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药功效与药理作用相结合论文_李 慧

试论中药功效与药理作用相结合论文_李 慧

李 慧(山西省吕梁市卫生学校 山西 吕梁 033000)

摘 要:本文阐述了中药功效与药理作用相结合的理论。中药功效是对中药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中药药理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绝大部分中药功效与药理是相统一的,少数情况下有时并不一致。在应用中药时,首先要进行辨证,根据证型确定治疗原则。

关键词:中医功效 药理作用 和谐统一 最大功效

中药功效,是传统中医药理论对于中药所具有的功能和临床效果的高度概括。中药药理作用,是现代研究对于中药所产生的作用的实验结果。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相关性,是指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研究中药的作用所获得的结果,与传统记载的中药临床功效之间的一致程度。这是中药药理研究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研究这种相关性是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也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中药功效由历代中医药学家从中药服用后人体反应的认识和总结中得来,中药药理作用是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和方法对中药进行动物或人体试验所获得,二者必有其相通之处。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例如补气药增强免疫、补血药促进骨髓造血、补阴药抗糖尿病、补阳药改善生长和生殖功能、祛风湿药抗炎镇痛、泻下药促进排便、温里药强心并扩张血管等。中西医结合近五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作用优于单纯西医或单纯中医,而且证明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可以创造新理论、新概念,提出新认识,促进人类医学的发展。

一、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结合——发展中医理论

中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即运用中医四诊八纲的诊断方法,对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进而根据中医治则,确定治法。但在临床上常遇到无“证”可辨的“病”。如在慢性肾炎病中,有些患者就诊时并非诉说自己的症状,而是根据体检报告如尿常规化验单来就诊。此时病人既无腰痛也无水肿和舌苔脉象的变化,但依据化验报告来看,就诊者确实有病,这就提示必须结合辨病。

通过中西医结合,利用现代的检测手段,可通过尿检、生化或肾穿刺的检查,为病人提供蛋白尿、肾功能或肾脏病理的微观表现的依据,这就是常说的微观辨病。将宏观辨证和微观辨病相结合,便于我们更正确地辨证施治。而且通过微观辨病,确定肾病尤其是慢性肾炎的病理类型,有助于我们对预后的判断和对疗程的把握。

正确的辨证辨病结合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以便正确处方用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以肾炎为例,中医认为急性肾炎是在风寒、风热之邪侵袭,肺卫失和,肺气失宣,水道失调,导致水湿泛溢,诸证聚起,或由疮毒内侵,或湿热内生,脾失健运,水湿不得运化,留而泛溢肌肤,导致肾炎发病。急性肾炎治疗不彻底,风、湿、毒等余邪未清,就会转为慢性肾炎,逐渐造成机体的虚实夹杂病理状态,正虚多见气虚、阴虚、阳虚,邪实以湿浊、湿热、湿毒、血瘀为主。因而中医以清利湿热为治疗大法,再根据机体虚实病机的不同,补虚泻实,辨证施治。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双侧肾脏非化脓性免疫性疾病,由于感染(细菌、病毒)等多种因素,导致肾小球内发生免疫性炎症,这是一类非特异性炎症,通过细胞因子网络产生病理作用,在肾脏主要以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为特征,以激素等抗炎、抗凝、抑制免疫治疗为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而余老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结合,宏观上辨别机体的虚实夹杂病理状态,辨证施治,同时借助于微观,提出与西医学中的“免疫复合物的沉积”相对应的中医病机概念“湿热蕴积”。余老认为“湿热蕴积于肾”是肾炎病机的基本环节,相当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的病理变化。西医以抗炎治疗为主,中医以清热利湿为主,再结合辨证施治。

从此看出,“湿热蕴结于肾”可以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的结合点,它和肾炎时出现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及细胞、炎性因子聚集于肾是对应的,它是中西医达到共识进行对话交流的基础。而对于湿热蕴结于肾逐渐造成的机体的虚实夹杂病理状态,如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肺肾气阴两虚等,属于中医证的范畴,这是中医的特色,当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辨证论治。按照余老这一思路,绝大多数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都应寻找而且归纳出与西医对应的结合点,这样才能让中医早日走下玄坛,对于发展中医、西医都大有裨益。

二、中药功效与药理作用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

中药药理是沟通中医与西医、中药与西药的桥梁,是对中药功效的进一步认识。余老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十分关注中药的药理作用,从中药的性味、主治、功效与现代研究所得的药理作用两个方面来选择用药。传统中药是以四气五味来判定的,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其“性”又称为“气”,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所以每味药既有一定的气,又有一定的味。另外,传统中药药性理论还包括升降沉浮、归经、毒性等内容。

疾病的性质有寒、热、虚、实等不同,用药也当有温、清、补、泻等区分。应用时必须在中医辨证施治指导原则下使用,根据具体的证选择相应功效的中药。这是以往对中药的认识,也是传统用药的依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能以西医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探讨中药功能主治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这是对传统中药内容的延伸,能够增加中药原有的疗效。

如在慢性肾炎的治疗过程中,余老用雷公藤、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藤梨根、蜀羊泉等清热利湿药,一方面是由于“湿热蕴结于肾”是肾炎病机的基本环节,理应用清热利湿之法。另一方面,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热利湿药可以通过调控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作用于细胞因子网络,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从而改善了局部炎症和组织损伤,所以这些清热利湿药在肾炎的治疗中有很好的作用。

在选择活血化瘀药、利尿药时,同样也可结合其药理研究,选择具有改善肾小球微循环的中药,从而收到很好的疗效。此外,通过对传统中药药理的研究,可以增进我们对中药的认识,如常用的中药首乌,通常都是作为补益药来应用的,但必须用制首乌。其实首乌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类的大黄酚等物质,生用有润肠、解疮毒、消炎的功用,所以治疗肾炎时应选生首乌为佳。

综上所述,无论在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方面,中西医都应该而且可以很好地结合,并提出临床治病当有四熟悉,即熟悉证、熟悉病、熟悉中药性味、熟悉中药药理,辨证辨病相结合是治疗的前提。通过临床实践证明,以宏观辨证、按药性理论指导用药为基础,再结合微观辨病、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胜芳 余承惠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思路和方法.中医杂志,2012,40,(11),690—691。

[2]丁德经 余承惠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思路和方法.中医杂志,2013,48,(1),77—78。

[3]金惠伯 余承惠 熊宁宁 雷公藤治疗74例肾小球肾炎毒副反应的临床观察.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27—32。

论文作者:李 慧

论文发表刊物:《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0

标签:;  ;  ;  ;  ;  ;  ;  ;  

试论中药功效与药理作用相结合论文_李 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