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竞争力研究_杭州经济论文

长江三角洲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竞争力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457(2003)03-0042-04

一、指标的选取

所谓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能力。城市竞争力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全面进步及对外影响。

本文在设计城市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时,参考了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地区的特点,本文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大要素,28个具体指标,具体内容如下:

(一)地区经济实力。该要素反映一个地区参与竞争的实力,包括4个方面的指标:

1.反映生产总水平的指标,包括GDP,人均GDP;

2.反映最终使用状况的指标,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居民年末储蓄余额,人均居民储蓄年末余额;

3.反映产业部门作用的指标,第二、三产业合占GDP比重;

4.反映地区市场容量的指标,包括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二)对外开放程度。该要素主要反映一个地区开放和参与世界贸易和资本市场的综合能力。

指标包括: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人均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三)地方政府作用。该要素主要反映一个地区地方政府管理作用有益于竞争力的程度。指标有: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人均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人均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

(四)基础设施。该要素反映一个地区基础设施能力和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程度。指标包括:人均年生活用电量,人均年生活用水量,人均邮电业务量,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客运总量,货运总量。

(五)市民素质。该要素反映一个地区的市民素质对增强地区竞争力的程度。

指标包括:人均教育与科学事业费支出,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高等学校教师数,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每十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每十万人拥有医生数。

(六)环境质量。该要素反映了一个地区环境质量对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增强地区竞争力的程度。

指标包括: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居住面积。

二、评价方法

笔者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因子分析法。它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用来浓缩数据,即采用较少的概括性公因子来反映原来众多的观测变量所代表的信息。具体来说,它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公因子;当这几个公因子特征值都大于1或累计贡献率达到某一百分比时,就说明它们能够集中反映研究问题的大部分信息,而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小,信息重叠率低。目前,因子分析主要用于寻求数据的基本结构和数据化简,因此,将其用作本文的定量研究,是合适的。

步骤如下:

1.将收集到的n个城市的m个评价指标的资料组成一个n*m的矩阵Xij(i=1,2……n;j=1,2……m),由于各个指标单位不同,为消除量纲的影响,将原始数据标准化。

4.按照特征值都大于1或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某一百分比时,确定主因子数。

5.按照第K个主因子fk与原始因子向量Yj的相关关系,计算出第K个因子的因子截荷Pkj

三、结果与分析评价

表1 各城市竞争力因子分析结果

表2 各城市排序变动情况

城市 1999年序 1990年序  排序变动 城市 1999年序 1990年序 排序变动

上海

1 1 0

 镇江   97-2

杭州

2 3 1

 绍兴

10122

苏州

3 5 2

 扬州

11

   4

 -7

无锡

4 8 4

 泰州

1210

 -2

宁波

5 11

6

 嘉兴

13130

南京

6 2

   -4

 湖州

14151

常州

7 9 2

 舟山

1514

 -1

南通

8 6

   -2

1.在这近10年的时间里,15个城市之间的相对差距并没有逐渐缩小,反而有微弱的扩大趋势。1990年排名第一的上海市得分为3.65488分,排名末尾的湖州市为-3.1403分,两者相差6.8分,而1999年,上海和舟山两市的得分差距为7.4分。其中很明显的是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的得分差距拉大了,1990年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上海和南京相差为0.38864,到了1999年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上海和杭州差距为1.51184。这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心由华南沿海地区向上海和长江流域转移是分不开的。随着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以其独特的区位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改革和创新中心,跨国公司在中国最大的管理和服务中心,以及亚太经济圈内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核心城市之一,逐渐成为国际金融、贸易、旅游中心,开始跻身于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国际性城市行列之中。

2.杭州和南京作为浙江省和江苏省的省会,由于城市规模大致相同,适合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表中不难发现,这两个城市竞争力的排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南京由1990年的第2位下降到了1999年的第6位,下降了4位;杭州由1990年的第3位上升到1999年的第2位,上升了1位,这说明这段时间里杭州的发展速度大大快于南京。

在过去的10年里,杭州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GDP年平均增长率、财政收入平均增长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年平均增长这些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都是相当高的。杭州取得的这种速度与其行政区划有一定的关系。杭州市现在行政辖区16596平方公里,大于南京的6598平方公里,采用这种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增强中心城市的活力。此外杭州通过环境建设和改善,提高了对资本、人才、信息的吸引力,使得自身的集聚能力日益突出。

同样在这10年里,南京虽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速度却在放慢,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南京的制造业仍占绝对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民营资本活跃程度不够;中小型企业差强人意等等,在对外开放方面,其开放型经济规模小于苏州、杭州。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南京城市竞争力的弱化。

3.在长江三角洲北翼的苏中南地区中,苏锡常的发展特别明显,十分突出。其中苏州市由第5位上升到第3位,无锡市由第8位上升到第4位,常州市由第9位上升到第7位。这说明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的开发,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特别是外资的有效引入,给苏锡常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在经济指标上表现十分明显,苏锡常地区以仅占江苏省17.07%的面积,18.71%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3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投资消费量,尤其是占据全省67.92%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和58.81%的外贸出口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2492元,是江苏省平均值的2.2倍,GDP及外向型经济指标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也远远超过其人口和土地所占的比重;苏锡常是财税的重要贡献地区,在江苏省以及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的经济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为苏南地区的另一个城市镇江,发展速度放慢。由1990年的第7位下降到1999年的第9位,下降了2位。这与镇江的地理位置有关,由于距离上海比较远,接受到的上海的辐射较少,加之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近10年来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作为苏中地区的南通、扬州、泰州排名呈总体下降趋势。南通、泰州下降了2位,扬州下降了7位。由于受长江天堑“瓶颈”的制约,苏中地区三城市接受上海辐射的程度与苏南不可同日而语,加之苏中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没有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产权制度改革和外向型经济的机遇,发展速度变慢,竞争力变弱。

4.长江三角洲的另一翼浙江东北部地区(这里杭州除外)的排名除了宁波有明显的上升之外,其他城市的非名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宁波由1990年的第11位上升到1999年的第5位,是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中上升速度最快的城市。宁波地处杭州湾南岸的东海之滨,拥有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工业城市,被国务院定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宁波港的年吞吐量已超过9000万吨,是国家重点开发建设的四大国际深水港之一,也是国内惟一能装卸30万吨散货船的港口。此外,宁波作为有名的侨乡,与外资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引进外资成为宁波经济运行和发展有力的助推器。在这10年中,宁波很好地利用了自身各方面的优势,通过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城市竞争力的显著提高。

5.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十五个城市发展情况的定量分析,不难发现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绍兴的发展较好;南京、镇江以及苏中地区的南通、镇江、扬州的发展呈现下降趋势,浙江东北部的一些城市如杭州、嘉兴、湖州、舟山等市发展较为稳定,排名没有明显的变化。

由于受时间、资料等因素的限制,本文所选取的指标数较少,特别是反映信息能力的信息基础设施指标很难获得;个别指标代表性不显著;本文的数据仅限于每个城市市区,不包括所辖的县,所以定量分析给出的仅仅是每个城市市区大致的发展状况。

收稿日期:2003-04-23

标签:;  ;  ;  

长三角城市竞争力研究_杭州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