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现代国际港口城市的对策_城市经济论文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现代国际港口城市的对策_城市经济论文

厦门特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对策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城市建设论文,港口论文,特区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为实现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宏伟目标,厦门必须建成区域性的交通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制造业中心和科技教育信息中心。本文结合厦门市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特点,从城市实际情况出发,审时度势,探讨了厦门市在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上所应达到的高度,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以及需要做出的调整和切实努力。

近二三年来,世界经济已结束衰退,开始走向复苏。在新的经济上升阶段中,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将迅速提高,西方国家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将宣告结束。特别是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其中,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强劲发展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将成为下世纪上半叶人类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页。自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城市建设中,全国已蔚然形成一股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建设热潮。

厦门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港口和出入境口岸,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值此世纪之交、国内外经济环境骤剧变革之际,厦门特区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刻。因此,厦门特区也必须顺应国内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和摆正发展方向和位置,采取有力的战略对策,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进行符合厦门资源禀赋和担负的特区历史使命的五大中心建设。

一、交通中心

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不淤不冻的深水港湾是厦门特区拥有的最大资源优势。厦门位于“漳泉之交,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八闽之障”,是闽西南与国内沿海地区及海外各国联系的最主要通道,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南北航线和太平洋西岸诸多国际航线必经之地,具有发展为枢纽港口和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

厦门从16世纪中叶起从东南沿海数十个荒凉海岛中脱颖而出,相继取代泉州等港,到17世纪成为一个“远近贸易之都会”;到19世纪40年代被迫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当今,为了适应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需要,厦门特区必须建成我国东南部与台湾、东南亚之间的海陆空交通中心。

1.海港建设。经过80年代的努力,现已建成8个万吨级以上东渡新港,泊位共610万吨;厦门港的货物年吞吐量已超过千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已居全国各港的第6位。但是,目前厦门港口发展仍然相对落后,如港口吞吐量还不够大;港口、码头、防波堤、装卸设备距世界性港口的现代化水平相差甚远;港口与陆域的疏运条件也不通畅。以上已构成对外贸易、外资引进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还应看到,10多年前与厦门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兄弟港,如今有的吞吐量已10倍于厦门;厦门周边小港也正利用当前的大好形势急起直追,如漳州已着手兴建万吨码头,晋江市的3000吨级集装箱泊位建设也已上马,湄洲奋斗目标是建设国际货运中心。厦门港目前正面临着严重挑战和压力。为加大海港建设力度,厦门特区必须积极着手进行的工作是继续加强东渡港和海沧新港的建设;完善港口现代化、自动化的配套机械设备;增加拖船和驳船;建立港外集疏运站及加强修造船基地建设,使今后5年厦门港货物年吞吐量达到3500万吨以上;集装箱装卸能力达到100万标箱。

2.空港建设。空港是每一个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厦门从1984年通航起,年客流量以35%以上速度递增;到去年,每天近50个航班,客流量达214万人次;在全国10大空港中位居第6位,成为全国大型机场之一,并升格为国家二类国际机场。而且,厦门首创的地方航空公司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迄今初具规模,经营效益较好,已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新阶段。空港建设今后仍须加大力度,面积要再扩大一半以上,年客流量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建成多功能的综合性的航空城。同时,要抓紧以太古飞机维修中心为骨干的航空工业建设,使之能够承接各种类型飞机的维修和装配业务,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民用航空维修工业体系,使厦门机场成为全天候的大型国际机场。

3.陆路建设。过去,厦门港口与陆域的疏运条件不畅通,城市核心区域出口太少,瓶颈多,辐射不远。现在,核心区域道路和出口通道条件已大为改善,西通道跨海大桥建设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前期准备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一个贯通本岛,连接陆域的城市基础网架正在形成之中。为了发挥港口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与经济腹地联系,厦门还必须积极支持各区域间的综合运输网建设。特别是建设漳龙、梅坎铁路,打通闽粤赣三边与华中腹地的通道;建设漳潮汕深铁路,形成连结长江与珠江两个三角洲的沿海铁路通道;建设厦漳汕高速公路、福厦高速公路、漳龙赣抚汽车专用线,形成海峡西岸快速公路运输干道。

二、贸易中心

对外贸易是发挥厦门资源优势而形成的第一产业,也是始终推动厦门城市发展的主动力产业。自从厦门对外贸易产生后,遂有了搭乘商船出国谋生的移民;鸦片战争以后,从厦门启程出境的华人更是迅速增加,因而形成厦门地区的华侨优势。长期以来,大批华侨相继回到厦门投资兴办各种事业,因而促进了现代城市的形成,特别是也形成了教育优势。但对外贸易可说是厦门许多地方优势的产生之源,要把厦门特区进一步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还必须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把厦门特区建成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贸易中心,使它继续发挥动力产业作用。

