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家风观研究

邓小平家风观研究

〔摘要〕 邓小平家风观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训精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家风的观念,并通过自身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邓小平非常注重打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同时以身作则立规矩,教育子女公私分明,要脚踏实地做实事,不搞特殊化,承担社会责任,为国作贡献。邓小平家风观启示我们,要以好家风引领社会好风气,以家风建设拓宽党风建设新路径,以良好家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关键词〕 邓小平;家风观;党风政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其家风内容带有浓厚的革命色彩和红色基调,这与他受到的教育和所处的特殊时代、社会环境密不可分。邓小平家风观不仅包含着对家人真挚的情感和严格的要求,还有代代传承的家国情怀。加强对邓小平家风观的学习,对我们形成社会好风气、拓宽党风建设新路径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017年全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投入24.19亿元,共钻探井123口、开发井506口。新增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104.8亿立方米,同比减少81.8%,地面开发的煤层气产量47.0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6%。

一、邓小平家风观形成的渊源

(一)邓小平家风观形成的理论追寻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邓小平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场姚坪里(今广安市协兴镇牌坊村),这里有生他养他的父母,有他童年嬉戏的山水田园,有许多的同学陪伴他从小学读到中学,这些都成为他思想品格成长的见证,成为了他一生的根脉所系。邓小平幼年的生活环境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不论是他的家庭还是周围的乡邻,历代都遵循着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得他很容易接触到中国传统的家庭美德,对他的家风观的形成起到了启蒙作用。

他的父亲邓绍昌念过私塾,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视亲情,有着浓厚的家庭观念。邓绍昌对待家庭成员,既严格又谦和,对子女们训诫起来非常严厉。邓绍昌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本希望邓小平能够多读圣贤书考取功名,所以一开始他给儿子起名为“先圣”,他希望邓小平能像先祖那样建功立业,成为超过先祖的“贤才”。在私塾又改名为“希贤”,这个名字一直用到1927年。[注]《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页。在邓小平五岁时父亲便把他送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邓小平开始了人生的启蒙学习,即使是在三九严寒和三伏盛夏也不轻易缺课。经过私塾的严格训练,邓小平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古文学习也具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是他进入私塾学习的最大收益,特别是他背诵的《三字经》《千字文》《颜氏家训》等蕴含传统教育意义的书籍,这些书籍是他接触到的最早的书本启蒙教育,使他的智慧得到启迪,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深刻地影响了他关于家庭的观念和价值观。

由于地基土本身的力学性质、场地条件、施工质量等多方面原因,埋地管道与其地基土之间将产生接触变形,这种变形是非线性的,两个物体在接触界面上的相互作用体现了比较复杂的力学现象,也是管道损伤直至失效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模拟管道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进行悬跨管道安全性能研究的关键.国内外学者对其破坏机理作了大量研究[1-5].本文在Drucker-Prager(D-P)屈服准则基础上,建立了局部悬跨管道弹塑性模型,并对目前油气长输常用的大管径埋地管道进行了局部悬跨变形模拟和分析,找出了地基土体特征对管道变形的影响,为今后的管道施工、监测和安全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1922年,邓小平来到巴黎的蒙达尔纪夏莱特市,这里是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们的聚集之地,也是旅欧中国学生共产主义组织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邓小平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邓小平通过他们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逐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注]本书编写组:《永远的风采—邓小平遗物的故事》,成都:四川人民出社,2014年,第8-10页。在留学时期,邓小平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他的家庭观也受到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启发和影响。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家庭的本质进行了分析,指出“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页。《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指出家庭“以缩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后来在社会及其国家中广泛发展起来的对抗”。[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页。可见,家庭是夫妻关系、父母关系和子女关系的总和。

