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创作探究论文_隆晓红

文艺作品创作探究论文_隆晓红

隆晓红 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馆

摘要:本文从文化艺术与人类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的关系入手,系统探讨了文艺作品的类型,文艺创作的规律,并结合当前我国文艺创作语境,提出了创作高产的文化生态构建方略。

关 键 词:文化艺术 社会发展 文艺创作 文化生态

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这为我们从宏观探讨和推进先进文化建设,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政策依据。作为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指标,文艺创作进一步成为我们关注和工作的重要领域。本文就优秀文艺作品创作问题,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文化艺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幸福基因

文化艺术作品的存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程度、创造活力、表达自我、审美需求、幸福源泉的密不可分的现实需求。文化艺术从来都伴随着世界的五彩斑斓,焕发着昭示生命的力量和光焰。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人与文化艺术的关系日益紧密,不可分割。

(一)文化艺术作品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获得自我确认的重要观照物。

人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化艺术是人的共同财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不能只关注人的身体的需要,关注人与物的关系,还应该关注人的情感世界极其呈现方式,这就是文化艺术。文化艺术的物化,就是作品。优秀作品的形成,是人扬弃了异化劳动的非本质属性,从重复劳动对量的覆盖的片面追求中解脱出来的审美劳动。这一过程的精神追求、主动参与、情感关怀等特点,摆脱了对物质的片面依赖性,具有文化自觉和主体实践的本源性。市场体制和信息技术条件下,注重复制性、非主流性、利益化最大化和覆盖面,满足于追求感官刺激、局限于人机交流的大众文化迅速兴起,使得人的主体性逐渐被消解,自我认同感、归宿感被削弱,形成了市场条件下的价值迷失。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人才不致在对象中丧失自身。”而“对象性的现实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对象成为人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人的个性的对象……对象成为人自身”。马克思的美学观告诉我们,只有在摆脱了物质片面性的困扰和异化劳动的消极影响,寻找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需求的劳动方式,人的自我认同和归宿感,才会得到充分满足,才能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而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接受,正是这样的劳动方式和实现方式。因此,从事文化艺术作品创作和接受的审美活动,就成为人在物质和商品社会中避免自我迷失的重要方式,成为获得自由自觉活动的重要途径,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确认,追寻生命和存在意义。这时,文化艺术作品,就成为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自我确认的重要观照物。

(二)文化艺术作品成为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有效物化载体之一。

异质文化的流动,在历史上从未停息,它远离人的本质属性,在各类思想文化激荡中,对人的异化作用不但明显,而且危险。古今中外,应对者真知灼见,至今仍影响于来者。

民国初期,蔡元培先生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结合旧秩序被打破而新秩序尚未有效建立的国情,提出了著名的“用美育代宗教”的审美教育论,主张通过建立民众教育馆(文化馆的前身)对全社会实施审美教育,以教化国民,提升素质。从此开启了数千年封建体制结束后的全面美育时代。这与孔子主张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君子培养思想一脉相承。蔡元培的审美教育论,在新旧体制更迭,国民信仰缺失,体制失范的背景下,为时代的文化弊病开出了经典良方。在西方,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提出,理想的生存是对传统的人单纯的“技术栖居”的超越,走向“诗意的栖居”。他的学生马尔库塞进一步主张美好而和谐的生活方式,是对工业文明中“单向度人”的克服,最终走向人的“审美的生存”。无论是海德格尔的“诗意的栖居”,还是马尔库塞的“审美的生存”观点,都共同揭示了在摆脱单一的、机械的工业技术生产过程中,对物质依赖的超越,追求精神自由的回归。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用一句更为平实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最终归宿,即:“生活艺术化”。费老认为,文化的最高层次,就是艺术的层次,人类最终的追求,就是走向艺术的世界。生活艺术化,是舒适、充满仁爱、协调有序的生活,是对人的内心和外部世界具有美化要求的生活。

从“审美教育论”、“审美的生存”到“生活艺术化”,都强调人类无国界的情感表达和沟通方式——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自由的表征,艺术思考是一种饱含着自由愉悦的思考”,人们在文艺创作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生命“高峰体验”,获得超越物质局限的精神自由。以文化艺术生产和接受为途径的生活幸福感,成为人类生活的归宿期待之一。引导生活艺术化的,首先是文化艺术的“正向存在”,并对人的思想、灵魂、内心产生积极的诱导,最终呈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作为文化艺术的存在,作品成为表达自我、寻找自我、宣泄情感的凝聚物,成为人类生活艺术化的载体之一。

