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_人力资本论文

论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_人力资本论文

论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力资本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及其特征

在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中,资本的概念一般仅仅是指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厂房、机器设备、存货等各种有形的物质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而由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一些经济学家在本世纪60年代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却认为,上述资本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实际上只是物质资本的范畴,完整的资本概念应该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他们看来,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也即是对劳动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支出(直接成本)和其在接受教育时放弃的工作收入(机会成本)等价值在劳动者身上的凝固,它的表现形式就是蕴含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的总和。

与传统的观点认为用于劳动者接受教育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支出是消费支出不同,人力资本理论则指出这是一种和投资于物质建设一样的投资,它的目的和结果也是用减少现期消费来增加未来的生产能力,以期取得更多的经济收益。由于人在生产过程中所特有的能动性,劳动者的生产潜力要远远大于其他物质要素,因而人力资本投资对提高下一期的产出效果是极其重要的,其收益往往大于投资于物质资本的收益水平,从宏观的角度看更是如此。根据舒尔茨的分析,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用于教育和培训的支出,用于保健方面的支出,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和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其中教育投资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人力资本投资,这种投资可以转化为知识的存量,从而提高人口的智力、知识和技术水平。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潜在的生产能力,以便为将来的生产活动作出贡献。

上述人力资本的概念启示我们,投入生产活动中的有效劳动总量不仅取决于所投入的劳动力的数量,而且更主要地取决于劳动力的质量,也即内含于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寡。在同样的劳动时间条件下,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内含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则较少的劳动力数量就可以形成较多的有效劳动供给总量。其次,人力资本的概念还揭示了人的能力开发与发展在动态上的无限可能性。既然人力资本的提高是经济系统内的可控变量,只要把资源投入进去,就一定能获得人力资本的增长,那么在适当的经济机制下,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在长期内将会形成一种互动的良性循环。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都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但两者之间在许多方面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说来,人力资本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收益递增性。收益递增亦称动态规模经济,指的是生产率的提高与产出规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很显然、人力资本的私人投资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父母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则子女们人力资本生产的投入产出率也越高。〔1〕

二是外在性。外在性是指某个变量的变化不仅影响到其自身,而且还同时影响到其他变量。卢卡斯指出,每一个人力资本的提高都直接引起了产出的提高,同时也引起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决定了社会平均的运作效率,总体效率的提高反过来又使每个企业和个人从中受益。〔2〕

人力资本的上述两个特征表明,经济系统的持续增长可以不必依赖关于外在技术进步的假定,这是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不同之处。

三是时效性。人力资本是以人口自身的再生产为存在方式的,由于人的生命周期的有限性,人力资本如果不能及时地被利用,或者是不能适时适当地被利用,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或丧失其作用。因此,人力资本的长期闲置和用非所长等都会造成极大的浪费,这种损失往往是无法弥补的。

四是社会性。人力资本的物质载体是人本身,而人是生存在特定的社会中并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因而人力资本的变化除了受到各种经济条件和人类生育条件的制约外,还要受到社会条件和特定的生产方式的制约。因此,人力资本的发展及利用,具有明显的社会时代特征。

五是累积性。每一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一般都不是由一次投资而形成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它是不断地进行多次投资的结果,这也是由其载体的特点所决定的。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本的累积可以被认为是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

二、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通常被记述为人均产出量的长期上升,而经济发展则是根基于经济增长并且包括生产率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生产质量改善的一种动态过程。不言而喻,追求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经济增长率是经济发展问题的核心。一方面,国民经济长时期地快速增长是一国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变化的根源;另一方面,经济活动的实践却显示了各国的经济增长率持续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呢?

人力资本理论关于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的观点,为认识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经济发展史和大量的经济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下面我们先从理论上来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第一,人力资本的提高可以节省和替代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数量并使两者更有效地进行结合,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我们知道,人力资本的积累会导致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劳动者素质又决定了投入到生产中的劳动质量的高低。如果就业中的劳动力数量不变,随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投入生产的实际劳动供给也是增长的;如果劳动力数量增加,则在素质提高的情况下,实际劳动供给的增长要比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更快。这样,产出中劳动的贡献份额就会增长。另一方面,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既增加了劳动的复杂程度,使劳动者更加有效地运用各种复杂的机器设备,从而改善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同时又可以推动节省资本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就从宏观上降低了资本——产出比,从而起到用劳动替代稀缺资本来提高总产出的作用。

