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_亲子成长论文

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_亲子成长论文

幼儿自理能力培养ABC,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能力论文,ABC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镜头一:

开学了,小班的阳阳每到吃饭时就哭个不停,老师用尽各种办法,也都无济于事。后来,阳阳的妈妈不好意思地告诉老师说:“我家阳阳平时在家都是爷爷奶奶喂他吃的。”

镜头二:

荣荣是一位中班小朋友,那天他突然感到肚子不舒服想上厕所,老师便说:“那你去上厕所吧。”荣荣却愁眉苦脸地说:

“老师,我不会擦屁股。”

生活中象这样的镜头实在太多了,这种现象与我们所提倡的“让每个孩子成为生活的主人”这一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家长的补偿心理

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条件差,吃得不好,穿得不好。如今,随着经济条件日益改善,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出现,家长们普遍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要给孩子一个全方位呵护的童年。

二、家长的错误家教理念所致

民间有一句俗语“树大自然直”,这恰恰反映了如今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时的态度。这种错误的态度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机会,扼杀了孩子最初萌芽的独立意识。

三、家长的期望太高

我们也应当承认,有的家长是十分关注孩子的成长的,经常翻阅有关育儿方面的杂志。在与这些家长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常常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我班的典点的妈妈在暑假里有意让孩子自己洗手帕,于是典点的妈妈认为孩子不仅没把手帕洗干净,而且还弄脏了地板,从此不再允许典点洗东西了。

研究表明:在幼儿期存在着孩子获得某些能力的最佳年龄。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孩子创造适当的条件,就能有效地促进这方面的发展,反之错过了这个关键年龄期,某些能力的习得就会变得十分困难,事倍功半。这种最佳年龄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敏感期”。心理学研究表明,3岁左右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敏感期。那么当孩子要求自己做事的这种独立意识开始萌芽时,作为成人如何对待并利用这一时机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呢?针对以上的原因,我认为我们成人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1、转变观念,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成人应有这样的认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将来是要单独解决许多问题的。如果凡事不动脑筋不动手,一味靠父母或他人帮助就会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一旦遇到困难便不知所措,逐步形成一种性格缺陷,这样的孩子怎能成才?著名的篮球明星乔丹从小就被父母要求自己打扫房间、洗衣服,直至他成名,这种习惯一直没有改变。毛岸英小时候也被父亲要求每天清扫院子,他们尚且这样做,难道我们不能吗?因此,成人应该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这样不仅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还能养成热爱劳动的好品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2、容忍过失,激发孩子的做事兴趣

由于孩子在做精细动作时肌肉力量方面均不成熟,生活经验缺乏,所以孩子在做事时往往会出现令成人“火冒三丈”的现象。这时我们成人应该保持冷静,千万不可兴师问罪,或者包办代替。而应用积极的心态来欣赏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反之,孩子就会慢慢失去自己做事的兴趣,习惯依赖成人。

3、创设机会,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孩子要求自己做事在3岁左右是非常普遍的,他们常常喜欢尝试着为自己做事情的,而且所需要的时间非常长,有时难免给成人带来很多麻烦。于是,家长由于工作忙碌没时间等幼儿自己慢慢地将事情做完,就直接代替了。长此下去,幼儿的自立能力怎能提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处处留心,做个有心人给孩子创造独立生活的机会,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干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天气转暖时,可以让孩子早些起床,学着自己穿衣服;休息天时,可训练孩子自己洗脸,若嫌孩子洗不干净可在幼儿洗完后再洗一遍;在成人劳动时,可以有意识地安排简单劳动,如递递工具,吃饭时,让幼儿分分碗筷,这些都是在不经意中培养着孩子的自立能力。当然,组织专门的训练活动也是可行的,如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扮演娃娃的爸爸妈妈,为娃娃洗脸、穿衣,结束时,训练他们收拾玩具的能力。

4、表扬鼓励,增强孩子的做事信心

成人对幼儿的积极表现及时地作出表扬、鼓励,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起孩子的内在动力。因为幼儿是常常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所以,当他们每完成一件事,就想知道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认可,这是儿童显著的心理特征。针对这一特征,成人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表扬孩子的点滴进步,即使孩子失败了,也要鼓励他不怕困难、坚持练习。这样孩子就会非常乐意地去做每一件事了。此外,家长还应教给孩子做事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如穿脱衣服的顺序、扣纽扣的方法、正常洗脸的方法等。

孩子只有有了较强的自立能力,他们才能独立,才能更添一份自信,才能在各类比赛竞争中获胜。

标签:;  ;  ;  ;  

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