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堤岸在河道建设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论文_石睿

浅谈生态堤岸在河道建设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论文_石睿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黄花水利管理站 湖北宜昌 443100

摘要:为克服传统硬质河道护岸的种种弊端,生态堤岸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生态河道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生态堤岸在夷陵区中小河流治理中的运用以及生态护坡的主要特征、功能,并对新、旧护坡形式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雷诺护垫;生态护坡;中小河流治理

近几年,宜昌市夷陵区中小河流治理建设注重生态治河的理念,在已完成的几项中央重点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中运用生态护岸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面就生态堤岸在黄柏河罗家小河段及龙泉河集镇段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做典型分析。

1.当下河道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1.1认识层面上,生态理念远远没有在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中形成共识

在当下实际河道建设工作中,有少数的干部还保持着传统的思想,他们认为河道治理工程,只有混凝土等方式比较可靠,对生态河道不认同。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干部,他们所谓的河道建设,只不过是为了应对洪水问题,只要促使河道比较牢固就是上上策,而跟生态毫无关系。

1.2技术层面上,设计单位有扩大经济效益的利益驱动

在当下实际河道建设过程中,一些设计单位为了促使其经济效益不断扩大,不择手段的多揽业务,只重视工期毫不关注质量。从而在设计过程中,只采用传统单一的混凝土、浆砌石护岸等硬化覆盖河岸的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方案。完全没有对实际河道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更不用说将其功能、特点等作有效分析。由此一来,这样不考虑河道的生态建设问题,只会阻碍城市生态河道建设的发展。

2.雷诺护垫技术的应用

2012年,宜昌市夷陵区对国家重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黄柏河罗家小河段进行了治理,该工程是夷陵区实施的第一条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该项目2012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经过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2012年底全面完成了工程建设。

罗家小河治理工程项目引用了雷诺护垫护坡技术,该技术是将抗腐耐磨高强的低碳镀层钢丝(或同质包覆聚合物钢丝)构成的长方体箱形构件,由一定间隔大小的隔板组成若干个单元格,同时用钢丝对每个隔板的周边和面板的边端进行加固。在护岸施工现场再向网箱里面填充石料,填料的大小一般是网孔大小的1.5倍或2倍,这种网格具有非常高的强度和耐腐蚀性。

黄柏河罗家小河段治理工程完工后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其雷诺护垫护岸结构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能够很好地融合,填料之间的空隙为水气、养分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为水生生物提供了生长空间。这种结构抗冲刷能力非常强,具有很高的抗洪强度,且造价低廉。但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雷诺护垫钢丝表面采用镀锌、镀高尔钒或外加PVC覆膜防腐,不耐火。一但燃烧防腐表层脱落,严重影响使用寿命。二是雷诺护垫盖面扎丝较多且外露,如果扎丝头处理不当,容易伤害人畜。三是雷诺护垫盖面裸露,而且远离人群,难管理、易被盗。

针对雷诺护垫技术的不足,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一是禁止在雷诺护垫护坡燃烧明火,防止钢丝表面氧化锈蚀。二是将露出的扎丝头埋到石缝里,以防伤人。三是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可将表层复土,既防止被盗又增加植被。

3.六棱块生态护坡的应用

2014年,夷陵区对国家重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龙泉河集镇段进行了整治,该工程是夷陵区实施的第三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龙泉河集镇段治理工程体现生态治理理念,运用由原土压实、空心六棱块预制安装、生态混凝土填筑、种植土回填4部分组成的六棱块生态护坡技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传统型护坡只考虑了边坡的力学稳定,忽略了边坡在生物、环境及景观上的要求。生态型护坡是在传统型护坡基础上的改进,是护坡基本功能的延伸。它不单纯局限于新型环保材料或技术的应用,也同样重视发掘传统人工材料和技术的生态功能,在设计或施工中更多地顾及环境及生物的需求。

在龙泉河集镇段治理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对夷陵河道治理项目建设的支持。该工程于2014年3月15日正式开工,于当年10月顺利完工。

龙泉河集镇段治理运用六棱块生态护岸技术不仅保护了河道两岸及下游龙泉镇青龙村、香烟村、法官泉村、龙镇社区等2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河道沿线10000余亩农田及交通干线的安全,而且大大改善了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的美景。

现代河道治理在重视边坡稳定与维护功能的同时,越来越强调护坡的生态环境效益与景观改善功能,既要满足行洪防洪的最基本需要,又尽可能地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处理河道护岸工作。今后,在生态护岸建设中我们将更进一步融入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设计理念,综合考虑腾、草、灌、乔、花等多种植物,形成优美和谐的坡面生态景观。进一步减少人工雕刻的痕迹,切实落实和体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理念。

4.当今城市河流生态治河堤岸的模式

4.1刚性堤岸

所谓的刚性堤岸,实质上指的是其应用的材料,主要是块石、砖、混凝土块等构成的刚性材料。应用这种材料进行生态河道建设,由于其过程不用砂浆,而是干砌的方式,从而中间存在一些空隙,便于河道周边植物的生长。日积月累之后,河道堤岸就会形成自然风貌。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将堤岸沿经过改造的台阶式地形分级设置,在台阶上种植植物,其生长后人们可以用来休息或者散步,对于该种方式来说,最需要的就是充足的用地。刚性堤岸的建设,能够有效抵御洪水的不断冲刷,在短期之内人们就能看见其成效,只需要较小的用地,由此还能更好的缓解城市用地压力。而其缺点就是可能会导致河岸边的植物遭到破坏,致使原有的植物被覆盖,人工的痕迹比较明显。

4.2柔性堤岸

柔性堤岸主要有自然原型堤岸与自然改造堤岸两大分类。其中,自然原型堤岸就是将能够生产在滨河地带的植物直接种植在堤岸上,而用植物的根茎等来固堤;而自然改造型堤岸就是利用植物的废枝等与其他材料相融合,老防止侵蚀、控制沉积,同时还能成为生物的栖息地。柔性堤岸的建设经常与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有着较大联系。这些方法就是当下河道景观建设最为有效的方式。

4.3刚柔相结合型堤岸

刚柔结合型堤岸具有刚性堤岸与柔性堤岸两者的优势。既有人工结构较高的稳定性,同时见效快、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刚性和柔性的材料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结合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弄。其一是种植植物的堆石将由大小不同的石块组成的堆石置于与水接触的土壤表面。再把活体切枝插入石堆中使斜坡更加稳定,根系可提高强度。植被可遮盖石块。使堤岸外貌更加自然;其二,与植物结合使用的插孔式混凝土块将预制的混凝土块以连锁的形式置于岸底的浅渠中。再将植物切枝或植株扦插于混凝土块之间和堤岸上部。其上覆土压实,再播种草本植物。

结论

中国有几千年的河流景观生态建设的历史,有宝贵的经验可供当代人借鉴,加快河流生态建设的步伐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好的进行河道建设管理工作,文章简单的分析了河道当下建设的问题以及当今城市河流生态治河堤岸的模式,希望能够为其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也能为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恒昌.广西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广西水利水电,2018(3):64-65.

[2]赵江兴.对河道管理的思考与建议——以深圳市为例[J].科技资讯,2018(20):115.

论文作者:石睿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  ;  ;  ;  ;  ;  ;  ;  

浅谈生态堤岸在河道建设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论文_石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