第二,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对产出的作用份额。一般说来,科技进步的过程包括发明、创新和扩散三个阶段。发明就是在科学和技术上提出新思想、新原理、新方法,它需要有一支素质良好的科学家队伍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创新就是实现新技术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它需要有一支善于开拓、勇于实践、目光远大的企业家队伍;扩散就是实现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大规模运用,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复制过程,而是包含着消化、吸收和提高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需要有一支数量庞大的、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管理人员队伍和熟练工人队伍。但不论是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家、生产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都有赖于人力资本不断积累导致的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所提供的基础来作保证。

第三,丰富的人力资本为在全球范围内吸收和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弥补本国资源的不足,从而更有效、更大规模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是否具有资源、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并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后发国家,只要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各个层次的劳动者,就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来有效地消化和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就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和国际资本来改造本国的传统产业,建立高新技术产业,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以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用质优价廉的产品来拓展国际市场。由此可见,丰富的人力资本是突破国家的界限去考虑资源、资本、技术的有效配置和利用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四,人力资本的发展有助于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的精神素质,更新传统的思想观念,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既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这些精神范畴又会对人口的再生产和物质财富的再生产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育龄妇女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与改变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生育观念、降低人口的增长率存在着一种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国内外的研究均已证实了育龄妇女的多胎率与其文化水平呈高度的负相关关系。此外,一国的人力资本积累越丰富,其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越高,那么各种制约经济增长的传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就会被创新进取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企业家精神所取代,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为经济的起飞和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在一般地认识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上述决定作用后,还应该看到这种作用具有如下特点:(1)作用的全面性。 人力资本不仅影响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不同的环节,还影响到经济活动以外的其他方面。(2)作用的持久性。 人力资本能够在很长的时期内持续地发挥作用,知识更新加快并不否定作用的持久性,因为更新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3)作用的时滞性。 人力资本投资在一定的时期内可能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而且往往是所受教育越多,发挥作用的时滞就越长。(4)作用的间接性。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般是通过劳动力和科技进步等因素和环节来实现的,因此,这种作用往往是间接的、隐含的。认识和把握人力资本的这些作用特点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在经济发展史中许多国家的发展历程都颇具说服力地证实了人力资本的决定作用。以德国和美国为例,这两个国家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约晚于英国三四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当它们从工场手工业转向机器大工业时,英国已经建立了当时先进的纺织、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部门。面对着英国已经建立的工业优势,德国和美国采取的赶超对策,一是借用别国的技术力量,二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本国的技术力量。据统计,到1825年,在西欧大陆上工作的英国技工至少有2000人,而从1820-1859年,共有105万技术工人和4.12万名专业人员移入美国。德国从 19世纪起就实行了初等教育的义务制,其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在1816年为43%,1946年为68%,60年代达到了97.5%。德国的中等教育和技术教育也都驰名全欧,此外,全国各地还开办了许多工艺学校和职业学校。美国也非常重视教育,仅以其技术教育为例,从1925年建立第一所高等技术学院后,高等技术教育迅猛发展,到1904年已经有147 所高等技术学院。由此可见,在工业化初期依靠引进外国的技术力量和重视发展本国的教育是德国和美国实现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英国的重要原因。〔3 〕此外,日本始于1886年的现代经济增长也主要是教育推动的结果。〔4〕

这一方面的另一个突出例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和日本能够在其物质资本存量几乎丧失殆尽的情况下又重新崛起为世界经济巨人,其原因正如舒尔茨所分析的,是因为它们具有较高的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准,充分地发挥了人力资本的作用,因而才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创造出高度的经济繁荣。

经济学家们还运用大量的统计资料定量地分析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份额。例如,丹尼森和舒尔茨分别使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和教育投资收益率法计算出美国1909-1929年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学校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两倍,而1929-1957年间学校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超过了物质资本的贡献,经济增长的20-21%可以归于教育的作用。〔5〕这个结论既说明了人力资本的决定作用, 同时又表明了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向前推进,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重要。

三、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的若干问题分析

理论分析和经济发展的实践都已经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人力资本短缺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劳动生产率低、资源消耗大、通货膨胀严重、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等问题,究其深层原因主要就是劳动者素质差、人力资本的发展水平低所造成的。因此,要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人力资本的发展。