改革开放10多年来,厦门特区在国家优惠政策支持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华侨优势、教育优势,获得前所未有的业绩。1994年,厦门特区进出口总额在全国各省市名列第14位,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名列第4位,在5个经济特区名列第2位。现在,特区的外贸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地区倾斜政策改变为产业倾斜政策。因此,厦门特区欲继续发展对外贸易,建设东南沿海地区贸易中心,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增创优势,采取新的对策措施。

1.重组外贸企业队伍,大力推进外资企业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建立几家贸工技一体化的综合商社。具体措施是:(1)实行贸易和产业结合,推进出口增长,为特区和腹地产业现代化服务。(2)实行贸易和金融结合,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共同推动出口贸易。(3)实行企业兼并、合并和联合。盘活资产,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出口产业结构,实行集团化规模经营。(4)实行内外贸、国内外一体化经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综合运筹能力。

2.抓紧在特区内外建立紧密型的出口生产基地及其分支机构。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扩大,越来越多有实力的生产企业将获取进出口经营权,这使得外贸企业出口货源收购越来越困难,因而建立出口生产基地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首先必须在特区内建立有国际市场需求的、劳动生产率能够不断提高的出口商品的生产基地,努力提高本地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的比重;其次要在特区外建立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加强和扩大特区辐射范围;再次要采取坚决而切实的措施,促进商业资本、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增强产业实力。

3.深化外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企业转机建制的力度。外贸企业要按照“公司法”规范企业的产权制度、财务制度、组织制度,改变以包代管的做法,建立起一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经营管理制度和机制;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机制;科学而敏捷的经营决策;市场开拓和商品开发机制;灵敏而完备的信息传递和反馈制度;严密的经济和财务核算监督制度;责权利结合的岗位责任制和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制度,使外贸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三、金融中心

厦门历史上的商业贸易金融曾经比较发达,被誉为东南海疆的商业都会,素有闽南金融中心之称。远自清代中叶起,厦门的旧式金融活动就相当活跃,当时有当铺、票号、钱庄、民信局。鸦片战争后,外商在厦门设立洋行的同时,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业也随之而来。清代末年,清政府的大清银行、交通银行、福建官银号也先后在厦门设立分支机构。民国时期,“四行、两局、一库”和省市银行均在厦门设立分号,另外还有华侨设立的银行等。由于金融活动范围和业务领域比较广泛,信用手段也灵活多样,所以金融市场也比较发达。具体包括:(1)信贷市场,其辐射面覆盖整个闽南地区;(2)汇兑市场,包括与东南亚国家、与国内各大商埠、与申港之间三个汇兑网络;(3)外汇市场,据统计,当时福建全省80%的外汇是在以厦门为中心的闽南地区流通的;(4)黄金市场,历史上厦门的金银拥有量和流通量很大,黄金市场长期不衰;(5)证券市场,有镑票和股票的发行及其交易、同业票据交换、钱庄公会交易所、拆借市场等。

建国30年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厦门金融活动范围大为收缩,仅局限在厦门市内。改革开放15年来,分划的金融活动有一定的改变:一是提高银行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引进15家以上外资银行,试办一家中外合资银行,组建若干信用社,发展一批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形成以国家专业银行为骨干的包括地方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在内的多成份、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体系;三是加强了与闽西南各地的金融联系。1987年市工商行率先创办闽西南第一个人民币资金拆借市场。同年市人行牵头组织闽西南金融机构外汇拆借市场。1989年7月,继上海之后建立了全国第二个外汇调剂公开市场。

与建立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相适应,厦门必须重塑金融中心。尽管与上海、广州相比有许多不足,但厦门至少应努力成为闽西南以至福建省的金融中心,这是厦门特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厦门还应在两岸金融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争取台湾的银行保险业在厦设立分行和办事机构,才能满足两岸经贸发展的需要。要加大金融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打破高度集中的金融管理体制,实行金融机构多元化,资金商品化,利率市场化。应该更多地引进境外金融机构来厦设行,放宽外(合)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实现境外财团金融业务延伸,建设国际化的金融业务。

四、制造业中心

在现代,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一定要有强大的工业、外贸与交通才有发展的基础,经济总量才能增大,各行各业才能得到技术装备而不断发展,也才有能力去组织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当周边地区正在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之时,中心城市的工业技术支援和带动是绝对需要的。缺乏这种凝聚力和辐射力的城市,担当不了中心城市的任务,不能成为经济中心。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以商业资本为主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转变为以工业资本为主的经济并皈依在其门下,为其升级换代服务。如世界著名自由港香港和新加坡70年代成功崛起之时,都分别发展了有世界影响的轻工业和石化工业作为经济基础。这就不难理解两个自由港历史上百年,经济面貌长期没有大的改变,而只是到70年代才成为“四小龙”。

