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_国际竞争力论文

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评价论文,理论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

(一)国际上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理论与方法

随着国际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国际竞争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其程度也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国际竞争力研究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课题。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IMD)是较早进行国际竞争力研究并最具影响的研究机构,他们设计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已经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其出版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是在国家层面上而不是从产业层面上研究国际竞争力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是第一位从产业层面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他首先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定义方法,把产业定义为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这样定义产业就可以把企业、产业和国家结合起来分析,从而为全面、正确地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一个分析框架。迈克尔·波特认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同时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四阶段学说,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成长阶段大致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属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上升时期,后一个阶段属于衰落时期。在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方面,迈克尔·波特经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后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六个方面的因素,即:生产要素的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的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机遇,政府行为。

(二)国内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与主要观点

从1995年开始,原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联合研究组采用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和世界经济论坛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且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出版《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在产业层面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借鉴迈克尔·波特等人的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比较早地对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在这期间,其他一些学者在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从现有的研究看,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研究。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工业经济已从“数量扩张”进入“国际竞争”的新阶段。金碚(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把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源竞争、产销竞争、资本实力竞争和技术创新竞争。认为我国多数产业目前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期,极少数产业,例如卫星发射,已开始进入国际竞争的第四阶段。二是从国际市场容量的角度研究国际间产业竞争。在这方面,吴建伟(同济大学)在《国际间产业竞争与市场容量》一书中论述的比较详细。认为合成谬误论在计算国际市场容量时未将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和对发达国家提供市场的因素计量在内,而且忽视了产业竞争力跨国转移的可能性,因而得出了相当悲观的结论。吴建伟通过对东南亚各国贸易结构的分析,得出了国际市场容量足以支持产业和贸易竞争力的升级,同时日益增多的东亚经济体推行的积极出口策略也扩大了国际市场容量。三是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的评价。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的评价研究比较多。金碚等从出口商品的结构分析,认为在我国的三个产业中,工业最具有竞争力。在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现状的评价方面,我国理论界的研究基本上达成了以下共识:我国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是一些技术含量少、附加值较低的产业,而且这些产业的上游产业尚未完成进口替代,而在大量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还较低。如何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我们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包括竞争实力、竞争能力、竞争潜力、竞争压力、竞争动力、竞争活力六个方面的内容。

竞争实力是反映产业“要素供给”方面的实力,包括人力、财力、技术创新实力三个方面。评价人力的指标主要有:大学文化劳动者比重、技术工人素质、企业家素质;评价财力的指标有:产值(规模)、总资产;评价技术创新实力的指标主要是:研究与开发经费强度、研究与开发人员强度。

竞争潜力是指产业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指一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包括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反映比较优势的指标有:资源禀赋、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

竞争能力是指把竞争实力、竞争潜力转化为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市场化能力、资源转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市场化能力的主要指标有:经济增长率、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资源转化能力是反映产业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效率和赢利能力,包括全员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增加值率三个指标;技术创新能力是反映产业将技术转化为商品的能力,包括创新度(新产品产值率)、专利数比重两个指标。

竞争压力是反映产业发展的外部推力。显然,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助于产业提高竞争力。

表1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大学文化劳动者比重

人力工人素质

*企业家素质

竞争实力财力产值

总资产

技术创新实力研究开发人员强度

研究开发经费强度

劳动力成本

竞争潜力比较优势

资金成本

资源禀赋

后发优势

经济增长率

市场化能力 市场占有率

显示比较优势

竞争能力

劳动生产率

资源转化能力资金利税率

增加值率

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度

专利数比重

*产业竞争动力环境

竞争环境*产业竞争压力环境

*产业竞争活力环境

注:带*为定性指标。

竞争动力是反映产业参与竞争的能动性。众所周知,一个产业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提高竞争力,离开了竞争就没有竞争力可言。

竞争活力是反映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灵活性指标,它取决于产业结构(相关与辅助产业状况)、产业组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因素。

三、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竞争实力

1、人力

据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中中学程度以下占50%以上,大专程度以上所占比例较低,大多数行业在10%以下,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美国1994年居民中大学以上占46.5%,日本1990年为20.7%,韩国为21.1%。

我国企业管理者整体素质不高。根据《世界竞争力报告》,1998年我国企业管理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0位,比1997年提高了4位;管理效率和运营竞争力列29位和31位,分别比1997年提高了3位和4位。

