丛的神经元内和肠粘膜表面的吸收细胞和腺体内,在肌间神经丛内FAAH的分布与CB1受体呈对应趋势。(5)慢传输性便秘儿童结肠壁内FAAH的表达减低,水解活性减弱,FAAH可能参与了慢传输性便秘的发生。(6)功能性便秘儿童肠道菌群的菌属多样性增加,肠道内存在与正常儿童相似的常驻菌,但优势菌种不同,各肠道菌属间存在比例失调。(7)功能性便秘儿童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含量减少,比例失调,功能性便秘的产生可能与肠道内短链脂肪酸吸收过度以及局部的短链脂肪酸浓度升高有关。

王晓艾[7]2013年在《小儿便秘的中医证型及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确立小儿便秘的中医主要证型及其主症。研究小儿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设计问卷调查表及合理评分方法。通过填写问卷收集各证型症状的评分,根据积分情况诊断各证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各个症状进行分析,对Logistic回归得出的主症运用Bayes判别分析法进行判别分析。结果146例小儿便秘患儿经证候量表积分情况诊断为食积内热证21例(14.38%),阳明燥热证51例(34.93%),肠燥津枯证50例(34.25%),其他证型24例(16.44%)。通过Logistic回归得出食积内热证的主症为舌红苔厚、纳差、口臭;阳明燥热证的主症为舌红苔黄、烦躁不安、腹胀或腹痛、怕热;肠燥津枯证的主症为大便全程干燥、舌红苔少、盗汗。各个证型Logistic回归预测符合率为食积内热证88.4%,阳明燥热证78.8%,肠燥津枯证89.0%。各个证型的经过Bayes判别公式判别食积内热证19例(13.00%),符合率73.91%;阳明燥热43例(29.45%),符合率62.79%;肠燥津枯60例(41.10%);符合率76.19%。结论小儿便秘的中医辩证主要证型可分为食积内热证、阳明燥热证、肠燥津枯证。其分布规律基本与临床相符合。各证型经过统计方法得出的主症可支持诊断。

于光志[8]2016年在《清热润肠通便贴敷脐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燥热内结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以清热润肠通便贴敷脐治疗符合功能性便秘(燥热内结证)的患儿,以期于理论及临床中对此疗效施行综合观察与探究,进而评定其对此病证的显效率和安全性。方法:收集符合功能性便秘(燥热内结证)的患儿60例,随机将其平均分成两组,治疗组施以乳果糖口服配合清热润肠通便贴敷脐进行治疗,对照组选用乳果糖口服调理,两组均连续用药调理14±1天,并于第28±1天(即为随访日)进行随访。详细记录治疗前、后以及随访时的各分项症状及体征,进而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均有效(组内比较,P均<0.05),但治疗组更有利于提高综合疗效(组间比较,P均<0.05),尤其是在改善主、次症及总积分方面更有明显优势(组间比较,P均<0.05);在改善和维持各分项症状及体征方面,治疗组更有利于改善患儿的大便性状、排便频次、排便难易、腹胀腹痛、口臭、食欲(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清热润肠通便贴具有较理想的清热散结、润燥通便的功效,在临床中效果显着,并安全可靠,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郑业栋[9]2013年在《麻子仁丸加味治疗小儿胃肠燥热型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麻子仁丸加味治疗胃肠燥热型小儿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课题研究选取胃肠燥热型便秘患儿6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观察病例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记录治疗前后症状体积分,治疗组采用麻子仁丸加味治疗,对照组采用乳果糖口服液治疗,两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在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痊愈率33.3%,总有效率96.7%,对照组痊愈率14.4%,总有效率80.0%。在大便性状、排便次数、每次排便时间、腹痛腹胀、肛门坠胀、口干口臭以及饮食量方面的积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治疗后两组排便难易程度、肛裂便血、面红身热、口舌生疮方面的积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子仁丸加味治疗胃肠燥热型小儿便秘疗效确切,总有效率、痊愈率及改善症状体征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树成, 王维林, 白玉作, 袁正伟[10]2005年在《结肠传输时间测定和直肠肛管测压在儿童便秘中的意义》文中提出目的 小儿便秘的病理生理基础目前尚不清楚,该文对结肠传输时间和直肠肛管测压在儿童便秘 中应用的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28例便秘儿童(便秘组)和43例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全胃肠传输时间 (TGITT)、左半结肠传输时间(LCTT)、右半结肠传输时间(RCTT)和直肠乙状结肠传输时间(RSTT)测定和直肠肛 管向量测压(包括肛管压力、向量容积和对称指数)。根据结肠传输时间是否超过对照组均值加两个标准差将28 例便秘儿童分为传输时间正常型便秘组和传输时间延长型便秘组。结果 便秘组儿童TGITT、LCTT和RSTT较对 照组均显着延长(92±56hvs29±8h,17±13hvs7±4h,62±29hvs13±6h)(P均<0.01),肛管最大收缩压显 着升高(216±44mmHgvs190±38mmHg)(P<0.05),对称指数显着降低(0.71±0.06vs0.84±0.08)(P< 0.05),两组RCTT正常。传输时间正常型便秘组和传输时间延长型便秘组儿童肛管最大压力、向量容积和对称指 数差异无显着意义。结论 便秘儿童的结肠传输功能和/或直肠肛管动力存在不同程度异常;无论结肠传输时间 正常与否,所有便秘患儿均应进行直肠肛管测压检查。

参考文献:

[1]. 小儿便秘结肠动力学机制的初步探讨[J]. 曲日斌, 张树成, 王维林, 白玉作, 袁正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3

[2]. 小儿便秘结肠动力学的初步探讨[D]. 张树成. 中国医科大学. 2002

[3]. 活血清润汤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食积内热型)的临床观察[D]. 黄莺.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7

[4]. 推拿治疗小儿便秘(食积内热型)的临床观察[D]. 冯淑芸.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

[5]. 辨证选穴推拿与传统推拿治疗小儿便秘病的疗效比较[D]. 金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6].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功能分类及部分类型的病理生理基础研究[D]. 张树成. 中国医科大学. 2008

[7]. 小儿便秘的中医证型及分布规律研究[D]. 王晓艾.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3

[8]. 清热润肠通便贴敷脐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燥热内结证)的临床研究[D]. 于光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

[9]. 麻子仁丸加味治疗小儿胃肠燥热型便秘的临床研究[D]. 郑业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

[10]. 结肠传输时间测定和直肠肛管测压在儿童便秘中的意义[J]. 张树成, 王维林, 白玉作, 袁正伟.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5

标签:;  ;  ;  ;  ;  ;  ;  

小儿便秘结肠动力学的初步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