第三,不搞特殊化。邓小平这种不搞特殊化的家风,不仅对自己、对家人的严格要求,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亦是同样如此。他指出:“有些高级干部不仅自己搞特殊化,而且影响到自己的亲属和子女,把他们都带坏了,有少数同志在本单位、在其他地方,反应都不太好,很多都是由于子女干了坏事,家长背了黑锅”,“特殊化的作风,脱离群众,会腐蚀自己的子女和家庭,把风气带坏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8-219页。邓小平不论何时何地都始终如一的坚持艰苦朴素、融入群众、不搞特殊化的作风。每逢到各地考察,他都要求接待工作一切从简,尽量不要影响百姓正常生产生活,不搞封路、封山、闭园,有时在途中遇见老百姓他还会主动和他们聊谈。1979年夏天,邓小平和家人一起到黄山,执意不坐管理处同志为他准备的滑竿,坚持步行。在得知黄山上的宾馆不够游客住时,他说:“让游客在房外边过夜,山上寒冷,那怎么行呢?我和卓琳住一间,万里和秘书住一间,你们工作人员挤一下四人住一间,把房子让给游客住,如果还住不下,还可以住走廊和饭厅嘛!”[注]孙勇:《在小平同志身边二十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在邓小平的安排下,游客都找到了住处。在家乡广安,他的表弟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说道:“小平表哥还特意给广安政府交代过,不要对淡家特殊照顾。”[注]淡文全:《表哥喜欢在大风大浪里游泳》,《新民晚报》2014年8月22日。

邓小平的一生十分热爱自己的家庭,把家人、家庭看得很重要。他对家人既关爱又严格,以身作则立规矩,并在家庭教育中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艰苦的生活磨练。邓小平在旅法期间,家里经济收入有限,父母无法负担他在国外的各种费用,即使各种省吃俭用,邓小平用于学习的费用依然捉襟见肘。1921年初,当初资助邓小平留法的华法教育会发出通告,表示不会资助留法学生,因此,只有那些能自己支付费用的学生才能继续读书,其他人必须自谋生路。由于没有了任何资助和经济来源,邓小平在巴耶中学学习了五个月之后辍学,不得不开始四处寻找工作,希望通过劳动能够赚钱,继续读书。卓琳提到他早年这段做工经历时说:“老爷子在法国那时候他去留学实际上是做苦工,拉红铁,就是把铁烧了,那么粗的铁,烧红了,拉出来,弄的细一点,一遍一遍最后弄成铁丝了,他就做这个工作。他说热,热得他都没办法了,他都脱光了,那时候留学是做苦工。”[注]本书编写组:《永远的风采—邓小平遗物的故事》,成都:四川人民出社,2014年,第6页。工厂的繁重劳动和生活的残酷让邓小平体会到生存的巨大压力,这也锻炼出了邓小平艰苦朴素、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品格,他也要求他的后辈们在做事时不要怕困难,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

在国外留学期间,邓小平还有一段与封建旧婚姻制度作斗争的亲身经历。在他刚刚一岁的时候,他的父母根据当地的习俗给他定下一门娃娃亲,在两家人看来这门亲事称得上是一桩“好姻缘”。这件事情在邓小平前往法国留学后发生变化,受到了革命思想启蒙教育的邓小平已经不可能再接受父母的封建包办婚姻了,因为这与自己的信仰相违背。他在1926年撰写的自述中描绘了当时的心路历程:“我的环境使我发生了退婚的观念,尤其是我加入了共产主义的团体后,此念愈决。”[注]本书编写组:《永远的风采—邓小平遗物的故事》,成都:四川人民出社,2014年,第12页。当时的他正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于是他给广安的父母写信,决定同封建的婚姻关系彻底决裂,他的这个决定,在川东这个传统的家庭引起轩然大波,受到家中强烈的反对。但这没有改变邓小平的决心,他再次寄出家书,表明决心,坚持退婚。由这段经历也可以看出他反对和批判封建婚姻制度、渴望婚姻自由,建立革命新家庭的坚定信念和决心,他身体力行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关于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建设美好家庭、美好婚姻制度的设想。

