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观结构教学原理与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_洋流论文

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原理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点论文,原理论文,地理论文,结构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课程改革的蓬勃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入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新时期。如何将传统教学中大量散乱、低效的经验性教学行为转变为有序、高效的理性化、审美化教学行为,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成为广大地理教师日益关注的课题。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原理与技术为地理素质教育开拓了新思维。

一、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原理技术的理论思维

(一)基础思想

教学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原理技术一方面使教学内在的科学思维沿点—线—面—体逻辑结构有序延伸,同时以丰富的形、情、自由创造等外显感性的教学形式传递美的信息,使科学的过程与审美的过程有机统一,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智、德、美等学科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审美概念

1.审美化教学

审美化教学是指“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诸如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环境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使整个教学成为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谐统一、静态和动态和谐统一的整体,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习负担,使师生都充分获得身心愉悦及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理论、操作模式和方法”。

审美化教学的理想境界是和谐与创造,其具体操作基于视点结构教学。

2.视点、视点结构、视点结构教学

视点:是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和立体描绘的起始着眼点,延用为教学中的学科知识和思维空间展开的起始着眼点及贯穿于教学逻辑过程始终的重心点。从系统科学及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着眼,教学视点可以是知识点结构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一条基本规律、一条基本原理,亦可是能力点结构体系中的一种方法、一种技术、一种手段,还可以是情意目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情感交点、注意中心、感知突出点以及某问题焦点、事件中心点等。视点结构是指由视点展开的点与点之间逻辑关联的组织网络。而视点结构教学是指确立一个清晰的点(知识点、能力点、重要观点、问题焦点等),由此点沿着一定逻辑联系轨道或结构展开知识、思维及情意空间的教学。

(三)理论基础

学习是一种有规律的认知与情意活动。任何一门学科,其学科知识都是由一系列基本概念及其相关联的基本原理构成的层次分明的信息系统。古今中外成功的教学,大多强调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把握结构。从孔子的“闻一知十”、孟子的“举一反三”、苏格拉底的层层“反诘”到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布鲁纳的“结构教学”、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瓦根舍因等的“范例教学”、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施瓦布等的“探究性学习”等,点与结构的教学思想无不渗透其中。这诸多教学理论的精髓,以及与现代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大脑科学、美学等多种新视野的整合,形成了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原理技术的沃土。

二、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原理的技术操作

(一)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的基本模式

(二)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的基本进程

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现代教学的生命和灵魂。按照学科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目标应是知、能、德、美各分目标的协调配合,还要明确具体、操作性强、易于测评。

2.视点教学:以多种教学方法揭示、阐明、把握视点。如情境引入、概念释义、揭示关系、呈现原理、展示系统、凸现重心等。

3.延伸教学:从视点出发进行有序递进的一系列拓展、深化的教学活动。即以点—线—面—体为基本构架,展开学科知识、思维及情意等素质发展空间。这是启发学生以一及多、以小见大、开放视野、透视世界的最具活力的核心环节。

4.检测教学:多种方法检查、测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5.回归视点:回返、强化视点并拓展、提升学习视野。

(三)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的主要环节

1.创设情境,引出视点;

2.典型材料,揭示视点;

3.延伸材料,拓展视点;

4.检测材料,检测视点;

5.总结评价,回归视点(理性提升)。

三、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原理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以“洋流”一课为例)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知、能、德、美各分目标的协调配合)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解析洋流的概念、识别洋流的成因类型;

(2)分析并总结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填绘、制作“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增强学生地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解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事物的认知、抽象、概括能力及探究能力;

(3)通过认识洋流形成的多种因素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综合分析地理事物与地理环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洋流多种成因及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等问题的深入认识,增强探究地理事物奥秘的兴趣;懂得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德育)

(2)通过洋流对人—地环境的重要影响,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德育)

(3)通过观察、分析壮观的洋流运动,欣赏自然荚、理解规律美,感悟人—地和谐美。(美育)

(二)教学视点(教学视点注意到知能点与审美点的对应与关联)

1.知识(技能)点:洋流的成因、分布、影响。

2.审美点:洋流壮观美、规律美、功能美、和谐美。

(描绘词:气势磅礴、浩浩荡荡、井然有序、绿色洋流、统一多样等)加强美感。

3.重点:洋流成因、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难点:洋流成因、洋流分布。

(三)教学材料(包括三类材料的选择和配合)

1.典型材料:

(1)北大西洋暖流录像;(2)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成因动画;(3)气压带风带示意图与洋流模式比照图;(4)北太平洋中低纬度、中高纬度洋流分布图。

2.延伸材料:

(1)南太平洋洋流分布图;(2)大西洋洋流分布图;(3)印度洋洋流分布图;(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异常洋流;(6)日、地、海、气的关联与规律。

3.检测材料:

(1)北太平洋环流模式辨识;(2)南半球的寒流模式辨识;(3)麦哲伦环球航行利用的洋流;(4)现代航行利用的洋流。

4.教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四)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法

(五)板书设计(见右图)

(六)教学过程(包括5个环节)

1.利用材料,分析视点

(1)引导学生回忆洋流概念。

(2)(动画解析)引导学生分析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成因。

(3)对比“世界洋流模式图”与“全球风带与气压带示意图”,讨论世界洋流与全球风带与气压带的关系。

(4)利用“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分析、总结北太平洋洋流分布规律。

2.延伸材料,拓展视点

(1)南太平洋洋流分布与北太平洋洋流分布有何异同?

(2)大西洋洋流分布与太平洋洋流分布有何异同?

(3)印度洋洋流分布与太平洋及大西洋洋流分布有何不同?

(4)洋流对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合典型案例讨论:摩尔曼斯克不冻港、纽芬兰渔场、南极企鹅体内农药DDT、郑和下西洋冬出夏归等原因、海上石油泄漏的影响等。

更多的发散型案例:(生生、师生互动中提供)

(5)相关链接:异常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及成因。

3.检测材料,强化视点

(1)北太平洋环流模式辨识;

(2)南半球的寒流模式辨识;

(3)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示意图,说明麦哲伦环球航行经过的海洋,利用的洋流及类型;

(4)读世界洋流图。来往于美、英之间的爱克松公司的6艘海轮,利用洋流,每平能节约燃料上万桶,节约资金数十到百万美元,你能说出其航行策略吗?从东京到纽约,若顺着洋流航行,要经过哪些洋流?

4.总结评价,回归视点

(1)学习“洋流”,这一气势浩大、方式独特的海水运动为我们展示了壮丽的画卷。

(2)看似繁杂的洋流,仔细分析,处处体现规律之美。

从类型而言,以风海流为主;洋流按性质有寒、暖之分。就分布而言,副热带海区与副极地海区的洋流互为反向;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流大多对应。然而事物并非绝对,横贯南纬40°到南纬60°的西风漂流,印度洋的季风环流便是一般中的变异,但也存在明显规律。

(3)世界洋流不仅以其恢宏有序的曲线、气势磅礴的动感、多样统一的和谐充分展示了壮丽的自然之美,还以气候、航海、生物、渔业等多方面为人类认识利用,造福于人类,体现其功能之美。

(4)世界洋流的运动不是孤立的。日地关系、星体关系、地—气关系、海—气关系乃至人—气关系的改变,都可能引起洋流异常,导致灾害。只有以整体性去思维,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洋流的规律。

标签:;  ;  ;  

美学观结构教学原理与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_洋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