回顾厦门的城市发展史,事实上也并非单纯依赖于外贸发展,同时也是工业等行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早在清末洋务运动时期,就在厦门创办了海军造船厂。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华侨为主体的对厦门的工业投资曾达到一个高潮。当时曾兴建数百家工厂,分布在陶瓷、食品、纺织、机械、化工等共七个行业。到了50年代,厦门工业建设又进入一个高潮。在国家没有重点项目投资和投资很少的情况下,扩建了后江埭工业区,开辟了杏林新工业区,建成了一批新企业,填补了重工、化工空白,形成了以电子、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骨干的包括31个行业的工业布局。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后,工业建设又进入一个高潮,改造和新建了一批企业,壮大了厦门的工业基础和实力。

但是,厦门工业发展水平不高,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和低技术水平的产业产品占主导地位。并且,由于长期的内向发展战略,各种工业齐头并进,未能形成起带头作用的主导工业部门,更无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影响下,科研、生产、外贸相脱节,造成产业结构变化迟缓,产业规模上不去,出口产品结构升级乏力。因此,为了实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必须切实加大工业建设力度,把厦门工业提升到一个新阶段。全国每一个确立现代国际城市为发展目标的城市,都非常重视工业发展并将它摆在规划的重要位置上。厦门也必须着眼于长期的繁荣发展,重视工业在中心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好规划,确立龙头产品、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并使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要围绕产业结构发展方案,加强主干企业技术改造,并沿着加工配套网络发展相关企业,组建若干具有一定规模、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发展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对全局起推动作用的龙头产品。厦门应根据海港风景城市特点,着重发展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项目,逐步形成电子、机械、石化、轻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多媒体技术、海洋和生物工程、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抢占21世纪新产业制高点。

五、科技教育信息中心

二战结束以后,科技的发展使一些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加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到更高水平阶段,使国际竞争从以军事为主转向综合国力竞争。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面向21世纪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其共同特点是:(一)强调高新技术研究和高科技产业的建立;(二)强调高层次科技队伍建设和科技人才的培养;(三)强调信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厦门欲在21世纪初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必须建设科技教育信息中心。

在教育方面,厦门原是全国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之一,现有厦门大学等8所全日制大专院校,有化工轻工等8所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有中小学近400所,每年可向社会培养数千名大专毕业生;其中,化学、生物、数学等基础学科,财金、会计、国际贸易等财经学科,历史、人文等学科和航海学科等相对而言是强项,培养的人才在实际业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较大。但在应用技术学科方面则很薄弱,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有关人才要大量从外省引进,所以,今后除继续巩固和发展传统重点学科外,还需要加强应用技术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在科技方面,厦门现有水产、海洋、亚热带、工程、电子等92家研究所,各类科技人员4.5万人。进入90年代以来,国家科委和厦门市政府共同创办国家级的“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还有中国科技开发院在厦门开办分院和国际科技商城,起步较快。而从整体上说,现在厦门还不具备技术优势。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比重不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很小,多数企业还是老式的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因此,厦门需要培植科技优势,重点应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具体措施是实施优惠待遇,鼓励和吸引其它地区的高新技术到厦门安家落户,形成产业,使之成为厦门经济起飞的有力翅膀。到下世纪初,如果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因素中能提高到55%以上,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产值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占1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20%以上;如果届时能形成若干个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研究中心,那么厦门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必定成功在望。

在信息产业方面,当今我们已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开发生产力资源的重点已从物质发展到能源和信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框架重心已由物理性空间转向信息及知识性空间;传统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的开发,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确立以至社会生活、社会管理,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的规模和水平正在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厦门信息产业的发展规模很小,信息咨询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社会化滞后于改革开发的需要。如咨询研究所需要的信息80%依靠人工采集,进入计算机的信息资源基本没能与业务流程同时生成而依靠另行录入,信息咨询骨干企业迄今尚未形成。为适应厦门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总体战略目标要求,其信息产业和信息咨询业必须按世界先进城市水平作为目标进行高起点规划,建设较大规模的高速数据信息流平台和一定数量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经济管理的信息库。要装备大信息量的先进交流手段,逐步建立现代化信息网络和通道,并和全国及世界高速信息传输网相连接,使厦门特区成为东南沿海的国际性信息中心。

标签:;  ;  ;  ;  ;  ;  ;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现代国际港口城市的对策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