2、财力

我国产业规模与发达国际存在很大差距。199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总产值为504405百万美元(汇率按1∶8.3折算),产品销售收入为504965百万美元。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为44306百万美元,产品销售收入为42502百万美元。美国1994年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905329百万美元,其中电子产品制造业为206306百万美元。从企业规模看,我国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多达不到经济规模的要求。

1998年,我国工业总资产为1311106.8百万美元,而美国1994年制造业(国内部分)总资产为2287566百万美元,远高于我国。而且,由于我国目前固定资产折旧率低,有的在国外属于报废的机械设备,但在我国仍在使用,所以在资产方面的实际差距还要大一些。

3、技术创新实力

我国产业研究开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据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我国产业研究与开发(R&D)投入占其销售额的比重平均为0.29%,机械制造业为0.5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0.35%,冶金制造业为0.21%,石油化工制造业为0.28%,纺织制造业为0.12%。而1992年美国产业R&D强度平均为3.7%,最高的是医药与生物技术,为11.5%;最低的是食品公司、服务业,为0.7%。从科技人员投入强度看,1996年我国企业科技人员投入占全国科技人员的比重为28.60%,美国为77.54%,日本为60.05%,德国为60.61%,新加坡为66.67%,韩国为63.67%。

(二)竞争潜力

1、比较优势

我国劳动力成本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1997年,我国劳动力成本为0.27美元/小时,是美国、日本的1/65,德国的1/98,韩国的1/15,但略高于印度;从资金成本看,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小,发育不健全,产业融资成本较高。根据《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9》,我国国内上市公司世界排名14,进入国内资本市场指标排名46,股票市场交易额指标排名41,股东权利和义务指标世界排名36;从资源禀赋方面看,我国耕地面积和水资源约占世界总数的7%;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我国煤炭资源和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0.97%和13.22%;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贫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34%和1.2%。

2、后发优势

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由于多年经营,大多已具有相当规模并形成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进行产业调整相对来说比较困难,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或很少有这样的包袱,可以轻装上阵,在较高的起点上前进。此外,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使我们有可能直接采用世界最新科技成果,越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一步到位,而不必亦步亦趋,完全重复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

(三)竞争能力

1、市场化能力

(1)经济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虽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8%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这一数值远高与发达国家。从1992年到199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依次为21.2%、20.1%、18.9%、14.0%、12.5%、11.1%、8.9%和8.5%。

(2)国际市场占有率。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主要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在附加值比较高的出口商品中,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而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主要是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品。1996年,我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为2.8%,比1980年的1%有了很大提高,出口商品按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序前5位是:①83—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品(17.5%),②85—鞋靴(15.4%);③84—服装及衣着附件(14.4%),④65—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部门产品(7.6%),⑤89—杂项制品(6.7%);美国出口商品市场占有率为12.3%,按市场占有率排序前5位是:①79—其他运输设备(28.1%),②87—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25.9%),③71—动力机械设备(19.3%),④56—制成肥料(19.2%),⑤75—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17.6%);日本出口商品市场占有率为7.7%,排序前5位是:①73—金工机械(22.5%),②88—摄影器材、光学物品及钟表(19.9%),③78—陆路车辆(包括气垫式)(15.4%),④77—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器零件(14.5%),⑤71—动力机械及设备(13.6%);韩国出口市场占有率为2.4%,排序前5位是:①61—皮革、皮革制品及已鞣毛皮(8%),②65—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部门产品(7.8%),③79—其他运输设备(5.8%),④77—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器零件(5.7%),⑤76—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4.5%);印度出口商品市场占有率为0.7%,排序前5位是:①66—非金属矿物制品(4.3%),②9—未分类商品(3.8%),③61—皮革、皮革制品及已鞣毛皮(3.1%),④84—服装及衣着附件(2.7%),⑤65—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部门产品(2.4%)。

(3)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在农产品方面,我国与日本、韩国相比具有比较优势,与美国相比略显劣势,而与印度、巴西相比则是劣势产品;在纺织及服装方面,我国有明显的比较优势,1996年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达到3.97,远高于美国、日本、韩国、巴西,略高于印度,说明印度是我国纺织及服装在世界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在化学产品方面,1996年我国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为0.64,大大低于美国1.09;在机械及运输设备方面,美国、日本、韩国有比较优势,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2、资源转化能力