(二)邓小平家风形成的实践基础

邓小平十分珍惜家庭生活时光,一直保持着乐观积极的革命、工作、生活态度,这都与他的经历息息相关。艰苦的生活磨练和“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磨练出了他乐观坚韧的意志品质,并将这种品质传递给了整个家庭。

在这里(x,y)表示发送节点,(xi,yi)一跳邻居节点.那么节点间的相对位移可以利用以下公式来得到:

第二,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众所周知,邓小平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人们将他的政治经历总结为“三落三起”。无论是在1933年遭到排挤的时候,还是“文化大革命”中抱屈煎熬的日子里,他始终保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耐心坚持,对问题进行冷静思考,在等待中不放弃对未来的希望。正因为如此,他能够在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人生道路出现曲折迂回的时刻,依然如磐石般傲然挺立,逆风前行,不会向困难低头、被逆境击垮。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松柏精神是邓小平的高尚品质,也成为他不屈不挠的人格力量。这种力量极具感染力,教育和影响着身边的家人。说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邓林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在风浪中沉浮,在困境中磨炼,欢乐和痛苦都已成为我心中无价的财富……所有这一切,无一不是父亲的教育和影响的结果。”[注]邓林:《邓氏家风传三代:学习爸爸“无私才能无畏”的崇高品德》,《华西都市报》2014年8月21日。

二、邓小平家风的核心内容

6月6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发起,沙千里与各界知名人士马叙伦、陶行知、王绍鉴、罗叔章、许广平、周建人、林汉达等164人联名上书蒋介石、马歇尔及各党派,呼吁停止内战。

教学内容方面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要求教学内容选择体现语言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培养、思维品质培养和文化意识树立等核心素养。因此,教学内容选择可以按照项目化划分常见的英语交际情境,选取日常生活中或商务活动中使用的英语话题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从教学内容中获取的不仅仅只有语法和词汇,还有英语语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等综合能力。

(一)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㉒参见 Kopp,Verwaltungsgerichtsordnung Kommentar,19.Aufl.,2013,1Rn.34a.

第一,相濡以沫的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组成一个家庭的核心关系,夫妻之间如何相处对于子女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也会对其他家庭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培养良好的家风,首先要有和谐美满的夫妻关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两度落难,卓琳不离不弃,生死相随。在江西,两位老人相互支撑,度过了三年流放岁月。政治的失意和生活的困顿并没有摧毁邓小平的意志,反而令邓小平和卓琳之间的情感历经磨难,更显光芒。邓小平和夫人卓琳,相伴走过了58年的光阴,其间经历了战争年代、困难时期等艰苦环境。世事无常但不曾改变的是夫妻之间相互信任,同甘苦、共患难,心心相印的真挚感情。两人之间真挚的感情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子女,他们把像父母相濡以沫、遇到困难挫折依然不离不弃的夫妻关系,当作家庭生活的榜样。

第二,孝敬长辈。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邓小平家风中有着充分体现。邓小平一家是个大家庭。在这个家中,年龄最大的是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实际上夏伯根老人只长他三四岁,但邓小平一直将她当作母亲来对待。一直等到1950年重庆解放,邓小平与夏伯根才第一次见面。当邓小平知道夏伯根在乡下独自一人操持邓家老小的生活起居十分不易,决定将她留在自己身边,以便更好地照顾她。此后,夏氏便一直留在邓小平身边,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受到邓小平夫妻及子女的关心和照顾。她也将自己勤劳、善良、朴实、奉献的品格融入邓家的家风内涵之中。除了夏伯根老人之外,邓小平广安老家还有一个长辈,就是他舅舅淡以兴。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虽然位高权重,但他不希望打着自己的名号给一辈子务农的舅舅安排官位。然而这不代表邓小平不关心他的生活,他每月都会从自己的工资中抽一部分寄给舅舅,直到他去世为止。