二、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文化发展繁荣和生活艺术化的应有之义

真正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因其创作过程是一种主观经验和情感生活的表现,“它不是历史的表达,不是政治的表达,更不是道德的表达”,而直指具体生命状态,直指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因而更真实,更具有人生的呈现张力。这与生活艺术化的价值追求具有内在一致性,进而为人在现代生活中更大限度地避免被异化提供了可能。生活与劳动密切相关,劳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创造生活美感的过程,正是与文化艺术创作异曲同工的过程,因此,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成为“生活艺术化”同质同构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构建途径。

前文所指文化艺术的“正向存在”,就是承载文化艺术正能量的优秀作品。文化艺术作品是否优秀,取决于作品形式和内容的有趣呈现,取决于作品承载的价值观,取决于作品内在力量对人性的发现和张扬。因而,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承载着观照人的内心世界的力量。通过作品的影响,教育、引导、鼓舞、激励、塑造更多的人,催生更多的善良、真诚、包容和尊重,社会发展因而获得沿循健康方向的力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文化艺术作品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文化艺术作品创作,更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准。在某一时期,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呈现的多寡,创作土壤的培育,作品受众的感受力,作品创作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等等,也成为事关社会文明程度,事关幸福感获得的重要源泉之一。

三、文艺作品类型

本文所指文艺作品,具体指承载人文思想和审美趣味的有意味的物质产品和意向产品的综合。作为引导生活艺术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应该包括以下类型:

一是公共文化作品。具体包括雕塑、壁画、水光置景、园林绿化、广告招贴、建筑装饰、站亭路牌等等。二是文学艺术作品。具体包括文学、戏剧、美术、书法、摄影、曲艺、音乐、舞蹈等作品。三是形象宣传作品。具体包括城市形象宣传片、城市宣传语、城市标识设计、城市外宣礼品设计及其包装设计等等。四是创意产业作品。具体包括创意产业园区设计、动漫影视作品、数字音乐和微电影产品、影视基地等等。五是旅游文化作品。具体包括旅游特色纪念品、旅游宣传图册、实景旅游演出剧目、旅游街区。六是民间文艺作品。包括手工技艺、民间音乐舞蹈和文学故事等非遗作品。

上述文艺作品,构成实体社会的整体文化艺术氛围、文化创新力和文化气质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文艺作品创作,需要以这些类型的作品作为参照和考查对象。这些文艺作品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定性,但其创作生产,又具有共同的规律可以依循。

四、文艺作品创作的基本规律

1.精神自由和品格独立属性

文艺创作的价值起点,就是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艺术和美,是自由的象征。创作主体创作作品的过程,是自由愉悦的过程,作品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追求,往往是由创作主体自身审美经验以及俯瞰社会、洞穿历史的视野起着决定作用的。艺术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它的立身之本是用审美语言来呼唤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这就是艺术作品只关注问题,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的原因。这构成了文艺创作独立的品格。

[5]感性表达属性

文艺创作的本质是感性,是对人类情感表达的集中展现。理性不能掌握美,文艺创作的作品结构和形式选择,直追人类情感世界的普遍性和未知性,这是优秀文艺作品为人们所接受和迷恋的主要因素。优秀的作品总是以自己强烈的感性力量吸引受众。因此不能以理性的分析来解构创作,消解作品的本来意义。只有果敢的感性追求,充分地感性展示,才能构建起文艺作品的核心价值。

[6]形象的直觉属性

文艺创作本质上是形象的创造,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实物等来组织形象,而这种现象又来源于创作主体的最原始的、最直接的审美直觉,因此艺术的创造是形式的创造。直觉是非理性的,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和生命的整体把握,是极为感性的,非分析的。这种形象最终在符合审美规律的条件反射式的支配下,成为有意味的形式。歌德曾说:“内容和主题,可以通过训练和积累获得,但形式却是个秘密”。对大多数艺术家来说,表达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表达。因此,创作的实际情况是,往往是发现了独特和恰当的形式,才被赋予正好吻合的内容。我们通常理解和认知的“内容决定形式”的观念,在文艺创作中常常受到质疑。

