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体系_邓小平文选论文

论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体系_邓小平文选论文

试论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战略论文,思想体系论文,国际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它所面临的世界与过去的70年相比已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以他深邃的世界眼光和强烈的国际意识,深刻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他在规划和设计我国现代化进程和战略目标时,始终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同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世界主题变换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由此形成了他的独具特色的分析、判断国际形势和处理国际关系,指导我国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路和战略方针。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并有其相对独立的体系。深入研究这个思想体系,对理解当前我党的国际国内政策以及今后相当时期内的我国对外战略,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准备从战略背景、理论基石、战略目标、战略原则和策略思想等五个方面,对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体系进行初步的探讨。

战略背景:国内大变革与世界大转折

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十多年间,无论是国内和国际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和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停滞和封闭,中国在重新打开国门时,发觉我们不但同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拉得更大了,就是与周边那些与我们有过同样历史遭遇的国家相比,也被人家拉在了后面。邓小平不无忧虑地说道,“过去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比下也有问题了。”〔1 〕中国当时的现状正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所分析的,中国是大国中最穷的,……物质上的困难严重地束缚着中国,在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等方面,“任何国家也没有中国那样急迫”。〔2〕严峻的现实使我们不得不正视和思考。 邓小平说,中国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十年“文革”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使我党在思想认识和路线、方针、政策上都发生了重大转变。首先是对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发展道路、发展方法上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其中涉及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重要论断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通过发展,才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站住脚;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中国的发展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才有可能;发展要注意把握时机、机遇,过去多次丧失时机,这次再也不能丧失,等等。上述思想认识上的突破性进展,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开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的历史任务需要有与此相适应的外部环境和外部条件。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不能设想在世界大战的环境下能一心一意地搞建设。同时,新时期是以改革开放为其特征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对经济体制的带有革命意义的大变革。改革在其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也是开放。开放尤其是全面对外开放,更要求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有一个能与我们顺畅而正常交往和合作的外部世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对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有一个清醒正确的判断,并对我们以往的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加以调整,以适应国内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上述路线、方针、政策上的转变及其要求,为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从国际背景看,这十多年是国际形势酝酿和发生重大历史性转变的时期。以美苏冷战为特征的世界两极政治格局,经过长期争霸已到了强弩之末。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增强,这使东西方对抗的两极格局的作用不断被削弱。从80年代中期起,美苏两国的关系从对抗转向对话,从紧张转向缓和。这种形势发展到80年代末出现东欧剧变,到90年代初以苏联解体为标志,最终宣告了东西方冷战的两极格局的崩溃,世界开始进入向多极化发展的过渡时期。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看,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正在形成。各国间相互合作和依存日益加强。二战后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今时代,任何民族和国家都离不开世界而孤立地发展。邓小平就此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3〕同时, 世界经济还呈现出经济集团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打破了过去相对封闭的状态和利益格局单向性的状况,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开放。这为我国的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合作与交往,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各国的国家安全观与对外政策目标也逐渐从以往意识形态的、冷战格局的思维更多地转向务实的主权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即从被绑在集团政治战车上转向对自己国家利益的关注。同时。随着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和信息化趋势的加强,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突出,逐步取代了过去军事、政治斗争的地位,经济因素开始成为国际关系中首要的和关键的因素。

在国际形势总的由紧张转向缓和的趋势下,我国的安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东西方军事冲突可能性的下降,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有了一个相对和平和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八九十年代的我国还面临着特殊的重大历史使命,这就是收回香港、澳门主权,逐步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已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为争取以和平手段收回主权和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不能不从历史和客观现实出发,寻求新的思路和新的解决办法。这对于任何领导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历史使命。

邓小平说,“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4 〕在历史转折的关口,关键在于能否敏锐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善于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产生和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它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对于时代潮流把握的超人感悟力和对于历史赋予重任的深刻使命感。

理论基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

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的前提和重要依据,首先在于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对当代世界主题或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从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世界主题的变化中去找寻它与中国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联系,是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国际战略思想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在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上,我们曾长期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邓小平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沉思熟虑,提出了世界战争可以避免的观点。其依据是:第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军事力量和核武器上势均力敌,谁也没有取得全面军事胜利的可能,因此谁也不敢动。第二,美苏两国在全球的争霸和扩张在世界各地受挫,全球战略部署都未完成。第三,世界各国包括美苏两国人民都要求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成为阻止战争爆发的重要制约因素。第四,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及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各国开始把关注的重点更多地转向了综合国力的竞争方面。〔5〕