解放4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人力资本开发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据有关学者测算,1953-1990年间,我国人力资本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43%,1990年(按1952 年不变价计算)人力资本存量积累达到15861亿元,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比为44:56。1953-1990年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22%。〔6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人力资本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人力资本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的现象非常突出。199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和建筑业每百名职工中、小学和小学以下、初中、高中、技工、中专、大专及大专以上的职工比重分别为11.7%、46.2%、20.1%、6.8%、6.6%、8.6%,其中小学以下、 小学和初中程度的职工比重占总职工人数的57.9%;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小学、 初中、 高中、 中专、 大专等不同学历程度的劳动力比重分别为20.73%、38.86%、32.84%、6.96%、0.51%、0.1%,其中小学、文盲和半文盲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59.6%。从国际比较来看,1988年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的科技人员为4224人,而美国为14757人(1982年) ,日本为59611人(1982 年),法国为23750 人(1975 年), 加拿大为53343人(1981年)。〔7〕上述统计数字清楚地表明了我国劳动者素质差、人力资本短缺的严重状况。

影响人力资本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力资本发展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人口数量膨胀的压力。从解放以后到70年代中的近30年时间里,由于人口理论和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我国的人口生产基本上处于无节制的自由状态,致使人口数量迅速膨胀。到1990年,我国人口已达11.43亿之多,目前仍以每年近1500万人的速度递增。人口的过度增长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从人是消费者的角度看,过多的人口需要消耗大量的经济资源,结果大大地减少了整个社会可以用于积累的资源份额,从而恶化了人力资本投资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过多所产生的就业压力,社会不得不把超过实际需要的低素质劳动力投入到生产中去,从而形成了人口数量对人口质量的劣质替代。这种替代抑制了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据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披露,我国的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仅为2.5%,不仅低于世界平均3.6 %的水平,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2.6%的水平,列世界第98位。 而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教育经费分别占GNP的4.4%和5.7%。 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设施落后、教育普及率低、教师待遇差等后果,从而制约了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忽视教育投入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识不足,往往只看重能够直接、迅速地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能力的物质资本投资。此外,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也反过来影响了教育投入的迅速增长。

3.传统经济体制的制约。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教育的供给基本上由各级政府所垄断,人力资本的配置和使用则完全由计划确定,非农业人力资本的报酬由行政制定。这些传统的做法对人力资本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首先,教育供给的政府垄断压抑了社会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而政府的有限财力又制约了其对教育的投入,结果造成了人力资本总量的供给不足。其次,人力资本的计划配置和使用一般很难符合经济发展的多种需要,由此往往造成人力资本的短缺和浪费并存,也即人力资本的供求结构失衡。我国目前人力资本供给结构的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人力投资过多地投向形成一般人力资本的学历教育,而对形成专业化人力资本的技术和技能教育投入过少;高等教育的专业划分过细,不重视综合学科、跨专业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培养的学生适应性不强。第三,人力资本报酬的行政定价导致了其成本——收益关系的扭曲,从而抑制了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动机。一般说来,人力资本的预期个人收益率是决定私人人力资本投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的重要因素,而就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本报酬水平来说,向人力资本投资是极不合算的。综上所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人力资本的发展。

此外,我国的人口和劳动力由于受到经济、社会、体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而缺乏流动性和社会交往,这也是阻滞人力资本形成的又一原因。人口的流动和交往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又是繁荣文化、沟通信息的重要途径,既是增加群体意识和组织凝聚的根本方法,又是实现个性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也就是说,人的流动和交往可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加速人力资本的形成。我国目前通过劳动力的流动来开发人力资本这一渠道尚未打通,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交往规模和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下列加速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的基本对策:

一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坚决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计划生育、少生优生、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政策必须坚持,城市独生子女政策要长期实行下去,边远地区的计划生育要与扶贫工作联系起来。要把政策法规和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人们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此外,还要加大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物质投入,为控制人口增长创造各方面的条件。

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的最主要形式。在发展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具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战略眼光,要大力增加教育投入,哪怕为此牺牲一些经济发展速度,也要持续超前地发展全民教育。与此同时,应该对已经被实践证明存在许多弊端的原有教育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使教育由原来的计划调节转变为市场调节。教育的结构、学校的专业设置应根据市场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受教育者本人和家庭应该逐步承担全部或主要的教育成本。应该努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鼓励教育供给的多元化。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形成一个能够有效利用人力资本的新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解决我国宝贵而稀缺的人力资本的闲置和浪费问题。为此,应大力推进劳动就业制度、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向就业市场化方向发展,通过市场调节来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本。科技人员、企业家、公务员等应该通过公开考试和招标应聘来竞争上岗,应该实行差别工资和报酬、人员自由流动、工资谈判决定的政策。只有这样,人力资本投资才会有真实合理的回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

标签:;  ;  ;  ;  ;  ;  ;  ;  ;  ;  

论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