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1945-1970)日本经济发展评析论文_干宇

战后(1945-1970)日本经济发展评析论文_干宇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自1945年二战结束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之前的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总量以及经济发展势头都位居资本主义世界前列,长期以来,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作为一个建立在废墟上的战败国,日本为何能够取得如此引人瞩目的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日本在战后(1945-1970)创造经济发展奇迹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由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和日本自身的内政外交政策所共同推动。在美苏争霸的战后国际形势下,日本迅速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时也倚仗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美苏冷战中大获红利,初步恢复了战后经济建设的元气。而日本政府在战后积极推行符合日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的内政外交政策,成为日本在战后经济能够迅速崛起的重要助推器。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对于日本乃至整个亚洲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日本不仅借此机会升级了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依靠奥运会带动了经济,同时也提振了国民精神,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战后崛起的“新日本”。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国际格局

一、战后初期的国际格局与日本

1945年,在遭受两次原子弹轰炸和日军在亚太战场的全面溃败后,日本作为仅存的法西斯轴心国,终于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盟国的伟大胜利而宣告结束。在共同打击法西斯的任务完成后,在战时并不突出的美苏矛盾,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以意识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企图争夺战后世界霸权、建立战后秩序的争霸活动拉开了帷幕。战后的日本由美军独占,因此这也大大方便了美国把日本纳入自己的全球争霸战略,作为其在远东对抗苏联的基地。在“冷战”的国际关系格局中,日本虽然是二战的战败国,但是此时已经成为美国布局东亚的一枚重要棋子,日本也因此在军事、经济等方面获得了美国所提供的“巨大福利”。这对于日本战后经济的重建和发展相当于起到了“造血性的作用”。在军事上,日本成为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在东亚的反共堡垒和后勤基地,同时日本也借此机会取得了庞大的军备订单,获得了大量外汇。一方面,这些军购订单让战后日本处于“休眠中”的军工企业重新开启,并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推动了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以此换取的大量外汇为处于战后废墟之中的日本的经济重建提供了物质保障。在经济上,美国为了把日本打造成其在东亚的反共堡垒,极力扶持日本的经济重建。杜鲁门任命银行家约瑟夫•道奇为驻日经济顾问,在日本推行“稳定经济九原则”和“稳定工资三原则”,全面实施“道奇路线”这一“日本版的马歇尔计划”。道奇规定的汇率把日元与美元挂钩,从而在经济上也把日本纳入了美国的全球战略轨道,使日本为美国争霸世界服务。

综上所述,二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格局,在美苏两极的大环境下,日本在远东作为一个遏制苏联的重要据点,为美国所重视。也正是因为日本所扮演的这个角色,使其获得了大量的“冷战红利”,也使得日本乐于追随美国,把自己捆绑在美国的全球战略的战车上。

二、1945-1955日本经济复苏期

吉田茂内阁时期,1946年4月,日本举行战后第一次大选,吉田茂上台组阁。吉田内阁于10月颁布“复兴金融公库法”,对重点骨干产业,由国家提供贷款给予支持。同时制定了《临时物资供需调整法》。煤炭和钢铁这两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工业资源的增产,使得日本的绝大多数工业部门有了复苏的基础。

与此同时,国际局势再度风起云涌。在欧洲,美国围绕着波兰、德国问题发起“冷战”,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发起攻势。吉田茂内阁时期,始终把优先发展日美关系看作是使日本重新获得大国地位的基本外交政策。日本要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求生存、求发展,只能依靠美国,充当美国在远东的“马前卒”,这样才有可能在东亚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得以立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军事上,由驻日美军“保卫”日本,就相当于把日本列岛置于全球最强大军事力量的保护之下,同时使日本自身节省了大量的军费开支,实行“日美安全保障体制”有利于恢复和发展日本经济。吉田茂认为,二战使日本经济几乎崩溃,“贸易立国”才是日本战后发展的出路。而这一计划的推行就要依赖美国的资金和技术。在他看来,日本重整军力应当在经济恢复到一定程度之后,而在现阶段,日本应举国发展经济。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虽有复苏,但是经济的发展也伴生了各种社会矛盾,而鸠山一郎的上任给了日本国民一个新的期待,到1954年底,日本经济已经全面复兴,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最高水平,来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前夜。

鸠山一郎的任期内,缓和与中国、苏联等邻国的双边关系成为与之前几届政府不同的亮点,这种对外政策类似于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所推行的“新东方政策”,从日本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不以意识形态为转移,积极缓和与邻国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而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为谋求政治和外交的独立自主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日本重返国际舞台创造了外部条件。

三、1956-1970年日本经济腾飞时期

1956-1970年这一时期,日本迎来了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主政的两个关键人物是池田勇人和佐藤荣作。

到了1953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超过了二战前的水平,经济发展步入正轨。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生着诸多社会矛盾。鉴于日益恶化的就业形势以及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激化,时任首相池田勇人决定将国内的注意力引向经济发展。1960年底,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为期十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计划在十年之内使日本国民的人均收入翻倍。与此同时,失业率也保持在1%左右的低位,失业人口的减少使得日本的社会矛盾趋于缓和。因此,池田勇人的经济政策成为其施政的最大亮点,也是60年代日本能够创造“东方奇迹”的关键因素。

池田勇人内阁时期,日本政府推行“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完善了养老保障金,扩大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受众面,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这些措施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工业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池田内阁还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在减税方面的举措,大大刺激了日本私有制企业的迅速崛起。而企业的崛起,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其之后继任的是佐藤荣作。佐藤荣作是战后日本任期最长的首相,与池田勇人不同,他执政时期最大的政绩在外交方面。上任不到一年,佐藤荣作就解决了被称为“外交悬案”的日韩邦交正常化问题,在日韩双方都做出相关妥协和美国的推动之后,日韩两国于1965年正式建交。这改变了日本在东亚孤立的局面,在政治上又向外迈出了一大步,同时也使韩国成为一大海外市场,赢得了经济上的丰收。

东京奥运会对于日本国民的精神面貌也有很大的提升。开幕式上,奥运圣火由田径运动员、广岛原子弹的幸存者坂井义则点燃,向全世界传达了日本追求和平的心声,同时也暗示了日本作为二战“受害者”的形象。日本在这届奥运会上获得16枚金牌,高居金牌榜第三位。这体现了战后日本的体育竞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本土奥运会中获此佳绩也大大鼓舞了日本国民的自信心,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在精神上推动了日本在战后的重建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日)江藤淳.占领史录[M].东京:讲谈社,1982.

[2](日)石川真澄.数据战后政治史[M].东京:岩波书店,1984.

[3](日)谷川万太郎.日中战后关系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论文作者:干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4

标签:;  ;  ;  ;  ;  ;  ;  ;  

战后(1945-1970)日本经济发展评析论文_干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