基于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判断,邓小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战略发生了两个重要转变。第一个是改变了我党对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而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第二个是对外政策的转变。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外交政策,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谁搞霸权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谁。

在这一基础上,邓小平进而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斗争焦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揭示,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6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概括,改变了过去一直认为的战争与革命是时代特征的认识。

和平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问题,主要是针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言的。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同时,由于现在有了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世界各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强烈地要求世界和平。和平问题的突出还与发展问题相联系。发展中国家迫切要求发展经济,发达国家也不能回避它们所面临的发展问题,而发展就需要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问题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中的核心问题,是因为:一方面,世界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使得各国不能不认真对待发展问题;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这种情况再也不应当继续下去了,解决这个问题是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邓小平认为,应当把发展问题摆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从根本上说,发展问题不解决,甚至会影响到和平问题的解决。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的论断,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被概括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在党的十四大更明确地概括为“时代主题”,这完全符合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时代特征变化的客观现实。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理论不仅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依据,也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战略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国际战略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我国的国际战略是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战略服务的。邓小平在论及经济建设与对外战略的关系时说到,经济发展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当前我国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社会主义制度在国际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竞争力,这是当前我国国家利益的最高体现。因此,一切国际战略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任务。国际战略的总任务总目标就是为国内经济建设争取一个长期和平的外部环境和对外开放的良好的外部条件。邓小平指出,“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这两条要反复讲。”〔7 〕这也是对当前我国国际战略任务和目标的精辟概括。

一、维护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的国际环境

这是国际战略的首要目标。邓小平多次提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或者说争取和平是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因为只有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我们才能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也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我们才能实行全面开放,向世界所有国家包括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才能全面追赶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所以,邓小平认为,“中国至少需要二十年的和平,以便聚精会神地搞国内建设。”又说:“我们诚心诚意地希望不发生战争,争取长时间的和平。”〔8〕

当前要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这实际上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完全统一的。世界范围内的和平是指不发生世界大战,打世界大战只有超级大国有资格,别人没有资格。超级大国的含义就是拥有优势而搞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的大国。当时是美苏两家,现在虽只剩一家,发生世界大战可能性小了,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少数发达国家基于自己的利益和维护自己地位及意识形态的需要,利用自己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优势,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划分势力范围,左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严重威胁和影响弱小国家的发展。因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影响世界和平的一个根本原因。要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

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这是国际战略的第二个目标。面对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的国际局势,邓小平明确提出建立一种新的体制来替代旧有的不合理秩序,以保障世界和平。同时,我们既然提出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首要任务和目标,还必须有一种相应的体制和机制来作保证。邓小平认为,“世界总的局势在变,各国都在考虑相应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9〕邓小平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其实质还在于在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之际,探索一个关系到21世纪世界的前途尤其是中国及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占据怎样地位的重要问题。

在对国际新秩序的内涵的阐述中,邓小平认为,应当“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历史证明,过去的其他方式,“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针对西方国家以人权旗号干涉他国内政的行径,他强调,“国际关系新秩序的最主要的原则,应该是不干涉别国的内政,不干涉别国的社会制度。”〔10〕新的政治秩序的实质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邓小平认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关键“首先是解决南北关系问题”。改变目前南北实际上的不平等经济关系,通过南北对话和南北合作的途径逐步建立起平等互利的合作的南北关系。

总而言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的国际新秩序是一种政治上各国相互平等、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经济上互利互惠、相互合作的新秩序,它既是我国政府的一个明确主张,也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要求,在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中将必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战略原则:继承 发展 务实 创新

国际战略原则是制定我国对外政策和开展对外关系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围绕国际战略所要达到的维护世界和平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目标,更好地适应国内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要求,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战略原则。这些原则既有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也有根据国际形势和世界主题变化的实际及我国所面临的特殊的历史使命,在开展新时期我国对外关系实践中的新的创造,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国际战略领域中的生动体现。这些战略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六条。

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既是国际战略的任务和目标,也是国际战略的首要原则和判断国际事件是非的一条最重要的标准。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要“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谁搞霸权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谁。”〔11〕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使战争的根源和危险依然存在,所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将是我们一条长期的战略原则。

