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机关干部对事业单位改革的适应性_适应能力论文

如何提高机关干部对事业单位改革的适应性_适应能力论文

如何提高机关干部对机构改革的适应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关干部论文,机构改革论文,适应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国务院机关机构改革措施出台和实施,全国各地党政机构又兴起了新一轮机构改革雄风。由膨胀低效向精干高效转变的改革目标决定,这次改革面临棘手的问题在于人往哪里去?岗往哪里安?也就是说,作为支撑机构运转的干部能否主动支持党委政府的改革行为,一定意义上取决分流主体对分流去向的满意程度。而干部对分流的支持力,又植源于分流对象对分流的适应能力。由于目前我国行政机关的性质决定了机关干部实际操作能力弱,所学知识单一,工作接触面窄,经济实践的活动少,使得大部分的机关干部适应能力弱,对分流存在着畏难心态,这也是制约机关工作人员分流的瓶颈。因此,提高机关干部对分流的适应能力,将是顺利推进机构改革过程中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干部的适应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只有随着形势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才能提高。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全速启动的市场对机关干部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①必须具备从事经济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一至两门参与竞争本领的技术;②有较强的环境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经得起风吹雨打、大浪淘沙的考验;③掌握一定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因此,提高适应能力的重点要放在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实践操作技能上。基本思路是:

第一,加强实用性知识培训,掌握必备的经济知识。以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为主,并紧密联系实际,按干部的层次和工作部门不同,更新培训手段。

第二,注重实践锻炼,提高从业本领。实践出真知,时势造英雄。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今年分流,三年到位”的要求,充分利用分流与到位的时空,尽早安排干部到相关经济实体或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第三,体现“一专多能、缺啥补啥”的原则,提高干部专业化程度。

——对学历、专业、职称与市场相关紧密的干部,以所学专业、所获职称为主,进行专题提高,以缩短培养与提高的“路径”。

——以40岁以下的为“主体队伍”。这部分干部在机关工作时间相对较短,专业知识掉弃和老化较少,且年轻好学,易于接受新知识。

——有下属单位的经济管理部门,以单位组织为主,进行行业培训,非经济部门由党委政府统一组织,按设计的分流方向进行单向性培训。

提高干部对机构改革的适应能力,应主要着眼于提高他们向产业一线转移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从事产业一线生产经营及管理的实践操作能力,重点在于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心理调适。即运用心理教育、思想沟通、正确引导的方法, 调节干部思想情绪,调整干部心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认同改革与分流。具体方法与途径有:

(1)营造大气候,增强服从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会议、学习、讨论等形式,大力宣传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广泛宣传机构精简方案和人员分流举措,及时宣传各地各单位机构改革动态和经验做法。同时,加强社会舆论宣传,消除机关干部只能进不能出、只能上不能下的社会偏见,使全社会理解、支持干部分流工作。

(2)建立领导干部包干责任制,消除心理障碍。 广泛开展领导干部与单位职工谈心活动,特别是对干部议论最多的、带普遍性和苗头性的问题,要及时加以消除,可实行“一帮一”负责制,把一些心理压力较大的干部,采取结对子的方法,进行引导。增强其组织纪律性和奉献意识,消除其赞成改革又不愿改到自己头上的不良心态。

(3)典型引导,培植自信心。 借鉴以往本地或外地干部走出机关创业的成功范例进行教育,并组织干部实地参观,使干部在眼见为实的感受中,树立迎接分流,到产业一线去干一番事业的勇气和自信心。

(4)公平公正分流,保持心境顺畅。坚持走群众路线, 坚持充分发扬民主,公平公正地裁决干部的去留,使干部留的高兴,去的不感到委屈。保留的部门和单位在定编定岗以后,采取考试、民意测评等形式,实行竞争上岗。加强的或新组建的部门则面向全体机关干部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搞好监督。

2、模拟锻炼。即由组织设定模拟岗位, 选派机关干部到产业一线跟班、挂职,直接参与经济实践,接受生产经营实践锻炼,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主要方法与途径有:

①开辟机关干部训练基地,或允许机关创办实业型经济实体,鼓励机关干部在城市创办第三产业经济实体,或到农村创办特色种养、农产品深加工等示范服务基地,或到企业去承包车间。每年派干部去领办或合办,经济效益独立核算,工资关系脱钩,让他们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没有条件开辟干部训练基地的单位,可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干部停薪留职闯市场,经受离职锻炼。②利用当前部门蹲挂企业、蹲乡扶村机制,把干部轮流安排到单位所蹲挂的企业、乡村去蹲点,参与企业和农村的生产经营实践,蹲点时间以半年以上为宜。③根据干部的特长和爱好,联系相应的企业或城市第三产业、农村种养基地、社会中介组织,让干部去跟班学习,跟班时间至少应安排2—3个月。④安排具有一定生产经营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干部到相应单位去任助理职,让其躬身实践生产经营管理。可通过当地党委政府或企业主管部门把干部安排到本单位所蹲挂的乡村、企业去挂职。也可根据干部意愿,经单位推荐,由组织、人事部门安排到相应单位去挂职,挂职时间一般应在一年以上。

3、归队提高。 即把专业技术干部选派到相应的专业岗位进行强化提高。可采取专业技术干部与所在单位的契约形式签订,在一个时期内用一部分精力或全部精力进行单位以外工作的“流岗”,如兼职、聘用等。就目前来看,其可行性途径有:(1)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通过这一途径,扩大干部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2)开展技术难题攻关。 主要委派专业技术干部参与解决专业技术上的问题。(3)技术联营。 把专业技术干部与生产实践关系联起来,为专业技术干部提供实践场地。(4)业余兼职。主要让专业技术干部开辟第二职业, 发挥其业余创造力。(5)技术承包。积极鼓励专业技术干部去租赁、 承包中小企业或开办民办科技经济实体。

4、多岗交流。即对干部进行多岗位、多部门、 多产业的交流锻炼,增宽干部知识和经历的涵盖面,使干部适应多种去向,多种安排。具体可实行单位内部的岗位交流和单位与单位、行业与行业之间的交流。单位内部的岗位交流每年都应进行,考虑到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交流面应控制在20%—30%。单位之间、行业之间的交流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调配。要突出注重党委工作部门与政府职能部门、经济部门与非经济部门、产业部门与非产业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保证机关干部基本都有一段在经济、行业主管部门工作的履历,对经济领域、经济知识及产业一线的生产、经营、管理都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5、岗位培训。岗位培训应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以提高素质教育为主重点,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主要围绕某一工种教授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技能。一是利用县市党校和各种培训中心,分层次、分专业举办机关干部培训班,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市场营销、贸易、金融、经济法规等方面的理论。二是采取外派进修的办法,选派拟分流任职的干部到有关大学学习深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三是组织机关干部经常深入企业、社会进行调查、考察,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标签:;  ;  ;  ;  

如何提高机关干部对事业单位改革的适应性_适应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