(1)工业增加值率。199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为28.67%。其中轻工业为26.56%,重工业为30.26%,均低于美国(47.69%)、日本(40.85%)、法国(37.61%)等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43.30%)的制造业增加值率。从行业分布看,增加值高的行业多为资源性、垄断性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66.05%),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51.85%),烟草加工业(64.46%),而竞争性行业或开放度高的行业则增加值率较低,如食品加工业(19.38%),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2.91%)。

(2)全员劳动生产率。1998年我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1346.86元/年(约3776.73美元/年),是美国的1/26,日本的1/30,韩国的1/15,印度尼西亚的5/9,马来西亚的1/4,印度的1.4倍。在我国制造业中,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烟草加工业(36861美元/年),最低的是纺织业(2136美元/年)。可以看到,我国劳动生产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法国,而且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3)总资产贡献率。1998年,我国工业总资产贡献率为7.12%,其中,高于平均水平的有烟草加工业(46.57%),饮料制造业(12.4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2.46%)等13个行业;低于平均水平的有纺织业(4.33%)、木材及竹材采运业(4.44%)等行业。从机械、电子、冶金、石化、纺织5个行业看,总资产贡献率较高的是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医药制造业。

3、技术创新能力

(1)新产品产值率。199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平均为13.2%。其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6.7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6.5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1.87%)、专用设备制造业(23.3%)、普通机械制造业(22.8%)等8个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

(2)专利。1997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科学家和工程师802452人,专利授权3032件,每百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平均专利授权0.38件,其中机械制造业0.37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0.16件,冶金制造业0.25件,石油化学制造业0.37件,纺织及服装、皮革制造业0.66件。美国1997年R&D年度调查显示,美国每百名R&D人员拥有专利6.7件,其中无机化学品制造业为9.9件,有机化学品制造业为10.3件,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为8.6件。可见,我国科研人员在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四)产业发展动力

在竞争动力方面,我国与发达国际有很大差距,这是制约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体制障碍,即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权责不明问题。由于国有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使其缺乏追求技术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五)产业发展压力

国际经验表明,使产业发展具有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外在压力,关键是要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风险主体。从我国看,目前一些国有企业还没有成为风险主体,借银行的钱可以不还,企业亏损了谁也不承担责任。

(六)产业发展活力

我国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已成为制约产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研究开发产业发展滞后;低水平的加工工业重复建设较严重,而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缓慢。从基础设施看,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竞争力状况除航空运输基础设施有优势以外,其他运输设施均较差;信息基础设施落后。我国计算机占世界计算机的份额远远低于7个主要发达国家,我国计算机普及率仅相当于美国的1/90,互联网普及率仅相当于芬兰的1/3157,美国的1/1761。

四、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路

(一)保持产业适度、快速增长,增强产业竞争实力

发展是硬道理。应该看到,当前我国产业竞争力中存在的技术创新能力差、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世界产业发展体系,才能不断增强竞争力。这是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充分发挥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挖掘产业竞争潜力

在现阶段,对于我国多数地区、多数企业来说,要想在国际贸易中盈利,主要还得依靠三个较为“低级”的发展要素:廉价劳动力、模仿(与引进)和地方特色。为此,必须高度重视提高我国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把我国的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要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不断提高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把传统产业做高、做大、做强,力争使我国成为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基地。

(三)加强体制创新,强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动力和压力

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有竞争力,离开了国际竞争,产业国际竞争力就无从谈起。要进一步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有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要坚持对外、对内开放,逐步消除产业进入壁垒,鼓励企业之间竞争。

(四)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总的看,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已到了需要创新驱动的阶段。在增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政策应当受到高度重视。国际经验表明: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安全都起着关键性作用。从我国看,当前技术创新政策的重点是要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建立培养、使用和吸引人才的机制,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竞争活力

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对于高技术产业,一是坚持国际化带动战略,以促进高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提高;二是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努力改善分工地位。要在我国具有优势的领域,着力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同时,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增强产业竞争活力。

(执笔:王昌林、史清琪、费洪平、李淑华、张于喆)

标签:;  ;  ;  ;  ;  ;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