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装配式建筑主要是指将建筑组成部分或所需构件等,在工厂内进行预制的操作,然后建筑组成部分或构件制作完成后,在施工现场中利用特定连接方式进行组件,以形成一种可居住与办公的公用建筑。自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后,装配式建筑工程在建筑行业的地位逐渐提升,多个城市开始进行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试点建设,而试点建设的工程质量与水平,也成为了装配式建筑工程深入推进的关键。对此为了促进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对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要点进行相应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工程质量;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
引言:新形势下工程建设的主要组织结构将向专业齐全化、分工合理化、组织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总承包单位管理有力、专业分包发达、制造装配一体化等。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主动向分包单位倾斜,对其涉及主体结构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的部位、总承包单位对分包单位管理等进行重点监管。同时,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鼓励倡导施工较为复杂、容易出现工程质量通病、专业性较强等其他一些重要工序的专业分包实行“样板先行”制度。
1装配式建筑基本现状和质量优势
装配式建筑是施工方式和管理业态的全面革新,其集工业化、标准化、机械化于一身的特点,对建筑质量提升有显著推动作用。装配式建筑的质量优势表现在建筑体型体系和营造方式的革新,对优化升级工程质量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第一,装配式建筑客观上要求设计必须精耕细作、必须协同一致。如果设计不精细,构件制作好了才发现问题,就会造成很大损失。装配式建筑倒逼设计深入、细化、协同,由此会提高设计质量和建筑品质。预制构件误差以毫米计的要求意味着装配式建筑可以有更高的建筑精度。
第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因其预制性,可有足够时间、条件及环境提升混凝土浇筑、振捣和养护环节的质量。
第三,装配式建筑实行建筑、结构、装饰的集成化、一体化、智能化,会大量减少由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隐患。
第四,从建筑工程施工(生产)方式上讲,建筑业传统的总包单位→分包单位→作业班组→作业员(农民工)这种自上而下垂直分解任务的方式,实质上将工程质量优劣寄希望于专业技术能力和责任心普遍不强的农民工身上,质量控制能力可想而知。而装配式建筑将这一任务分解方式改为扁平化的平行分包,由设计、构配件工程、施工三大责任主体同步进行。质量管理趋于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一旦发生质量问题,责任容易追溯。
第五,基于装配式建筑具备提高施工作业效率、有效节约建材、实现节能环保、改善劳动条件及利于缩短工期等多项特性,从客观上促进了工程质量的稳定和提升。
2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监管水平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必须紧跟建筑业发展,强化政府监督力量对工程质量的监督。主要措施有:一是建设能够满足当地需要的监督队伍,河南省正在全面推行成品住宅建设,省内各地市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及时开展对该成品住宅相关设计、施工、检测、验收的学习,打造一支与时俱进的监督队伍;二是出台相应新技术的一系列地方监督标准,根据当地装配式建设实际情况,先后有序制定并颁布相关的质量管理办法、监督实施细则、质量控制要点等;三是加大对社会影响重大项目的重要部位的抽查力度,对大型公共建筑重要分部验收的监督抽查;四是加大对当地工程检测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无资质或超资质进行检测、出具虚假报告、设备或人员资格不满足相关要求的检测机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标准化相关概念早已形成,本质是监督程序标准化、监督内容标准化、监督处理标准化。其根本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监督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确定监督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定监督人员执法、处理质量问题的基本程序;在一定程度上统一目前各种记录的格式和记录用语。工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参建责任主体的质量意识、提升工程质量。
3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要点
3.1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质量监督要点分析
第一涉及预制装配率、结构体系和部品部件类型、主要受力部品部件的连接方式等设计文件变更,应委托原施工图审查机构重新进行审查。第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没有相应技术标准或不符合现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应组织专题技术论证,并报省级及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3.2预制构件生产质量监督
预制构件主要分为两种构件形式,一种是混凝土预制构件,另一种则是钢结构预制构件,进行这两种构件生产质量监督时,需要根据相应规范进行针对性的生产质量监督。第一,制作混凝土预制构件前,相关质量监督人员需要对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原材料进行检查,且检测内容需要包含水泥、砂、石、掺合料、外加剂等合格证明。其次,对于钢筋与钢筋套图的质量检测,需要进行型式检验报告、工艺检验报告的方面的审查。第二,钢结构预制构件生产前,需要对钢筋、焊条、焊剂等配件,进行详细的质量合格报告检查,确认检查结果符合规范要求后,再进行生产的操作确认。
3.3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要点
第一,测量定位时,采用相应的测量设备和控制方法,使现浇构件尺寸、钢筋加工安装、模板安装的允许差值满足部品部件安装的要求。第二,部品部件安装前,应在部品部件上标出序号,并在图纸上标明序号位置。安装过程中,按照顺序吊装并及时限位,调整、修正标高,校核垂直度。部品部件间钢筋有冲突时,应按设计部门确认的技术方案调整,严禁切割、弯折。第三,部品部件就位后,对未形成空间稳定的部位应设置临时固定措施,灌浆料和混爱土达到规定强度后方可拆除。
结束语
装配式建筑是顺应“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要求的革新之举,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在建筑行业的点睛之策。其经济、环保、节能的优势,工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的特性都要求全社会、建设行业主管部门给予建筑工业化发展更广的平台、更多的耐心和更切实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林楠.浅谈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J].江西建材,2015(20):35+37.
[2]本刊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主持召开装配式建筑工作座谈会[J].住宅产业,2015(10):15.
[3]刘芳.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不容忽视[N].中国房地产报,2015-09- 28(D01).
[4]齐宝库,李长福.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估方法研究[J].施工技术,2014,43(15):20-24.
[5]吴水根,柏建韦.装配式建筑结构部品施工的质量评价[J].建筑施工,2013,35(02):116-117+123.
论文作者:陶小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5
标签:建筑论文; 预制构件论文; 工程质量论文; 质量论文; 部件论文; 构件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