[7]个体劳动属性

文艺创作多人有合作产生的作品,甚至不乏优秀的作品,但这不能取代文艺创作属于个体劳动的基本属性。创作主体的个人性格、学养、阅历、审美趣味、文化观、价值观、世界观、表达习惯等等几乎完全个人化的因素,往往决定着文艺作品创作的最终呈现,具有很重的自我痕迹。因此,多人合作属于个例,创作主体间的个体差异,基本无法在优秀文艺作品产生之前实现成功的嫁接。

[8]局限性突破属性

艺术作品的诞生,不仅仅是为了给真理添加一个例子,而是在真理的外面、反面,或者边缘地带,发现新的真理。文艺作品通过非理性表达,最终呈现的是获得新的真理的精神能量。一切精神能量的大发挥,总是产生在裂变之中,总是产生在对常规空间的拓展和突破之中。也就是说,文艺作品审美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对有限性的突破程度。人们对于适应性的敏感程度远远低于创新,因为人们需要通过谴责和纠正来获得作为一个正常社会角色的自我确认,需要从中获得存在感,因而,文艺创作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创新,一种对适应性的突破过程。这是文艺创作的生命所在。

五、繁荣文艺作品创作的文化生态建构

(一)正确的创作导向

繁荣文艺创作,开展文艺精品建设系列活动,发挥政府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导向职能,旗帜鲜明地助推积极健康的优秀创作,抵制腐朽没落思潮甚至反动理念的文艺创作。应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对人们思想的引领和启迪作用、对人们精神的陶冶和激励作用。深入挖掘本区域优秀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丰富内容,紧紧围绕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弘扬社会正气,礼赞传统美德,讴歌改革成就,倡导奉献精神,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二)宽松的创作空间

政府应树立引导而非管制的文艺创作观。保护艺术家的独立思考能力,尊重文艺创作的自由和独立规律,应当成为政府主导文艺创作发展和繁荣的前置条件。因此,应把文艺作品当文艺作品来对待,不应对号入座,或以行业宣传品的标准来要求,更不应仅仅以市场利益来衡量。不能按照自然科学的规律和市场的规律,去缜密分析和肢解,甚至曲解文艺创作。过多的行政和市场干预,只能使文艺作品成为教化和传达某种社会意图的工具,成为以赢取利益为唯一目的的工具,失去艺术感性逻辑和合目的性的意义。

(三)坚定的原创取向

倡导和张扬文艺创作的原创性和原创力,有利于提高创作的质量和艺术家的成就,促进创作风格和流派的多样化,推动文艺的繁荣;也有利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掘和现代文化特性的形成和发扬,推动民族文化的复兴。文化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民倡导,同文艺创作原创性和原创力的张扬是相辅相成的、大小格局的关系。前者构成后者的环境和氛围,后者也对前者产生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坚定地强调原创,有利于从文艺作品生成和发展的本原上改造作品品格,改善作品结构和走向,抵御包括所谓“戏说经典”、“恶搞崇高”、“戏谑人生”和“消解价值”在内的解构化的创作倾向和思潮。原创价值中包含审美价值、艺术家的审美感悟,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自由的创新精神实现与自然和社会的高度融合。创作和接受之间,从根本上也需要依靠原创性作为联结点或中介质。文艺和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积极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必然需要这样一种以人为本、以原创为本的发展思想和方向。

(四)有效的激励举措

要实现文艺创作的高产或繁荣,政府的主导重在激励。在鼓励原创和助推优秀文艺原创方面,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出一系列有效举措,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激励举措与应创作导向相结合,与宽松的创作氛围相结合,对文艺创作实施积极的诱导,从政策和物质条件上,给予积极的扶持和支持,这既是表明政府立场的方式,也是政府对于创作主体人文关怀的最直接的途径。

(五)广泛的普及机制

真正的文艺创作繁荣,依赖于创作土壤的成熟。成熟土壤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德国的思想家众多,对世界思想史的影响深广,不是因为偶然几个领军人物的出现,而是由于日耳曼民族长期崇尚勤奋善思的文化积淀催生的结果。在物质和政策条件上的优厚待遇,可以助推个别优秀作品的诞生,而建立广泛的原创普及机制,则有助于原创文化氛围的培育,有助于广大群众文化艺术鉴赏水平的整体提高。这对于文化艺术品消费需求的拉动不无裨益,文艺作品的受众面的扩展,以及基层群众创作的积极性提升,对优秀文艺的创作生产都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论文作者:隆晓红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7

标签:;  ;  ;  ;  ;  ;  ;  ;  

文艺作品创作探究论文_隆晓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