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式护理干预对足月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缓解效果评价论文_高文文

永州市中心医院北院 湖南永州 425000

【摘 要】目的:观察与分析对足月新生儿操作性疼痛行袋鼠式护理干预的缓解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接收的足月新生儿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25例,对参照组新生儿进行动,静脉穿刺后选择本院常规护理模式,而研究组新生儿行袋鼠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疼痛程度,啼哭情况,监测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结果:本次研究对新生儿疼痛进行三个时间段评分,经对比两组新生儿疼痛得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新生儿啼哭时间研究组新生儿的哭闹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测试两组新生儿心率与血氧饱和度,心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参照组,但血氧饱和度研究组明显高于参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足月新生儿操作性疼痛行袋鼠式护理干预,有效改善新生儿操作疼痛,具有有效缓解作用,有效维持新生儿生理稳定,操作经济,简便,临床予以推广及使用。

【关键词】袋鼠式护理干预;足月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缓解

对于新生儿而言,感知疼痛是与生俱来的,疼痛会使新生儿受到不同程度危害,反复且短暂的疼痛会刺激新生儿的心理与生理,对其造成不良影响[1]。由于新生儿缺乏语言表达,常常会忽略对其疼痛进行干预[2]。近年来,医院采取人性化护理模式对其进行干预,但是效果明显,临床研究出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称为袋鼠式护理,并得到了广泛应用[3]。本文笔者对本院接收的足月新生儿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究袋鼠式护理干预对足月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缓解效果,详情如下文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接收的足月新生儿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25例,其中研究组男13例,女性12例,出生时间4-10天,平均(5.8±2.1)天,平均胎龄(259.5±10.2)天,其中自然分娩21例,剖宫产4例;参照组男14例,女性11例,出生时间5-10天,平均(6.1±1.9)天,平均胎龄(258.5±10.2)天,其中自然分娩20例,剖宫产5例,比较两组新生儿临床一般指标,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差异可行比较分析。

1.2护理方法

对两组新生儿均进行动、静脉穿刺。

研究组患者进行袋鼠式护理干预模式,内容为做好准备工作后,让护士对母亲进行袋鼠式护理指导,母亲适应后,对新生儿进行动、静脉穿刺操作,在该操作过程中应给新生儿创造良好的舒适环境,避免恶性刺激对新生儿造成影响,首先将室内温度调整在24℃以上,注意温度的调控,防止温度较低导致新生儿感冒。指导母亲解开上衣坐在椅子上,医务人员将新生儿抱起,轻放母亲胸前,用手托起新生儿前侧颈部,右手协助母亲将新生儿放置俯卧位,使新生儿与母亲进行良好接触,与此同时,指导母亲一手放置新生儿背部,一手托住新生儿臀部,新生儿裸身放置在母亲胸前呈现平行位置,在进行护理时,叮嘱母亲与新生儿进行情感交流,轻抚新生儿额头,给其唱歌,转移注意力直至穿刺结束后。

对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采取俯卧位,穿刺后,安抚新生儿。

1.3临床观察指标

在本次研究中,记录两组新生儿行动、静脉穿刺前后对其进行心率监测与血氧饱和度监测,行穿刺后新生儿心率增快或是血氧饱和度下降,对新生儿生理而言都是不利的,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降低会导致新生儿呼吸急促。本次研究中对新生儿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通过观察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啼哭、呼吸形式、上肢腿部与觉醒状态,分数0-7分,分数越高,表明疼痛越剧烈,在穿刺时、穿刺后30秒,穿刺后60秒均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P<0.05代表对比值存在差异,将两组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和度、疼痛评分进行统计处理,若P<0.05表示临床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新生儿行动、静脉穿刺后心率及血氧饱和度

表1 比较两组新生儿行动、静脉穿刺后心率及血氧饱和度

2.2对比两组新生儿疼痛评分情况

表2 比较两组新生儿经护理后不同时间段疼痛程度(分)

3讨论

疼痛感觉是人体感受中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临床新生儿不具备交流能力,疼痛对于新生儿而言会造成心理或是生理不良影响,所以对于其疼痛体验不可忽视[4]。近年来,医学上研究很多关于评定新生儿疼痛工具,但是一直找不到测定疼痛的新标准[5],本次研究中,医院联合心率、血氧饱和度及疼痛标准表,对其进行监测与观察。

在本次研究中,共50例新生儿,对其均进行动、静脉穿刺,使其产生疼痛感,将其分为两组进行不同护理,经本院常规护理的25例新生儿,穿刺后30秒,评分下降不明显,穿刺后60秒分数下降为2.23±0.52,而研究组25例新生儿,穿刺后30秒,评分下降十分明显,穿刺后60秒分数下降为1.75±0.34,比较两组新生儿穿刺后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监测两组新生儿进行穿刺前心率与血氧饱和度,研究组新生儿心率158.3±4.9次/分,血氧饱和度95.2±8.3%,参照组新生儿129.6±4.9次/分,血氧饱和度94.2±7.5%,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经过本院护理后,研究组新生儿心率128.3±5.8次/分,血氧饱和度88.5±5.2%,参照组新生儿147.5±4.5次/分,血氧饱和度93.2±5.9%,采用袋鼠式护理,可维持新生儿,心率、动、静脉血氧饱和度,降低新生儿啼哭时间,这与孟霞[6]所研究的结果一致,不仅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还增加其安全感,临床可行推广使用。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足月新生儿操作性疼痛行袋鼠式护理干预,有效缓解其疼痛,袋鼠式护理干预是一种人性化抑制疼痛的方法,减轻新生儿疼痛的同时,防止镇痛药物对新生儿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易美兰,晏彤娟.袋鼠式护理干预对足月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缓解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1):78,80.

[2]刘路.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干预应用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9,(2):164.

[3]刘攀兰.袋鼠式护理干预对足月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缓解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9):1282-1284.

[4]詹成霞.袋鼠式护理对缓解足月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探讨[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6):209-210.

[5]龙月香,谭桂香.袋鼠式护理对缓解足月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6):318-319.

[6]孟霞.袋鼠式护理对缓解足月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探讨[J].养生保健指南,2017,(24):117.

论文作者:高文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  ;  ;  ;  ;  ;  ;  ;  

袋鼠式护理干预对足月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缓解效果评价论文_高文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