二、独立自主和“真正的不结盟”

独立自主是我国建国以来就一直坚持的一条原则,但在80年代以前的一段时期里,由于国际局势的限制,我们还不能做到真正的不结盟。进入80年代后,邓小平宣布“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12〕他强调,中国不能是看着美国人的脸色行事,看着发达国家的脸色行事,也不能是看着苏联人的脸色行事。总之,“我们不能坐到别人的车子上去”。〔13〕中国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外交路线,根据国际事务本来的是非决定我们的态度,就能更好地发挥我们政治大国的作用,提高自己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中国为什么能够在世界的多极格局中占有一极的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有足够的份量?就因为中国是个独立自主的大国。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地位。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

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政策后,在国际战略上的一条新的重要原则。为了促进对外开放的顺利进展,更好地引进和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邓小平提出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原则。他明确指出:“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14〕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开放,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开放。我们的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而不是如有的人认为的那样,只是对西方开放。当然,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最强,又在现代科技方面占领先地位,我们吸引的资金,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这些国家,因而,西方发达国家是我对外开放中的重点对象。

在贯彻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时,邓小平还提出了政治经济分开的思想,即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好否,不应影响经济方面的合作与交往。他具体指出,对苏联东欧国家,国家关系即使不能够正常化,但是可以交往,如做生意,搞技术合作,甚至于合资经营,技术改造等等。这样做将有利于全面对外开放战略原则的顺利实施。

四、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当前形势下之所以特别强调这条原则,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在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后,利用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优势,不断干预和插手发展中国家的内政,这种现象有增无已。邓小平指出,现在西方针对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的另外两个冷战开始了。因此,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对中国说来依然十分重要。他提出了国家的“国权”和“国格”的概念,认为“国权比人权重要的多”。西方的一些国家拿人权做幌子,实际上是要损害我们的国权。邓小平由此强调,“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对这一点我们比过去更清楚了。”〔15〕

在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上,邓小平坚持寸步不让,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的原则立场。在同英国谈判香港问题时,他明确指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6〕在谈到台湾问题时,他强调,大陆和台湾双方就此谈判解决问题,但万万不能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五、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这是邓小平在新的形势下判断国际形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和重要的战略原则。过去我们在这方面过分地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角度出发,造成了一些失误。现在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从国内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求出发,改变了这方面的观念。他明确提出,应该把自己的国家利益视为最高准则来处理国际事务。这条战略原则的提出,是邓小平对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条件下,如何寻求新的国际关系的基础的考虑。那就是,考虑国与国之间关系,再也不能用过去那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的冷战型思维,而应从各自国家的现实的战略利益、经济利益出发,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求同存异,寻求相互交往和合作的新的共同利益和基础。对中美关系,邓小平认为,“中美关系有一个好的基础,就是两国在发展经济、维护经济利益方面有相互帮助的作用。中国市场毕竟还没有充分开发出来,美国利用中国市场还有很多事情能够做。”〔17〕所以,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的战略原则,将会为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和交流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六、“一国两制”,统一祖国

统一祖国,恢复对香港、澳门的行使主权和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这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如何做到既用和平方式,又能使各方都接受的办法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挑战和考验。邓小平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提出用“一国两制”的办法来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8〕他同时强调,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提出,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的高度政治智慧和创造精神。它不仅是解决我国历史遗留问题的最好办法,同时也为当今世界国际争端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上述国际战略原则的提出和确立,使我国的对外政策顺利实现了重大调整,对外关系获得极大的发展,我国的外部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它的思想体系,是全面、正确把握邓小平国际战略理论和观点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当今世界已变得越来越开放,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的趋势都在不断加强。中国既然已经结束了过去的封闭的历史,就决不会再关闭自己的大门。在中国重新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将始终是指导我国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它必将带领我们以更有力的形象和更有利的地位稳步迈入21世纪。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9页。

〔2〕参见〔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第545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7页。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9页。

〔5〕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7页。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5页。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3页。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57页。

〔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2页。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9页。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8页。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57页。

〔1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6页。

〔1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7页。

〔1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48页。

〔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页。

〔1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32页。

〔1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58页。

标签:;  ;  ;  ;  ;  ;  ;  ;  ;  ;  ;  

论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体系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