第三,和睦的亲子关系。邓林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生命的成长,气质的锻炼,思想的进步;我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个性的成熟,思维的突破……所有这一切,无一不是父亲的教育和影响的结果。”[注]邓林:《邓氏家风传三代:学习爸爸“无私才能无畏”的崇高品德》,《华西都市报》2014年8月21日。邓小平的子女们是从父亲的“身教”中得到教育的,父亲在面对困难时刻的沉着应对,在人生低谷表现出的乐观豁达,在面对诱惑时的坚守原则,都成为邓小平给子女们上的一堂堂生动的家庭教育课,使子女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也形成了民主又不失规矩的家庭氛围。在日常生活方面,邓小平要求孩子们坚持简朴的原则,要学会关心人、尊重人。在邓小平看来,宽严结合的爱是对孩子最贴心的爱,可以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邓小平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父亲对子女含蓄的爱,邓小平和中国大多数父亲一样,不善于直接对孩子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和关心,他对孩子的关心更多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二)以身作则立规矩

邓小平在如何处理好工作与生活、权力与家庭的关系问题上为后人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典范,他的家人也牢牢遵守着公私分明、遵规守矩、不搞特殊化的良好家风。

邓小平不仅自己公私分明,同样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公私分明。他在会议上指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7页。,“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以身作则非常重要。群众对干部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连长指导员不以身作则,就带不出好兵来;领导干部不做出好样子,就带不出部队的好风气,就出不了战斗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4页。。

第一,公私分明。邓小平把工作与家庭的界限划分得十分清晰。他的女儿邓林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说道:“他的职位有多高,他的权力有多大,我们不太关心。只知道爸爸是党的干部,为党工作是他的天职。因此我们必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注]邓蓉、邓林:《我的父亲邓小平(图文版)》(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8页。在家里,哪些事可以讲,哪些事不可以讲,分得清清楚楚,他从来不将涉及工作上的事情和家里人说,大家也十分了解他的作风,也就不会过问他工作上的事情。在197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就明确指出:高级干部外出视察和检查工作,不能携带家属子女和无关人员。凡有家属子女或无关人员同行的,其车、船、食宿费用自理;有关部门组织的集体文娱活动,高级干部及其家属子女参加时,要同群众一样照章购票。

第二,立规矩,做实事。在广安牌坊新村有一家“淡氏农家乐”,是邓小平的表弟所开,最显眼的就是一幅邓小平、卓琳与淡文全父母等人的合影,上面写着“要教育和培养好孩子,自力更生,力求上进”[注]淡文全:《表哥喜欢在大风大浪里游泳》,《新民晚报》2014年8月22日。。在对家人的教育中,邓小平对家中的孙辈们教导时谈道:“对中国的责任,我已经交卷了,就看你们的了。我十六岁时还没有你们的文化水平,没有你们那么多的现代知识,是靠自己学,在实际工作中学,自己锻炼出来的,十六七岁就上台演讲。在法国一呆就是五年,那时话都不懂,还不是靠锻炼。你们要学点本事为国家做贡献。大本事没有,小本事、中本事总要靠自己去锻炼。”[注]《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58页。邓小平这些感人肺腑之言,是他真情的表白,也是对后辈的期望和要求。邓小平的女儿邓林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父亲对我们的要求是国家法律不能侵犯,我们家的孩子要守法,要谨慎,名不要出得太大,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能干出格的事。”[注]邓林:《邓氏家风传三代:学习爸爸“无私才能无畏”的崇高品德》,《华西都市报》2014年8月21日。邓小平对家人感情真挚,疼爱子女,却不溺爱他们,以严格的家规要求他们,希望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做人的本事,不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邓小平的家风观深受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影响,他很重视家庭氛围的营造,他在《重要的是做好经常工作》中指出:“家庭和睦也是经常要做的工作。要处理好的,一是夫妻关系,二是婆媳关系,三是妯娌关系,四是父母子女关系等等。”[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4页。邓家的家庭成员之间一直能够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同时他和夫人卓琳在困难的环境中也不放松对后辈的教育、教导,培养子女乐观豁达、艰苦朴素的精神,一家人共同打造出和谐有序的家庭关系。

(三)教育子女为国作贡献

邓小平曾深切地说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道出了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面对普通百姓朴实低调,不摆领导架子,不在群众面前邀功,而是把自己看作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也十分喜欢跟群众在一起。邓小平堪称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之一。爱国主义的人格如一条永不褪色的红线,贯穿于邓小平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它促使邓小平从胸怀报国抱负的青年学子成长为信仰成熟的共产主义者,最终成为功高德勋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决定恢复邓小平领导职务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说道:“作为一名老的共产党员,还能在不多的余年里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个人来说是高兴的。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应该老老实实地履行党员的责任,听从党的安排。”[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7页。同样,在家庭教育中,邓小平也一再教导子女要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力所能及的做出成绩,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邓小平家风观的价值意义

邓小平的一生重视家庭,重视家风,研究邓小平家风观,对于我们形成社会好风气,拓宽党风建设新路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针对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多目标覆盖优化方案没有考虑节点之间安全连接的问题。本文在节点部署优化中以提高网络覆盖率为优化目标的同时,将节点的安全连接度也作为优化目标,以节点全连通约束和节点移动能耗作为约束条件,建立多目标节点安全部署优化模型,采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求解,能够得到最大的网络覆盖率以及最大网络安全连通度。

(一)以好家风引领社会好风气

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最初场所,是人生的第一环境,是个体的意识和观念养成的关键环节,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对子女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优秀的家风建设不仅关乎家庭长久发展,也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指出:“我们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一定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注]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6日。邓小平的家人都遵守家规,共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家庭好风气。邓小平家风观的内涵体现并逐渐超越了个体和家庭的范畴,上升到国家层面,对健康的社会道德风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注]《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2页。因此,我们要时刻弘扬好家风,传承优良家风,形成社会好风气,建设社会主义新风尚。

(二)以良好家风拓宽党风建设新路径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风正,则党风端。邓小平家风严谨,用家规规范家庭成员行为。在他一生的事业中,清廉正直,克己奉公。在邓小平党风建设思想中,反腐败一直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他多次强调:“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注]本书编写组:《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年,第108页。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中指出:“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1页。“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0页。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用人,领导干部是重中之重,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工作与生活的关系至关重要。

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家风是抵御腐败的一道重要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倡廉的推进,违法乱纪的官员纷纷落马,从调查结果来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家风作为一种传统价值观,是古人齐家之必备,而现在我们提家风,就是要取其精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家庭精神,开创党风建设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注]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6日。家庭美德是党员干部道德的重要内容,因此,将家风建设作为党风建设的重大举措,以家庭美德内化于党员干部的心中,外化于党员干部的行动,对于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有着重要作用。

(三)以良好家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家风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我们的家风建设应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要求,倡导家庭成员热爱祖国、爱岗敬业、与人为善、诚实守信,树立良好的家风导向。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家庭成员尤其是下一代人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华民族。”[注]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6日。这一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家风建设提出的最根本要求,也是帮助全社会的家庭树立良好价值观念的最优途径,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美满家庭的必要环节。如何评价一个价值观,尤其是家庭价值观,衡量的标准是:能否与其所处时代的需求相匹配;这个家庭是否能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锻炼个人品行、倡导家庭美德、遵循社会公德,是否能够被社会所认同。形成良好的家庭观,树立起健康向上的好家风,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既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8)06-0036-08

〔作者〕张程程,中共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邓小平研究中心科员 四川广安 638500

*该文系本刊“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动优秀论文。

(责任编辑 付国英)

标签:;  ;  ;  ;  

邓小平家风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